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巍巍昆仑,漫道雄关。往南宁市东北方向行驶五十多公里,就来到昆仑山的东侧。昆仑关矗立在公路必经的隘口,隘口深邃,地势险要,群山环抱,一眼望去,那种迎面直逼而来的压倒性气势,彰显着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从山脚沿着铺满石块的古道上行,穿过林荫小道,绕过一片田地,就来到昆仑关的咽喉要塞,一座清代建筑风格的关楼稳固地挺立在要塞口。关楼拱门上方,“昆仑关”三个石刻大字赫然醒目。
昆仑关始建于何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说法不一。一说是“相传秦代尉屠睢征服岭南后所建”,另一说是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确切的修建时间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昆仑关在秦汉时期就已经设建了。
历史上,昆仑关经历多次战争,关楼多次遭受破坏,损毁严重。后经历多次维修和重建。明朝年间曾两次对古关楼进行重修重建,一次为明嘉靖七年,王守仁率兵前来镇压“八寨”壮族人民起义时,屯兵于昆仑关,遂重修关城,新建关楼;又一次为明永历二年(1648年),桂王朱由榔为抵抗南下清军重修昆仑关,并题写“昆仑关”石刻匾额。至今昆仑关关楼门上仍在沿用的“昆仑关”三个石刻大字,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珍贵明代关楼石刻。2013年,地方政府重建昆仑关,重建的关楼建筑风格沿袭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昆仑关关楼的风格。基座主体以青石方料垒筑,稳固厚重,基座上砌青砖廊墙,墙体中央立着一座飞檐楼阁。站在城墙下仰望,关楼巍然挺立,雄伟壮观,做旧的斑驳城墙,和关门上的刻字,有着浓重的古风古韵。
昆仑关所在的昆仑山,地势不高,海拔仅有300多米,为大明山余脉,与大明山主峰龙头山遥遥相望。这里的景致与大明山的景观一脉相承,渊源相关。昆仑山周围群山环拱,山上常年郁郁葱葱,山体绵延不断,相依相偎,层峦叠嶂,中通隘道,北高南低。昆仑关正好处在群山迂回曲折的拦腰中部,仿若一剑直插群山腹地,又如卡在食道之咽喉。山体巍峨险峻,坡陡谷深,形成南宁东北面的一道自然屏障。昆仑关显著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往来之要塞,是桂越国际交通线上控制着宾邕公路的重要关隘,素有“雄关独峙镇南天”之誉,足见其地势险要和易守难攻。
沿着盘山公路驱车而上,来到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博物馆前广场东面设置的“魂兮归来”方尖碑阵,碑阵上面记载着国民党陆军第五軍阵亡将士的姓氏,约有220个姓氏。方尖碑阵后面是一堵灰褐色的墙体为背景,为博物馆正门外墙,上面嵌着一个大大的“V”字型,用86吨大理石制成,高出墙头,耸入云端,象征胜利之意,代表着昆仑关战役是一次胜利的抗战,是一场保卫和平的战争,是一场彰显民族精神的攻坚战。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是广西唯一的抗战留念博物馆。建筑总高23.176米,占地约40亩,建筑总面积3353.15平方米。分地上一层、地下半层,地上一层,面积3101平方米。分为序厅、浴血昆仑厅、前厅与缅怀厅等四个展厅和一个待建的多功能厅。如今,通过馆藏的1000余件文物,我们仿佛还能感知到当年抗战的激烈程度,眼前仿佛浮现战士们冲锋陷阵的悲壮图景。借助声、光、电设备营造的效果,当年激战的一幕幕得以再现,疯狂的日寇在不怕流血牺牲的战士面前仓皇逃串轰然倒下的狼狈不堪的场面仿佛犹在眼前。
昆仑山上有太多关于这场战争的回忆。从昆仑山的南面拾阶而上,台阶前是一个三门四柱的牌坊,是战后人们为纪念烈士忠魂而建。牌坊中门前后横额都刻有“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志墓园”字样,为杜聿明题写。牌坊中门、东西两门的内柱、外柱、背面上均刻有蒋中正、于右任、杜聿明等为烈士题写的对联。东西两门的正背横批分别铭刻有李宗仁、徐永昌、张发奎、余汉谋等人的题词。走完331级花岗岩石阶,来到山顶,一座六角亭迎面矗立,亭内立着纪念昆仑关大捷石碑。
昆仑关到处是关于战争的烙印。由于昆仑关地处桂南天险,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记载,昆仑关历史上曾发生过9次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狄青夜袭昆仑关和抗战期间的昆仑关大捷。历史从来没有忘记,昆仑关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完整的抗战中所经历的血雨腥风。
还记得,宋仁宗皇佑年间,宋狄青曾在昆仑关大战侬智高,成就了狄青传名于世的“上元三鼓夺昆仑”传说。昆仑关也成为侬智高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滑铁卢。“狄青上元三鼓夺昆仑”,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团结。
近代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18日,“昆仑关大捷”让号称“钢军”的日本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闻风丧胆,几乎全军覆没。国民党军队经过18天的激战,在昆仑关歼灭日军5000余人。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次残酷而光辉的战斗史。那巍峨耸立的三门四柱石碑坊,是屹立不倒的丰碑;昆仑山山顶的纪念塔,是永垂不朽的忠魂;纪念塔北面建有的三座平台型阵亡将士墓,墓碑上镌刻着阵亡将士的名字,是永不褪色的旗帜。
战争已经远去,巍峨的群山,埋葬忠骨,冰冷的墓碑,安详地屹立,后人的追思,绵亘无绝。那些被铭记在墓碑上的名字,和无法找寻下落的英灵,都将被历史记录,被人们敬仰。他们是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是闪耀的民族光辉,照耀着邕州大地,激励这一代又一代的人团结奋发,维护和平。昆仑关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后,全区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群众团体等,都到这里祭扫、瞻仰、凭吊。
青山依旧埋忠骨,绿水依旧诉忠肠。历史已经远去,战争已经远去,但人们不会忘记,昆仑关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民族团结,为国家尊严流血牺牲的先烈,永远铭记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他们的英名将与时代同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与青山同在。
从山脚沿着铺满石块的古道上行,穿过林荫小道,绕过一片田地,就来到昆仑关的咽喉要塞,一座清代建筑风格的关楼稳固地挺立在要塞口。关楼拱门上方,“昆仑关”三个石刻大字赫然醒目。
昆仑关始建于何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说法不一。一说是“相传秦代尉屠睢征服岭南后所建”,另一说是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确切的修建时间无法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昆仑关在秦汉时期就已经设建了。
历史上,昆仑关经历多次战争,关楼多次遭受破坏,损毁严重。后经历多次维修和重建。明朝年间曾两次对古关楼进行重修重建,一次为明嘉靖七年,王守仁率兵前来镇压“八寨”壮族人民起义时,屯兵于昆仑关,遂重修关城,新建关楼;又一次为明永历二年(1648年),桂王朱由榔为抵抗南下清军重修昆仑关,并题写“昆仑关”石刻匾额。至今昆仑关关楼门上仍在沿用的“昆仑关”三个石刻大字,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珍贵明代关楼石刻。2013年,地方政府重建昆仑关,重建的关楼建筑风格沿袭了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昆仑关关楼的风格。基座主体以青石方料垒筑,稳固厚重,基座上砌青砖廊墙,墙体中央立着一座飞檐楼阁。站在城墙下仰望,关楼巍然挺立,雄伟壮观,做旧的斑驳城墙,和关门上的刻字,有着浓重的古风古韵。
昆仑关所在的昆仑山,地势不高,海拔仅有300多米,为大明山余脉,与大明山主峰龙头山遥遥相望。这里的景致与大明山的景观一脉相承,渊源相关。昆仑山周围群山环拱,山上常年郁郁葱葱,山体绵延不断,相依相偎,层峦叠嶂,中通隘道,北高南低。昆仑关正好处在群山迂回曲折的拦腰中部,仿若一剑直插群山腹地,又如卡在食道之咽喉。山体巍峨险峻,坡陡谷深,形成南宁东北面的一道自然屏障。昆仑关显著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南北往来之要塞,是桂越国际交通线上控制着宾邕公路的重要关隘,素有“雄关独峙镇南天”之誉,足见其地势险要和易守难攻。
沿着盘山公路驱车而上,来到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博物馆前广场东面设置的“魂兮归来”方尖碑阵,碑阵上面记载着国民党陆军第五軍阵亡将士的姓氏,约有220个姓氏。方尖碑阵后面是一堵灰褐色的墙体为背景,为博物馆正门外墙,上面嵌着一个大大的“V”字型,用86吨大理石制成,高出墙头,耸入云端,象征胜利之意,代表着昆仑关战役是一次胜利的抗战,是一场保卫和平的战争,是一场彰显民族精神的攻坚战。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是广西唯一的抗战留念博物馆。建筑总高23.176米,占地约40亩,建筑总面积3353.15平方米。分地上一层、地下半层,地上一层,面积3101平方米。分为序厅、浴血昆仑厅、前厅与缅怀厅等四个展厅和一个待建的多功能厅。如今,通过馆藏的1000余件文物,我们仿佛还能感知到当年抗战的激烈程度,眼前仿佛浮现战士们冲锋陷阵的悲壮图景。借助声、光、电设备营造的效果,当年激战的一幕幕得以再现,疯狂的日寇在不怕流血牺牲的战士面前仓皇逃串轰然倒下的狼狈不堪的场面仿佛犹在眼前。
昆仑山上有太多关于这场战争的回忆。从昆仑山的南面拾阶而上,台阶前是一个三门四柱的牌坊,是战后人们为纪念烈士忠魂而建。牌坊中门前后横额都刻有“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志墓园”字样,为杜聿明题写。牌坊中门、东西两门的内柱、外柱、背面上均刻有蒋中正、于右任、杜聿明等为烈士题写的对联。东西两门的正背横批分别铭刻有李宗仁、徐永昌、张发奎、余汉谋等人的题词。走完331级花岗岩石阶,来到山顶,一座六角亭迎面矗立,亭内立着纪念昆仑关大捷石碑。
昆仑关到处是关于战争的烙印。由于昆仑关地处桂南天险,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不仅是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据记载,昆仑关历史上曾发生过9次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狄青夜袭昆仑关和抗战期间的昆仑关大捷。历史从来没有忘记,昆仑关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完整的抗战中所经历的血雨腥风。
还记得,宋仁宗皇佑年间,宋狄青曾在昆仑关大战侬智高,成就了狄青传名于世的“上元三鼓夺昆仑”传说。昆仑关也成为侬智高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滑铁卢。“狄青上元三鼓夺昆仑”,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团结。
近代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2月18日,“昆仑关大捷”让号称“钢军”的日本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闻风丧胆,几乎全军覆没。国民党军队经过18天的激战,在昆仑关歼灭日军5000余人。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次残酷而光辉的战斗史。那巍峨耸立的三门四柱石碑坊,是屹立不倒的丰碑;昆仑山山顶的纪念塔,是永垂不朽的忠魂;纪念塔北面建有的三座平台型阵亡将士墓,墓碑上镌刻着阵亡将士的名字,是永不褪色的旗帜。
战争已经远去,巍峨的群山,埋葬忠骨,冰冷的墓碑,安详地屹立,后人的追思,绵亘无绝。那些被铭记在墓碑上的名字,和无法找寻下落的英灵,都将被历史记录,被人们敬仰。他们是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是闪耀的民族光辉,照耀着邕州大地,激励这一代又一代的人团结奋发,维护和平。昆仑关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后,全区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群众团体等,都到这里祭扫、瞻仰、凭吊。
青山依旧埋忠骨,绿水依旧诉忠肠。历史已经远去,战争已经远去,但人们不会忘记,昆仑关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民族团结,为国家尊严流血牺牲的先烈,永远铭记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他们的英名将与时代同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与青山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