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指要
“鉴赏评价”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基本都秉持学术引领的原则,所选文本人文气息浓厚,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命题遵循学术文章阅读的规律,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解答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类试题呢?
1.弄清这个考点所涉及的内容
鉴赏评价包括三方面内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有的放矢,突破难点
(1)“鉴赏、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及基本倾向”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出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文本的观点,是文本思想内容的核心,也是文本的意旨;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就是其基本倾向。
通常情况下,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是比较鲜明的,但有时候会隐含在文本中,需要考生从文本的结构分析入手,仔细辨析:或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或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而把握文本的观点和倾向。
在答题时,一般要做到三结合:第一,结合文本信息,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要作全面的把握,既不能以偏概全、主次颠倒,也不能主观臆测、随意判断;第二,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合理且具有个性的评价;第三,结合社会现实,要知人论世,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作出动态的、符合实际的评价。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前者是指文本对读者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后者是指文本在社会上的教育导向和宣传效果。
具体解答的方法是:①正确解读文本,辨清作者立场;②联系社会现实,上下纵横,立体考察;把作者的立场态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查,不仅要看到事物在过去的价值,还应该看到它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有的价值;③提出自己观点,进行合理规范的阐述。在获得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3)“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本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
常用的解答方法是:①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其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③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考场文本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圈点批注
文本包括三则材料,所涉及的“鉴赏评价”内容散布在每一则材料中,材料一对苗绣的“针法与绣法”的介绍,突出针法之多,并指出“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蕴含着作者的赞赏之情;材料二说“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可见“苗绣”的社会价值之大、社会影响之深远;材料三指出,苗绣作为非物质文化,其形态非常丰富,肯定了它的价值。
阅读速解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载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灵犀一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鉴赏与评价”考点的考查,既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会以主观回答题的形式来考查,这与试卷的风格有关,如全国卷基本都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而浙江卷则历来采用主观题,尽管形式不同,考查的本質却是相通的,涉及的考查点大同小异。由于这类题的综合性较强,所以,归纳与概括、鉴赏与评价也没法绝对割裂开来。
“鉴赏评价”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基本都秉持学术引领的原则,所选文本人文气息浓厚,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命题遵循学术文章阅读的规律,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解答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类试题呢?
1.弄清这个考点所涉及的内容
鉴赏评价包括三方面内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有的放矢,突破难点
(1)“鉴赏、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及基本倾向”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内容,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出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文本的观点,是文本思想内容的核心,也是文本的意旨;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就是其基本倾向。
通常情况下,作者的观点和倾向是比较鲜明的,但有时候会隐含在文本中,需要考生从文本的结构分析入手,仔细辨析:或分析作者对有关事物的评价;或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进而把握文本的观点和倾向。
在答题时,一般要做到三结合:第一,结合文本信息,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要作全面的把握,既不能以偏概全、主次颠倒,也不能主观臆测、随意判断;第二,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析判断,形成合理且具有个性的评价;第三,结合社会现实,要知人论世,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作出动态的、符合实际的评价。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前者是指文本对读者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后者是指文本在社会上的教育导向和宣传效果。
具体解答的方法是:①正确解读文本,辨清作者立场;②联系社会现实,上下纵横,立体考察;把作者的立场态度放到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查,不仅要看到事物在过去的价值,还应该看到它在今天乃至将来可能有的价值;③提出自己观点,进行合理规范的阐述。在获得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3)“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本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
常用的解答方法是:①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其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③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考场文本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材料一:
苗绣,苗族的刺绣。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
材料二:
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摘编自解如光《十指春风 一绣千年》,《人民日报》2019年2月23日)
材料三:
目前,民间手工技艺的主导传播形式多依托出版物或博物馆等相对静态的媒介,传播途径单一。实际上,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形态非常丰富。以苗绣为例,其非物质文化形态至少包含三种:苗绣中的图案,苗绣的针法和绣法,苗绣中承载的文化等。这些丰富的内容仅仅依靠静态形式传播显然是不够全面和详尽的。尤其是苗绣的刺绣技法十分复杂,无法仅仅依靠静态形式记录,借助摄像和三维动画等形式能更好地记录和还原刺绣复杂的过程。另外,传承主体的口述记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视频记录显然比单纯用文字记录更为方便、生动、鲜活。移动互联网上灵活多样的数字化观看模式可以改变传统出版物和博物馆等媒介相对静态和单一的展示方式,观众能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深入、反复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摘编自罗丹《民间手工艺遗产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圈点批注
文本包括三则材料,所涉及的“鉴赏评价”内容散布在每一则材料中,材料一对苗绣的“针法与绣法”的介绍,突出针法之多,并指出“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蕴含着作者的赞赏之情;材料二说“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可见“苗绣”的社会价值之大、社会影响之深远;材料三指出,苗绣作为非物质文化,其形态非常丰富,肯定了它的价值。
阅读速解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绣的另外两方面特点。
(1)图案: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质。
(2)针法和绣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载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灵犀一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鉴赏与评价”考点的考查,既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会以主观回答题的形式来考查,这与试卷的风格有关,如全国卷基本都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而浙江卷则历来采用主观题,尽管形式不同,考查的本質却是相通的,涉及的考查点大同小异。由于这类题的综合性较强,所以,归纳与概括、鉴赏与评价也没法绝对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