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孩子小云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时刚两岁,如今她已经4岁了,为了她的病我把工作也辞了,天天在家看护她。这两年来我过得好辛苦,天天就和打仗一样,每天她都会为注射和测血糖跟我哭闹,又会因为想吃东西在地上耍赖,真不知这样的日子要熬到什么时候。我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总是,忍不住要冲她嚷嚷。我最近发现小云变得不爱笑了,没有别的孩子活泼可爱,我想我已经不是一个好母亲了。
前天我带她到院子里玩,她看到别的小朋友吃冰淇淋,就嚷着也要吃。我没同意,她就哭着说:“我恨我手指上的胶布,为什么你们不得病?我恨你!”我很伤心,我该怎么办啊?
四川 刘某
患有糖尿病的儿童,需要面临诸多的困难,如频繁地监测血糖。很小的年龄就要自己注射胰岛素,还有饮食控制,这些每天必做的“功课”对于儿童来说都是不小的心理压力。不过,影响糖尿病儿童治疗的重要因素却是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近期笔者研究发现,糖尿病儿童的家长心理异常的比例为30.1%,而健康对照组家长仅为9.8%,心理异常的家长是健康儿童家长的3倍;而且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时,糖尿病儿童发生情绪障碍的比例也高。这提示我们:家长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引领者。
诚然,在孩子长久的治疗中,家长要负责患儿监测、注射、饮食、就医等方方面面的管理,还要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对于患儿未来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担心更使得家长焦虑不堪,会对家长的心理产生缓慢而持久的影响。因此,糖尿病儿童的家长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家长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更糟糕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
家长对于儿童心理的影响除先天因素(气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遗传倾向)外,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焦虑、抑郁等情绪是可以传播的,在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传递。如果妈妈总是过分紧张,不许这不许那,担心这担心那,每日唠唠叨叨,不停叮嘱患儿,孩子则会整日在紧张不安及烦躁中度过;如果家长总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以泪洗面,孩子又怎么可能高兴起来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果家长不能够合理地、积极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孩子也就学不会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家长经常用发脾气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或脾气暴躁,以此来躲避或者对抗家长。
这里给出一些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新的信息,掌握更多的方法,使自己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恐惧与担心,增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2.积极参加糖尿病病友会或家长联谊会,不仅能够学习更多的经验,而且家长之间相互支持和鼓励比其他人的安慰与同情更有感染力。
3.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感到烦躁、苦闷时,可以通过做运动,听音乐,外出旅游,向朋友倾诉等方法,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
4.如果与亲子间矛盾冲突较多,应有意识地主动改善亲子关系,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有效地交流与沟通,用自己的爱唤起孩子内心的力量,共同面对困难,不要仅用强压来解决问题。
5.寻求专业性帮助,如心理咨询等,通过家庭治疗等方法改变家庭互动模式,可以帮助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心理状况。
良好的健康、快乐的情绪同样是可以传播的,当家长感到轻松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时,您的孩子也会大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享受快乐的每一天。
(编辑/钟卉)
前天我带她到院子里玩,她看到别的小朋友吃冰淇淋,就嚷着也要吃。我没同意,她就哭着说:“我恨我手指上的胶布,为什么你们不得病?我恨你!”我很伤心,我该怎么办啊?
四川 刘某
患有糖尿病的儿童,需要面临诸多的困难,如频繁地监测血糖。很小的年龄就要自己注射胰岛素,还有饮食控制,这些每天必做的“功课”对于儿童来说都是不小的心理压力。不过,影响糖尿病儿童治疗的重要因素却是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近期笔者研究发现,糖尿病儿童的家长心理异常的比例为30.1%,而健康对照组家长仅为9.8%,心理异常的家长是健康儿童家长的3倍;而且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良时,糖尿病儿童发生情绪障碍的比例也高。这提示我们:家长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引领者。
诚然,在孩子长久的治疗中,家长要负责患儿监测、注射、饮食、就医等方方面面的管理,还要承担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对于患儿未来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担心更使得家长焦虑不堪,会对家长的心理产生缓慢而持久的影响。因此,糖尿病儿童的家长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家长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更糟糕的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
家长对于儿童心理的影响除先天因素(气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遗传倾向)外,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焦虑、抑郁等情绪是可以传播的,在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传递。如果妈妈总是过分紧张,不许这不许那,担心这担心那,每日唠唠叨叨,不停叮嘱患儿,孩子则会整日在紧张不安及烦躁中度过;如果家长总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甚至以泪洗面,孩子又怎么可能高兴起来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果家长不能够合理地、积极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孩子也就学不会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家长经常用发脾气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或脾气暴躁,以此来躲避或者对抗家长。
这里给出一些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学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新的信息,掌握更多的方法,使自己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恐惧与担心,增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2.积极参加糖尿病病友会或家长联谊会,不仅能够学习更多的经验,而且家长之间相互支持和鼓励比其他人的安慰与同情更有感染力。
3.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当自己感到烦躁、苦闷时,可以通过做运动,听音乐,外出旅游,向朋友倾诉等方法,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
4.如果与亲子间矛盾冲突较多,应有意识地主动改善亲子关系,在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上,有效地交流与沟通,用自己的爱唤起孩子内心的力量,共同面对困难,不要仅用强压来解决问题。
5.寻求专业性帮助,如心理咨询等,通过家庭治疗等方法改变家庭互动模式,可以帮助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心理状况。
良好的健康、快乐的情绪同样是可以传播的,当家长感到轻松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时,您的孩子也会大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享受快乐的每一天。
(编辑/钟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