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无业”老伴和睦相处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cheng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我家的老伴是“失业夫”,其实也不算啦,正确说法应该称之为“无业夫”,因为他从事教职工作近30年,到了退休年限,才得以在家当起“无业夫”。因为我了解他每隔几年就要适应新环境与四处调动的辛苦,所以才在他退休后,支持他过着随心所欲的生活,不给他“一定要出去工作”的压力。
  想想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儿,老伴已经当了十多年称职的“无业夫”了。这十几年里,他的改变是从完全无视于家庭的各项清洁工作,摇身一变成了洗衣、擦地、整理家务等无所不包的“闲夫良父”;从不会去银行或水电公司缴纳各项费用的生活白痴,经由训练与学习,变成了缴费达人;接送孙子上下学是他的工作,购置早晚餐是他的责任,家里的大小事他全包,让仍是职业妇女的我在外工作,无后顾之忧。
  不过,这样清闲的日子过久了,与人的互动也变少了,生活的体验与从职场里获得的知识愈少,老伴的眼界就不再开阔,所见所闻也只是一些细微末节的小事,且很容易为这些小事发脾气,个性变得古怪,与从前驰骋沙场,看遍人间事的他,不可同日而语。其实,我很早就劝过他,不要因为自己的工作舞台没了,就不再求知求新,只是年过六十的他无法看清自己的转变,也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由于视野变小,话题变少,我家的这位无业夫,每日的生活步调缓慢,平淡且平凡无奇,所说的话也是千篇一律,没有变化。我每天下班回到家,他在我耳边叨叨絮絮的都是我听了再听、周而复始的话,听得我耳朵都快生茧子了,有时讲到最后我不耐烦,无心听之,他还会生气,恼我不再重视他。
  这该如何说起呢?之前,他退休的初始,我还会休个假陪伴他,后来,才发现和结婚四十几年的他竟然话不投机半句多,每回出去玩,堪称“路怒族”的他,只要一上车上路,一定是一路骂骂咧咧,买个东西也要看他脸色,让我心情很不愉快。
  婚姻要想长久,平等尊重绝对是第一位的。我只好调整自己的心态与作为,分清家庭与工作,不要把工作角色带回家,多一些时间放在经营婚姻上。
  我心里想着他退休前的努力与退休后成为家事达人的好。没有老伴的支持,解决了后顾之忧,工作也许没那么顺利完成。因此,对他要多感激、请求、协商;少指责、抱怨、命令和安排。
  军功章也有他的一半。发现丈夫的优点,少与他人作比较,别太贪心。有一句话叫做“好太太是被哄出來的(多体贴、多关心),好丈夫则是被夸出来的(被信任、被支持)”。男人特别需要被尊重、被需要。每日问候并关怀他一日的生活过程,赞美他洗衣、擦地的辛苦后,我就外出去运动,减少和他发生口角的机会。
  没想到,找到相处之道后,近七八年来,我和无业夫老伴竟能过着以礼相待、相安无事的和谐日子了,真好!
  (责编:孙展)
其他文献
当你老了,如何安享晚年?可靠的经济来源很重要,除了银行储蓄、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也是一种选择。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商业养老保险将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商业养老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养老保障市场化运作的
期刊
我的老家在重庆远郊歇马场,现在叫歇马镇。  父亲退休后,每天的生活主要是坐茶馆。母亲也从农村搬到镇上与父亲住在一起,但她主要忙着为儿女们带孩子,待到最后一个孙子都上学读书了,才算“退休”。我们兄妹5人,下一代8个。我常说,母亲用背篓背大儿孙两代人,恩重如山。  那段时间应当是父母最开心的日子。父亲每月的退休金全归自己掌控,想吃肉吃蛋自己买就是;母亲每月也能从儿女们那里收到孝敬钱。  谁来伺候爸妈 
期刊
人生是一段旅程,无论过程平淡还是精彩,大幕总有落下的时候。面对生命的终结或死神的突袭,有一种态度叫淡定,这种淡定令人肃然起敬。  “让他在那边先别急,  我们还没享受够生活呢”  几年前,我到长春出差,第二天早上到附近的广场散步,广场上很热闹,舞剑的、打太极的、扭秧歌的,当然少不了扭腰摆胯的广场舞大妈。  踱步到广场西侧,几个皓首白发的老者熟络而亲热地闲聊,时事热点、邻里趣事都是他们的话题。聊得正
期刊
丁老师:您好!  我到加拿大儿子家住了半年,因为我们添了一个孙子,我去照顾月子。这半年来,我在那里过得并不愉快,主要因为儿子、儿媳相处并不那么融恰,这就把我也搭进去了。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其实好像是儿媳自设了一个心理“牢笼”,把她和我儿子都装了进去。因为我儿子事事喜欢和她较真儿,她觉得他不体谅人,就常常生气。还因为我儿子只想搞研究,不愿意进公司工作,收入微薄,在家里,儿媳成了经济上的顶梁柱,
期刊
都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实,我退休后觉得:人到晚年,生活中有很多乐趣可以开发呢。“淘书”就是我晚年新开发出来的一种乐趣。  离我家不远的公园里,有一爿小书摊——说是“摊”,其实并无摊床,所售之书不拘种类、版本、品相,一律橫陈于地,风吹日晒,任由人选。以前居然没有发现这块“宝地”,一日,与老伴逛公园时,这个书摊忽然闯进了视野,当时就在我的眼里撞出了惊喜的火花。说实话,我不太喜欢都市大书店的
期刊
1946年,我的家乡解放了。共产党领导农民土地改革,我们村搞得热火朝天,穷人分到土地、房子、粮食、衣物等,真正翻身得解放了。我的家乡惠民(今滨州市)地区人民在党 “保卫家乡”、“保卫胜利果实”的号召下,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参军运动。  这一天,村干部把各户当家的男人召集在一块商议报名参军问题,我这个不够格的孩子也挤进去看热闹。结果一天会议下来只有一人报名参军,另一个名额却陷入了难产,人们大眼瞪小眼没
期刊
搭起来噻!噢嗨!开步走喽!嗨嗖!脚下小心!嗨嗖!……  这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黄浦江沿岸码头常能听见的码头号子,虽然已消失多年,但那一段码头文化的历史并没有消失。2017年6月,北外滩滨江区域再添新亮点,一条反映上海百年码头文化历史的长廊——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已经开建。  百年历史  那声调高亢、粗犷雄浑、铿锵激越、气势壮阔的上海港码头号子,从形成到发展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远在184
期刊
江苏老人王修义创作了1000多首儿歌,得到了儿童文学大师圣野的高度评价。  王修义早年家境贫困,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文学书,家里没钱买书,他就蹭别人的书读,有时还把父母给的零花钱攒起来,到地摊上淘书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给了王修义最初的文学启蒙。  因为家贫,王修义读到了小学五年级就不得不辍学,跟着父母挣钱养家了。  22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修义招工进了工厂,他知道自己文化低
期刊
母亲曾是骄傲的铁道兵女干部、我国第一代地铁建设者。可是进入耄耋之龄,她老人家身陷肺结核及多种老年病的困扰,妹妹又突患重病,内外交困的打击让她老人家愁眉不展,郁郁寡欢。  一天我对妈妈说:“如果带您去旅行,能走得动吗?”母亲愁闷的双眸突然一亮!她没有顾虑自己的身体,说:“你有时间吗?钱从哪里来?”我真的是时间紧,囊中羞涩,但想到没来得及尽孝的姥姥和父亲匆匆离去给我心中留下的悔恨和遗憾,看着苍老憔悴的
期刊
3月10日,《青岛论坛》上一位空巢老人“征睡友”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关注。52岁的张春萍成为国内第一个应征“爱心睡友”。她的介入让老人的子女们汗颜,也让一场寻找爱心的行动悄然启动。  陪着我看电视聊聊天  3月10日,52岁的张春萍下班后在青岛论坛上“冲浪”,发现一则“征睡友启事”点击量过万。发帖的是一位空巢老人,她愿意提供自己的住处,寻一位“睡友”陪自己说说话,让空荡荡的家能有点回声。“睡友”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