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翻译教学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应适当讲授翻译理论,改进翻译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英语翻译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国际化,跨文化交际活动在各个领域急剧增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国家都不断加强英语教学的研究,全面提高国民的英语水平。通过中学、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听说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均得到锻炼,并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但是,学生的英汉翻译能力却仍然普遍较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翻译人才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让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阅读国外各类参考文献,获取先进的科技信息并参与国际交流。将翻译教学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十分必要。另外,由于师生语言背景相同,在课堂上,适当的母语解释,尤其是在解释具有抽象意义的词汇和母语中所没有的语法现象时,翻译教学既省时省力又简洁易懂。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翻译教学一直以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处于非常不受重视的地位。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操作都受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认为只要增强听力能力,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可以了,没有什么必要花时间和精力专门学习翻译理论。老师在课堂上普遍采用英语教学、英语操练,目的是提供英语交际的情景,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他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但这种做法常常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部分教师受制于课本内容,未能创造真正的交际环境,甚至有的老师说出来的英语并不规范,于是反而更使学生理解模糊。另一方面,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虽然在每单元各编有一些汉译英或英译汉的摸纺练习,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课文中所学的词汇与句型,至于有关的翻译知识、翻译技巧只字未提,于是教师也就基本不在课堂上专门讲授翻译知识、翻译理论,忽视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翻译能力,学生课后也不能做足量的翻译练习,种种原因都导致学生翻译能力始终处于劣势。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翻译教学的对策
  (一)、给翻译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指给学生学习翻译知识一些外部的推动。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解和练习的方式强化翻译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另外,在期末考试中也要添加或增加翻译的分值和比重。有了考核的压力,学生应该能够开始重视翻译的学习。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可适当选用四级考试的材料,也可结合四级考试中汉英翻译的要求进行教学,这样就能够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的需求,搜集整理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通过考试的压力和教学的实用性来进行英语翻译教学,应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功效性。
  (二)、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翻譯理论和方法
  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在于减少翻译实践的盲目性、因循性,而提高科学性、功效性。翻译理论讲授只能涉及一些基本原则。通常我们都知道翻译讲究“信、达、雅”。简单地说就是要求译文忠实、通顺、优美。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怎样翻译是忠实于原文,什么是可接受译文。关于翻译的常用方法直译和意译,若译者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则要直译;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运用直译、意译两种手段时又要贯彻“能直译便直译,不能直译便意译”的大原则。在进行直译和意译时,要防止进入以下两种误区:不知道直译该“忠实”到哪一步,过分依从原文,从而出现“死译”;不知道意译该创造到哪一步,放任自流,导致出现“胡译”,所以要注意死译与直译、意译与胡译的差异。
  (三)、充分利用教材在精读课上讲解翻译知识
  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把精读课文的讲解作为是渗透教学翻译的重要环节,充分利用课文中出现的典型例句或段落作为翻译技巧讲解的例子,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学习精读课文的印象,也可以通过翻译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有了翻译理论的指导,学生的译文才能更规范、更严谨,译文质量才更容易得到提高。在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时,适当地将一些翻译理论融人到学生的翻译实践中,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通过一些例句对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的训练和翻译技巧的操练,可以提高他们的翻译意识和翻译能力,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消除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他们自然而然会反映在语言中。为了使译文和原文达到最大限度的等值,翻译过程中就必须作适当的处理,这是翻译的一项重要原则。要掌握这一原则,就必须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奈达曾说过:“要掌握两种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翻译时能熟知中西文化的异同,无疑可使翻译跨越东西南北,有的放矢,行之有效。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有时即便对某成语典故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但在翻译中不能根据语境灵活处理,也有可能达不到“传真”的效果。任何翻译都和文化息息相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英汉语言各具特色,比如从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不难从中透视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同时领略和欣赏其各自不同的语言风格与浓郁的民族特色。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做全面、透彻的认识和了解、熟知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的主要差异,才能真正达到翻译的标准即“忠实和通顺”。   (五)、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对学生语言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非文学文体主要传递信息功能,翻译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逻辑性强;而文学文体除了传递信息功能以外还有情感功能、审美功能,因而翻译的语言的要求多样化,或是平实、自然,或是精练、洒脱。“……对于文学翻译,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纯文学的翻译家,因为文学翻译有其无以伦比的独特性。”(王佐良,1984)而非文学翻译的教学,我们又不能过多地追求翻譯的方法和技巧,而忽视翻译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具体途有:(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比如,在讲授某一文体的翻译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译语中相同风格的范文,也可以让他们通过Internet 或其它途径来构建自己的语料库,让他们感受名作、范文的遣词、行句、谋篇,并定期、不定期地与学生交流,检查他们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2)开展适量的翻译欣赏课,或让学生翻译一些名家译过的作品,然后把他们的译文与名家的作比较,并总结心得体会;(3)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翻译,或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相互批改练习,同伴中汲取语言素养;(4)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词典的能力。词典能为学生确定忠实原文或适当创造的基点和标准,以避免译文过分死板或过度发挥。但词典又只是翻译中的辅助工具,不能忽略句子的语境,生搬字词。
  (六)、注重精讲多练的翻译教学模式
  翻译教学必须变满堂灌为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解太多,学生实践机会就太少,翻译出来的文章或段落很自然就存在语篇缺乏连贯性、语法病句多、搭配不当、逻辑含混不清等毛病。教师的动机固然是好的,力图讲明道理,但客观上却忽视了翻译活动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更多的笔头或口头翻译练习,然后对译文进行自我或相互间的评改,在此过程中培养其应变、创造及译文鉴赏能力,提高实际翻译水平;只有经常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翻译的技巧,形成翻译时的良好经验,翻译出来的文章才会体现出原文行云流水般的节奏和美感。
  四、结论
  翻译技能是语言基本功之一,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翻译将学生置于翻译活动中去领会其文化,将一种语言中的文化内容和另一种语言中的文化进行理解和沟通的过程。翻译教学通过母语和外语的互译与对比,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语言材料的准确理解,是全面检验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有效手段;另外,通过翻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英语特有表达方式的认识,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将翻译教学有机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真正使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为祖国的建设造就一批国际型、应用型的高级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让·德利尔.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M] .孙慧双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2]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
  [3]孙致礼. 译者的克已意识与创造意识[J].上海科技翻译,2000(1).
  [4]王佐良.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 翻译通讯,2005(1).
  [5]郭士香.关于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2(1).
  [6]刘宓庆. 论翻译者的技能意识[J]. 中国翻译,2003(5).
  [7]《大学体验英语》项目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3.社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语言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沉迷而不能自拔,致使责任感丧失、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的后果,其原因是理想和现实存在的落差使然;自律意识薄弱;高考后存在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理;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为此,要加强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加强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家庭、高校和社会的沟通,以合力育人;建设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网络。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原因 
期刊
【摘要】梳理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的路径,首先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以往仅注重知识传授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新教育理念。第二依托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路径的主体作用,做到专业课、选修课、思想政治教育课三位一体。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优质的教育环境,以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民办;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是培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们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素质是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非常重要部分,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校的体育教学要以素质教育目标,确实加强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们身心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体育运动重要性,但在这一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高校体育
期刊
【摘要】学风是高职院校全部工作的基础,学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厘清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掌握其中存在的规律,在关键环节上进行针对性引导。  【关键词】学风建设;问题;引导  学风是高职院校工作的基础和重心。就学校层面而言,凝结校园文化的历史积淀,体现了学校的软实力,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表现为校园外在的整体学习氛围,就个人层面而言,尤指在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目的
期刊
【摘要】本文在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推进背景下,结合郑州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实际,浅谈了该项目实施心得体会,以期为项目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關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根据(教高〔2011〕6号)和(教高函〔2012〕2号)文件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全国性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为贯彻落
期刊
1.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现状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始于1985年,环境工程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尤其在“211”一期、二期及“985”创新平台的支持下,发展非常迅速。环境工程专业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环境科学与工程于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7 年获得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科研平台和研究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很多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也应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同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人才培养学校要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前言  近些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
期刊
【摘要】计算机应用于考试,使得阅卷有可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于是,自动阅卷技术成为研究的重点。在计算机上最容易实现的是选择题等客观题的测试和评阅。可以自动实现立即评阅,立即给出测试结果。  【关键词】在线考试系统;计算机基础课程;C/S模式;.NET;平台  一、研发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该课程的特点是:  1、内容涉及面广。  2、实践操
期刊
【摘要】高职艺术院校教育发展中存在着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实用性不强、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等问题。为满足文化发展对艺术教育提出的要求,高职艺术院校要重视现阶段面临的发展問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艺术院校教育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促进高职艺术院校教育更加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现状;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朝
期刊
【摘要】团队精神一直是时代的主旋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是适应社会发展、落实素质教育以及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团队精神的巨大作用和效果已经显现出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培养好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至关重要。但是现阶段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现状与和谐社会的要求尚有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现行教育模式、家庭环境、社会不良现象、对竞争与团结关系的片面认识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