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写就的全球文明史

来源 :青春期健康·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13770509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本信息


  书名:《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
  作者:[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译者:韩良忆
  版次:1次
  装订:精装
  定价:68元
  开本:32开
  语种:简體中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月
  ISBN:978-7-5217-1187-5

  人活着,离不开吃。但因为吃东西太过平常,我们很容易忽视“吃”背后的意义。“用火烹调堪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革新之一,这并非由于煮食可以让食物产生变化(有很多别的办法都有这个功效),而是因为它改变了社会。生的食物一旦被煮熟,文化就从此时此地开始。”英国历史学家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在《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以下简称《吃》)里如此说道。
  近年流行以“吃”写史,可惜经常是微物史观的写法,难免失于细碎,而阿梅斯托的《吃》被评论界认为是一部“针对演化进程之现代模式的批评作品”,是有资格跻身全球史研究领域的有分量的作品,被提名为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大奖写作与文学奖非虚构作品。
  阿梅斯托曾任职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牛津大学,还做过BBC的节目主持人,长期致力于环境史、思想史、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历史、全球史等领域,因此,他的作品既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也有良好的框架、缜密的逻辑和平和的文风。
  正如书名所示,《吃》是关于食物、人类文明和全球史的作品。全书分作8个章节,即烹饪的发明、食物的仪式和魔法、畜牧革命、农业革命、食物与阶级、食物贸易、食物和生态交流及饮食工业化。物种自身的进化,人类对待食物的方式、习俗,以及某些地区的菜品如何被发明的故事,与这些食物对于人类文明、世界历史造成的影响紧密结合在一起,但作者并不认为任何一种食物就足以缔造世界历史,食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全面、深刻且久远的。
  农耕的实施让定居生活成为可能,饮食史的几次重要革命推动了早期文明的发展。近东的大麦和小麦、亚洲的粟米和水稻的发明,可等同于古代的“基因工程”。以食物生产和分配为依据,人们构建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阶级结构。“哥伦布大交换”带来植物大迁徙与全球口味和生态的大交流,欧洲国家竞相建立殖民地、大帝国与全球贸易网络。很多国家借助高热能、易种植的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克服了食物短缺的难题,带动了人口的飞速增长。蔗糖和棉花,携手打造了工业时代的生产模式。无论什么时候,食物都是发动战争的一大契机,谁拥有丰富充实的粮仓,谁就有能力掌控世界粮食的命脉,谁就是老大。
  这些历史书写并非浅层叙事,而是搜集人类学、考古学、遗传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多项成果,综合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化理论与观点,对“吃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阐析。比如,有关“用火烹调”所对应的“生食与熟食”,以及食人风俗的起源等讨论,显然来自于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思路和方法。饮食行为深植人类的动物本性,但它同时发展了文明并且让人们处于文明机制的约束里。进食总是有着约定俗成的意义,这些意义都有象征内涵,并以象征的方式来传达思想,所以,不同的饮食文化才会存在冲突,食物才会与权力,与政治、经济、军事,与人类的思想产生复杂联系,赋予物质世界新的意义。
  作品的重心聚焦在饮食史与全球史的交集上,作家的视线投向往昔、投向远方,但他真正关心的是当下:哪些食物对于塑造现代世界发挥了作用?是怎样做到的?远古的人们围坐火堆等待吃食,从此开始建立伙伴情谊,后来人群分化各个阶层,人类与食物之间不断协同进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不断打碎、不断重建。到了今天,餐桌仍是亲密关系的起始点,吃什么样的东西,就拥有什么样的身份记忆和文化认同。吃,从来不仅仅只是吃。
  人类的“吃”并不是天然形成的,是我们自己发明创造了它,所以,我们要维护好的饮食文化,推动食品产业的良性发展,改变那些不好的饮食行为,妥善处理与摆正对待食物、环境的态度。
  (编辑 朱庭萱)
其他文献
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我看完《Thumb sucker》之后脑中浮现的第一个想法。  Justin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生,但却始终戒不掉吮拇指的坏习惯。你能想象一个即将踏入成人队伍的大男生在受到委屈后蹲在厕所的马桶盖上吮吸拇指的场景么?或许你会觉得荒诞,夸张,但这样的事情却真实地发生着——我们都会迷茫,失落;只是每个人面对的方式不一样,Justin是吮拇指,或许你是躲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大哭
因为有你,我才更好!  因为有你,我学着改掉那些坏习惯。  因为有你,我学着养成那些好习惯。  因为有你,我更加自信,每天都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因为有你,我比以前更开心、乐观,让自己活得精彩。  因为有你,让我相信,我还可以变得如我所想要的那样更加坚强与积极、优雅和美好。  在成长的道路上,懵懂的我们会经历成长的迷茫,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无知的我们会遭遇叛逆的侵袭,丢失自己最初的梦想;幼稚的我
汪曾祺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汪曾祺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重返”中国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
2017年12月初,河南省委副书记王炯到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2015级1班团支部,参加了“写给2035年自己的一封信”主题团日活动。活动中王炯与同学们围坐一起亲切交流,分享学习感悟,畅谈美好未来。团省委书记、党组书记王艺参加活动。  王炯在活动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我们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树立了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成为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新选择。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赴“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留学人数为6.61万人,比上年增长15.7%,超过整体出国留学人员增速。其中,国家公派3679人,涉及37个“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开辟留学新路  位于东南欧的内陆国摩尔多瓦,对中国人来说,也许不太熟悉。但在该国留学的中
旗袍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代表,是一种东方含蓄式的美。它线条简洁、色彩绚烂、风格优雅、雍容华贵,内在与外在之间获得和谐,是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之一。其灵性在于同一款式、质地的旗袍,穿着在不同气质的人身上,就会展现出不同的风姿与韵味。  旗袍源于中国少数民族——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原本宽松肥大,样式和结构都非常简单。民国初期,新生事物方兴未艾,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旗袍便
在时代不断发展、世界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来获取更好的生活质量,更高的生活效率。但在让生活更加充实的同时,当一个人的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该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也逐渐成为当下年轻人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活被学习和学生工作挤得满满当当,常常让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王军利觉得自己是在“与时间赛跑”。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数不清的会话消息。”摄像机固定机位拍视频时,不忘
清脆的啼声惊醒黑夜  在母亲温柔的目光里  我成了独一无二的一个  呼吸,嬉笑,蹒跚学步  是我,对世界好奇的探索  春风拂面,花红柳绿时  我似一棵小草扎根原野  可我依然会笑对苍穹  欢畅地吮吸阳光雨露  狂风肆虐时挺直腰杆  为大地獻上一抹莹莹的绿色  怀揣浪漫的诗和远方  大胆亲吻雨后绚丽的彩虹  天高云淡,秋风劲吹时  我愿化身站立枝头的枫叶  欣然接受霜雪彻骨的考验  把青春浓烈的绿色
“言传身教”,是做好青少年思想引導最有效的方式,2018年寒假期间,西城区青联秘书处整合委员资源,面向北京三中高一年级的72名中学生,开展主题为“遇见未来的自己”学生职业体验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组织的平台优势,91金融、全新优筑(北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法桓律师事务所、北京喀啦喀啦饮品有限公司、鑫望爱(北京)教育机构、北京百山茶叶有限公司和西城分局厂桥派出所等委员所在单位和机构为北京三中
基本信息:  书 名:《吃的江湖》  作 者:林卫辉  I S B N:978-7-2181-4961-5  装 帧:精装  页 数:320  定 价:68元  出 版 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5月  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双休日、节假日外出旅游、就餐的人越来越多。其间,无论是一个人点餐,还是几个人小聚,品尝美味总是少不了的。可以说,现代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单单追求的是味蕾上的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