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中,始终强调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各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把实训基地作为“工学结合”的承载体。本文就中职学校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探讨,并提出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中职;财经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工科类和信息类专业实训基地(室)所占比重较大,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室)所占比重较小。以我校为例,工科类和信息类专业校内实训室有38间,价值4500万元,而财经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室只有4间,价值113万元。如果财经管理类专业(如会计、营销、物流、电商等)大部分时间仍停留在普通教室进行知识传授,做习题训练,无法依托实训基地开展有效的实训,“工学结合”将难以实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中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室)建设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1.校内的实训室多,校外的实训基地少。
鉴于财经管理类专业原有的课程特点,长期以来都是由教材配合思考题、习题集的办法来培养训练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毕竟缺乏实战性。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教改的不断推进,许多中职学校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纷纷建立了各种实训室,如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决策模拟实训室、物流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虽然投入较多,但完全由学校掌控,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所以许多学校更倾向于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目前也有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基本上都是用于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几乎没有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服务的,且有相当多的实训基地与学生的专业不对口(如会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单一功能实训室多,专业兼容功能实训室少。
由于学校缺乏技术开发能力,所有的实训室都是由生产商和供应商提供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交付使用。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许多实训室的设计功能单一,没有兼容性。比如,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的联系非常紧密,但物流实训室的有关软件与国际商务、电子商务难以匹配和兼容,因此,导致学校实训室建设投入较大。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实训室难以建立,影响了实训教学。
3.模拟性实训室多,生产性实训基地少。
目前各中职学校建成的实训室,几乎都是模拟性实训室,虽然可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但都是纯粹性的耗材实训,成本较高,无法形成产品和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校内生产性实训逐渐成为共识,但是,在实训中如何真正做到生产性,国内研究的还不多,许多经验还在进一步探索中。有些中职学校率先引进“校中厂”模式,虽然学校大大减少了实训设备的投入,但“校中厂”多以自己的生产任务为主,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实训,因此存在生产和实训的矛盾。而且,学生难以获得从事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产品生产实践机会,技能提升受到很大限制。只是做到“引企入校”,而没有做到“引企入教”。
二、建设中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1.是实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的必然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一种具体形式。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承载体,学生只有通过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顶岗工作,实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2.是彰显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实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中职学校学习掌握技能,几乎是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共识,如果没有实训基地,学校的办学实力就会被质疑,职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实训基地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3.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课后习题训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中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在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技能技巧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学生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依靠实训基地才能完成。实训基地引入的是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块,因此通过这种真实职业环境的营造,有助于他们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设中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基本思路
1.统筹学校资源,完善校内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中职学校可供使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工科类专业和财经管理类专业之间,实训设备投入差距悬殊,当矛盾难以调和时,被牺牲的往往是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室。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财经管理类专业前景堪忧。因此,必须改变重工科而轻财经的实训室建设思路,统筹学校资源,以日常教学和教改的必备和必须为原则,妥善地安排好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根据会计、营销、物流、电商等专业的相互关联性,依靠政府和学校投入,建立现代综合商务实训中心,成立市场营销模拟公司、物流模拟公司、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室、ERP沙盘决策模拟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市场调查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商务谈判和市场推销技巧实训室等,形成“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综合性基地。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和生产任务,甚至还可以开展对外服务,承接各类职业资格技能培训。要加强实训基地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完善实训制度,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改革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
2.加强校企合作,加快财经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离不开校企合作,在目前的法律、制度和道德框架下,企业追逐的是经济利益,而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如果找不到利益的交集点,校企合作将难以实现。出于劳动用工的需要,企业在第三年顶岗实习方面有合作的积极性,但配合教学过程安排实训有困难,但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根据企业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密切结合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帮助企业开展工作的前提下,顺利实现实训计划。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就可以组织学生帮助企业开展用户访问,获取市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帮助了企业。互利双赢是开展校企合作的第一原则,只要用心寻找合作契机,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还是大有可为的。因此,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建立稳定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
3.创新思路,构建全新的财经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存在空间距离、管理困难、生产与实训的矛盾等不利因素,而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解决以上矛盾的有效办法。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且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同时,学校要与企业紧密合作,按校企互利原则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相关企业在校内设立分公司或代理处,由企业提供业务流程和派出专业人员指导,学生直接承包企业外包业务,既进行了实训,又完成了真实业务,如物流快递公司营业点、财务代理公司、校内营销商场等,从而建立“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学校还要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营,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走“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努力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管理模式企业化。通过企业赞助模式、“筑巢引凤”模式、优势互补模式、创业孵化模式、连锁经营模式等,建设具有生产性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要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更好地实现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
[2]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3]陈毓惠,汤一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关键词】中职;财经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在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中,工科类和信息类专业实训基地(室)所占比重较大,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室)所占比重较小。以我校为例,工科类和信息类专业校内实训室有38间,价值4500万元,而财经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室只有4间,价值113万元。如果财经管理类专业(如会计、营销、物流、电商等)大部分时间仍停留在普通教室进行知识传授,做习题训练,无法依托实训基地开展有效的实训,“工学结合”将难以实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一、中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室)建设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1.校内的实训室多,校外的实训基地少。
鉴于财经管理类专业原有的课程特点,长期以来都是由教材配合思考题、习题集的办法来培养训练学生,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毕竟缺乏实战性。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和教改的不断推进,许多中职学校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实践教学,纷纷建立了各种实训室,如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决策模拟实训室、物流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虽然投入较多,但完全由学校掌控,有利于教学的安排,所以许多学校更倾向于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目前也有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基本上都是用于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几乎没有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服务的,且有相当多的实训基地与学生的专业不对口(如会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单一功能实训室多,专业兼容功能实训室少。
由于学校缺乏技术开发能力,所有的实训室都是由生产商和供应商提供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交付使用。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许多实训室的设计功能单一,没有兼容性。比如,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的联系非常紧密,但物流实训室的有关软件与国际商务、电子商务难以匹配和兼容,因此,导致学校实训室建设投入较大。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实训室难以建立,影响了实训教学。
3.模拟性实训室多,生产性实训基地少。
目前各中职学校建成的实训室,几乎都是模拟性实训室,虽然可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但都是纯粹性的耗材实训,成本较高,无法形成产品和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校内生产性实训逐渐成为共识,但是,在实训中如何真正做到生产性,国内研究的还不多,许多经验还在进一步探索中。有些中职学校率先引进“校中厂”模式,虽然学校大大减少了实训设备的投入,但“校中厂”多以自己的生产任务为主,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实训,因此存在生产和实训的矛盾。而且,学生难以获得从事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产品生产实践机会,技能提升受到很大限制。只是做到“引企入校”,而没有做到“引企入教”。
二、建设中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1.是实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的必然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一种具体形式。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承载体,学生只有通过实训基地的技能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才能顶岗工作,实行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以实现。
2.是彰显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职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实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中职学校学习掌握技能,几乎是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共识,如果没有实训基地,学校的办学实力就会被质疑,职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实训基地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3.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课后习题训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中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在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技能技巧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学生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从初级到高级的循序渐进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依靠实训基地才能完成。实训基地引入的是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块,因此通过这种真实职业环境的营造,有助于他们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形成,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设中职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基本思路
1.统筹学校资源,完善校内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中职学校可供使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工科类专业和财经管理类专业之间,实训设备投入差距悬殊,当矛盾难以调和时,被牺牲的往往是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室。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财经管理类专业前景堪忧。因此,必须改变重工科而轻财经的实训室建设思路,统筹学校资源,以日常教学和教改的必备和必须为原则,妥善地安排好财经管理类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根据会计、营销、物流、电商等专业的相互关联性,依靠政府和学校投入,建立现代综合商务实训中心,成立市场营销模拟公司、物流模拟公司、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室、ERP沙盘决策模拟实训室、商务礼仪实训室、市场调查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商务谈判和市场推销技巧实训室等,形成“课堂与实训点合一”的学做合一综合性基地。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和生产任务,甚至还可以开展对外服务,承接各类职业资格技能培训。要加强实训基地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完善实训制度,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改革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
2.加强校企合作,加快财经管理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学结合”离不开校企合作,在目前的法律、制度和道德框架下,企业追逐的是经济利益,而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如果找不到利益的交集点,校企合作将难以实现。出于劳动用工的需要,企业在第三年顶岗实习方面有合作的积极性,但配合教学过程安排实训有困难,但也并非无可作为。可以根据企业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密切结合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帮助企业开展工作的前提下,顺利实现实训计划。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就可以组织学生帮助企业开展用户访问,获取市场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帮助了企业。互利双赢是开展校企合作的第一原则,只要用心寻找合作契机,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还是大有可为的。因此,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组织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建立稳定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机制。
3.创新思路,构建全新的财经管理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存在空间距离、管理困难、生产与实训的矛盾等不利因素,而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解决以上矛盾的有效办法。校内组织生产性实训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培养人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正是目标上的区别,决定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不是生产的“机器”,而是“职业人”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产品的选择需具有典型性、递进性,且参加实训的学生和学生实训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同时,学校要与企业紧密合作,按校企互利原则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相关企业在校内设立分公司或代理处,由企业提供业务流程和派出专业人员指导,学生直接承包企业外包业务,既进行了实训,又完成了真实业务,如物流快递公司营业点、财务代理公司、校内营销商场等,从而建立“实训与生产合一”的校企合一生产性基地。学校还要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营,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走“依托行业、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努力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筹资方式多样化、管理模式企业化。通过企业赞助模式、“筑巢引凤”模式、优势互补模式、创业孵化模式、连锁经营模式等,建设具有生产性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要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以职业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更好地实现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
[2]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3]陈毓惠,汤一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