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那里下雪了吗?小漂可是喝着烫烫的热饮、靠在暖暖的躺椅上正美呢,同时还欣赏着昨夜刚落下的一场大雪。突然,小漂的思绪开始不安分地瞎琢磨了!今天,咱们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密不透风的房子里,享受着暖气、电热毯、空调的“呵护”,惬意地度过漫漫严冬,可几百年前咱的老祖宗们没有这些,他们咋过冬呢?何况,现在是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古代的冬天可比现在的更冷更漫长啊,唐代诗词里就说起有些地方农历八月就开始飞雪了,看李白的《北风行》里,那暴风雪的猛烈程度,估计比2008年年初那场五十年一遇的大雪灾更甚啊!
想到这儿,求知欲再次在心中膨胀,小漂立马跑回书房,书籍、电脑齐上阵,在浏览了大堆信息后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据小漂所查,最讲究、最能体现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要数皇宫里的取暖方式了,所以,小漂要激动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据说在明清时期,北京一年内有150多天都是北风凛冽的寒冷天气。据可靠数据,当时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0~30摄氏度。每到深秋时节,紫禁城里便会为预备过冬而忙碌起来,取暖成了皇宫里不可忽视的一件大事。
当时主要靠烧柴炭取暖,宫廷地方大,房间多,需要的柴炭数量惊人,为此宫廷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机构,比如明代的惜薪司。到了清代,皇宫内设立了三个机构分别负责取暖事宜,有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的;有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还有专管点火烧炕的。分管太监们各司其职,将皇宫的取暖安排得妥妥当当。而且,为了保证室内既暖和又清洁,柴炭处的太监们必须准备那种火力旺、无烟、无味的优质木炭。当然了,这对当时的皇宫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况这点儿小柴禾!
说到这里,紫禁城里那套相当牛的取暖设备就要粉墨登场啦。早在紫禁城开始建造的那天,建筑设计师们就为天子的豪宅设计了在当时看来近乎“完美”的取暖设施。首先,在城内几乎每座宫殿的地面下都挖好火道,顾名思义,是用来烧火的通道。这通道可厉害了,几乎在皇宫的每个殿宇楼阁内四通八达,可以称作紫禁城的暖气管道啦。这条火道的妙处在于每座殿外屋檐下的过道上都设有一个添火的门,用于添加柴禾。这些合起来就是紫禁城内有名的暖阁结构了。厉害吧!
除了整体的取暖设施,每个屋里还有另一套保暖方法——火炉和熏笼。它们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有三只脚,形如鼎状,也有四只脚的,设计铸造得很华丽;小的如西瓜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制作精良。放在今天,绝对件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这内外两套保暖措施加起来,就是完整的一套取暖设备了。不过,虽然有这些,但在寒冷的冬季,古人还是会尽量少出门,来减少身体热量的消耗,再怎么说,也没今天咱们这么舒服。就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那首《九九歌》唱的:“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漫长的冬季,古人就这么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过,可想那时的冬天多难熬啊!
不过,古人也不忘苦中作乐,一入冬,无论官宦还是百姓家,都流行挂一幅素梅图(即还没涂颜色的梅花图)。从冬至起,每日染红一朵梅花,代表距离春暖花开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咦?我们是不是能仿效古人,炎热的夏天给家里挂上一幅雪山图,每天添上一朵雪花,既消了暑,还能培养一下画画的兴趣。哈哈,小漂又开始胡思乱想了。
想到这儿,求知欲再次在心中膨胀,小漂立马跑回书房,书籍、电脑齐上阵,在浏览了大堆信息后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据小漂所查,最讲究、最能体现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要数皇宫里的取暖方式了,所以,小漂要激动地和大家分享一下!
据说在明清时期,北京一年内有150多天都是北风凛冽的寒冷天气。据可靠数据,当时最低温度可达零下20~30摄氏度。每到深秋时节,紫禁城里便会为预备过冬而忙碌起来,取暖成了皇宫里不可忽视的一件大事。
当时主要靠烧柴炭取暖,宫廷地方大,房间多,需要的柴炭数量惊人,为此宫廷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机构,比如明代的惜薪司。到了清代,皇宫内设立了三个机构分别负责取暖事宜,有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的;有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还有专管点火烧炕的。分管太监们各司其职,将皇宫的取暖安排得妥妥当当。而且,为了保证室内既暖和又清洁,柴炭处的太监们必须准备那种火力旺、无烟、无味的优质木炭。当然了,这对当时的皇宫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况这点儿小柴禾!
说到这里,紫禁城里那套相当牛的取暖设备就要粉墨登场啦。早在紫禁城开始建造的那天,建筑设计师们就为天子的豪宅设计了在当时看来近乎“完美”的取暖设施。首先,在城内几乎每座宫殿的地面下都挖好火道,顾名思义,是用来烧火的通道。这通道可厉害了,几乎在皇宫的每个殿宇楼阁内四通八达,可以称作紫禁城的暖气管道啦。这条火道的妙处在于每座殿外屋檐下的过道上都设有一个添火的门,用于添加柴禾。这些合起来就是紫禁城内有名的暖阁结构了。厉害吧!
除了整体的取暖设施,每个屋里还有另一套保暖方法——火炉和熏笼。它们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有三只脚,形如鼎状,也有四只脚的,设计铸造得很华丽;小的如西瓜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制作精良。放在今天,绝对件件都是精美的艺术品。
这内外两套保暖措施加起来,就是完整的一套取暖设备了。不过,虽然有这些,但在寒冷的冬季,古人还是会尽量少出门,来减少身体热量的消耗,再怎么说,也没今天咱们这么舒服。就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那首《九九歌》唱的:“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漫长的冬季,古人就这么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过,可想那时的冬天多难熬啊!
不过,古人也不忘苦中作乐,一入冬,无论官宦还是百姓家,都流行挂一幅素梅图(即还没涂颜色的梅花图)。从冬至起,每日染红一朵梅花,代表距离春暖花开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咦?我们是不是能仿效古人,炎热的夏天给家里挂上一幅雪山图,每天添上一朵雪花,既消了暑,还能培养一下画画的兴趣。哈哈,小漂又开始胡思乱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