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化工企业的阿米巴蜕变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meng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每一条制度、流程都被完美执行的时候,为什么公司依然创造不了价值,连年亏损?
  今年下半年,沈阳盛京文化艺术中心迎来了一场座无虚席的大会。1 70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听众安静地坐在台下,他们绝少低头玩手机,大都凝神屏息,目光专注,聆听着台上那位86岁老人的一字一句。
  老人是被誉为一代“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他端坐在台上,像布道一样宣讲着那些耳熟能详的经营哲学理念。这已经是他6年内第八次来中国。稻盛和夫一生创建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退休15年之后,又以78岁高龄临危受命,作为航空业外行人拯救濒临破产的日航,让其成为全球最赚钱的航空公司。
  “稻盛和夫=重振企业”的标签概念,在企业家江湖广为流传。当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企业转型又陷入泥淖时,占据国内八成数量的民营企业,尝试着各种投石问路的自救办法,只为活下去。稻盛和夫的理论开始成为这样一群企业家眼中的香饽饽,其核心的经营理念阿米巴管理,也在国内悄然风行。
  在1 600千米外的芜湖,有一家叫做融汇化工的企业,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引入这套理论体系,其洒下的阿米巴之种,也迎来了开花结果的时刻。
  规则的樊笼
  与掌声雷动的沈阳宣讲会现场不同,融汇化工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坐着十几号人谈论着,阿米巴内部交易制度的下一步推进。
  这场会议的参会人员,从一线生产的段长到企业总经理,中间隔了十个层级。但聊到阿米巴的内部交易制度下一步如何推行时,在不同层级岗位上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一线的段长们,内容丰富,一场会开得此起彼伏。
  “制定战略推进策略,副总裁少几个没关系,一线生产销售人员必不可少”。被阿里巴巴战略参谋长曾鸣所推崇的理念,早已被这家企业融会贯通。
  但这样的场面,与两年前的融汇化工可不一样。
  2014年,当黄丹青来融汇化工接手总经理一职时,企业已经连续亏损了几年。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管理模式落后、员工士气低落,让融汇化工的经营举步维艰。这位经历过多家企业的经理人直言“我感觉到了一种破败的气息”。
  来公司开的第一场会议,五六十个中层管理者坐在一起,没有一个生产销售代表。谈季度展望的时候,七个发言代表的内容全都照本宣科,相互神似。一场会开下来,只有她一个人在讲。然而这一切在所有人看来都觉得理所应当:领导多讲,其他人少说,季度目标根据制度调整就可以了,一切都是按照规矩来。
  “按规矩来”是这个时期企业上下流行的一个观念。有人会问:按照企业既定的规章制度做事,有什么问题?方向没有错,只是规则本身已经过时。如果企业生产管理根本不管实际情况,只知道看规矩,企业就会像陷入了一个看不见的樊笼,四周都是墙壁。
  把规矩当成了本职工作,不仅让融汇化工的中层表现出一副暮霭沉沉的样子,其观念溃烂的疮痍已经蔓延到企业更深的机理。各层级的员工做事先想规矩,再考虑事情本身价值,主观能动性被大大削弱。
  葛洪兵是一名维修队技术工,在日常的修理维护中,他发现很多阀门其实只是内部的一个零件坏了,稍加维修就能继续使用,但维修队只能根据更换流程规章操作。每个阀门直接更换的价格在2 000~10 000元/个,从报备到领回阀门修理,需要的时间至少大半天。则如果自己动手修理,换个零件只需要10元,半个小时。
  自己修省钱又节约时间,但在公司规章流程面前,葛洪兵想修也不敢修。因为他如果主动去修理,这样的行为会让别人觉得他在多管闲事,破坏了公司的规矩。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其他人是应该按制度更换零件,还是动手修理?管中窥豹,规矩已经成为一道无形的电网,谁也碰不得。
  融汇化工的办公室、分厂、操作面、工段上,各个环节的人员依然忙碌。然而抬头先看规矩、低头再做事的观念,让整体生产效率低下,流程都对了,但却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守成已是艰难,更何谈创新。
  2011-2013年,氯碱全行业连续三年亏损、亏损面超过50%,融汇化工未能独善其身。行业的不景气再加上内部的衰败,直接打翻了这家企业的业绩,三年持续下滑。为了止住颓势,期间融汇化工先后尝试过承包制、产销一条龙、KPI考核等多种管理考核模式,但效果都不太好。这家芜湖市的民营企业100强,面对业绩的不断下滑束手无策。
  打造灯塔体系
  企业自身已经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候,但应该怎么改?往哪儿变?
  普通管理方法显然不再适合沉疴已久的芜湖化工,什么样的“药方”才能让这家企业重获新生。黄丹青觉得,不管什么方法,打破规则桎梏,激活人心是关键。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开始进入视野。
  阿米巴经营做任何决策都是以“做人何谓正确”为原点,在这个基础之上来思考对方的需求和如何让工作更有利他性。这种“利他”不是去考虑一个人善恶两方面的需求,而是去考虑一个人“做人何谓正确”的善的需求。通过做事的业绩核算,让员工看到经营效果和努力成果,达到激励人心的目标,这样的管理逻辑契合黄丹青想要改变融汇化工的方向,她决定在这个企业做一次尝试。
  2014年4月,融汇化工内部正式拉开改变的序幕。来自香港人文比佛利的李哲贤作为改革团队被邀请加入,协助阿米巴在企业落地。为了打破局面,激活人心,黄丹青做了两件事:
  第一,50多位中层全部下岗,重新竞聘。
  融汇化工之前曾多次提出竞聘上岗,但都无疾而终。因为竞聘上岗容易伤和气,没有哪一个领导愿意来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黄丹青新官上任三把火以此为切口,一方面中层下岗竞聘打破了一个内部论资排辈的规则。所有有功劳、有苦劳、有资历的前辈们,全部下岗重新竞聘,对岗位及部门发展提出计划与要求,没有一劳永逸的职位晋升,谁有才能谁上。另一方面,树立领导言必行、行必果的形象。过往的领导讲了太多,做得太少,很难获得底下的员工信任。黄丹青的中层下岗竞聘行动,在各级员工中,激起了一些涟漪。   第二,围绕“做人何谓正确”的价值观重点推广。
  企业的经营哲学就是指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即企业文化,是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是一种价值观表现。正向的经营哲学会给企业带来很多正能量,企业的管理也会变得简单。在融汇化工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先后尝试过多种管理考核模式,新模式的引入已经在员工心理产生免疫感,所以必须要有文化理念的植入去激活他们对新事物的认同度。
  以李哲贤为首的咨询管理团队,则在这家企业全力转变员工的思想,使员工认同正向的经营哲学,团队通过三个着力点来打破局面。
  一是针对管理层阿米巴筛选。稻盛和夫将人分为自燃型、可燃型与不燃型三类:自燃型员工一点即着,对正向价值观的接受很快;可燃型员工略带怀疑,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寻求共识点;不燃型员工则被有意隔离。咨询团队以此为标准,第一次集中在管理层筛选,通过交流进行初步划分,然后采用不同的话术进行激活,将经营哲学初步引入企业的核心人群。
  二是针对获得的第一批种子用户,即接受“做人何谓正确”价值观的员工,开始铺开这种观念。以李哲贤的办公室为中心,通过建立微信交流群,成立融汇化工内刊,梳理学习阿米巴笔记分享等方式,开始以点带面地输出“利他”价值观。
  三是建立更小单位的文化输出点。企业开始在班、组、工段等寻找认同阿米巴价值观的员工,以他们为切口,建立更小的文化渗透单元。在大的氛围上,企业自高层到中层开始接受并认同阿米巴的经营哲学理念;在小的一个工段上,开始逐渐有人开始聊这个哲学理念。这种自上而下,通过无数的点来形成联动效应,有点类似于向平静的湖面掷入了很多鹅卵石,进入湖里的石头激起的波动,逐渐带动整个湖面。
  初期阶段的两项改革措施,主要是围绕黄丹青、李哲贤建立两个信任端口,就像港口的灯塔一样,为迷惘中的融汇化工员工重拾信心、激活人心。稻盛和夫的哲学能屡屡在危难中挽救企业,靠的就是企业上下一心,相互信任。融汇化工,悄然升起的两座灯塔,为后续的阿米巴落地,奠定了基础。
  落地生根
  如果说两座灯塔的建立,让阿米巴的哲学开始被众人接受。那么,后续的落地措施则体现了阿米巴的实学部分。
  现任融汇化工运营管理中心副总监的沈左汉,是这个公司最早接受并实践阿米巴理论的人之一。在阿米巴的执行与推广上,他是完整的亲历者。
  2014年,沈左汉还是融汇化工树脂分厂厂长。企业连续几年的亏损,让这个曾经见证过辉煌期的老员工心里很不是滋味。“当亏损成为常态,大家都无所谓的时候,整个企业就像生病一样乏力。”沈左汉这样的企业中层,心中焦虑、彷徨、期待改变。
  当阿米巴的经营理念被引入时,一直苦于没有做事空间的沈左汉很振奋,被“点燃”了。2014年7月,树脂分厂率先探索阿米巴经营。在沈左汉的眼中,阿米巴的落地一共经历了三个过程。
  第一步:划分阿米巴组织。
  阿米巴落地初期,将包括树脂分厂在内的四个厂划分为阿米巴组织。划分逻辑是把庞大的规模化企业组织划分为许多“小组织”作为经营体;通过“小经营”而取得的“小业绩”汇总在一起而成为这个企业最终的“大业绩”。
  以前树脂分厂作为生产部门只要负责保证生产完成,并不关心生产环节和产品的盈亏问题,更不会在意原材料的来龙去脉和客户的需求,树脂分厂只负责生产。划分阿米巴之后,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体,树脂分厂开始认识到以后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的成本,从花别人的钱到用自己的钱,当意识发生改变后,心态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树脂分厂以前常年处于亏损状态,经常成为限产对象。在心态发生转变后,只用了两个月就扭亏为盈,盈利从8万元快速增长到188万元,让分厂100多名员工精神振奋。
  第二步:建立经营会计表。
  化学类产品都有反映产量、库存等数据的统计表,但没有及时反映成本构成,到月底才能知道大概的盈亏情况。引入经营会计表后,每天都需要对各种消耗及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统计对比。各类数据形成对比链条,准确反映各项装置的运行情况和每天的生产效率,对生产的整体情况做到了精准把控。
  比如,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树脂分厂发现其产能与经营效益密切相关,找到了盈亏平衡点。以树脂分厂的主要产品聚乙烯来说,50%的产能意味着公摊成本过高,80%以上则有利可图。因此建议公司加大聚乙烯市场开发,维持4 000吨/月的产能。成功增大产能仅两周,每吨费用就下降了150元,效益增长明显。
  第三步:形成主人翁意识。
  随着经营的好转,阿米巴的作用初显。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明显提升。沈左汉描述当时的情况是: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段长以上的干部记着算账,班长记着记账,全体员工记着节支增效。每个人心中对经营都有一本账。这样的转变看似细微,聚合在一起则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李茂银是一个50多岁的老师傅,从包装工调职到冷冻岗位。这样的员工一直处于阿米巴宣传的空白区域,大家有点忽略这样的老人。
  老人负责的是循环水冷却,他手上时刻拿着本子记录不同时段,不同温度下的能耗。
  有段时间,循环水的温度过高,不达标,这让冷却段的能耗被提高。老人觉得这样不行,问题不解决会一直影响他们这组的经营数据。老人开始向上追问问题源头,发现是风机坏了。风机修理进度缓慢,老人又向工厂领导人反映这个事情,领导人在高层会议上反映了这个问题,风机才被加班修理好。
  企业中毫不起眼的一群人,在阿米巴整体的经营哲学中,慢慢得到滋养,开始有了企业主人翁的思维。这样的例子随着阿米巴的推进,无数次发生在各个工作环节中。小的事件不断累积,逐渐形成洪流。
  阿米巴在树脂分厂落地的过程是其在融汇化工展开的一个缩影,后续的衍生大同小异。回看融汇化工的阿米巴历程,他们用通过阿米巴哲学理念构建两个输出高地,以此为基础推进阿米巴实学的落地,最终逐渐达到最初的目的——打破制度,激励人心。
  不止于阿米巴
  阿米巴哲学与实学的先后落地,带给融汇化工最大的改变是:人的重启。被制度、被业绩、被习惯所禁锢的员工被真正激活,他们开始逐渐具备老板思维,公司不再仅仅是发工资的地方,这里的发展与他们密切相关。员工将自己的岗位当作公司的一线,自我管理成为常态。这样的改变体现的正是阿米巴的自动化经营精髓,人人都成为了经营体。这个逻辑其实在国内有很多企业可以得到印证:华为是听见炮火的声音,“自主决策”;美的讲的是事业部改造;海尔推崇的是“自主经营体”;温氏企业强调的是各家小客户,带领了56 000多家生产经营。
  这些企业形式不一样,但是有共同特点,就是让整个一线的员工能够听见炮火的声音,及时响应市场的速度,自主经营,自主决策。如果企业每天靠着规则,靠着信息传递做决策,要么会出现利润下滑,要么会因为效率问题错失机会,企业就会丧失前进的力量。
  在引入阿米巴后,融汇化工在当年即扭亏为盈,最近这两年销售额与利润率都在稳定上涨。2014年销售额8.05亿元,利润率4.42%;2015年销售额9.17亿元,利润率8.15%;2016年1-7月销售额5.13亿元,利润率10.3%。连续三年的盈利与前三年的亏损形成鲜明对比。
  学习阿米巴并成功落地,融汇化工绝对不是第一例。但有点特别的是,它的落地实践走出了新意。
  阿米巴在国内企业中流行,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工具派,引入救急或者成为做大做强的工具和模式;二是境界派,学理念,探寻稻盛和夫的精神源头;三是接地气派,既是工具也是理念,在解决现实的问题中迭代前行。
  融汇化工正是第三种,初期引入阿米巴“治病”救急,在痊愈的过程中,开始逐渐吃透。在逆境中打破困顿已久的局面,凝聚起人心;在落地的具体过程中不拘泥于原本概念,将模式变为了自己的东西,重塑了企业机理。
  融汇化工的阿米巴蜕变,发于救急救命的初心,但不终于扭亏为盈的结果,企业坚持的新管理理念,也将在未来进一步成熟。融汇化工重拾青春的记忆里,不止于阿米巴。
其他文献
公司在消失,个人在解放。这就是一场商业组织架构的摧毁重建,它改变的不仅是商业秩序,更是各种社会规则。如果死亡是公司的宿命,不如自己“杀死公司”。  一开始,我就和罗振宇从内心把创业当成一次扑克游戏,我们有两个约定:第一,坚决不下牌桌。只要不下牌桌,没有清算,我们就还有机会;第二,既然创业就像打牌,你不认真没意思,太认真更没意思。  所以,与其自己纠结,不如把这家公司当成一间微观实验室,本质上是一项
期刊
创业公司想要保持健康发展,除了不断地“扫雷”“打怪”,和竞争对手较量,还要自我排毒、清洁,才能内外统一。  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扫雷”“打怪”得以健康成长的企业。因为危害隐患时刻存在,所以企业有必要拔除毒瘤,继续“野蛮生长”。  现实中,有四种现象是企业,健康成长的拦路虎:“创业者情结”“大业务员现象”“诸侯主义”与“管理早熟”。只有排除这些“雷区”,杀死“毒瘤”,企业才能活得
期刊
近日,张小龙在微信内部年会上发表演讲,以过往实例阐述了自己对产品与管理的思考。一方面,他重申了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也打破了外界对其产品之神的人物设定。因为神不会犯错,而只有不断思考和修正才能让产品保持活力。  如今微信团队膨胀得越来越快,有1 500多人之多。对此,大家都有一个担心,就是当一个团队规模特别大的时候,很多行为方式一定会进入一种“组织化”的模板中去,要想保持自己的特色就变得特
期刊
产业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会因互联网而发生裂变、重构和创新,  任何的创新都来自于专业和跨界。  那么,传统企业该如何破局旧思维,寻找新引擎?  只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做大。服装业、餐饮业、印刷业……这些典型的传统行业的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倒下了一家又一家,能突破10亿元者更是寥寥可数。是这些企业本身就没有突破10亿元的潜力,还是在生产经营的哪方面出了问题?未来的
期刊
发力智能硬件销售网络,整合代工供应链,提供资金与孵化服务,这家企业想帮智能硬件实现商业落地。  最近几年,智能硬件风潮兴起,由概念化逐步走向商业化,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智能硬件市场增速达到21.2%,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将突破4 000亿元。  蛋糕看上去很大,吃到的人却很少。截至2015年末,中国完成A轮融资的智能硬件公司接近300家,但完成B轮融资的仅20家
期刊
总有些企业的败局,透着“什么都没有做错”的悲哀。难道真的什么都没有错吗?历史的滚滚车轮昭示着,有些败局,虽看似什么都没有做错,却暗藏着彻头彻尾的“不可宽恕之罪”。  当初,在微软收购诺基亚时,诺基亚CEO约玛·奥利拉最后说了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说完连同他在内的几十名诺基亚高管,不禁落泪。  明末,崇祯皇帝在国破家亡自缢之前血书“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
期刊
回答人:安祖  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成本。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摩拜的单车成本大约3 000元/辆,而ofo的单车成本含维护大约270元/辆。  在客单价上,摩拜的收费为1元/30分钟。如果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自行车出行场景,即500米到3千米的骑行距离,客单价在2元以内。ofo校内0.01元/分钟,0.04元/千米,校内客单价大约在0.1元以内。在校外,ofo双号牌的车,收费是
期刊
期刊
书 名:《重塑商业新生态》  作 者: 劳莘、周杰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时 间: 2016年11月  在管理学研究里,商业模式一直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一般被宽泛地定义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定义宽而模棱,就很难量化分析,所以西方的学院派较少以此为研究主题。以至于若干年前,当瑞士的亚历山大·奥斯瓦尔德告诉他的教授,准备在博士论文中主攻商业模式时,曾受到很大的质疑。后来,他和伊夫·皮尼
期刊
回答人:星日马  因为知识是公共品。而公共品的两大特征:一是非排他性,当一个人在消费时,他很难阻止其他消费者的加入。换句话说,公共品无法被独占。二是非竞争性,当一个人在提供时,增加一个消费者,不需要增加额外成本。比如,你给别人做私教,多一个人来旁听,于你而言,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对于知识来说,价格机制是失灵的。表现出来的就是“很多人不愿意为知识付费”。当然,聪明的人们也尝试过给知识定价。比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