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文言文教学更有效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nyzz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莲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上乘之作,它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意蕴丰富。就是这样一篇深入人心的美文,达标课上的教学却索然无味,学生似懂非懂。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是这位老师重“文”轻“言”导致的。
  那么如何纠偏初一年级重“文” 轻“言”的教学误区,做到“言”、“文”并重,使教学更加有效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经验,认为有效的应对策略在于:
  一、注重诵读引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初一学生相对陌生的文言文,教学中的反复诵读不可或
  缺。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逐步地融入文本,走近文本,进而解读文本。对于与学生相隔甚远的古代文字,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读顺为基准,声情并茂地给学生示范性地朗读。如此,学生便可以在教师的范读下把握、识记文言文中的生字词以及文言语句的节奏、停顿等,更可以把握诵读相关语句的语气语调。一如《爱莲说》中“蕃”(fán)濯(zhuó)亵(xiè)生字的字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等重点文言语句的停顿,教师的范读都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掌握。
  对于初一文言文的教学,教师除了要进行必要的范读之外,还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的引领和点拨,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譬如《爱莲说》的教学就不可在教学之初粗粗地让学生读一两遍课文了事,而应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通过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放声读、默读、竞读、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选择性阅读等各个层面的阅读,来密切学生和陌生文本之间的关系,加快学生与文本融合的进度。多种形式的诵读应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不可偏废,不能仅仅落实于某一个教学环节。
  只有让诵读成为文言文教学的主线,才能让学生全面融入文本,进而做到读中悟,悟中读,让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强化译读指导
  对于学生译读的指导,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文下注释,结合具体文句做出探究性的理解。文言文的文下注释,多是以前不曾學习过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乃至文言语句,所以要想全面深入地理解一篇文言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认真研读文下注释是不二法门。笔者见识的这堂达标课虽在预习检测的环节安排了解释相关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但也仅有“妖”、“宜乎”等几个词,仅凭这几个词,学生根本无法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看,《爱莲说》的文下注释:“蕃”、“染”、“濯”、“不蔓不枝”、“亭亭”、“亵玩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等非常全面,从重点文言词汇到词类活用乃至特殊的文言句式,都有注解,如此详细可以帮学生好好地译读文本。
  对于译读的指导,笔者还以为,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做到“举一隅能以三隅反”,如此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如教学《爱莲说》,让学生疏通文本,对于相关文言词汇,我们可很好地利用学生所学,进行引领指导。看到“水陆草木之花”的“之”,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到《幼时记趣》中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中的“之”;读到“陶后鲜有闻”中的“鲜”,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到成语“寡廉鲜耻”中的“鲜”。如此对学生译读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对于译读的指导,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借助于《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文句做出正确地理解和翻译。
  三、探究解读入口
  疏通文言文的大意后,接下来是把握好解读文本的切入口,如何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最后走出文本。对于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单元主题,教师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切入口也是不尽相同的。
  笔者听的《爱莲说》的达标课,教者一口气抛下了这样几个问题:作者为何对莲爱得那么深?如果把莲喻为某种人,那么他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这种人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怎样的境遇?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试探究他俩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读了《爱莲说》这篇课文,你觉得周敦颐内心深处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的?这是一种怎样的艺术手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暂且不论问题的适宜度,就其问题之多之杂已令学生望而生畏,自然会让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锐减不少。
  初一新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解读文本选择的切入口应小而细,有重点地进行研读,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同时对于《爱莲说》的教学,笔者以为可根据文本的层次思路和文章特点,简单而到位地进行切入,可安排设置这样的问题:周敦颐笔下的“莲”有怎样的特点呢?结合具体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莲”仅仅是莲吗?他爱莲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结合具体文句谈自己的理解;为了写出“莲”的独特,表达自己“爱莲”的心志,文章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请合作讨论。这样安排解读入口,简洁而不简单,正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四、落实反馈内容
  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离不开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反馈检测。作为初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笔者以为除了课上对文本的疏通、解读须适当重“言”轻“文”之外,在反馈内容的选择上更应做好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让他们在逐步的学习中积累到更多的文言知识,有助于他们文言解读能力的提高。
  笔者所听的达标课虽在开始的“预习检测”环节给出了注音、写汉字和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应在全面学习文本的前提下,在最后的巩固环节,以课堂小练习的形式对文言字词的读音、释义乃至文言语句的翻译,课文内容的分析解读,来检验课堂学习的效果,具体落实反馈内容,了解学生对文本“言”的掌握情况。
  一如《爱莲说》的课堂反馈,教师还应在“蕃”、“濯”、“亵”等生字的字音,“不蔓不枝”、“亭亭”、“宜”等文言词汇的释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等文言语句的翻译上,根据学生的学情做好选择落实。
  如此落实,才可真正地让初一文言文教学变得有效起来,也才能走出重“文” 轻“言”的教学误区,使学生先由“言”的学习逐渐步入“文”的解读,进而让他们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变得轻松自如,切实提高他们文言文鉴赏的能力和品质。
其他文献
其实我能干许多种事,干得都不错。干这些事时我都轻松快活,如果我挑一样干,保管能成行家里手。所以我說,我写作并非自愿,而是出于无奈。我还想说,写作是人生最苦的事之一。    在我没动过稿纸和钢笔时,我专业从事绘画。可是不久“文革”覆盖了整个中国;那时全国人在受难,我也受难。时时感到别人的泪别人的血滴在我心上。有时我的心承受不了,就挥笔画画,拿如梦的山如烟的树如歌的溪水抚慰自己。渐渐我觉得自己熟悉的
期刊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向高处攀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向高处攀登”是一个动词短语,凡是题目为动词性短语的,文章的立意已确立了。因此,作文时,不必在如何立意上下工夫,应在如何写透写深方面下工夫。怎样写透写深呢?可横向思考:只有向高处攀登,才能饱览无限风光;只有向高处攀登,才
期刊
孔子是一本读不尽的书。他用一生诠释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他的思想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他执著。周游列国的路那么长,长得可以载满十四年的光阴。他没有迷茫,稳定脚步,坚定方向,不回头。一次次的失败像潮水一样涌来,冲刷着那颗滚烫的心。他笑脸相迎。田野里的麦浪一望无垠,那个戴着斗笠,穿着破衫的长沮,眼里闪着睿智的光芒,用不屑的口吻质问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孔子轻拂罗衣,笑曰:“天下有道,
期刊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还记得吗?好多年前,印度有一个穿着破旧的衣服、身材瘦小的棕色人,在帆布床上,宣布绝食,并劝勉其他的人也吃素,一直到他死。这件事轰动了全世界,各报都当做重要新闻,竞相以大标题来刊载,因为这个绝食的人正是默罕达·甘地,是一位世界伟人。  从物质上说,甘地是非常贫穷的,曾经有人估计过,将他的全部家私变卖,也值不上七角五分钱。然而,全世界有哪一位富翁能赶得上甘地的权力
期刊
【预测理由】  一、90后,充满争议的一代,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90后的英雄让我们看到了其可担当的一面,同时一个又一个“门事件”又让我们断定90后是垮掉的一代、道德败坏的一代。社会在思考,教育在思考,可悲的是“门事件”不但没有消失,反而以更疯狂的速度上演,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反思90后的成長既具有时代性,又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反思能折射出我们教育的深层次问题,这是对孩子的负责,民族的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草木虫鱼,阳光雨露,尽情联欢。这是自然给人类的恩赐。我们理应珍惜,感谢自然,回报自然。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世界更美好。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牛毛细雨下了好几天,潇
期刊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扳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
期刊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支持与信任。李政涛先生在《倾听者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中是这样描述教师的倾听:“……教师的道德责任应该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他应该是: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是的,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主动述说自己的心声
期刊
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福建卷、江苏卷、浙江卷、江西卷、湖南卷五套试卷考查了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其中江西卷、湖南卷2011年增加了对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在内容上,江苏卷、江西卷只考查文学名著阅读,浙江卷、湖南卷考查了文化经典阅读,而福建卷既考查了文学名著阅读,又考查了文化经典阅读。对这一部分的考查,江西卷与福建卷同以往一样,分值比重大,在15分左右;浙江卷与往年相比,分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