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群众文化的特点及功能与创新管理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sm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文化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国家创新力上的巨大作用不断凸显,而群众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群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功能的介绍,结合当前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现状,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管理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群众文化;特点及功能;管理创新。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
  群众文化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经历史学家们研究,人类的先民们早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出于劳动协作与感情交流的需要就产生了原始文化,但是当时由于还没有语言和语言的符号,因此还没有发现当时对群众文化现象的概念性的称谓。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群众文化及其部分现象的称呼和指称,例如:“社火”、“宾日”、“饯日”、“俗乐”、“俚歌”等等。群众文化这一专有名词,是由“群众”和“文化”两个词所组成的。所谓群众,群就是众。在甲骨文中称从事劳动的奴隶为“众”,“群众”是对许多人的泛指,也就是人民大众的意思。群众二字和在一起使用,首见于《荀子·国富》:“功名未成,则群众未县,群众未县则君臣未立也。”后汉书中《申屠刚传》亦有“群众疑惑,人怀顾望”。千年以前的“群众”与今日的含义是大体相同的,即人民大众的意思。而在我国的古典著作中,“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织在一起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和文字的各种具有表意作用的象征符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文”通“纹”,“化”则有变化的意思,其含义是二物相接,其中一方或双方的性质都有所改变,又可引申为教行、迁善、劝告使人回心。历史上,“文化作为一种运动过程,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文化亦谓文治教化,共同的文化可以促使各民族之间和谐相处,是中华民族内聚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时人又多以为文化的含义是包括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的综合体,在特定条件下的规范运动。
  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但是,群众文化并不是“群众”与“文化”两个名词的一般意义的组合。它是一个特指的文化类型,具有特定的含义。群众文化的定义:是人们在职业之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
  (二)群众文化在我国近现代社会中的产生发展历史
  在近现代社会中,对群众文化艺术这类现象则有“通俗教育”、“平民教育、“民众教育”、“大众教育”、“通俗文艺”、“大众文艺”、“民间文化”、“革命文艺”、“社会文化”等指称,称呼从局部逐渐发展为群众文化的整体,并不断靠拢其实质与形态的特征。
  群众文化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首先出现在1932年5月当时“苏区”江苏省委《关于四月工作报告》中提到:“对于最近的群众文化政治工作,还未引起注意,各地有文化工作的只限于演“新剧”其他如晚会、读报、图书馆、俱乐部等组织,除红军或有些机关开展外,在地方上简直尚未开始”。在这个报告中提出“群众文化”这个词时,已注意把群众文化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苏区”的群众文化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的显著特点。
  1933年“群众文化”这个专有词出现在“苏区”中央文件中。当年,6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发出的第一号训令(关于清查田地运动),责成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要“跟着查田运动的发展去发展群众的文化教育”。同年8月12日,毛泽东在苏南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的报告中首次使用“群众文化”这个专用词,他说:“要发展群众的文化运动,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使革命战争得到一个精神上的有力工具。”1934年1月23日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大会的报告中,总结苏维埃政权建设文化教育取得的成就时,再次肯定与使用了“群众文化”的概念。他说:“苏区群众文化运动迅速发展”,“群众的革命的艺术,亦在开始创造中,工农剧社与工农歌舞团的运动,农村中俱乐部运动,是在广泛的发展着”。当时还提及了群众夜校、群众体育运动等。毛泽东对群众文化概念的提出与使用之后,又不断加以确认与理论深化,特别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多方面对群众文化及文化工作开展的论述,如就“群众唱歌”、“群众美术”等专门部分发表的精道的见解,是在长期实践与对革命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指导中,对群众文化这一客观现实的思维反映,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文化运动的肯定,进而对人民群众是这个运动,这一类文化的主体的根本特征的正确把握。
  从此,群众文化这个专用名词及其基本概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沿用至今。
  二、群众文化的特征及功能
  (一)群众文化的特征
  群众文化是一个由多个子概念的集合而成的,其中包含着群众的文化活动和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和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在内的具体概念。在“文化”这一总概念之下,群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娱乐差别从自身的特征来讲就是人们的“自我开发”、“自我娱乐”与“自我参与”。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群”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特点。社会是由人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组成。群众文化的运动过程,无不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互相作用及作用方式,有着明显的社会互动关系。在人、自然环境和文化三个基本要素中,群众文化是参与范围最广泛与参与人数最多的文化现象。群众文化还涉及到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是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参与的全民性、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活动内容的普及性都体现了群众文化的社会性特征。
  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是人们以自我的意识和意志认识来把握群众文化这个对象的自我意志的实践,也是群众文化的特征。
  自我参与,在群众文化中显现着对群体的加入,自我意识欲与他们相互作用集聚意向。群众文化是自觉自愿并与一定的文化群体发生关系的。它的基本群体构成无论在家庭、邻里、工作班组、地域或民族群体中,没有个体自我参与基础上的集合,没有与他人的互动,就不可能發生群众文化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自我娱乐,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也是群众文化的基本动力。群众文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之后需要以自我娱乐实现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人们的文化活动被这些需要所驱使,就已活动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一定的对象,继而产生属于群众文化范畴的行动,从而获得自身的满足。
  自我开发,是人们自我参与群众文化的目的之一。古时候,人们曾依托群众文化来重演生产劳动的过程,认识与传承生产的知识技能,教育群体成员。在“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使人们的智能得到开发,这一效应贯穿从古至今的群众文化活动,所以自我开发既是特征又是群众文化的显著成果之一。自我开发的良性循环,使人们的思想素养、文化水平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让群众文化呈现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二)群众文化的功能
  群众文化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意识形态活动,自原始社会以来它已经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在我国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都具有重大意义,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必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其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传承中华传统道德与文化的功能,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对优秀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光大。群众文化对传统的道德文化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加工,使得许多传统道德文化的活动形式及历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先祖们创造的文化形式得以留存和发展下来。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随着“免费”开放和“非遗传承保护”、“文化大篷车”、“送戏下乡”等活动的开展,一大批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发掘、抢救,群众艺术得到了新生,群众文化的传承功能不断增强,使民族的传统德道与传统文化得以存续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同时,也为专业文化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艺术素材。
  宣传教育功能。回溯我国近代群众文化工作的历史,不难看出在近代“苏区”时代群众文化产生之初就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结下“不解之缘”。在当代,群众文化工作更成为有效的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和健康向上精神产品的重要手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精神境界和改变社会不良风气,都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娱乐功能。这是群文工作最基础的功能,在群众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娱乐功能一直都贯穿于其中,如各地逢年过节的各种“秧歌”、“对歌”、“赛歌”、“龙舟竞渡”、“耍狮子”等活动传承千百年到今天一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现今公园、文化馆、图书馆、游乐场、文化中心等因其群众娱乐功能也普遍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三、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管理
  通过研究群众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功能,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到,群众文化活动是我国各族群众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群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开我们的群众文化。面对当前市场经济和通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群众文化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我们怎样立足新形势,着眼新需求,参与市场经济,跨越发展,创新群众文化管理工作,重构新模式,理顺新思路,发展繁荣群众文化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以广场文化为载体,发挥社会力量办文化
  现如今,兴起的广场文化是具有光明前景的文化活动载体,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窗口,也是商业运营的重要场所,如果被商家看好,必定给广场文化活动带来新的助力。这些年来,梁河县这项工作上作出了许多的有益探索,如广场文化活动,这种“政府出面组织、企业资金赞助、群众积极参与”的活动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我县乃至全州文化广场新的活动方式。如何作强、作大、作活,并进一步形成有益的良性循环,需要在“文化”与“市场经济”结合上下功夫。一是在组织形式上“政府出面”与“联合举办”相结合,贯彻国家、集体、个人全方位动员的方针,达到“共办、共享、共建、共识”的目的。二是在活动内容上,做到“参与广泛、主题明确、娱乐性强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广场文化艺术节,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以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应机而动,促进群众文化活力”。形成纵有市、县、乡镇街道、社区,横有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有序建立以科技、文化、宣传等部门密切合作的活动机制。三是在艺术修养普及和提高上相结合。
  (二)不断整合资源,实现群众文化管办分开
  群众文化是“群众”的事业,是造福一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将一场民族歌舞晚会、一场知识抢答竞赛、一个字画展“寓教于乐”,對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倡导社会新风,传播生产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对于共创一个文明和谐的问题,密切群众之间、地区之间的联系,增强社会的团结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对于如何加强各级群众文化工作相关部门的合作,保证足够的文化资金投入,保持群众文化工作良好发展的势头。这不仅是和谐社会建设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取向,更是各级政府领导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化,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举措,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积极融入市场经济,推进文化活动市场化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树立起主动去融入、积极竞争、完善提高的发展大局意识,彻底改变“等、靠、要”的传统工作手段。在办好、管好群众文化活动中,除了完成地区固有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之外,还要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群众文化市场运作能力,提升群众文化市场运作水平,在促进群众文化工作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的同时,运用市场解决经费不足的发展桎梏问题,不断增强群众文化工作发展的后劲和活力,提高群众文化造血、和自我壮大的能力。
  (四)发挥地域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
  “当前,在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的地区,正在走向文化经济时期,其特点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一方面,经济活动中不断的被注入文化的内涵,物质生活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竞争力与效益的实现被作为评判文化活动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文化发展中经济活动的痕迹也越来越明显,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文化的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加剧,渗透力不断增强。在城市发展中,文化与政治、社会、经济的融合渗透趋势明显,文化成为各领域发展的一种基础性的因素”。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文化清高”的观念,把单纯服务性变成多种经营性,走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群众文化发展的产业之路,发挥地区文化人才优势,不断壮大群众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坚持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道路,把地区群众文艺术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贡献于我国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注释:
  [1]郑永富主编.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24.
  [2]王明珂.中华民族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6.
  [3]郝莉莉.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J].学理论,2004(5).
  [4]恩格斯.恩格斯选集[Z].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70:54.
  [5]郁宝富.试论蔚县广场文化的发展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1992(1).
  [6]蒋天文.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发展的新形势[J].文学与艺术,2001(4).
其他文献
【摘要】:主题公园是以经济盈利为目的,根据选定的文化背景,主要依托人造景观和设施使游客获得体验的封闭性景点和景区。本文主要探究主题公园高效益的原因。  【关键词】:主题公园;盈利模式  我国主题公园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却有了极大地发展,问题也随之产生。很多以影视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已经开始衰落,大量的固定资产闲置。因此必须通过探询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设计全新的游憩方式、树立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加快公园
期刊
【摘要】:“三农”问题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稳定。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长久以来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农村 医疗保险 问题 对策  一、农村医疗保险概述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应当是指在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支持下,农村居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通过法律实施、以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在農村居民遭遇到疾病风险时,为农村
期刊
【摘要】:灾民的参与对于灾后重建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是非常重要的。灾后重建工作要以灾民为中心,要用受灾群众的眼光看问题,要站在受灾群众的立场上做规划和作出决定。  【关键词】:灾民参与;灾后重建;灾民  灾民,也称受灾者,是指遭受自然灾害而造成损失或生活困难的人。灾后,灾民成了受损失者,其生存必遇到困难和障碍。赈灾不只是政策问题,也是法律问题。作为法律问题看待,就是形成赈灾的法律机制,以防灾减灾义务
期刊
【摘要】: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5条的规定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的第九、十一条以及十三条和弟十四条的适用相冲突,按照《立法法》有关法律效力的规定,《侵权责任法》的效力应该高于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因此这几条司法解释当被废除。但《侵权责任法》此条的规定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个人劳务关系;提供劳务方;侵权行为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5条的规定明显存在诸
期刊
【摘要】:着眼于最大限度的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专章设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第五编第一章)。然而,该章没有特别规定未成年犯刑事和解的程序。本文从新刑诉法背景下未成年犯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未成年犯 刑事和解 问题 对策  一、未成年犯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过去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的基
期刊
【摘要】:本文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核心要求,着眼提高军队信息安全综合防御能力,阐明新形势下加强军队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把建立等级保护基本制度作为规范建设管理务实抓手,建强安全防护力量作为提高整体防护能力的基本依托,加快构建以防护策略为核心、先进技术为基础、法规标准为支撑、人才队伍为关键、安全管理为保证的军队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关键词】:军队;信息安全;发展策略  中央军委近日印发
期刊
【摘要】:近三十年来,世界各国都掀起了广泛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也开始了“司法改革”的序幕,自82年宪法第135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障准确有效的执行法律。”,我国对于法、检、公的探索逐渐步入正轨,随着十八大对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提出,对于研究宪法与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法、检、公的关系体制同以审判为中
期刊
【摘要】:检察机关可以法律监督机关的身份提起行政公益诉讼,除享有行政公益诉讼原告所享有的权力之外,还享有其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所享有的相应权利。继承历史上中国支持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立法传统,借鉴国外关于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立法经验,建立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是完善当前的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设计  一、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
期刊
【摘要】:法律援助制度源起于英国,该制度在我国萌芽较晚,初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中后期发展较快。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完成该制度的基础构建工作,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我国目前的法律援助立法层次较低、法律援助的供求矛盾突出、法律援助受助范围狭窄、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不高等。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本文提出解决的途径包括:完善法律援助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国际交往,拓展法律援助的国际视野、建立
期刊
【摘要】:动物在民法中的地位一直备受争议。对动物是主体还是客体,能否接受遗赠,动物受害如何赔偿,能否接受精神赔偿,动物加害如何处理,是否应该入刑?等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都非常棘手。通说认为的动物在民法中的客体地位近年来随着对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也受到了挑战。因此,本文探究动物在民法中的客体地位,对我们的学术研究和现实司法实践活动都有重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物;民事主体;民事客体;民事权利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