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农牧区自然资源丰富,没有大工业造成的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较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的实践中,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是立足于发挥生态优势,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发展特色经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有绿色食品品牌的现代农牧业,实现农牧业不断增效、农村牧区加快发展、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
一、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畜牧业主导产业
传统农牧区通常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比重大,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居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制约农牧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因素,同时也是加大地区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传统农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畜牧业产业关联度强,抗御自然灾害的素质强,传统农牧区要以发展草原畜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培育符合地区实际、体现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
(一)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为牧而农、农牧结合、农牧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应着眼于整合放大产业优势。传统农牧区种植业多属于旱作农业,靠天吃饭,弱质低效。农业种植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在稳步发展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订单农业的同时,确立“为牧而农、农牧结合、农牧互补”的格局。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压缩旱作农业的规模,把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还林还草,将劣质的耕地资源转变为发展畜牧业的优质资源,优先发展饲草饲料生产与加工,立草为业,满足畜牧业加快发展对优质饲草饲料的需求。充分利用农区的荒山、荒坡等资源,加以改造植树种草,扶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饲养业。要建立畜牧业与农业种植业的良性循环,鼓励生产者把畜禽代谢废物转化为发展农业种植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做到农牧互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落实一定的补贴资金,引导、支持广大农牧民和企业等其它经营主体扩大养畜规模,提高畜牧业总量。要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市场导向,合理调整畜群结构,重点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饲养,因地制宜发展奶牛养殖、肉牛快速育肥、肉羊短期育肥,建设奶业大市、肉类生产基地。
(二)调整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总体上沿袭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基本保障,初级农畜产品供应季节性明显。这种依赖资源消耗进行数量扩张的农牧业经济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按照符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施农牧业集中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要以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和切入点,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在传统农牧区,遵循相对集中的原则,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园区化布局,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在广大农村牧区,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建设集约型的奶牛小区、专业化育肥小区,提高畜禽饲养规模,形成一定区域范围内农畜产品的规模化供应,吸引加工企业入驻,并做大做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政府投资主导,农牧民和其它经营主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强以水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础建设,增加节水灌溉面积,提高防旱抗旱能力。要改变传统畜禽因陋就简的散养方式,发展建设养畜,扶持饲养户建设标准化畜禽圈舍,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以牲畜“种子工程”建设为切入点,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加快牲畜良种化,提高畜群质量。草场是畜牧业生产的宝贵自然资源,要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充分发挥和挖掘天然草场生产力,恢复草原生态。要依托农牧业科研单位和院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强大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农牧业科技研发、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支撑体系,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农牧业经济真正转入依靠科技发展的轨道。
(三)调整转换工作思路和方法,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传统农牧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畜产品多以初级原料或粗加工形态流入市场,农牧业的比较效益低,农牧民常面临产品卖难的困扰,收入增长缓慢。要跳出就农牧业抓农牧业的思维定式,以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促进农牧业长足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要立足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反哺农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率,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成长性较好的重点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扩大生产能力。围绕乳、肉等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加工企业,提高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以民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兴起。要积极鼓励、支持市内有实力的工商企业投资农畜产品加工领域,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壮大加工群体。加大对农畜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要适应农业国际化的新趋势,发展以牛羊肉、果蔬等出口创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牧业经济的外向度。
二、发展现代农牧业组织形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传统农牧业生产以农牧户家庭经营为主,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分散导致生产上的盲目性,生产与加工相互脱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牧业现代组织形式,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建设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根据农牧区的资源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种养专业村、专业乡镇和特色旗市,变千家万户松散无序的小生产为有组织的集约化大生产。通过发展种养业的专业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特定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变农牧区农畜产品“少而全”为“精而优”,实现批量规模化,全面提高种养业的整体水平,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农牧民生产与经营从分散走向联合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农牧区要大力扶持农牧民组建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衔接企业和农牧户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要采取具体的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农村牧区广大科技人员、种养能手领办、创办经济合作组织,把广大农牧民和农牧业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广泛发展生产与经营上的合作,提高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农牧民适应大市场的能力。
(三)发展“公司+农牧户”等组织形式
农牧业是从事自然生产与经营的产业,处于弱势地位的农牧民承担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扶持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牧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构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分配新机制,降低农牧业生产与经营的风险。各类中介组织要在企业与农牧户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促使农牧业生产经营高效顺畅。
三、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打造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
传统农牧区工业“三废”污染较少,农业受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污染相对较轻,生态环境整体优良,在当今绿色消费形成时尚的背景下,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农牧区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优势,打“生态”和“绿色”品牌,生产和开发品质优良的无污染安全、营养的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一)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要加快农畜产品标准化建设步伐,建立和健全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农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品质标准、投入品标准和基础技术标准,不断改进和优化认定和认证水平。在生产环节,加大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以生产示范园和示范户为载体以实现优质优价为前提以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为手段,加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应用工作力度,实施农畜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保证农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抓好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带、龙头企业、出口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扩散度和辐射面,开发大规模、整建制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二)推动产品创新
由于加工企业技术、设备和工艺落后,传统农牧区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缺少有较强影响力的名优品牌,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品档次低。要以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精深加工、创优质品牌为目标,重点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装备,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要加快农畜产品采收、加工、包装、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要整合加工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优势,打造形成地区统一的知名品牌。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努力开发新产品,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和档次。引导农产畜品加工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深入开展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品种和功能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科技产量。
(三)完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要以实现品牌价值为核心,加快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吸引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多种渠道投入建设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和专卖店。支持龙头企业在消费地区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店、专区、专柜,不断提高主打品牌的社会认知度、信誉度。工商、交通、农业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建立并开通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跨地区营售运输的“绿色通道”,抓好系列产品的包装、宣传、推介,扩大品牌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提高产品知名度。政府有关部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要积极组织加工、流通等企业参加农产品、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大商贸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订货会,全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增设专栏或辟建专门网站,经营好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网上销售。
(四)全面加强食品监管
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加强对产品和生产资料的质量监测,切实把好各个环节的认证、审核关。加强市场管理,依法打击各类假冒行为,全面做好标志管理,切实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维护产品品牌的市场形象,增强社会信任度。要建立健全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查询网络,积极推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信息网上公示、查询、追溯制度,实现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一、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畜牧业主导产业
传统农牧区通常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比重大,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居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制约农牧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因素,同时也是加大地区生态环境压力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传统农牧区发展现代农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达的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标志。畜牧业产业关联度强,抗御自然灾害的素质强,传统农牧区要以发展草原畜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培育符合地区实际、体现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
(一)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为牧而农、农牧结合、农牧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应着眼于整合放大产业优势。传统农牧区种植业多属于旱作农业,靠天吃饭,弱质低效。农业种植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在稳步发展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农业、订单农业的同时,确立“为牧而农、农牧结合、农牧互补”的格局。在资源配置方面,要压缩旱作农业的规模,把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退下来还林还草,将劣质的耕地资源转变为发展畜牧业的优质资源,优先发展饲草饲料生产与加工,立草为业,满足畜牧业加快发展对优质饲草饲料的需求。充分利用农区的荒山、荒坡等资源,加以改造植树种草,扶持广大农户发展畜禽饲养业。要建立畜牧业与农业种植业的良性循环,鼓励生产者把畜禽代谢废物转化为发展农业种植业生产的有机肥料,做到农牧互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落实一定的补贴资金,引导、支持广大农牧民和企业等其它经营主体扩大养畜规模,提高畜牧业总量。要根据地区资源特点和市场导向,合理调整畜群结构,重点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饲养,因地制宜发展奶牛养殖、肉牛快速育肥、肉羊短期育肥,建设奶业大市、肉类生产基地。
(二)调整产业布局,加快转变生产方式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传统农牧业经济发展总体上沿袭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缺乏基本保障,初级农畜产品供应季节性明显。这种依赖资源消耗进行数量扩张的农牧业经济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按照符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施农牧业集中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要以农牧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和切入点,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切实转变生产方式。在传统农牧区,遵循相对集中的原则,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园区化布局,整合各类生产要素,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在广大农村牧区,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建设集约型的奶牛小区、专业化育肥小区,提高畜禽饲养规模,形成一定区域范围内农畜产品的规模化供应,吸引加工企业入驻,并做大做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扎实推进农村牧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政府投资主导,农牧民和其它经营主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加强以水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础建设,增加节水灌溉面积,提高防旱抗旱能力。要改变传统畜禽因陋就简的散养方式,发展建设养畜,扶持饲养户建设标准化畜禽圈舍,大力推行舍饲半舍饲。以牲畜“种子工程”建设为切入点,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加快牲畜良种化,提高畜群质量。草场是畜牧业生产的宝贵自然资源,要推行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合理利用天然草场,充分发挥和挖掘天然草场生产力,恢复草原生态。要依托农牧业科研单位和院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强大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农牧业科技研发、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于一体的支撑体系,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农牧业经济真正转入依靠科技发展的轨道。
(三)调整转换工作思路和方法,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
传统农牧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农畜产品多以初级原料或粗加工形态流入市场,农牧业的比较效益低,农牧民常面临产品卖难的困扰,收入增长缓慢。要跳出就农牧业抓农牧业的思维定式,以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带动、促进农牧业长足发展,从根本上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牧业的素质和竞争力。
要立足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实施工业反哺农牧业,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率,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扶持成长性较好的重点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扩大生产能力。围绕乳、肉等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综合实力强的大型加工企业,提高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以民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兴起。要积极鼓励、支持市内有实力的工商企业投资农畜产品加工领域,实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壮大加工群体。加大对农畜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创新。要适应农业国际化的新趋势,发展以牛羊肉、果蔬等出口创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牧业经济的外向度。
二、发展现代农牧业组织形式,推进农牧业产业化
传统农牧业生产以农牧户家庭经营为主,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分散导致生产上的盲目性,生产与加工相互脱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农牧业现代组织形式,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建设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根据农牧区的资源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大力发展种养专业村、专业乡镇和特色旗市,变千家万户松散无序的小生产为有组织的集约化大生产。通过发展种养业的专业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特定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变农牧区农畜产品“少而全”为“精而优”,实现批量规模化,全面提高种养业的整体水平,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农牧民生产与经营从分散走向联合是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农牧区要大力扶持农牧民组建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衔接企业和农牧户利益等方面的作用。地方政府要采取具体的扶持政策措施,鼓励农村牧区广大科技人员、种养能手领办、创办经济合作组织,把广大农牧民和农牧业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广泛发展生产与经营上的合作,提高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农牧民适应大市场的能力。
(三)发展“公司+农牧户”等组织形式
农牧业是从事自然生产与经营的产业,处于弱势地位的农牧民承担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扶持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牧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构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利益分配新机制,降低农牧业生产与经营的风险。各类中介组织要在企业与农牧户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促使农牧业生产经营高效顺畅。
三、调整产品结构,着力打造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品牌
传统农牧区工业“三废”污染较少,农业受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污染相对较轻,生态环境整体优良,在当今绿色消费形成时尚的背景下,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传统农牧区要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和发挥生态优势,打“生态”和“绿色”品牌,生产和开发品质优良的无污染安全、营养的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一)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
要加快农畜产品标准化建设步伐,建立和健全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农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快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品质标准、投入品标准和基础技术标准,不断改进和优化认定和认证水平。在生产环节,加大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以生产示范园和示范户为载体以实现优质优价为前提以加强对农牧民的技术培训为手段,加大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推广应用工作力度,实施农畜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保证农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抓好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带、龙头企业、出口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的扩散度和辐射面,开发大规模、整建制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二)推动产品创新
由于加工企业技术、设备和工艺落后,传统农牧区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缺少有较强影响力的名优品牌,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品档次低。要以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精深加工、创优质品牌为目标,重点抓好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引进先进装备,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特别是要加快农畜产品采收、加工、包装、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要整合加工企业的技术力量和市场优势,打造形成地区统一的知名品牌。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努力开发新产品,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和档次。引导农产畜品加工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深入开展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品种和功能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科技产量。
(三)完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要以实现品牌价值为核心,加快市场培育和流通体系建设。吸引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多种渠道投入建设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和专卖店。支持龙头企业在消费地区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店、专区、专柜,不断提高主打品牌的社会认知度、信誉度。工商、交通、农业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建立并开通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跨地区营售运输的“绿色通道”,抓好系列产品的包装、宣传、推介,扩大品牌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提高产品知名度。政府有关部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要积极组织加工、流通等企业参加农产品、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大商贸活动,举办多种形式的订货会,全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增设专栏或辟建专门网站,经营好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网上销售。
(四)全面加强食品监管
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加强对产品和生产资料的质量监测,切实把好各个环节的认证、审核关。加强市场管理,依法打击各类假冒行为,全面做好标志管理,切实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维护产品品牌的市场形象,增强社会信任度。要建立健全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查询网络,积极推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信息网上公示、查询、追溯制度,实现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