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创新的外溢性是政府介入的基点,对技术创新进行税收,扶持,是提升我国科技水平和经济能力,进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制度、企业所得税制度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具体的优惠政策也不能充分发挥效果。完善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扶持的思路:提升科技税收的法律层次,实现增值税的有限转型,优化所得税制度,建立扶持风险投资的政策体系及税式支出制度。
一、税收政策介入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技术创新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引导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研发活动,还是人力资本投资,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都存在外部性、风险与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正是市场机制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素上的失灵,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契机。如果政府对此缺乏相应的回应,必然会挫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所以,税收政策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干预的目的是鼓励研发活动,缩短从发明创新到产业化生产的时间,加快科学技术从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运用税收政策扶持技术创新,是各国经济政策的共同选择。
(二)技术创新需要政府提供税收扶持
技术创新是个系统过程,一般包括“发明——开发——设计——试制——产品化——商品化”几个环节,而有些环节中,边际投资的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出现偏差,没有政府介入,市场的这种不完全性将限制资源的有效配置。
1.技术创新本身具有外溢性
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税收支持,根源在于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创新主体不能将创新的全部收益占为己有。税收优惠通过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将政府应得到的一部分收入让渡给纳税人:从纳税人的角度看,则表现为成本的减少和收益的增加,从而弥补创新主体损失,纠正市场失灵。
2.技术创新过程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技术创新的实施者与资金的供给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技术创新的成功和收益在于技术保密,但为技术创新筹集资金需要对外发布重要的信息,以获得信任和支持。
3.技术创新的风险是其重要特征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就是为了获得增量收益。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增量收益,而且技术创新本身还有一项风险系数极高的活动,即便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有将近90%的技术创新项目在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之前就宣告失败。正因为有创新风险性以及首个创新企业可能享有的创新租金和失败成本之间不对称的存在,政府应向首先响应产业技术政策的企业提供税收支持。
二、我国现有与技术创新相关税收政策分析
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共有9类37项,这些政策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整个税制结构以及我国的科技税收政策看,不但主体税种制约技术创新,而且相关优惠政策存在着功能缺陷。此外,从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看,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着政策真空问题。
(一)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
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税额,客观上限制了企业的投资,但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及创新性投资。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与投资相联系,必要的设备、仪器以及研发试验场地,很难脱离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另一方面,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重复征税。况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时,不能实行彻底退税,从而削弱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挫伤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着功能缺陷
我国当前的企业所得税内外两套法,名义税率相同,但是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条款多,实际执行差异甚大,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明显重于外资企业。比如对外企的两免三减半,是从企业的获利年度开始计算,但对于新办的内资高科技企业,减免两年,而且是从投产之日计算。事实上,许多高科技企业难以享受到该优惠,因为高科技项目从研究开发、批量生产,到开辟市场,其周期一般都超过二年。
另外,我国执行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功能缺陷。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区内企业和区外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尽相同,其弊病越来越明显。在区内有些企业并不是高新技术企业但也能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而某些区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却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三)税收优惠不能充分发挥效果
1.税收优惠方式单一
税收优惠方式以直接减税为主。而在研发费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减免、延期纳税等方面缺少实质性的鼓励措施。这些短期行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缺乏有效持续的激励,而且作为一种投资后的鼓励,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效用不显著,且容易引发税收流失。
2.税收优惠对象错位
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一般企业的发展,都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所以,在设计科技税收政策时。应以项目而不是企业作为倾斜对象。只要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利于科技的发展,就应该享受税收优惠。而现行税法激励技术创新的优惠是企业为主而不是以具体的项目为对象,这一方面可能使优惠政策被滥用。企业一旦被确认为高新技术性,其非技术创新收益也享受优惠待遇:另一方面造成优惠缺位,大量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难以享受到税收优惠。
3.税收优惠力度比较大,但政策结构不合理
从优惠力度看,现行税收对技术创新的扶持比较大,按政策导向分类,2003年的税收优惠总额中,技术创新的优惠占到8.96%。技术创新是个系统的过程,存在极大的风险,但我国当前的科技税收在设计上却忽略了风险性,需要税收扶持的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政策真空,政策结构不合理。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我国的税收政策只限于商品化阶段,而且对企业用于研发的投资以及开发过程中可能的失败,在税收上没有给予更多地考虑。此外,我国还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风险投资机制,也缺乏鼓励科技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创业投资风险或风险投资只是采用通行的优惠政策,没有专门的优惠,这不利于风险投资的成长。
三、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到运用税收政策激励技术创新。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税收政策功能作用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预示着税收政策将在更多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而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技术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科学地设计政策措施、实施范围和实施步骤,使政策切实可行,并落在实处。
(一)完善税法体系,提高法律级次
现有的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都是通过对一些税收法规的某些条款进行修订、补充形成的,散见于各类税收单行法规或 税收文件之中,且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长期稳定性。为此,应加强科技税收立法,提高法律层次。可行的做法是。将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条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提升为国家法律,增强科技税收的法律权威性: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既相对稳定又可适时调整的税收优惠内容:根据技术创新各环节的特点,调整现有政策,使之覆盖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二)实现有限的增值税转型
要彻底消除生产型增值税对技术创新的约束,必须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并且把增值税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交易对象,避免抵扣链的断裂。但从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看,生产型增值税的全面转型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担心全面转型会在当前投资率较高的形势上火上加油,进一步引发投资过热;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就要解决重复征税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约束。这两难之中,目前的主导性意见是实行有限的增值税转型,即将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扣除范围仅扩大到企业购置的机器设备,对于厂房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仍不予扣除。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投资仅占20%左右,所以推行这种有限的增值税转型,对投资的刺激效应比较有限,同时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生产型增值税带来的约束。
(三)优化所得税制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从2008年开始实施,税率的下调有利于提高国内整体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应该根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关键环节(项目或行为)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有效的扶持。
1.扩大研发费用扣除适用范围。对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即不应按所有制性质,也不应按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定优惠标准。即不论内外资企业,也不论企业是否有盈利,对符合技术创新企业条件的研究与开发,在初始年度都实行据实税前列支。
2.实行加速折旧办法。明确规定用于自主创新活动的新设备、新工具可以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办法;还可考虑对技术先进的环保设备、国产软件的购置和风险资本的投资实行“期初扣除”的折旧方式,以利于提高投资回收速度,促进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形式。
(四)建立鼓励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高风险是制约企业扩大技术创新投资的一个非常因素,应在税收法规中制订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1.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并允许费用列支。即允许企业特别是有科技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并规定科技开发准备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于研发、技术更新和技术培训等,对逾期不用或挪作他用的,应补缴并给予一定的处罚。
2.制订有关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鼓励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通过对风险投资公司从事技术创新获取的风险投资收入的营业税、所得税减免,对法人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公司所获利润的所得税减免,对居民投资风险投资公司所获收益的所得税减免,鼓励风险投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五)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为技术创新所需人力资本提供支持
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因此,税收政策应推动包括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员工培训等多种形式教育的发展。制定鼓励民间办学、社会捐资办学的税收政策,对社会各界向教育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捐赠准许不受最高捐赠限额的限制。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鼓励企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的税收政策。此外,税收优惠政策适度向个人倾斜,完善技术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在基础扣除方面,充分考虑现代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因素、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等,鼓励个人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多种途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六)逐步推行税式支出管理,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效率
税式支出是税收优惠的系统化、规范化,是政府的一项非直接性支出。为确保科技税收政策发挥出最佳效应。防止优惠额度及方向的失控,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税式支出制度。加强管理科技税收优惠,规范税式支出预算,提高税收政策的实际效率。
一、税收政策介入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技术创新的特点决定了政府必须发挥引导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推动技术创新的研发活动,还是人力资本投资,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都存在外部性、风险与不确定性以及信息不对称性。正是市场机制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素上的失灵,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契机。如果政府对此缺乏相应的回应,必然会挫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所以,税收政策对技术创新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干预的目的是鼓励研发活动,缩短从发明创新到产业化生产的时间,加快科学技术从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运用税收政策扶持技术创新,是各国经济政策的共同选择。
(二)技术创新需要政府提供税收扶持
技术创新是个系统过程,一般包括“发明——开发——设计——试制——产品化——商品化”几个环节,而有些环节中,边际投资的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出现偏差,没有政府介入,市场的这种不完全性将限制资源的有效配置。
1.技术创新本身具有外溢性
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税收支持,根源在于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创新主体不能将创新的全部收益占为己有。税收优惠通过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将政府应得到的一部分收入让渡给纳税人:从纳税人的角度看,则表现为成本的减少和收益的增加,从而弥补创新主体损失,纠正市场失灵。
2.技术创新过程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技术创新的实施者与资金的供给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技术创新的成功和收益在于技术保密,但为技术创新筹集资金需要对外发布重要的信息,以获得信任和支持。
3.技术创新的风险是其重要特征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就是为了获得增量收益。但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必然会为企业带来增量收益,而且技术创新本身还有一项风险系数极高的活动,即便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有将近90%的技术创新项目在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之前就宣告失败。正因为有创新风险性以及首个创新企业可能享有的创新租金和失败成本之间不对称的存在,政府应向首先响应产业技术政策的企业提供税收支持。
二、我国现有与技术创新相关税收政策分析
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共有9类37项,这些政策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整个税制结构以及我国的科技税收政策看,不但主体税种制约技术创新,而且相关优惠政策存在着功能缺陷。此外,从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看,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着政策真空问题。
(一)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
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税额,客观上限制了企业的投资,但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及创新性投资。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创新往往与投资相联系,必要的设备、仪器以及研发试验场地,很难脱离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另一方面,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重复征税。况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时,不能实行彻底退税,从而削弱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挫伤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积极性。
(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着功能缺陷
我国当前的企业所得税内外两套法,名义税率相同,但是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条款多,实际执行差异甚大,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明显重于外资企业。比如对外企的两免三减半,是从企业的获利年度开始计算,但对于新办的内资高科技企业,减免两年,而且是从投产之日计算。事实上,许多高科技企业难以享受到该优惠,因为高科技项目从研究开发、批量生产,到开辟市场,其周期一般都超过二年。
另外,我国执行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也存在着一定的功能缺陷。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区内企业和区外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尽相同,其弊病越来越明显。在区内有些企业并不是高新技术企业但也能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而某些区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却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三)税收优惠不能充分发挥效果
1.税收优惠方式单一
税收优惠方式以直接减税为主。而在研发费用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减免、延期纳税等方面缺少实质性的鼓励措施。这些短期行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缺乏有效持续的激励,而且作为一种投资后的鼓励,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效用不显著,且容易引发税收流失。
2.税收优惠对象错位
无论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一般企业的发展,都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所以,在设计科技税收政策时。应以项目而不是企业作为倾斜对象。只要各类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利于科技的发展,就应该享受税收优惠。而现行税法激励技术创新的优惠是企业为主而不是以具体的项目为对象,这一方面可能使优惠政策被滥用。企业一旦被确认为高新技术性,其非技术创新收益也享受优惠待遇:另一方面造成优惠缺位,大量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难以享受到税收优惠。
3.税收优惠力度比较大,但政策结构不合理
从优惠力度看,现行税收对技术创新的扶持比较大,按政策导向分类,2003年的税收优惠总额中,技术创新的优惠占到8.96%。技术创新是个系统的过程,存在极大的风险,但我国当前的科技税收在设计上却忽略了风险性,需要税收扶持的领域还存在着一定的政策真空,政策结构不合理。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我国的税收政策只限于商品化阶段,而且对企业用于研发的投资以及开发过程中可能的失败,在税收上没有给予更多地考虑。此外,我国还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风险投资机制,也缺乏鼓励科技风险投资的税收政策,创业投资风险或风险投资只是采用通行的优惠政策,没有专门的优惠,这不利于风险投资的成长。
三、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都明确提到运用税收政策激励技术创新。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税收政策功能作用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预示着税收政策将在更多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而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技术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科学地设计政策措施、实施范围和实施步骤,使政策切实可行,并落在实处。
(一)完善税法体系,提高法律级次
现有的促进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都是通过对一些税收法规的某些条款进行修订、补充形成的,散见于各类税收单行法规或 税收文件之中,且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缺乏长期稳定性。为此,应加强科技税收立法,提高法律层次。可行的做法是。将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条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提升为国家法律,增强科技税收的法律权威性: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既相对稳定又可适时调整的税收优惠内容:根据技术创新各环节的特点,调整现有政策,使之覆盖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二)实现有限的增值税转型
要彻底消除生产型增值税对技术创新的约束,必须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并且把增值税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交易对象,避免抵扣链的断裂。但从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看,生产型增值税的全面转型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担心全面转型会在当前投资率较高的形势上火上加油,进一步引发投资过热;另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就要解决重复征税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约束。这两难之中,目前的主导性意见是实行有限的增值税转型,即将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扣除范围仅扩大到企业购置的机器设备,对于厂房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仍不予扣除。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投资仅占20%左右,所以推行这种有限的增值税转型,对投资的刺激效应比较有限,同时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生产型增值税带来的约束。
(三)优化所得税制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从2008年开始实施,税率的下调有利于提高国内整体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应该根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关键环节(项目或行为)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给予有效的扶持。
1.扩大研发费用扣除适用范围。对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即不应按所有制性质,也不应按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定优惠标准。即不论内外资企业,也不论企业是否有盈利,对符合技术创新企业条件的研究与开发,在初始年度都实行据实税前列支。
2.实行加速折旧办法。明确规定用于自主创新活动的新设备、新工具可以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办法;还可考虑对技术先进的环保设备、国产软件的购置和风险资本的投资实行“期初扣除”的折旧方式,以利于提高投资回收速度,促进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形式。
(四)建立鼓励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高风险是制约企业扩大技术创新投资的一个非常因素,应在税收法规中制订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1.建立科技开发准备金制度并允许费用列支。即允许企业特别是有科技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基金,以弥补科技开发可能造成的损失,并规定科技开发准备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用于研发、技术更新和技术培训等,对逾期不用或挪作他用的,应补缴并给予一定的处罚。
2.制订有关风险投资的税收倾斜政策,鼓励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通过对风险投资公司从事技术创新获取的风险投资收入的营业税、所得税减免,对法人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公司所获利润的所得税减免,对居民投资风险投资公司所获收益的所得税减免,鼓励风险投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五)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为技术创新所需人力资本提供支持
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因此,税收政策应推动包括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和员工培训等多种形式教育的发展。制定鼓励民间办学、社会捐资办学的税收政策,对社会各界向教育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捐赠准许不受最高捐赠限额的限制。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鼓励企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的税收政策。此外,税收优惠政策适度向个人倾斜,完善技术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在基础扣除方面,充分考虑现代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因素、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等,鼓励个人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多种途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六)逐步推行税式支出管理,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效率
税式支出是税收优惠的系统化、规范化,是政府的一项非直接性支出。为确保科技税收政策发挥出最佳效应。防止优惠额度及方向的失控,建立促进技术创新的税式支出制度。加强管理科技税收优惠,规范税式支出预算,提高税收政策的实际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