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我没那么大野心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douaim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400名中国电影高管奔赴戛纳,却无一部中国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的消息满天飞。但携《幻想曲》和《寻找罗麦》两部电影低调亮相第67届戛纳电影节的导演王超,却让中外电影界刮目相看。
  王超执导的《幻想曲》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另一部中法合拍片《寻找罗麦》,因人气男星韩庚与罗马国际电影节影帝杰瑞米·埃尔卡伊姆的参演备受瞩目。目前两部影片分别定档于今年6月20日和8月31日在国内上映。
  记者约见王超时,他刚从戛纳电影节回国,“还在倒时差”。但王超还是很高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京郊的罗马湖畔,王超的整个状态一如他以往的影片,温和而放松。“《幻想曲》是我创作状态最好的一部,剧组都是一群年轻人,都抱着一种向艺术靠拢和学习的态度,大家在一块儿,没有任何压力。”王超告诉《综艺》“《寻找罗麦》更不用担心,因为我执导的电影在法国一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在艺术院线表现一直不错。”
  “戛纳电影节期间,有很多欧洲片商当场洽谈《寻找罗麦》的海外版权事宜。作为中法合拍片,影片赢得了法国政府力挺,法国国家电影委员会已经预付40万欧元特别基金支持。”紧握着《寻找罗麦》和《幻想曲》两部影片国际版权,王超还在等待国际市场上更多的合作机遇。
  在国内正式上映之前,关于两部影片的种种评价和猜测层出不穷,但王超并不介意:“我没那么大野心,只要能够让这样一种关怀底层现实的影片能与观众见面,我已经很知足了。”对于他来说,诉求明确,就是对影片未来市场表现和各种舆论做好了准备。
  “电影最大的问题,
  在于创作者自身”
  《综艺》:印象中,你的影片很少在国内主流影院上映。
  王超:我参与的影片都不是大制作,大多卖给了电视台和网络,然后根据情况会选择在一些区域重点上映。做这类影片本来就不是为了赚票房,但后来电影频道购片规则有调整,如果没票房,就不予收购。我以前主要醉心于创作,对商业片的市场开发没有兴趣和意识,现在也在学习和调整。之前《江城夏日》和《重来》在国内上映票房不理想,都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市场运作经验。
  《综艺》:《幻想曲》这次在国内上映,你觉得观众会有何反响?
  王超:《幻想曲》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是,用很光彩的手法处理一个相对沉重的主题。一家人没钱就得去借,但是一直都在维护尊严,没有尊严的情况下还在幻想尊严,这就是电影最大的主题。
  我想通过影片,给每一个陷入或即将陷入困境的人一个释放的机会,一个释放想象力的机会。从片名到岸边那个超现实的船,再到带有童话色彩的结尾。放在十年前,我只会感觉我与他们同在,但对于苦难我没有能力改变什么。现在再来用镜头审视苦难的时候,我可以一起把握希望和绝望,不会只拍一个绝望的故事。影片增加了一些超现实和非现实的元素,就是想注入一种精神品质——在我们所遇到的困境或者悲剧面前,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有没有一些试图超越的勇气,是不是始终怀有希望。这是《幻想曲》的基本结构,也是不同于自己以往的地方。
  这次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赢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希望国内上映时,在回收一点成本的同时,可以亲自走进影院,直观地感受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反应。文艺片一定要形成一个固定的市场,因为不是所有的观众都醉心于国内外大片的视听奇观。但这一类影片到底有哪些受众,有多少观众,有没有适合的电影院,有没有适合的档期,这些方面的探测对我非常重要。
  《综艺》:这是你对自己影片的定位吗?
  王超:其实,我自己也很困惑。我执导的影片,好像艺术片和文艺片都对不上号。我创作和执导的影片大多专注于关怀底层现实题材,并不曲高和寡,也有人称之为“影展片”。
  但能够被选中入围海外A类电影节展,并不是我在拍摄前期就能策划或者说计划好的。其实投资方心里都明白,只要不赔本,投资文艺片更多是为了一份荣誉。一般敢投资文艺片的人不会指望通过它去挣钱。但我希望自己不止步于影展片。
  《综艺》:但最近两年这类影片在国内上映时票房并不差,比如《桃姐》和《白日焰火》。
  王超:目前国内市场上,这类关怀底层现实的影片还是很难获得理想的票房。能够有较好回报的此类影片,大部分都是关于都市情感题材。有的此类影片借助类型元素,并经过精心包装,再加上大明星和高投入的营销推广,可以达到看得见的市场份额。
  但我对整体情况不太乐观。这次《幻想曲》不会奢望在市场上能发生奇迹,只要不赔本就已经很好了。《幻想曲》在国内市场上只要实现很小的盈利,支撑我继续创作新片,就是我最向往的良性循环状态了。
  《综艺》:合拍片是另一条通往国际电影市场的快速通道吗?
  王超:没有什么类型的电影能够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其实现在连国产古装片的国际市场都非常惨淡。中国式的作者电影,通过一些艺术院线和收费电视频道,在国际市场上有一个比较小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但国内也就这么几个导演真正赢得这个小市场认可。
  《综艺》:《寻找罗麦》是否意味着你开始向商业片转型?
  王超:这是一部比较流行的“文学大片”,有中法两国的明星参与,故事在北京、巴黎、普罗旺斯、甘孜的藏区等地,有壮丽的风光,有典型的都市情感,还有对“第四类情感”的探索。其实以前拍《重来》的时候,我曾做过这方面的探索,完全走情感路线,影片在法国主流院线卖得都挺好的,只是国内没有找到好的发行公司。但从那时候,我已经开始两条腿走路了。
  但我的电影核心命题不会转变,我已经习惯性地反思自己反思社会,寻找难题在哪里,困惑在哪里,我要找到这个痛点。中国普通老百姓面对痛苦的隐忍,是我所有影片的母题。我们不善于表达,即使面对温情也只是很淡漠的传递,或掩饰。这些是我拍电影的兴奋点。
  《综艺》:从商业角度,比如融资和发行,这样的影片相对处境艰难。
  王超: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很大,对投资人来说,有很理智的时候,也有充满激情的时候。对于认真的电影人来讲,机会很大。国内目前产业环境非常好,银幕数量足够,多少有点品相的电影,媒体都恨不得把其优点放大一百倍。只要有好的剧本,有足够的想象力,不愁没有钱,也不用担心没有人投资。现在真正要拷问的不是这些影片的融资状况,而是作者的想象力,以及电影人自身对电影的虔诚度。现在国产电影最大的问题还是创作者自身的问题。
  《综艺》:但一直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影片,确实不容易。
  王超:我的处境还没有那么危机四伏。作为一个职业导演,选择一些商业元素突出,但品位不太高的项目本无可厚非。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处境,如果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情怀,当然要去坚持。电影有很多种,有些需要去迎合观众,但也有一些电影需要去探索,去冒险和超越。如果不担心成本压力,我们应该允许导演在艺术上有所坚持。
  《综艺》:在《白日焰火》之前,大部分影展片海外市场并不是很好,这类影片的市场空间是不是越来越小?
  王超:市场空间,关键要看导演和制片人的诉求。《寻找罗麦》一开始就确定了大明星和大制作定位,主要面对国内市场,还要顾及到法国明星和国际市场,但总归是一个大的商业片定位。《幻想曲》就是定位于艺术片和影展片,当然不是任何有艺术性的影片就能入围戛纳电影节。诉求一定要明确,这样就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综艺》:这两部完成以后,有没有新的影片计划?
  王超:今后主要还是作者电影,对商业电影目前尚没有新的计划。《寻找罗麦》的市场如果真的很好,我反而觉得不是什么好事儿——真的让我做一个商业大片的导演,我会很不自在。
其他文献
3月10日,周末晚八时,湖北广播电视台台长王茂亮出现在了北京东郊某影视录制基地。王此行是专程为湖北卫视正在播出的大型季播节目《我为喜剧狂》节目组加油鼓劲的。  作为今年第一季度湖北卫视推出的重大季播项目,《我为喜剧狂》播出后有力搅动了周四档综艺节目排序。截至3月14日,该节目共播出5期,力压《百变大咖秀》《一站到底》《爱情保卫战》等卫视老牌节目,每期双网均排名当晚综艺节目收视首位。  在总局出台政
期刊
《白日焰火》斩获金熊,《归来》小范围试映赢得一致好评。在这个春季,中国电影“将迎来一次人文精神的回归”  中国电影正走在一条蓬勃发展却毁誉交织的道路上。  不过十二年的光景,中国的电影市场从门可罗雀变得炙手可热。在资讯异常发达、移动互联网将影像变得俯拾皆是的年代里,电影不仅没有淡出都市生活,反而重新回归人们最热衷的文化娱乐与社交方式;本土电影也没有在好莱坞大兵压境的情形下溃不成军,而是在几番撕扯之
期刊
5月28日,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国网公司”)正式挂牌,自2010年国务院颁布《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提出组建国网公司至今,终于得见庐山真面。  国网公司,作为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通过资本控股实现各专业子公司对相关细分业务的运营。因此,集团的有效资本运作就是关键,这一块盘活了,能为各条业务线带去源源不断的资本活水,也能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保值和快速增值。更何况,区区45亿元来自国家财政
期刊
汤姆·克鲁斯主演的新片《明日边缘》充溢着勃勃野心。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一名战士陷入无限轮回的一天,一次又一次与入侵的外星生物搏斗。乍一看,这样的情节并不陌生,轻而易举地便可以从《土拨鼠日》《星河舰队》《源代码》,以及《蝴蝶效应》找出相似的桥段。  但这并不影响观影的乐趣。导演道格·里曼,编剧克里斯托弗·麦库阿里(《侠探杰克》的导演),杰斯·巴特沃兹,以及约翰·亨利·巴特沃兹巧妙地将这些科幻元素
期刊
正在期待刁亦男获金熊奖的《白日焰火》上映。说实在的,这种期待自当年张艺谋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黄建新的《背靠背脸对脸》、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姜文的《鬼子来了》后,已经渐渐绝迹,原因当然是因为国产片带来的失望太多。这种失望,即便后来的《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也未能抚平。  我曾经想过为什么——究竟是我自己的原因,还是那些电影的原因?答案是:绝大多数的国产片名导,无论他们有意与否,都太爱复
期刊
旁观者清。作为画家的陈丹青,说起电视一针见血。  一次接受采访时谈及韩剧,陈丹青坦言,《来自星星的你》看了一两集,也变花痴了。记者又问他,抱着什么心态来看韩剧?陈丹青回答:用不着心态啊,好的电视剧两个法宝,一是勾引你看下去,想知道后来怎样;二是男女主角是所有人的性幻想——希望邂逅这么个人,有这么一段恋情。骗局嘛!人没骗局怎么活呀,生活太无聊。  电视剧就是“骗局”,这么说是不是太直白了?专业术语应
期刊
国内几乎每周都有有关“微电影”这样或那样的种种活动,不是评选就是大赛,又或是什么汇映等诸类,资深电影人对此都不以为然——“微电影”从诞生起就难以找到它的最终目的,换句话说,其市场价值究竟在哪里?  早在两年前,在接受广州某报访问时我就强调:所谓“微电影”,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词,尤其当微博、微信之类出现后,只要涉及网络的新东西都往“微”字里装。说到底,“微电影”不就是一段视频嘛,与电影工业程序及
期刊
最近有媒体称,张艺谋要执导传奇东方影业制作的中美合拍片《长城》,2015年在怀柔开机。如果消息属实,如果此片为英语片,那么好莱坞电影又多了一位华裔导演。  除李安之外,还有一些华裔导演在好莱坞拍过一些英文片。  商业上比较成功的包括吴宇森在90年代末执导的一系列好莱坞影片:1996年由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的《断箭》(全球票房1.5亿美元),1997年由尼古拉斯·凯奇和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的《变脸》
期刊
陈道明为新片接受访谈,提及早年演完剧集《围城》后一度自感浮躁,拜访学者钱钟书后,忽觉自己“在文化人面前狗屁不是”,一下引来不少人应和、自媒体转载和称道。  看完那篇报道,总觉得不少喝彩声来自误读和刻意曲解。陈的本意,肯定不是想说“艺人在文化人面前狗屁不是”。这跟他的原话比,是完全不一样的意思。陈想说的恐怕更多还是修身和自律上的心得——不能浮躁,要沉静,能时刻反思自己……这样的心得,倒恰恰表明了:一
期刊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预言“在开放系统中,我们靠自己的想象力来竞争,而不是靠手中掌握的锁和钥匙”,这一预言可对应当前的电视行业——新一波的制播分离浩浩荡荡,从央视到一线卫视,再到谋求上位的二三线卫视,都被携裹进广电传媒改革大潮。  参与节目制作的玩家越来越多,传统电视台的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方兴未艾的民营制作公司,资源丰富的视频类网站,制作水准较高的海外节目制作公司,甚至草根制作团队都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