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职业教育中注入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作为传统文化经典的《弟子规》,其德育思想符合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德行要求有助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德行规范能够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将其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高职院校可以学习《弟子规》为基础,通过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搭建“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增强教育的多元支撑的方式,探索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工作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立德树人;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
基金项目:2013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厦门市高等院校学生职业态度教育的难点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B13805S);厦门城市职业学院2014年度院级青年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学生隐性职业培育中的作用研究——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KYQS2014-6)
作者简介:宋凌云,女,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4-0069-04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职业教育的课堂和实践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所著。作为中国传统童蒙读本,《弟子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书籍之一,是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并行的经典之作。“弟子”不是特指儿童,而是泛指年轻的后辈,犹如“子弟”,在家指子孙、在校指学生、在单位指员工、在社会指公民。[1]因此,《弟子规》虽为发蒙之书,但也是“弟子”的德行规范,其德育思想符合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对当前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一、将《弟子规》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可行性
(一)《弟子规》德行先修的思想,符合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也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纳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中。[3]这些党的教育政策都要求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要求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德”字为先,将培养人的德行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职业精神培育中,职业道德的培育也应作为第一要务。
《弟子规》作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其重视道德教化的教育理念与党中央提出“立德树人”的高校德育思想相一致。《弟子规》总序提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开篇明示了,“弟子”要遵循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再次,要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最后,在修好这些德业的基础上,才去学习其它有益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弟子规》倡导育德是育人的根本,修德是学文的基础。这也是传统德育思想在现代高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理论价值体现。
(二)《弟子规》的德行要求,助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境界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有助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塑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八个字所包含的德育要求与《弟子规》这一传统文化读本中的“孝悌”“谨”“信”“泛爱众”等德行要求相呼应。因此,将体现家庭“尚和合”传统思想的“孝悌”德行,与以家国情怀为重点的大学生职业情感培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将包含“畏、敬、勤”修身处事之道的“谨”,与以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的职业规范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将强调“守诚信”的“信”,与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提升大学生职业诚信意识;将注重“讲仁爱”的“泛爱众”思想,与以社会关爱教育为重点的大学生职业奉献意识教育相结合,树立大学生良好职业责任感。
(三)《弟子规》的德行规范,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弟子规》全篇分7个部分,从113件日常小事,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和德行规范,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4]《弟子规》规范的礼仪和德行,正是当代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所缺失的。据用人单位反馈,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择业好高骛远,初入职场缺乏责任感、没有纪律性,职场处事时不懂得尊重他人。如何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弟子规》在对青年人的德行规范中,重视谦逊谨慎的品格教育,重视为人守信和做事规矩的责任教育,重视日常生活的时间观念和礼仪观念教育,重视“尊长”“弟恭”的伦理教育,它所蕴含的一系列德育思想可渗透到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之中,从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等方面开展针对性教育,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培育大学生良好职业素养。 二、将《弟子规》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有效性
《弟子规》是教导年轻后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实践指南。高校可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并结合职业教育实践,逐步将德行教育理念渗透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其具体可从职业精神包含的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得以体现。
(一)培养奉献友善的职业理想
奉献友善的职业理想是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灵魂。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和谐观念,“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的奉献精神,“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感恩思想,“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的友善意识,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
(二)培养敬业守责的职业责任
树立敬业守责的职业责任意识是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引导高职学生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将其“敬”的精神深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人尊长敬上,将“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的尊老意识深化为对单位上司、前辈的尊敬,只有懂得尊敬他人,才懂得向他人学习,更好地工作。对事积极主动,将“应勿缓”“行勿懒”贯穿到敬业勤业中,做到“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做事不拖沓、不推诿。对集体忠诚负责,在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争取达到“居有常,业无变”,减少盲目跳槽。
(三)培养诚实守信的职业良心
恪守诚实守信的职业良知是弘扬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重点。诚信也是高职学生的就业之本、成事之基。在诚信教育中,大学生首先要学会言语守信,不论求学还是求职,切勿欺诈瞒骗、信口开河,“凡出言”应“信为先”;不论是通过网络沟通,还是现实交流,没有得知真相之前,“勿轻言”“勿轻传”;不论在校,还是在岗,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因为“苟轻诺,进退错”。要谨记“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四)培养守时严谨的职业纪律
培养守时严谨的职业纪律是培育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基础,为此,应以《弟子规》的德行要求为标准,加强学生四方面能力的训练。(1)时间管理能力。《弟子规》“谨”篇首句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告诫人们时光易逝,岁月易老,每个人应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作为准备进入职场的新人要具备优秀的时间管理能力才能够通往成功;(2)自我控制能力。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待分配的工作也应“勿拣择”“勿过则”,服从工作安排;(3)协调办事能力。要按照规矩办事,不要慌慌张张,因为“忙多错”。做事要谨慎,但“勿畏难,勿轻略”;(4)个人礼仪素养。从走、立、坐、说这四个方面做到“步从容”“立端正”“勿摇髀”“声必扬”,注重个人礼仪,更好地遵循职场规范。
(五)培养自律自省的职业作风
具备自律自省的职业作风是塑造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保障。用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自省自律的意识,通过内外兼修,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内修德,“见人善,即思齐”,学习他人的优点,努力追赶;反之,“见人恶,即内省”,善于反省自身是否有他人的不足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外强技,在完善个人修养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技能,因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在技术精进的同时,仍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严于自省自律、不做浮华之人。
三、将《弟子规》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创新途径
新形势下,将《弟子规》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要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途径,努力形成职业教育新常态。
(一)以《弟子规》学习为载体,将文化传承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
由于《弟子规》的内容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对《弟子规》的学习与借鉴不能教条地停留在文本的意译上,应更深入地理解其包涵的实质精神,并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现代诠释。这对《弟子规》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教育培训,从师德师风、文化素养、职业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比重,提高其开展教育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弟子规》的德育精神,扬弃地看待其具体内容,进一步扩展到职业精神培养的方方面面。如《弟子规》要求,子女应柔声规劝父母改正错误,如果父母不听恳劝,子女纵然遭遇到责打,也应无怨无悔继续规劝。结合现代实际,高职学生要学习的是其忠诚的职业精神而非具体行为,体现为对领导及长辈的敬重、对职业操守的坚持、对工作岗位的敬业、对组织团队的负责。如此,有效地将文化传承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
(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将系统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
不少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存在教育内容碎片化、课程门类孤立化、课内课外断层化的现象。将《弟子规》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完善传统文化德育课程体系,将系统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工作的成效。一方面,从系统性教育着手,注重各类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德育精神相融合,加强课程的系统性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从不同门类的课程中发掘《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教学开题环节、实施环节和考核环节中层层渗入,引导学生理解教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反思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从针对性教育着手,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开展分层次的素质培养工作:一年级重在“成型”,以“孝悌”为主题开展责任感恩教育,以“亲仁”为主题开展同侪示范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职业意识;二年级重在“成人”,以“信”为主题开展诚信教育,“余力学文”为主题开展技能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毕业年段重在“成才”,以“泛爱众”为主题开展服务奉献意识教育,以“谨”为主题开展敬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各阶段培育主题和内容循序渐进、系统科学,通过德育思想在课内课外的点滴渗透,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搭建“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将网络教育和言传身教相结合
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引领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中注入传统文化基因,用“互联网+”推广《弟子规》,创新教育手段。将互联网微文化传播与传统职业精神教育方式相结合,打造出最具现代化气息的“职业德育”网络空间。将数字化的《弟子规》通过互联网传播,引导学生在微博、微信、易班、QQ群等新媒体上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结合职业素质养成,讨论如何增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将网络微课堂和第一课堂教育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帮助学生理解《弟子规》的根本精神与内涵,助力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推动良好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学生为原点,通过教师队伍良好师德师风的言传身教及网络榜样宣传,营造浓郁德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职业操守。总之,运用“互联网+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弘扬国学精神、传递国学正能量,将创新国学传播途径、打造传统职业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新结合点、传播职业教育新风向。
(四)增强教育的多元支撑,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增强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就是使受教育者知行合一。因此,提升传统文化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有效性的根本就是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将正确职业精神外化为良好职业行为。高职院校可依托第一课堂开设经典诵读、礼仪素养、文化概论等课程,让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依托第二课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统文化体验、网络文明行为督导,让德育教育与职业规范教育“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依托第三课堂实施企业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进社区、家风建设进家庭计划,让学生带着责任意识与职业理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通过增强教育的多元支撑,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悟《弟子规》,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努力成为德才兼备之才。
参考文献:
[1] 李旺珍.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学习《弟子规》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5 (2):77-81.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 .[2014-03-26].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015-07-29].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moe_958/201508/t20150817t20150817_200583.html
[4] 吕华芹.试论《弟子规》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价值 [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46-48.
[责任编辑 秦 涛]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立德树人;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
基金项目:2013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厦门市高等院校学生职业态度教育的难点问题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B13805S);厦门城市职业学院2014年度院级青年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学生隐性职业培育中的作用研究——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KYQS2014-6)
作者简介:宋凌云,女,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4-0069-04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职业教育的课堂和实践教育过程中,积极探索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所著。作为中国传统童蒙读本,《弟子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书籍之一,是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并行的经典之作。“弟子”不是特指儿童,而是泛指年轻的后辈,犹如“子弟”,在家指子孙、在校指学生、在单位指员工、在社会指公民。[1]因此,《弟子规》虽为发蒙之书,但也是“弟子”的德行规范,其德育思想符合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对当前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一、将《弟子规》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可行性
(一)《弟子规》德行先修的思想,符合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也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纳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中。[3]这些党的教育政策都要求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要求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德”字为先,将培养人的德行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职业精神培育中,职业道德的培育也应作为第一要务。
《弟子规》作为传统道德教育的精华,其重视道德教化的教育理念与党中央提出“立德树人”的高校德育思想相一致。《弟子规》总序提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开篇明示了,“弟子”要遵循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再次,要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最后,在修好这些德业的基础上,才去学习其它有益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弟子规》倡导育德是育人的根本,修德是学文的基础。这也是传统德育思想在现代高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理论价值体现。
(二)《弟子规》的德行要求,助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境界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有助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塑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八个字所包含的德育要求与《弟子规》这一传统文化读本中的“孝悌”“谨”“信”“泛爱众”等德行要求相呼应。因此,将体现家庭“尚和合”传统思想的“孝悌”德行,与以家国情怀为重点的大学生职业情感培育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将包含“畏、敬、勤”修身处事之道的“谨”,与以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的职业规范教育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敬业精神;将强调“守诚信”的“信”,与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提升大学生职业诚信意识;将注重“讲仁爱”的“泛爱众”思想,与以社会关爱教育为重点的大学生职业奉献意识教育相结合,树立大学生良好职业责任感。
(三)《弟子规》的德行规范,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弟子规》全篇分7个部分,从113件日常小事,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和德行规范,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4]《弟子规》规范的礼仪和德行,正是当代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所缺失的。据用人单位反馈,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择业好高骛远,初入职场缺乏责任感、没有纪律性,职场处事时不懂得尊重他人。如何更好地培养高职学生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创新务实的职业精神,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弟子规》在对青年人的德行规范中,重视谦逊谨慎的品格教育,重视为人守信和做事规矩的责任教育,重视日常生活的时间观念和礼仪观念教育,重视“尊长”“弟恭”的伦理教育,它所蕴含的一系列德育思想可渗透到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之中,从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等方面开展针对性教育,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培育大学生良好职业素养。 二、将《弟子规》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有效性
《弟子规》是教导年轻后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实践指南。高校可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并结合职业教育实践,逐步将德行教育理念渗透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培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其具体可从职业精神包含的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得以体现。
(一)培养奉献友善的职业理想
奉献友善的职业理想是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灵魂。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的和谐观念,“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的奉献精神,“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感恩思想,“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的友善意识,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
(二)培养敬业守责的职业责任
树立敬业守责的职业责任意识是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核心内容。引导高职学生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将其“敬”的精神深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人尊长敬上,将“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的尊老意识深化为对单位上司、前辈的尊敬,只有懂得尊敬他人,才懂得向他人学习,更好地工作。对事积极主动,将“应勿缓”“行勿懒”贯穿到敬业勤业中,做到“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做事不拖沓、不推诿。对集体忠诚负责,在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争取达到“居有常,业无变”,减少盲目跳槽。
(三)培养诚实守信的职业良心
恪守诚实守信的职业良知是弘扬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重点。诚信也是高职学生的就业之本、成事之基。在诚信教育中,大学生首先要学会言语守信,不论求学还是求职,切勿欺诈瞒骗、信口开河,“凡出言”应“信为先”;不论是通过网络沟通,还是现实交流,没有得知真相之前,“勿轻言”“勿轻传”;不论在校,还是在岗,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因为“苟轻诺,进退错”。要谨记“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四)培养守时严谨的职业纪律
培养守时严谨的职业纪律是培育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基础,为此,应以《弟子规》的德行要求为标准,加强学生四方面能力的训练。(1)时间管理能力。《弟子规》“谨”篇首句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告诫人们时光易逝,岁月易老,每个人应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利用时间。作为准备进入职场的新人要具备优秀的时间管理能力才能够通往成功;(2)自我控制能力。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对待分配的工作也应“勿拣择”“勿过则”,服从工作安排;(3)协调办事能力。要按照规矩办事,不要慌慌张张,因为“忙多错”。做事要谨慎,但“勿畏难,勿轻略”;(4)个人礼仪素养。从走、立、坐、说这四个方面做到“步从容”“立端正”“勿摇髀”“声必扬”,注重个人礼仪,更好地遵循职场规范。
(五)培养自律自省的职业作风
具备自律自省的职业作风是塑造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保障。用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自省自律的意识,通过内外兼修,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内修德,“见人善,即思齐”,学习他人的优点,努力追赶;反之,“见人恶,即内省”,善于反省自身是否有他人的不足之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外强技,在完善个人修养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技能,因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在技术精进的同时,仍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严于自省自律、不做浮华之人。
三、将《弟子规》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创新途径
新形势下,将《弟子规》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要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途径,努力形成职业教育新常态。
(一)以《弟子规》学习为载体,将文化传承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
由于《弟子规》的内容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教育工作者对《弟子规》的学习与借鉴不能教条地停留在文本的意译上,应更深入地理解其包涵的实质精神,并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做出现代诠释。这对《弟子规》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教育培训,从师德师风、文化素养、职业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特别是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容比重,提高其开展教育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弟子规》的德育精神,扬弃地看待其具体内容,进一步扩展到职业精神培养的方方面面。如《弟子规》要求,子女应柔声规劝父母改正错误,如果父母不听恳劝,子女纵然遭遇到责打,也应无怨无悔继续规劝。结合现代实际,高职学生要学习的是其忠诚的职业精神而非具体行为,体现为对领导及长辈的敬重、对职业操守的坚持、对工作岗位的敬业、对组织团队的负责。如此,有效地将文化传承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
(二)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将系统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
不少高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认识不到位,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存在教育内容碎片化、课程门类孤立化、课内课外断层化的现象。将《弟子规》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完善传统文化德育课程体系,将系统性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工作的成效。一方面,从系统性教育着手,注重各类课程与传统文化的德育精神相融合,加强课程的系统性设计,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从不同门类的课程中发掘《弟子规》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教学开题环节、实施环节和考核环节中层层渗入,引导学生理解教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反思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另一方面,从针对性教育着手,根据不同年段的学生特点开展分层次的素质培养工作:一年级重在“成型”,以“孝悌”为主题开展责任感恩教育,以“亲仁”为主题开展同侪示范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职业意识;二年级重在“成人”,以“信”为主题开展诚信教育,“余力学文”为主题开展技能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毕业年段重在“成才”,以“泛爱众”为主题开展服务奉献意识教育,以“谨”为主题开展敬业教育,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各阶段培育主题和内容循序渐进、系统科学,通过德育思想在课内课外的点滴渗透,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搭建“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将网络教育和言传身教相结合
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引领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互联网中注入传统文化基因,用“互联网+”推广《弟子规》,创新教育手段。将互联网微文化传播与传统职业精神教育方式相结合,打造出最具现代化气息的“职业德育”网络空间。将数字化的《弟子规》通过互联网传播,引导学生在微博、微信、易班、QQ群等新媒体上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结合职业素质养成,讨论如何增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将网络微课堂和第一课堂教育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平台,帮助学生理解《弟子规》的根本精神与内涵,助力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推动良好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学生为原点,通过教师队伍良好师德师风的言传身教及网络榜样宣传,营造浓郁德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职业操守。总之,运用“互联网+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弘扬国学精神、传递国学正能量,将创新国学传播途径、打造传统职业教育与网络教育的新结合点、传播职业教育新风向。
(四)增强教育的多元支撑,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增强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就是使受教育者知行合一。因此,提升传统文化精神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精神有效性的根本就是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将正确职业精神外化为良好职业行为。高职院校可依托第一课堂开设经典诵读、礼仪素养、文化概论等课程,让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依托第二课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统文化体验、网络文明行为督导,让德育教育与职业规范教育“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依托第三课堂实施企业文化进校园、志愿服务进社区、家风建设进家庭计划,让学生带着责任意识与职业理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通过增强教育的多元支撑,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悟《弟子规》,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努力成为德才兼备之才。
参考文献:
[1] 李旺珍.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学习《弟子规》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5 (2):77-81.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 .[2014-03-26].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2015-07-29].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moe_958/201508/t20150817t20150817_200583.html
[4] 吕华芹.试论《弟子规》对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价值 [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46-48.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