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教师教学时可借用手势,来传递各种各样的知识、表达各种各样的感情。手势具有形象、直观、容易理解的特点,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妙用手势将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现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手势”的妙用略谈如下:
(1)比划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左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形似小于号。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形似大于号。两手指一上一下,间隔一定的距离,对齐平放,表示“=”。
(2)比划对错号。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张开,其余收拢,形似对号。左手食指和右手食指相交,形似错号。
(3)比划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指甲的厚度约1毫米,宽度约1厘米,张开大拇指与食指,两手指尖间的距离约1分米,两手臂分别向左右两侧方向平伸,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约1米。
指甲面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指甲头的大小大约是1立方厘米。左右手拇指、食指围成的图形大约是1平方分米。左右手所有手指相对围成的图形面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4)帮助口算十以内的加减法。如:4 5=?左手出4个手指,右手出5个手指,合起来一共9个手指,所以4 5=9。
(5)帮助口算二十以内的退位减。如:口算14-6,可以这样想:一只手共14节(除了大拇指是两节外,其余每个手指均为3节),14(一个手上所有的关节),6(两个手指上的关节),8(还剩下2个3关节的手指加1个2关节的手指)。
(6)帮助熟记9的乘法口诀。手势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熟记9的乘法口诀。如2×9=□ ,两手摊平,左起第二个手指弯曲,看弯曲的手指左边是1,右边是8,所以二九得十八;同样9×9=□ ,两手摊平,左起第9个手指弯曲,弯曲的手指左边是8,右边是1,九九得八十一。
(7)帮助牢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分别代表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由于拇指与食指间距离较远,它们间的进率理解为1000,其余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均是10。
(8)帮助记忆大月、小月。左手握紧,手上凸起为大月,凹下去的为小月,一遍数后回过来数。得到一、三、五、七、八、十、十二为大月,二月是特例,四、六、九、十一为小月。
(9)帮助记住进位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把进位数用左手指表示,方便、易记、易算。如:计算43×68时,先用8去乘3,在积的个位上写4进2,进位数2用2个左手指表示,再用8去乘4,得32加2是34,在积的百位、十位上直接写34;十位上的6乘43方法同样。手记进位数,能提高计算正确率。
(10)理解分与合、交叉或交换。两手掌相拍表示合,两手掌相离表示分,两手臂相交表示交叉或交换。
(11)理解方位。用手势表示前、后、上、下、左、右等。
(12)理解相向、相背、同向。解决相遇问题中的关键词。两手掌心相对运动,表示相向而行。两手背相离运动,表示相背而行。两手心朝同方向运动,表示同向而行。
(13)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方法:双掌合拢竖立,然后手指头慢慢向两边分开到最大,再慢慢合拢,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14)理解植树类问题。一是种成一排的:一只手手掌张开,手指代表树,空隙代表间隔,理解“树的棵数=间隔数 1”或“间隔数=树的棵数-1”;二是种成环形的:5个手指围成环形,手指代表树,空隙代表间隔,理解“树的棵数=间隔数”。理解植树类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诸如数楼梯、锯木头、钟打点等有间隔的实例。
(15)理解垂直与平行。伸出左右手食指,做十字交叉动作,表示垂直;两手指做上下平行动作,表示平行。
(16)理解平移和旋转、顺时针和逆时针。右手掌张开,示意从一个地方平移到另一个地方,表示平移;右手绕圈,表示旋转。右手顺时针方向绕圈表示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绕圈表示逆时针。
(17)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左手掌心向上,伸出食指和中指,分别表示加法的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将手掌心向下,看两个手指,已交换位置,大小不变。
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左手掌心向上,伸出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表示三个加数,先将食指和中指靠紧,表示将前两个加数相加,后与无名指结合,表示再加上第三个数;将中指和无名指靠紧,表示先将后两个加数相加,再与食指靠紧,表示再与第一个数相加;结论是和不变。以此理解加法结合律很直观。
诚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手势”操作的方面远不止这些。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双灵巧之手作为辅助,让“手”成为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张会说话的“嘴”,一把能破解难题的“钥匙”,一座传递情感的“桥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
现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手势”的妙用略谈如下:
(1)比划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左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形似小于号。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形似大于号。两手指一上一下,间隔一定的距离,对齐平放,表示“=”。
(2)比划对错号。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张开,其余收拢,形似对号。左手食指和右手食指相交,形似错号。
(3)比划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指甲的厚度约1毫米,宽度约1厘米,张开大拇指与食指,两手指尖间的距离约1分米,两手臂分别向左右两侧方向平伸,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约1米。
指甲面的大小大约是1平方厘米。指甲头的大小大约是1立方厘米。左右手拇指、食指围成的图形大约是1平方分米。左右手所有手指相对围成的图形面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4)帮助口算十以内的加减法。如:4 5=?左手出4个手指,右手出5个手指,合起来一共9个手指,所以4 5=9。
(5)帮助口算二十以内的退位减。如:口算14-6,可以这样想:一只手共14节(除了大拇指是两节外,其余每个手指均为3节),14(一个手上所有的关节),6(两个手指上的关节),8(还剩下2个3关节的手指加1个2关节的手指)。
(6)帮助熟记9的乘法口诀。手势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熟记9的乘法口诀。如2×9=□ ,两手摊平,左起第二个手指弯曲,看弯曲的手指左边是1,右边是8,所以二九得十八;同样9×9=□ ,两手摊平,左起第9个手指弯曲,弯曲的手指左边是8,右边是1,九九得八十一。
(7)帮助牢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分别代表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由于拇指与食指间距离较远,它们间的进率理解为1000,其余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均是10。
(8)帮助记忆大月、小月。左手握紧,手上凸起为大月,凹下去的为小月,一遍数后回过来数。得到一、三、五、七、八、十、十二为大月,二月是特例,四、六、九、十一为小月。
(9)帮助记住进位数。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把进位数用左手指表示,方便、易记、易算。如:计算43×68时,先用8去乘3,在积的个位上写4进2,进位数2用2个左手指表示,再用8去乘4,得32加2是34,在积的百位、十位上直接写34;十位上的6乘43方法同样。手记进位数,能提高计算正确率。
(10)理解分与合、交叉或交换。两手掌相拍表示合,两手掌相离表示分,两手臂相交表示交叉或交换。
(11)理解方位。用手势表示前、后、上、下、左、右等。
(12)理解相向、相背、同向。解决相遇问题中的关键词。两手掌心相对运动,表示相向而行。两手背相离运动,表示相背而行。两手心朝同方向运动,表示同向而行。
(13)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方法:双掌合拢竖立,然后手指头慢慢向两边分开到最大,再慢慢合拢,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
(14)理解植树类问题。一是种成一排的:一只手手掌张开,手指代表树,空隙代表间隔,理解“树的棵数=间隔数 1”或“间隔数=树的棵数-1”;二是种成环形的:5个手指围成环形,手指代表树,空隙代表间隔,理解“树的棵数=间隔数”。理解植树类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诸如数楼梯、锯木头、钟打点等有间隔的实例。
(15)理解垂直与平行。伸出左右手食指,做十字交叉动作,表示垂直;两手指做上下平行动作,表示平行。
(16)理解平移和旋转、顺时针和逆时针。右手掌张开,示意从一个地方平移到另一个地方,表示平移;右手绕圈,表示旋转。右手顺时针方向绕圈表示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绕圈表示逆时针。
(17)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的理解:左手掌心向上,伸出食指和中指,分别表示加法的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将手掌心向下,看两个手指,已交换位置,大小不变。
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左手掌心向上,伸出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表示三个加数,先将食指和中指靠紧,表示将前两个加数相加,后与无名指结合,表示再加上第三个数;将中指和无名指靠紧,表示先将后两个加数相加,再与食指靠紧,表示再与第一个数相加;结论是和不变。以此理解加法结合律很直观。
诚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手势”操作的方面远不止这些。教学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双灵巧之手作为辅助,让“手”成为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张会说话的“嘴”,一把能破解难题的“钥匙”,一座传递情感的“桥梁”。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