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艺术学院传媒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现实主义文艺批评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很多文艺批评方法的理论。《霸王别姬》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绚丽的一笔,20多年之后的今天,它反而愈发的鲜活。
【关键词】:《霸王别姬》;批判性;艺术;电影
马克思文艺理论虽然零散出现在其通信中,但是却并不是毫无章法,凌乱不堪的,而是有着一条贯通其中的逻辑。马克思及其文艺理论的继承者都有关于文艺批评方面的讨论,这对于指导我们在今天对一部文艺作品的批判性认识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优秀影片。陈凯歌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199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这个故事介绍了主人公段小楼和程蝶衣从小时候在戏班学戏,长大后因一出《霸王别姬》而一举成名,之后又反目成仇的故事。舞台上,他们扮演的虞姬霸王走过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内战以及文革。舞台下的程蝶衣人戏不分,戏班师傅的教诲如同箴言一般印刻在他的心上,一系列的经历让他对师兄段小楼产生了超越兄弟情感的爱恋,而段小楼在台下则娶了旧社会的妓女菊香。到了文革时期,段小楼和程蝶衣收养的孩子小四为了自己成名成家,陷害程蝶衣和段小楼,使他们成为被批斗的对象,他们二人在批斗中互相揭露,指责,诬陷,最终情感破裂。时隔十一年后,京剧《霸王别姬》重新排练演出,程蝶衣和段小楼再次一同登台,在排练中,程蝶衣伤心欲绝,于动情之处拔剑自杀。
一、《霸王别姬》的历史底蕴
马克思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济金根》时,表达了“在更高的多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通过剧情与人物的塑造,挖掘表现对象的历史底蕴。
《霸王别姬》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描绘出了整个民族在动荡历史中所遭遇的不幸,将大时代下人们对于文化的思考,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融入其中。世事变化,沧海桑田,一个人无法和大时代的变化相抗衡,但又依然不屈的活着,就在这样的抗争中,人性的光辉一次又一次闪现。程蝶衣不是虞姬,段小楼同样也不是霸王,两人的故事因戏而聚,也因戏而散,将人生如戏这一箴言体现的淋漓尽致。
段小楼和程蝶衣是一代名角,但是放在整个大时代下,每一个人都不过是沧海一粟。程蝶衣本是妓女所生,少年时,母亲为了让他以后有口饭吃,于是斩掉他的六指,将其送到同为“下九流”的戏班学戏。出身的问题让少年时的程蝶衣格外的与众不同,木讷寡言,但又异常倔强。在师兄段小楼的呵护下,被母亲抛弃的他将师兄作为他的另一个依靠。而在“思凡”一折戏中,程蝶衣总是将戏词中的“我本是女娇娥”不自觉、甚至有意识的读成“我本是男儿郎”,最后师兄段小楼不得已用烟袋捣嘴的方式让其改变过来。
这是程蝶衣的改变,同时也是时代的改变。在巨大的变迁中,人们开始追求经济利益,放弃了原有的坚持,这让整个国家的人都变得无所适从,而又不得不去改变,去适应。就像程蝶衣因改变而对师兄产生好感和依赖一样,通过改变去适应这个社会,是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需要每个人自己从中体会。
二、《霸王别姬》的艺术审美性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把这一理论推广到所有艺术形式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艺术才能激发人的艺术感,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审美情感必须要贴近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吸引人们去欣赏艺术,也才能借助艺术的感染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1]
选用京剧《霸王别姬》作为片名以及贯穿真部影片的关键线索,选中了人们最熟悉的艺术形式。在这个基础上,融入更加深厚的艺术思维和人性内涵,让人们在看最熟悉的题材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和升华。霸王别姬是以其艺术魅力,推动了整个民族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没有视觉的震撼,没有吸引眼球的特技,《霸王别姬》用最朴实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也让观看影片的受众审美能力得到无形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的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热的景象,与此同时一系列问题也涌现出来,如“高票房低质量”、“高質量低票房”的现象时有发生。大量的影片在追求高票房,为了票房一味的降低底线,迎合社会,脱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只关注的是影视作品带来的视觉享受,从而走向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而忽视了影视作品作为一门艺术,其中应该具备的思想性,文化性以及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和心灵陶冶。
三、《霸王别姬》的艺术真实性
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中说:“拉萨尔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2] 同样恩格斯也认识到:“拉萨尔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了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了莎士比亚。”[3]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而真实就是艺术的生命,这就要求作品必须植根在现实生活中。这里的真实性并不是现实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真实性。艺术高于生活,但是这并不是说艺术要远离生活。相反,任何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能仅仅依靠想象。
《霸王别姬》是一部小说改编而来,其故事存在一定的虚构性,但是却是符合艺术的真实性,其真实性从各个方面都显露无疑。首先,整部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从清朝末年,到军阀混战,到民国初创,再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下,经过艺术的提炼而形成的故事。其次是在表演上,在由于片中需要大量的京昆表演基础,程蝶衣的扮演者在接到程蝶衣的角色后,开始认真学习京昆表演,直到达到导演的要求。而在其思想内涵上,《霸王别姬》针砭时弊,同时有借古喻今,主人公段小楼在同门之谊,夫妻之情与生死产生矛盾对抗时,毅然决然选择苟且偷生,这一形象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正是当时人們在巨变之中价值观崩塌的真实写照。
近几年的国产影视作品出现了一大批胡编乱造、不尊重历史、过度娱乐化的“抗日神剧”、“穿越剧”等。如此浮夸的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完全颠覆了客观的历史真实,商业化、娱乐化的情节设置已经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准则。这样脱离现实社会,毫无根基,胡编乱造的影视剧,注定只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
四、结论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应该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受得住岁月洗礼;应该贴近生活,立足现实社会。这些是评判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同样也是创作一部作品所应该考虑到的关键问题。影视作品属于艺术,同样也属于文化,在如今的“视觉时代”中,影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的影视工作者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出精品,丰富我们的社会生活,丰富我们的影视文化。
注释:
[1]董鑫.艺术理想与人类现实——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新解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
[2]马克思.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 (1859年4月19日)[C]//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22-25.
[3]马克思.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 (1859年4月19日)[C]//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22-25.
参考文献:
[1]董鑫.艺术理想与人类现实——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新解读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2]马克思.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 (1859年4月19日)[C]//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22-25.
[3]马克思.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 (1859年4月19日)[C]//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22-25.
作者简介:苏林(1994—),男,汉族,籍贯:河南林州人,新疆艺术学院传媒系,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广播电视,研究方向:影视创作。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现实主义文艺批评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很多文艺批评方法的理论。《霸王别姬》无疑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绚丽的一笔,20多年之后的今天,它反而愈发的鲜活。
【关键词】:《霸王别姬》;批判性;艺术;电影
马克思文艺理论虽然零散出现在其通信中,但是却并不是毫无章法,凌乱不堪的,而是有着一条贯通其中的逻辑。马克思及其文艺理论的继承者都有关于文艺批评方面的讨论,这对于指导我们在今天对一部文艺作品的批判性认识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优秀影片。陈凯歌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199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这个故事介绍了主人公段小楼和程蝶衣从小时候在戏班学戏,长大后因一出《霸王别姬》而一举成名,之后又反目成仇的故事。舞台上,他们扮演的虞姬霸王走过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内战以及文革。舞台下的程蝶衣人戏不分,戏班师傅的教诲如同箴言一般印刻在他的心上,一系列的经历让他对师兄段小楼产生了超越兄弟情感的爱恋,而段小楼在台下则娶了旧社会的妓女菊香。到了文革时期,段小楼和程蝶衣收养的孩子小四为了自己成名成家,陷害程蝶衣和段小楼,使他们成为被批斗的对象,他们二人在批斗中互相揭露,指责,诬陷,最终情感破裂。时隔十一年后,京剧《霸王别姬》重新排练演出,程蝶衣和段小楼再次一同登台,在排练中,程蝶衣伤心欲绝,于动情之处拔剑自杀。
一、《霸王别姬》的历史底蕴
马克思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弗兰茨·济金根》时,表达了“在更高的多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艺术家在艺术作品中通过剧情与人物的塑造,挖掘表现对象的历史底蕴。
《霸王别姬》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描绘出了整个民族在动荡历史中所遭遇的不幸,将大时代下人们对于文化的思考,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融入其中。世事变化,沧海桑田,一个人无法和大时代的变化相抗衡,但又依然不屈的活着,就在这样的抗争中,人性的光辉一次又一次闪现。程蝶衣不是虞姬,段小楼同样也不是霸王,两人的故事因戏而聚,也因戏而散,将人生如戏这一箴言体现的淋漓尽致。
段小楼和程蝶衣是一代名角,但是放在整个大时代下,每一个人都不过是沧海一粟。程蝶衣本是妓女所生,少年时,母亲为了让他以后有口饭吃,于是斩掉他的六指,将其送到同为“下九流”的戏班学戏。出身的问题让少年时的程蝶衣格外的与众不同,木讷寡言,但又异常倔强。在师兄段小楼的呵护下,被母亲抛弃的他将师兄作为他的另一个依靠。而在“思凡”一折戏中,程蝶衣总是将戏词中的“我本是女娇娥”不自觉、甚至有意识的读成“我本是男儿郎”,最后师兄段小楼不得已用烟袋捣嘴的方式让其改变过来。
这是程蝶衣的改变,同时也是时代的改变。在巨大的变迁中,人们开始追求经济利益,放弃了原有的坚持,这让整个国家的人都变得无所适从,而又不得不去改变,去适应。就像程蝶衣因改变而对师兄产生好感和依赖一样,通过改变去适应这个社会,是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需要每个人自己从中体会。
二、《霸王别姬》的艺术审美性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把这一理论推广到所有艺术形式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有艺术才能激发人的艺术感,艺术作品中蕴含的审美情感必须要贴近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这样才能吸引人们去欣赏艺术,也才能借助艺术的感染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1]
选用京剧《霸王别姬》作为片名以及贯穿真部影片的关键线索,选中了人们最熟悉的艺术形式。在这个基础上,融入更加深厚的艺术思维和人性内涵,让人们在看最熟悉的题材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和升华。霸王别姬是以其艺术魅力,推动了整个民族的审美和鉴赏能力,没有视觉的震撼,没有吸引眼球的特技,《霸王别姬》用最朴实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也让观看影片的受众审美能力得到无形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的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热的景象,与此同时一系列问题也涌现出来,如“高票房低质量”、“高質量低票房”的现象时有发生。大量的影片在追求高票房,为了票房一味的降低底线,迎合社会,脱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只关注的是影视作品带来的视觉享受,从而走向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而忽视了影视作品作为一门艺术,其中应该具备的思想性,文化性以及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和心灵陶冶。
三、《霸王别姬》的艺术真实性
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中说:“拉萨尔最大的缺点就是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2] 同样恩格斯也认识到:“拉萨尔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了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了莎士比亚。”[3]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而真实就是艺术的生命,这就要求作品必须植根在现实生活中。这里的真实性并不是现实的真实性,而是艺术真实性。艺术高于生活,但是这并不是说艺术要远离生活。相反,任何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能仅仅依靠想象。
《霸王别姬》是一部小说改编而来,其故事存在一定的虚构性,但是却是符合艺术的真实性,其真实性从各个方面都显露无疑。首先,整部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从清朝末年,到军阀混战,到民国初创,再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背景下,经过艺术的提炼而形成的故事。其次是在表演上,在由于片中需要大量的京昆表演基础,程蝶衣的扮演者在接到程蝶衣的角色后,开始认真学习京昆表演,直到达到导演的要求。而在其思想内涵上,《霸王别姬》针砭时弊,同时有借古喻今,主人公段小楼在同门之谊,夫妻之情与生死产生矛盾对抗时,毅然决然选择苟且偷生,这一形象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正是当时人們在巨变之中价值观崩塌的真实写照。
近几年的国产影视作品出现了一大批胡编乱造、不尊重历史、过度娱乐化的“抗日神剧”、“穿越剧”等。如此浮夸的剧情发展和人物塑造,完全颠覆了客观的历史真实,商业化、娱乐化的情节设置已经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准则。这样脱离现实社会,毫无根基,胡编乱造的影视剧,注定只是昙花一现,不能长久。
四、结论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应该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受得住岁月洗礼;应该贴近生活,立足现实社会。这些是评判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同样也是创作一部作品所应该考虑到的关键问题。影视作品属于艺术,同样也属于文化,在如今的“视觉时代”中,影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的影视工作者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出精品,丰富我们的社会生活,丰富我们的影视文化。
注释:
[1]董鑫.艺术理想与人类现实——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新解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
[2]马克思.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 (1859年4月19日)[C]//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22-25.
[3]马克思.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 (1859年4月19日)[C]//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22-25.
参考文献:
[1]董鑫.艺术理想与人类现实——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新解读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
[2]马克思.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 (1859年4月19日)[C]//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22-25.
[3]马克思.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 (1859年4月19日)[C]//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22-25.
作者简介:苏林(1994—),男,汉族,籍贯:河南林州人,新疆艺术学院传媒系,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广播电视,研究方向:影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