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对课堂内涵与要求的理解更趋向成熟。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的课堂。
偏差1:忽视文本的人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正。然而,时下有些课堂,在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上过于重视,而使课堂教学游离于文本之外,游离于另外两个目标之外。有些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目标,眼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主要表现有:(1) 教师从课文中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2) 学生讨论时,远离文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内容比较空泛。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的本领,而且还会受到思想情感、理想情操方面的教益。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可分开的。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须依据自身的规律,采取有别于其他学科不同的做法,那就是循文求义,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语文教师则必须依据课文的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回过头来,领着学生去品味、学习、表达那些人文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的特色与奥妙。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此,吕叔湘就说过,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
偏差2:流于形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了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理性选择。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许多老师热衷于小组合作,以为这样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我们便可以在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看到学生的小组合作。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前后四人便开始忙活起来,教师则一边看闲,或者在教案上寻找教学环节的下一步。至于怎样合作,如何分工,如何落实,如何评价与关注他们合作的质量,似乎都是無关紧要的事了!老师关注的只是他们在合作中有无完成他布置的任务。教师一味通过这种形式,就已经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就学习全过程而言,是指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不仅仅是指通常所说的直接的学习阶段和过程。首先,教师应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涵。千万不可在公开课时搞一下形式主义。而应在平时就把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就会驾轻就熟。其次,平时要做好小组成员合理的搭配、分工,尤其是让学生产生合作中团体间的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只有优秀的学生一家独揽,差生只是一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尴尬局面了。第三,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用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来进行,对有些内容来说,主动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所以,教师要精心地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让学生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真正有所发展。最后,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偏差3:单一模糊的课堂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建议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启发自信心,激发进取心,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过分注重赏识评价,教师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予以表扬。其实这也是对评价的一种偏差。一味地夸奖学生正如一味地惩罚学生一样不可取。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同时,评价的语言单调模糊,缺少明确的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的夸奖在课堂中也屡见不鲜。例如:课堂上,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比较好时,教师都会夸奖他:“你读得真棒!”可是这个学生读得棒在哪里呢?不得而知。教师评价学生朗读时,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得更好。
就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一种有极大个体性、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心理行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不要人云亦云,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努力去呵护他们,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改变对学生评价的单向性,使学生成为了一个主动的评价参与者。要让学生处于与教师平等的对话地位,适时地把评价的权利教给学生。比如,学生自评时,对于某些明显错误的看法,在表扬了其大胆发言精神之后,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予以纠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启发学生自我纠错,绝不作当众宣判式的否定。另外,还可以采用同学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唤起学生成功的渴望,激励他们健康发展。
偏差1:忽视文本的人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把教学目标规定为三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正。然而,时下有些课堂,在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上过于重视,而使课堂教学游离于文本之外,游离于另外两个目标之外。有些教师为了落实人文教育目标,眼光只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主要表现有:(1) 教师从课文中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2) 学生讨论时,远离文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内容比较空泛。
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的本领,而且还会受到思想情感、理想情操方面的教益。这是因为语文教学中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可分开的。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要求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须依据自身的规律,采取有别于其他学科不同的做法,那就是循文求义,由语言文字而深明其内容。语文教师则必须依据课文的特点,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揣摩语言,从中感悟其人文思想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回过头来,领着学生去品味、学习、表达那些人文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的特色与奥妙。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此,吕叔湘就说过,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
偏差2:流于形式的自主学习方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课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了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理性选择。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许多老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许多老师热衷于小组合作,以为这样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我们便可以在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上看到学生的小组合作。老师一声令下,学生前后四人便开始忙活起来,教师则一边看闲,或者在教案上寻找教学环节的下一步。至于怎样合作,如何分工,如何落实,如何评价与关注他们合作的质量,似乎都是無关紧要的事了!老师关注的只是他们在合作中有无完成他布置的任务。教师一味通过这种形式,就已经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就学习全过程而言,是指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到学习结果评价的全过程,不仅仅是指通常所说的直接的学习阶段和过程。首先,教师应全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内涵。千万不可在公开课时搞一下形式主义。而应在平时就把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就会驾轻就熟。其次,平时要做好小组成员合理的搭配、分工,尤其是让学生产生合作中团体间的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只有优秀的学生一家独揽,差生只是一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尴尬局面了。第三,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可以用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来进行,对有些内容来说,主动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所以,教师要精心地设计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让学生在小组的合作探究中真正有所发展。最后,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时,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思、所想,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偏差3:单一模糊的课堂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建议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启发自信心,激发进取心,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许多教师过分注重赏识评价,教师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予以表扬。其实这也是对评价的一种偏差。一味地夸奖学生正如一味地惩罚学生一样不可取。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同时,评价的语言单调模糊,缺少明确的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的夸奖在课堂中也屡见不鲜。例如:课堂上,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比较好时,教师都会夸奖他:“你读得真棒!”可是这个学生读得棒在哪里呢?不得而知。教师评价学生朗读时,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得更好。
就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是一种有极大个体性、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心理行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不要人云亦云,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努力去呵护他们,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改变对学生评价的单向性,使学生成为了一个主动的评价参与者。要让学生处于与教师平等的对话地位,适时地把评价的权利教给学生。比如,学生自评时,对于某些明显错误的看法,在表扬了其大胆发言精神之后,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予以纠正,其中最多的方式是启发学生自我纠错,绝不作当众宣判式的否定。另外,还可以采用同学互评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唤起学生成功的渴望,激励他们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