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方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今正值信息化时代,现代文明日益发展,传统的扬州地方音乐面临着传承与发展上的危机与挑战。本文在对扬州地区音乐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例——扬州清曲,来剖探究扬州地方音乐未来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扬州地方音乐 传承现状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16-03
  地方音乐来源于地方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它是中国民间音乐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扬州地方音乐作为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屹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在笔者近几年专业的学习研究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和论文时发现大多学者在扬州地方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他们着重于研究扬州音乐的历史、方言运用、艺术特色等,研究得十分透彻。但笔者着重在传承与发展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扬州地方音乐离不开人民,离不开传承与发展,因此我们真正应该研究的是其未来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为扬州地方音乐发展探寻出路。
  一、扬州地方音乐文化的特点
  (一)扬州的音乐文化特点
  1.地方文化与音乐交融并包
  扬州的音乐文化有着刚柔并济、兼济南北的艺术特征,它既包含了江南音乐的清恬、淡雅,也包含了北方音乐的张力、豪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时代特征、丰富的文化背景以及优美的音乐旋律,无一不体现着这座文化古城的魅力。
  2.地方经济与音乐相辅相成
  扬州这座古城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吴王夫差时代开始,经历了多次兴衰变换,后至汉高祖时代,建都广陵,也就是今日的扬州,从而将扬城推向了繁荣时代。而后,隋炀帝令开凿大运河,使得扬州成为了当时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大促进了扬州的发展。再到唐代至清代,扬州都是东南地区粮运、盐运和对外贸易中心,是全国的经济都会。也正是由于扬州在经济、政治上的繁荣,从而带动了扬州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3.古今中外音乐的传承与借鉴
  下文所讲到的扬州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中,既有繁荣,也有挫折。在现今这个信息化、人工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传统文化的扬州地方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多样冲击与机遇。对此,很多音乐家们通过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创造出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扬州音乐。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茉莉花》,其最初曲调采样地就在扬州,艺术家们通过采集、整理、改编,从而形成了今天大家所听到的版本。再比如,1924年,世界著名的歌剧大师普契尼也将《茉莉花》选做其歌剧《图兰朵》中的重要音乐元素,自此《茉莉花》登上了世界舞台,为世界各国所知。
  (二)扬州清曲的音乐文化特点
  1.扬州清曲的历史文化沿革
  扬州清曲源于扬州民歌,始于明代中叶兴于清代初年,至乾隆年间已逐渐从民间的传唱衍化为表演艺术,由徒歌而发展到有丝竹伴奏。据搜集的清曲资料分析,有曲牌116种,而曲目则多达493种,计百余万字,数量上大大超过号称“一绝”的明代山歌。而后,清曲到了乾隆时代呈现空前繁荣的势头。
  2.扬州清曲的音乐特点
  扬州清曲的来源主要是由民间小调与文人度曲的明清俗曲。可能受明清俗曲的影响,扬州清曲的唱词多为长短句,即便是七字、十字句的唱词也常有变化而不十分规范。唱词的长长短短,造成旋律的多采多姿,虽然都是单乐段,但每支曲牌都个性鲜明,各有特点。清曲的曲牌中实际上有“大调”与“小调”之分。“大调”的篇幅较长,旋律多长句(衬词),“小调”则为民间流行的分节歌式的小曲。清曲曲牌中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主要为宫调、徵调两大类,扬州清曲曲牌的结构情况较为复杂,从单乐段到复三部曲式都有。
  二、扬州地方音乐文化的现状
  (一)扬州地方音乐文化传承现状
  1.音乐文化传承难
  现在的高科技越来越发达,在田野调查中,我们可以通过录音笔、录像机等先进设备进行更为便利的收集、研究,但是,对于我们这一代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老一辈所希望传承下来的许多唱段、曲牌在我们看来太过古老、困难,没有吸引力,这就导致了传统音乐在传承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明显的滞后、脱节现象。
  (1)文献资料难以保存
  虽然现在科技发展了,但是过去,无论是记谱方式和录制设备都不先进,因此,许多传统音乐、技术都随着老艺人们的离开而未能保存下来。所以,现存的诸多文献资料存在着不全面性。
  (2)演唱技艺难以传承
  在传统社会,音乐的功能除了生活娱乐、田间作业等,大多是提供给贵族阶层和富商们所观赏用的,因此,多数的传统音乐传承方式多以家族传承或者授徒传承为主。其中,收徒所受限制较多,无论是传承人的先天条件还是后天教授方式等,因此,随着社会的变迁、突发情况的产生,都会使得传承中断,其中包含了家族的没落、生计问题的施压而使得传承人们不得不另谋生路。所以,演唱技艺难以传承下来。
  2.地方音乐发展环境变化
  (1)文化传播途径落后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本质上应该为传统地方文化提供更为便利的宣传方式和传播途径,但就扬州地方而言,并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一科学而又先進的传播媒介。
  现今的扬州民间音乐也还只是在公共场所、私人场所及剧场等地方不定期地演出。对于清曲而言,它不像扬剧有剧情情节,也不像民歌有朗朗上口的曲调,可以说只是见仁见智,只是少数爱好者对其追求而已。
  (2)学校教育不够重视
  如今,无论是中小学音乐教育还是高校音乐教育,大多未能将传统音乐教学纳入课堂教学中去,尤其是地方传统乐种,很多扬州学校的本地学生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后都不能完整地演唱出一首扬州地方歌曲,更别说是扬州清曲了。因此,这就提醒着学校教育要更加重视地方音乐文化教育,不能让其逐渐被遗忘。   (3)流行音乐文化渗透
  随着流行音乐文化的风靡流行,传统的地方民间音乐无疑受到了重大的冲击。正是由于流行音乐旋律朗朗上口的特点,追求潮流的年轻一代对其十分喜爱,相比之下,传统音乐中在年轻人们听来“不洋气”的曲调就让他们更加不能接受。
  (二)扬州清曲的传承现状
  1.扬州清曲的波折历史
  (1)扬州清曲的初代危机
  扬州清曲自始起,虽然经历了乾隆时代的繁荣发展,但在嘉庆、道光年间,扬州清曲开始走下坡路,一度处于低迷状态。一方面是由于经济衰退,清曲作为曲艺形式,逐渐失去大批听众而渐次销声,其流传与保存出现了较大的危机;另一方面,官方大兴“文字狱”,对小唱、小调等形式的音乐加以“查禁”,也是造成其萧条的重要因素。而后至民国初年,扬州清曲在上海有着一小段时期的“畸形”复苏,但形式难回盛况,遭遇重大危机。
  (2)扬州清曲的再次重创
  建国初期,国家重视地方音乐的发展,派遣文艺骨干下乡采风,旨在保留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可惜经过文革,这些资料大多难以寻得。但是,好景不长,随后长达十年的文革灾害使得扬州清曲没有了专业的组织和演员,这就让刚刚复苏的扬州清曲再次受到了重创,其中最为可惜的是就是当年的口述者、演唱者等清曲艺人都已不再,资料无法重新采集。
  (3)扬州清曲的近代复兴
  文革结束后,扬州清曲仍然经过了近10年的“空窗期”,直至80年代,扬州市首次开设了曲艺班,有意识地去培养一些清曲演者,并在广陵文化站正式开设“广陵书场”,自此扬州清曲有着专门的演出场所。到1999年底,在扬州清曲艺术家王万青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会上,宣布成立“扬州市扬州清曲研究室”,这就标志着扬州清曲的学术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并且为扬州清曲“申遗”的工作付诸努力。终于,在2005年,扬州清曲成功地申请上“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2.扬州清曲的传承现状
  虽然扬州清曲被列入国家“非遗”行列之中,但这也意味着扬州清曲的现状其实是不为乐观的。
  (1)专业艺人的缺失
  受第4、5代艺人亲传的现有聂峰先生等3-4名,但均年事已高,而青年演员难以及时弥补这一空缺。同时,通过调查了解,一些青年清曲演员对于传统艺术的兴趣并不是很高,从而导致他们只是懂得演唱但钻研程度不足,更别谈对于清曲未来发展的思想规划了。因此,扬州清曲的传承可以说是较为困难的。
  (2)演出场所的减少
  据调查了解,扬州清曲的演出多在一些节日中国,例如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会在扬州瘦西湖公园的熙春台、个园里进行表演,或者在一些茶楼里偶尔进行,再或者受邀参加一些企业活动、外事接待活动等,难以有较为稳定的演出机会及固定场所。
  (3)曲牌的单调化
  扬州清曲曾以曲牌丰富闻名,大约被记载下来的就有200多支,但现如今,常用曲牌只在3支左右,如【鲜花调】【虞美人】【粉红莲】等,一般曲牌十几支左右,总数不超过30支,曲牌单调化问题严重。
  三、扬州音乐文化的发展路径试寻
  (一)深入开展田野考察研究
  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我们查找比较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途径。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缺失,因此,我们对与地方音乐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不能够仅只是受限制于书本之中,而是应该沿着前辈们的探寻路径重新深入到地方,深入到健在的老艺人中去,合理运用好现代化技术,寻得最为真实的素材进行整合成为资料予以研究、保存,为后人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加以传承。
  (二)着力做好地方文化推广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现在的老百姓对于传统的音乐文化兴趣不高,甚至是扬州当地群众都不会特别关心,传统音乐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演出的观看率也愈发下降,观看人群也大都在中老年层,这无疑为扬州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很大限制。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文化推广工作,利用好现代新新媒体,例如短視频、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推广。同时,发展也是硬道理,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将时代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努力创作出大众喜爱的传统音乐。
  (三)重视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
  教育作为现代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扬州地方音乐的传承、发展必须重视学校教育环节。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予以保障,让地方传统音乐教育走进课堂,从青年一代抓起,为未来扬州地方音乐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提供更为优秀的文化人才。
  四、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扬州地方音乐(主要是扬州清曲)传承现状的研究以及对未来发展之路的探索思考。作为一名扬州人,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探索中更加深入扬州传统音乐文化,并为其未来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所能。
  参考文献:
  [1]王小龙.扬州清曲音乐稳态特征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2]《扬州文化志》编纂委员会.扬州文化志[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3]邵萍.扬州民间音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韦人.扬州清曲[M].扬州:广陵书社,2006.
  [5]戈弘.拔根芦柴花——扬州民歌艺术[M].扬州:广陵书社,2009.
  [6]韦明铧.扬州文化片谈[M].扬州:广陵书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强国建设的加快,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意识越来越强烈。然而同质化严重的综艺市场使文化类节目扎堆,发展势头走低,陷入瓶颈。在以内容为王的时代,怎样激发观众的收视热情,重视文化类节目具有现实意义。由腾讯卫视推出的一档读书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出现在观众面前,让人耳目一新。本文以《一本好书》为例,从文化节目现状、节目创新途径
期刊
摘要:美术活动对幼儿来说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在的农村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存在较多问题,如开展形式的单一、重技能轻情感以及内容和材料的选择的局限等。本文通过分析问题的成因尝试以策略来解决问题,重点以幼儿园学习共同体——创意美术组来提高幼儿教师的美术素养,明确幼儿美术活动的方向,通过课程实施使儿童初步认识美术,从而感受美,欣赏美,并引导儿童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幼儿园 美术活动 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
期刊
摘要:近几年,弹幕网站伴随着影视剧作品以及潮流网络语言的火爆開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弹幕文化意境出现在传统的视频网站以及广告及电视节目中,并开始大量传播,可以看出弹幕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依附以及浸透。在《红海行动中》年轻人的借用弹幕这一新兴表达方式加入到爱国主义情怀的主流电影的观赏中。本文通过对弹幕的分析,来探讨《红海行动》中对年轻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及构建过程。  关键词:主流价值观 构建 弹幕 《红海行
期刊
摘要:仆人是服务类人群,在现实生活中为雇主提供服务,在戏剧的故事情节中,仆人为各自的主人提供服务。由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差异,使得中东方和西方的仆人在行事风格上存在很大差异,通过这些方面对比东西方仆人行为的差异,来探寻仆人这类形象在戏剧中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西厢记》 《一仆二主》 仆人 对比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146-02 
期刊
摘要: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图》以及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的都是属于晚唐时期的艺术作品,虽然一个是绘画作品,一个是诗歌,但是二者在风格上是比较相近的。《簪花仕女图》所描绘的仕女形象以及画面所传达的氛围,与此诗中描寫爱情的忧郁幻灭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具有天长地久的寂寞感。  关键词:晚唐 仕女 无题诗 寂寞感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
期刊
陈庆红艺术简历  男,汉族,1973年12月生,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遵义画院副院长,近年来参加全国性多次美展,作品入编多家美术刊物:  2017年《侗乡夜话》入选首届“白山黑水·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被收藏。(中国美协主办)  2017年《侗乡秋雨》入选纪念叶浅予诞辰110周年“潇洒桐庐”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國美协主办)  2017年《苗岭夜话》入选“逐梦·威海卫”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娱乐类综艺节目的泛滥和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不仅给观众造成严重的审美疲劳,而且也使我们的社会趋向过度娱乐化。在这种状况下,一类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原创综艺节目以清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成功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种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给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本文以《上新了!故宫》为例,探究其持续走红的原因,对我国未来综艺节目的制
期刊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们的日常审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受现代意识影响下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而言,亦是如此,它是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还能够敏锐的对当下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进行反映。本文以青年编导陈伟科创作的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组参评作品《曼珠沙华》为例,探寻其所带的现代意识属性,以它的呈现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经过岁月的
期刊
摘要:笔者曾有幸现场观摩过《水月》,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观赏,安静的犹如置身于某种虚妙的宇宙空间中,隔绝于尘世之外,静得离谱,静得玄妙。  关键词:《水月》 美学 安静 虚妙 空间  中图分类号:J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79-02  一、《水月》之由来  《水月》之名,取自于一句佛偈:“镜花水月一场空”中“水月”二字,而该舞作的创作动机与创作
期刊
摘要:《桃花红杏花白》是一首左权民歌,由词作家刘麟、曲作家王志信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改编创作而成,这是一首地道的山西民歌,这首歌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富有山西民歌特色。这首作品自从问世以来得到了广泛传唱,受到了声乐界的喜爱和认可,由此成为了各种音乐会以及声乐比赛的必唱曲目。本文基于此條件下,考虑多数学生会涉及学习此首民歌,故文中具体论述了如何从技术和情感上把握整首歌曲的表演风格并希望鼓励学生在此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