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水月一场“空”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c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曾有幸现场观摩过《水月》,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观赏,安静的犹如置身于某种虚妙的宇宙空间中,隔绝于尘世之外,静得离谱,静得玄妙。
  关键词:《水月》 美学 安静 虚妙 空间
  中图分类号:J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79-02
  一、《水月》之由来
  《水月》之名,取自于一句佛偈:“镜花水月一场空”中“水月”二字,而该舞作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理念,则包含了以下两种因素:一是佛门的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二是熊卫先生所创的太极导引原理发展成形的具有东方特质的人体动作理念。而对于镜花、水月而言,据林怀民先生本人说:“我并不在意它们是否含有具体且真实的含义,而之所以使我感兴趣的点,其实是这个‘空’字”。如此,“空”字变成为该作品的点睛之笔了。有意思的是,《水月》创作于1998年,而1988-1991年,林怀民受各种因素所迫暂停了“云门舞集”舞团的运营,由此却促成了他的印度之行,而此行使之感悟颇深且受益匪浅。他曾道:“在尼连禅河畔,我第一次感知到佛原是个凡人,也有过凡人的彷徨与挣扎。因为慈悲,才透过修为与苦思,为众生指出救赎的道路。”也许是这前所未有的宁静,禅定了一颗艺术工作者的内心,于是最终感悟到“其实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只能努力地站稳住,让自己不至于随社会的浮动而浮动。”印度之行以后,他的确一改往日的创作风格,其中尤以《流浪者之歌》《水月》等舞蹈作品为经典代表。笔者曾有幸现场观摩过《水月》,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观赏,安静的犹如置身于某种虚妙的宇宙空间中,隔绝于尘世之外,静得离谱,静得玄妙。笔者想这正是编导所要为观众打造的“心境”,由此渐明于作者为其作品所设下的“空”字为何意。这不正是中国古典艺术手法中的“此处无物胜有物”的“留白”之境吗!作者为观众留白了想象,使其为之神思遐往。曾经有人开玩笑说,林怀民的作品只有刚睡醒的那一刹那才能读懂,现在一想倒也入理,因为他太擅长把观众带到自己的作品节奏当中去,以至于当思绪繁复、心气浮躁之时,是断然读不下去的。
  二、中国古典美学的宇宙观于《水月》中的体现
  “中国的宇宙似一个气化流行、阴阳相成、虚实相生的宇宙。在气的宇宙中,气化流行,产生万物,物亡又复归于宇宙之气。气不是实体,是虚体。在气的宇宙中进一步把握的就是阴阳,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在这样一个宇宙中,人也要求‘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宇宙万物万象皆可分为阴与阳,同样中国之美也可分为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而《水月》恰恰以清冷、冥想式的气氛贯穿全舞,从立意与结构、动作与形式、环境与本体之间体现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宇宙观念,并且反映了表象与本质,著力与不著力,阴与阳、刚与柔,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随着一组巴赫大提琴组曲的潺潺流入,一名男子于台前渐渐明晰,动作由气息的带动从身体的中段缓缓的蔓延至躯体的各个部分,每一块肌肉如同被唤醒般渐渐复苏,由气息的导引至身体的每一寸肌理,连绵不断。随之,一名女子于其对角线的后方位出现,两者共置于某种空间中,似是虚妙的宇宙银河中,又或是太极之两仪中;似是这般阴与阳、刚与柔的对抗与磨合、牵引与融化;似是这般以气导形、以形贯气,如行云流水般互为牵引、刚柔相济,且连绵不断、生生不息而滋生万物。气的宇宙不但分为阴阳,还要分为虚实。当气显象于艺术作品之中时,自然从无形中显形,化虚而为实,即所谓“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作器”也。如此,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内涵,也是中国美学之韵味。
  三、《水月》中的意境意象说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基本精神范畴颇为丰富。“如:道、气、象、神、妙、逸、意、和、味、赋、比、兴、意象、意境、境界、神思、妙悟、一画、文质、有无、虚实、形神、情景、言意、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立象尽意、传神写照等。”而其中的虚实言意、立象尽意、气韵生动、天人合一则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而境界说是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主张艺术作品要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味之至’‘味外之旨’,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要求,并认为只有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境界的作品,方为上品。”舞剧《水月》之境由虚实而相生,生之为境,起由“象”生。所谓意象,在艺术作品中,则有“实象”与“虚象”之分;所谓“实象”即是舞台上所有具体可感知的、能直观感受到的“象”。如《水月》中所感知到的水与镜,以及包括运动中的人体本身以及置身于舞台环境之中的象,从这些象中所蕴含出的象外之象便称其为“境”。而《水月》中最为巧心、精妙之处,则属造境的手段了。该作品时长为一个多小时,当舞蹈进行到一半时,“镜子”依次显现于台,接连涌入了潺潺的溪水,蔓延至舞者的脚趾所触及之地和动作所行及之处,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缓缓地侵润了舞者的身体、脸庞及头发,使之于水月的空间中自由、尽情的挥洒舞姿,仿佛是流动着的《兰亭集序》般,一气呵成,顺畅无比。当舞者们在水中如泼墨般挥舞时,镜中的反射、水中的倒影共同塑造了出了如此这般的玄妙之境,令人心驰神往,莫名平静,仿佛不只是在欣赏演出,而是将观众带进了一个“水月”般的幻象之境,自此于尘世的隔绝中,陡然泛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如生命绽放般的触动,顿然,原来舞蹈也可以如此安静的欣赏。由此得知,舞蹈作品中有“意”也有“象”,那些于舞作中,外在的具体可感知的、有限的物形是舞蹈的“象”,编导通过“象”以传达其意,观众则透过其象,感知其意,而此时,所有的象共同意化为“境”,此为舞蹈中的“意境”。
  除此之外,在舞蹈作品中,舞蹈语言则被称之为“动态的意象”,而舞蹈本身即是一种“艺术的幻象”。苏珊·朗格认为舞蹈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力”,她在《艺术问题》中写道:“舞蹈是一种形象,也可以把她成为一种幻象。事实上,当你在欣赏舞蹈的时候,你并不是在观看眼前的物质物。……演员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使我们真实看到的东西,而我们实际看到的却是一种虚的实体。虽然它包含着一切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肌肉控制以及若干辅助设施(灯光、声响、道具)。而舞蹈越是完美,我们能从中看到的这些事物就越少,我们便能从中看到一些虚的实体。”就《水月》的动作来看,它是由云门独创的太极导引为主导的运动体系所构成,其基本身法为太极拳缠丝劲的原理,将拳术动作一一拆解来单独训练,经过从内而外、由上到下、左右交融的运动方式,使舞者的身体自内而外的层层解放。此外太极导引以呼吸导引动作,形成以气导形,以形贯气的运动体系,从而达到气韵兼备,张弛有度,连绵不绝之状态,使观者纵心驰往。而此种训练体系,不仅改变了舞者身体的运动方式和舞台调度,更引发了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与理念。从舞台调度来看,“圆”“意”“象”在《水月》中体现尤为明显,这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之精神“中和”观以及中国佛教“圆融”之气质。“和”者,万物相处之道也,包含了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即是天人合一之境。“中和”不仅是中国古代哲人们的处世哲理,也是中國古典美学的核心精神。由于《水月》中深深蕴藏了丰富地中国文化的内涵,所以也是为什么,林怀民先生的作品被公认为是真正意义上地带有中国气质的当代舞蹈。因为,他们看到了作品中所蕴藏的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这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性格,是我们最不能丢失的民族气质。
  关于《水月》的编排之思,起源于90年代“云门”舞者们身体训练的变化。据林怀民回忆:云门对于身体的训练不同于西方芭蕾舞与现代舞的训练模式,“云门”通常是以中国传统的太极导引、拳术、静坐及书法为基本训练方式。“起初他们会不适应,但是我鼓励他们,让身体跟地板接近,呼吸吐纳,就像写毛笔字一样婉转的。经过训练以后,舞者身上忽然多了很多种语言,我决定用这种身体编舞,拿这些语言来编舞,于是就有了《水月》。”
  四、结语
  这确实是一场从未有过的观赏体验,特别是以一种东方式的身体语汇与巴赫的大提琴组曲的结合,以及那潺潺涌来的溪水,与天幕间镜子里的倒影交相呼应,似将舞者至于那多维的、虚幻的、玄妙的宇宙银河之中徜徉。作品结束于水声与音符的交错中,仿佛镜花水月般、恍然如梦……
  参考文献:
  [1]杨孟瑜.飙舞——林怀民与云门传奇[M].台北:天下远见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2]张法.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特点[J].文艺理论研究,2013,(01).
  [3]姚君喜.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9,(08).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1.
  [5][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时代将“童声合唱团”一词引入中国,1949年建国后,中国银河童声合唱团、中国少年广播合唱团等现知名的童声合唱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它们的出现不仅为我国合唱艺术作品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音乐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综合性艺术人才,为我国的童声合唱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稳固的实践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地方性中小学校为树立品牌,向学生
期刊
摘要:文章着重从内外因研究了麦克白如何最终走向毁灭,从客观因素与内部冲突两方面论证了其命运走向悲剧的必然性。本文认为麦克白夫人的挑唆和清洁工的预言只是麦克白悲剧成因的外在因素,而其天性中的野心欲望、恶性循环的罪恶感以及虚妄的执着和自信才是最终导致其毁灭的重要因素,由此警醒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每一次贪欲恶念诱引中不要为之所惑。  关键词:麦克白 悲剧 命运 性格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强国建设的加快,不断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意识越来越强烈。然而同质化严重的综艺市场使文化类节目扎堆,发展势头走低,陷入瓶颈。在以内容为王的时代,怎样激发观众的收视热情,重视文化类节目具有现实意义。由腾讯卫视推出的一档读书类综艺节目——《一本好书》出现在观众面前,让人耳目一新。本文以《一本好书》为例,从文化节目现状、节目创新途径
期刊
摘要:美术活动对幼儿来说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在的农村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存在较多问题,如开展形式的单一、重技能轻情感以及内容和材料的选择的局限等。本文通过分析问题的成因尝试以策略来解决问题,重点以幼儿园学习共同体——创意美术组来提高幼儿教师的美术素养,明确幼儿美术活动的方向,通过课程实施使儿童初步认识美术,从而感受美,欣赏美,并引导儿童发现美,创造美。  关键词:幼儿园 美术活动 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
期刊
摘要:近几年,弹幕网站伴随着影视剧作品以及潮流网络语言的火爆開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弹幕文化意境出现在传统的视频网站以及广告及电视节目中,并开始大量传播,可以看出弹幕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依附以及浸透。在《红海行动中》年轻人的借用弹幕这一新兴表达方式加入到爱国主义情怀的主流电影的观赏中。本文通过对弹幕的分析,来探讨《红海行动》中对年轻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及构建过程。  关键词:主流价值观 构建 弹幕 《红海行
期刊
摘要:仆人是服务类人群,在现实生活中为雇主提供服务,在戏剧的故事情节中,仆人为各自的主人提供服务。由于文化和经济制度的差异,使得中东方和西方的仆人在行事风格上存在很大差异,通过这些方面对比东西方仆人行为的差异,来探寻仆人这类形象在戏剧中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西厢记》 《一仆二主》 仆人 对比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4-0146-02 
期刊
摘要:周昉所作的《簪花仕女图》以及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的都是属于晚唐时期的艺术作品,虽然一个是绘画作品,一个是诗歌,但是二者在风格上是比较相近的。《簪花仕女图》所描绘的仕女形象以及画面所传达的氛围,与此诗中描寫爱情的忧郁幻灭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具有天长地久的寂寞感。  关键词:晚唐 仕女 无题诗 寂寞感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
期刊
陈庆红艺术简历  男,汉族,1973年12月生,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遵义画院副院长,近年来参加全国性多次美展,作品入编多家美术刊物:  2017年《侗乡夜话》入选首届“白山黑水·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被收藏。(中国美协主办)  2017年《侗乡秋雨》入选纪念叶浅予诞辰110周年“潇洒桐庐”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國美协主办)  2017年《苗岭夜话》入选“逐梦·威海卫”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娱乐类综艺节目的泛滥和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不仅给观众造成严重的审美疲劳,而且也使我们的社会趋向过度娱乐化。在这种状况下,一类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原创综艺节目以清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成功的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种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节目形式和厚重的文化内涵给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本文以《上新了!故宫》为例,探究其持续走红的原因,对我国未来综艺节目的制
期刊
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们的日常审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受现代意识影响下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而言,亦是如此,它是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还能够敏锐的对当下特定时代的审美意识进行反映。本文以青年编导陈伟科创作的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组参评作品《曼珠沙华》为例,探寻其所带的现代意识属性,以它的呈现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经过岁月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