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办学的永恒的主题。要做科研型的教师,思辨型的教师,就应该致力于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是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提高业务水平、教师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我积极参与我校“科研兴教”活动,坚持以教研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以管理作保证,理直气壮抓常规,脚踏实地抓科研,聚精会神抓质量,力争把教育科研效能转化为素质教育效益,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的战略思想
教育改革呼唤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离不开教育科研。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知识经济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一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多少科研含量,在多大程度上动用了科研力量,决定了学校是否具备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中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经,教育科研并非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只要善于发现,及时总结,善于思考,不断创新,人人都可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通过学习,我的观念得到提升,科研意识得到增强,为课题实验正常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使课题的研究工作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我在加强教师理论学习的同时,还着重要求自己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课题研究。没有课题,就无所谓教育科研,更谈不上“科研兴校”。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初步总结出了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最终达到从“学会”到“会学”、“乐学”,具有可操作性。实验中,我还参加了各级各类大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
三、建立共同体,形成教育科研的研究合力
在研究中,研究者之间实际上构成的是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靠排他性竞争,而是靠“教师团队”的成长。实际上,任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学校和社会文化滋育的结果。换言之,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我认为,在课题研究中要形成如下共同体:
1.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
骨干教师不仅对教育问题的理论见识多,也积累了教育方面的许多血养。普通教师虽然积累了不少经验,对教育教学有感性认识,但对于如何从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识,形成“个性化的理论”,有时难免无从着手。这两者结合将有助于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2.学科之间教师结成研究共同体
如果围绕某项课题开展跨学科研究活动,加强群体科研,形成研究合力,就能以实现教育科研“效果最大化、质量最优化”的目的。
3.师与生之间结成研究共同体
学生是实验的对象,只有在学生中实验、改革,加强研究,在改进中整合多方力量,促进课题深入发展,会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
四、认真总结,及时推广教育经验
教育科研,旨在通过揭示教育规律帮助教师运用规律来指导教学实践,获取更大的教学效益。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发展的巨大源动力。
我们要树立研究与推广并重的思想,要形成科研成果推广的有效机制,加大已有的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益,發挥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学校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不能限于一般号召,而要在“内化”上下功夫。通过校内交流、跨校研讨、成果报告、现场观摩、结题鉴定、科研评比、网络展示、网络沙龙、校本培训、校刊宣传、学校简报、发表论文等途径,进行多层面的互动合作活动,检验、借鉴、分享优秀的科研成果,推介教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成教育生产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需要做的还很多,我将继续投身课改和课题研究工作之中,行走在科研兴教的路上,虽然辛苦,但辛苦的同时我收获着成功的快乐。“付出就有回报,坚持就有奇迹。”让我们乘“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风,努力实现“科研管理科学化、科研组织网络化、课题管理规范化、科研资料信息化、课题研究全员化”的教育科研格局,力促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教育科研新局面!
一、深化认识,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的战略思想
教育改革呼唤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离不开教育科研。开展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育人的根本保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知识经济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一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了多少科研含量,在多大程度上动用了科研力量,决定了学校是否具备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学中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经,教育科研并非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只要善于发现,及时总结,善于思考,不断创新,人人都可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通过学习,我的观念得到提升,科研意识得到增强,为课题实验正常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使课题的研究工作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我在加强教师理论学习的同时,还着重要求自己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课题研究。没有课题,就无所谓教育科研,更谈不上“科研兴校”。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初步总结出了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最终达到从“学会”到“会学”、“乐学”,具有可操作性。实验中,我还参加了各级各类大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
三、建立共同体,形成教育科研的研究合力
在研究中,研究者之间实际上构成的是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靠排他性竞争,而是靠“教师团队”的成长。实际上,任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学校和社会文化滋育的结果。换言之,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从根本上来说,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我认为,在课题研究中要形成如下共同体:
1.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合作的研究共同体
骨干教师不仅对教育问题的理论见识多,也积累了教育方面的许多血养。普通教师虽然积累了不少经验,对教育教学有感性认识,但对于如何从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识,形成“个性化的理论”,有时难免无从着手。这两者结合将有助于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2.学科之间教师结成研究共同体
如果围绕某项课题开展跨学科研究活动,加强群体科研,形成研究合力,就能以实现教育科研“效果最大化、质量最优化”的目的。
3.师与生之间结成研究共同体
学生是实验的对象,只有在学生中实验、改革,加强研究,在改进中整合多方力量,促进课题深入发展,会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
四、认真总结,及时推广教育经验
教育科研,旨在通过揭示教育规律帮助教师运用规律来指导教学实践,获取更大的教学效益。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发展的巨大源动力。
我们要树立研究与推广并重的思想,要形成科研成果推广的有效机制,加大已有的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效益,發挥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学校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不能限于一般号召,而要在“内化”上下功夫。通过校内交流、跨校研讨、成果报告、现场观摩、结题鉴定、科研评比、网络展示、网络沙龙、校本培训、校刊宣传、学校简报、发表论文等途径,进行多层面的互动合作活动,检验、借鉴、分享优秀的科研成果,推介教科研成果,并将其转化成教育生产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需要做的还很多,我将继续投身课改和课题研究工作之中,行走在科研兴教的路上,虽然辛苦,但辛苦的同时我收获着成功的快乐。“付出就有回报,坚持就有奇迹。”让我们乘“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之风,努力实现“科研管理科学化、科研组织网络化、课题管理规范化、科研资料信息化、课题研究全员化”的教育科研格局,力促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教育科研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