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洋再见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3608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年,出版公司“理想国”的编辑们有点儿兴奋。
  在顾问梁文道的规划中,出书已经不再是理想国的唯一业务,内容编辑正在越来越多地接触音频、视频等产品的策划工作。甚至于,“现在,看理想是理想国的子公司,未来,理想国将是看理想的子公司。”梁文道在内部会议上这样描述公司的未来。



  “看理想”是理想国旗下一个聚焦视听产品的新品牌,2015年就开始和优酷合作,相继推出了由艺术家陈丹青主持的《局部》、梁文道主持的《一千零一夜》、马世芳主持的《听说》等视频节目。
  之所以做视频,很大原因在于“纸质出版已不是唯一出版形式”。这是理想国创始人刘瑞琳与梁文道的共识。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马歇尔·伯曼的书名已经快被用成陈词滥调,但用来形容当前的出版业再合适不过。
  “在这个时代,出版形态需要宽泛一些。”即刻视频创始人、财经类出版机构蓝狮子前总编辑王留全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在视频、音频等介质大范围普及的情况下,承载内容的载体变了,传播方式正在变得多元化,固守纸书已经没有意义。



  王留全将他公司的新业务命名为BOOK+(布克加),书是基础,此外依靠作者资源衍生出适合的音频、视频等多种产品。“出版机构有义务为它的作者们找到更合适的内容表达手段。”
  不止理想国与BOOK+,一大批出版公司都在试图进入新的领域。“公司有一点规模的,都想去做。”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黎遥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习惯用厨师做饭类比这一变化,“过去拿一条鱼来,只知道炖着吃,但现在有多种吃法,可以炸着吃,也可以蒸着吃。”
  黎遥的意思是,实现出版的技术变了。换句话说,技术正在让出版业发现新的可能。
  如果以更长的时间跨度观察,出版业其实一直倚赖于技术的驱动。15世纪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使纸质印刷的效率大幅提升,此后几个世纪,出版业一直延续纸质出版的传统,以至于出版和图书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搭配,码洋(图书定价×印量)是衡量一个出版机构业绩的最重要指标。
  现在,出版业又一次迎来技术变革,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让电子书、音频、视频内容开始交错连接,出版的概念由此被推开,边界被拓展,变得更为立体也更具想象空间。拥有最上游作者资源的出版公司开始频繁接到喜马拉雅、得到、腾讯、优酷或者影视公司的合作意向,原本虚掩的门被推开了。



  从“书商”到“出版人”
  出版这个生意,历史悠久,只是一直笨重而缓慢。虽然看起来没那么性感,赚钱能力却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按照原本的逻辑,出版业是一门时间与规模的生意。正常情况下,一家民营出版公司至少需要五年积累,才能形成一定的图书品种与码洋数量。果麦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路金波把这种积累比喻为“储蓄”,因为每做一本书,都可能会在未来几年里持续售卖,持续产生商业价值。



  常规来看,扣除版税、成本以及给渠道商的折扣之后,一本书的毛利在20%左右,而且在版权期内可以持续销售,这意味着此前策划出版的图书会不断贡献价值。以果麦文化为例,其2013年至2016年码洋数量分别为5000万、1.1亿、3.2亿、4.3亿,路金波预计2017年将超过6亿,且当年销售的图书中有超过50%为前几年出版的图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比例会越来越高,磨铁的比例已将近70%。
  老书比例越高,成本就越低,公司利润就会更高。路金波用果麦文化出版的《浮生六记》举例,这本清代自传体散文已经卖出了100万册。因为属于公版图书,不需支付版权费用,“20%的印刷成本,五六折卖出去,我自己相当于60%的毛利,”他用一个算账方式得出,“这本我就是暴利啊。”



  但无论商业模式还是产品形態,出版公司都属于典型的慢公司。磨铁集团CEO沈浩波也极为认可路金波的说法,“它的慢是一种积累,最终构成能量,整个积累呈现喇叭形状态,在一个节点迅速打开,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路金波与沈浩波,二者都是国内图书市场颇为活跃的出版人,都曾以写文章写诗在文化界形成影响力,之后成为“书商”进入出版业,并相继推出畅销书。这是印刷术初期便创立的创业路径。



  书商,在中国是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身份—民营出版在过去都被称为“书商”—类似1980年代倒卖电器的“倒爷”。黎遥也经历过那段时期,“一说书商好像都是指骗子。”由于民营公司没有书号,它们只能与国营出版社合作,拿到书号才能出版上市。   2008年之前,国内的民营出版公司几乎都以工作室的形式存在,它们是整个出版链条里灰色又无法忽视的一环。沈浩波形容那段时期为“作坊经营”。
  直到2008年,时任新闻出版署署长的柳斌杰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第一次代表官方承认,“民营出版机构应该说也是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力。”2009年4月6日,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要求,要“积极探索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参与出版的通道问题”,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与此同时,原本为事业单位性质的国营出版社也开始企业制改革,图书出版向市场化迈进。
  民营出版公司此时终于走到台前,进入明晰的商业系统,“书商”的称号变为“出版人”,“作坊”开始步入正规的公司化运作。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国内民营出版公司化的时间其实不过十来年,出版这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称得上生意也不过十来年。
  然后资本来了,可是无法带来规模化
  企鹅出版社和兰登书屋那种分头收购再合并最后形成市场垄断的逻辑,在中国市场没法上演。但钱仍然带来了更好的人和资源。
  磨铁在2008年拿到了基石基金的第一笔风险投资,写诗出身的沈浩波那时还不懂什么叫资本,“有人说要给我四五千万,我觉得好奇怪啊。”沈浩波瞪大了眼睛说,“我当时其实没想过要做企业。”那时候的磨铁不到20人,每年出十几本书,也可以盈利,甚至“活得很舒服”。
  图书出版是一个长线生意,“完全与电影相反。”路金波说,“电影做两年,15天的收益,出版做100天,但有15年的收益。”


出版公司的延伸形态(单位:元)

  但资本进入后就是另一个景象了。沈浩波需要“在资本的鞭策下”让磨铁逐渐公司化,“强行突破”,扩大产量,做大规模。“我们犯了很多错误。”沈浩波回忆自己最大的问题在于管理,快速扩张之后公司内部一度人浮于事。
  不同于其他行业,图书出版的规模化依然只能靠时间积累,沈浩波发现“规模化与追求快是两回事”。出版业的商业逻辑注定它无法快速复制与规模化,但如同他所言,当跨越一定规模,收入会非常稳定。
  因此,一家经营良好的出版公司在经历两到三年的缓冲期后,会拥有不错的现金流,并可以实现自我循环。“如果回到2012年,我就不应该要经纬的钱,什么钱都不要,应该要银行的钱。”路金波如今明白,一笔启动资金对出版公司是必需的,但后期,钱就不是稀缺资源了。
  他回顾经纬创投的投资,直言对方更像是“试错”,“经纬作为一家激进的投资机构在2012年投我们其实是没什么逻辑的,更多的是看果麦手上有韩寒等一批作家,团队也比较成熟,可以试试。”
  已经上市的新经典文化的副总裁黎遥对于资本持同样态度。新经典文化从2012年开始先后接受了挚信资本与红杉资本的投资,“当时不差钱,主要是为了对接资本市场,需要这方面知识的规范与积累。”黎遥说。
  在2012年之前,极少有风险投资进入出版领域,“因为它们不懂,看不明白出版的逻辑。”当然也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原因是出版的投资回报周期过长,寻求短期回报、快速退出的资本很难与之匹配,“三五年退出的是投不了出版的。”路金波说,“经纬已经投了5年了,也得继续待着。”
  但资本进入之后的一个好处是,更多的资金可以吸引更多优质人才,集中资源,集中版权。“这是工业的正常逻辑。”黎遥说。


2016年中国图书市场细分市场码洋比重

  从全球出版市场看,资本助力下的并购与收购也是资源集中的重要手段,企鹅兰登的合并便是遵循这样的的逻辑。整个20世纪,企鹅出版社与兰登书屋各自都在持续并购,用积累的版权长期变现,直至扩展到行业垄断位置。2013年,企鹅出版社与兰登书屋合并,联合成为全球最大的出版机构。新公司占据了英文图书界超过25%的业务,每年营收超过40亿美元。
  然而这个逻辑在中国却并不那么顺理成章。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4家,图书种类超过40万。出版公司的数量更多,相关行业人士预测近3000家。虽然大众出版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700亿元,大于电影市场规模,但是图书种类与出版社数量使得图书行业的集中化程度非常低。在开卷2016年的统计中,分列码洋占有率前两名的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与中信出版社,各自也不过占比2.4%与2.1%。
  也就是说,即便最头部的出版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依然非常有限,这种资源的不够集中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限制中国出版公司本身的商业价值。
  上市之后的新经典也曾向多家出版公司寻求收购。一家与新经典文化商谈过并购的出版公司创始人告诉《第一财经周刊》:“我还在增长,为什么要并购呢?”
  的确,在一个行业整体处于增长且头部公司壁垒并不强的市场环境下,考虑并购并不现实。同时由于受限于体制,民营出版公司又无法参与出版社并购,这也会制约试图以并购来实现规模化的路径。


全球6大图书出版市场规模比较

  接着,罗振宇横空出世   知识付费和社群运营这两个厉害的概念让罗辑思维站上风口,也让过去只知道闷头印书的出版公司看到了一个新天地。当然,移动互联网居功至伟。
  就在出版业处于这种相对静态期时,罗辑思维出现了。从2014年年中开始,创始人罗振宇与出版业有了第一个交集:卖书。
  包括磨铁、新经典文化、中信在内的多家出版机构都与罗辑思维有过合作。一般来说,如果罗辑思维挑选了一本书,会采取“包销”的售书模式:从出版社5折进货,并垄断一定时间的首发权,同时罗辑思维在封面上打上自己的logo,以显示这是其独家版本。
  根据罗振宇对外公开的业绩,《光荣与梦想》卖出了近10万册,科普读物《世界为何存在》4个月内售出了9万册—依靠不到60本图书,罗辑思维在整个2015年实现了超过1亿元的销售额。
  这也是罗辑思维当时最为重要的商业收入。仅从业绩上看,这只是一家中型出版公司的规模,但罗辑思维挖掘一本书的闪光点与解读角度的功力让出版公司叹服。“罗胖这一点真的很厉害。”黎遥说。
  罗辑思维也的确让一批“冷落的好书”重新活了起来,历史著作《战天京》便是如此,原本库存积压低价出售的书在罗辑思维平台上卖出了3万册。


中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变化

  与解读能力配套的是罗辑思维的社群能力。“它先连接用户,或者说,它总是把50%的精力用在连接用户上,有了这些人,我再看看能做什么东西。”路金波说,“传统出版是不看用户的,只看产品。”
  于是,出版机构也开始像罗辑思维一样卖书了,纷纷开设新媒体账号想办法连接用户。果麦文化旗下作者易中天的微信公众号粉丝已经超过150万,只是运营意味不像罗辑思维那样明显。
  “值得借鉴,不必反思。”路金波如此评价罗辑思维,在他看来,有些书在罗辑思维上卖得好只是概率问题。出版机构每年要做至少200本以上的书,磨铁甚至超过400本,这意味着总有失手的时候,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在2015年,从图书销售规模看,罗辑思维是超过果麦文化的。“罗辑思维卖的书是被行业忽视的书,他发现了潜在价值,承担了传统行业查缺补漏的角色。”路金波说,但这种方式很难持续,因为忽视的书始终是少数。
  “罗辑思维现在为什么不卖书了?”路金波自问自答道,“這是个有趣的问题。”
  事实上,2016年之前的罗辑思维本质上还是出版机构的商业逻辑,但想要快速规模化就需要与传统出版公司抢人,那意味着又得重新回到传统行业。
  重视当下与快速产出的罗辑思维显然并不想走传统出版业的老路。罗振宇在2015年年底的一次分享会上做出了“对书业未来的4个判断”,其中提到,“出版业,不再是生产这种把墨印在纸上的工业品,而是生产用户愿意付费购买的内容,从人群中筛选出愿意付费的人,给他们提供有营养的经过挑选和升华的内容。”
  这可以视为罗振宇卖书一年多之后的心得。他设想,人们会更愿意为几万字的所谓干货付更多的钱,而不是拿起一本他读不动的大部头。“如何从工业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向注意力经济转型,是未来我们思考的问题。”
  罗振宇很快找到了答案—得到。2015年年底,罗辑思维旗下的知识付费平台得到上线。依靠此前在视频节目中撰稿人的积累以及与出版机构作者建立的联系,得到迅速聚拢了一批作者,以每年199元的价格推出一系列订阅专栏,并配以音频解读。
  刚上线时,关于经济学、财务自由、人际关系处理这些实用主义的专栏成为得到的核心内容,比如《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卖出超过19万份。此后,得到还上线了电子书与“每天听本书”板块,由撰稿人以文稿形式解读一本书,仍然配以专业音频朗读。
  电子书、音频、课程、出版、培训、媒体等多个领域能在得到上交汇,无法忽视的背景是,喜马拉雅、蜻蜓等移动音频应用的活跃重新激发了用户的耳朵,激活了听书市场,而互联网对时间碎片化的切割让用户对于知识与信息的感受边界变得异常模糊。


全球六大图书市场增长率

  很快,局面就变成“公司有点规模的,都想去做。”
  读书、讲课、视频、电影……跳出纸这个平面束缚之后,出版倒像是真正回到了它的本义:将作品通过任何方式公之于众。
  “我们挺羞愧的。”湛庐文化创始人韩焱对《第一财经周刊》谈起“知识付费”概念时说,出版其实是“知识付费”的鼻祖,但这个概念并不是由出版人喊出来的,“我们也许受到了行业知识的诅咒。”韩焱说,因为出版人群体没能跳出出版本身看待这个问题。
  不过,关于它和卖书之间的关系,似乎还很难说这些“知识付费”产品能够带动书的销量,至少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的出版机构并没有明显感受。
  “每天听本书”这样的产品就像一篇更长的书评,解读内容都在20分钟以上,得到的设想是用不到半小时的时间把书里的干货打捞上来交给读者。罗振宇曾在每天听本书的发布会现场表示,“信息很重要,获取信息的效率更重要。”他明确表示得到的卖点之一就是要帮用户节省时间。
  “这是我不认可的地方,阅读一定是要花时间的。”韩焱承认得到让很多人对书有了兴趣,她自己也是得到用户。她听过一本湛庐阅读出品的书,“越听越焦虑”,“很多细节与角度都没有说到,想进一步了解还得自己读。”
  事实上,这两个产品解决的受众问题是不一样的。听解读是填鸭式的快速消费,而阅读的状态是缓慢的,甚至常常可能是没有明确结果的。   但得到还是启发了韩焱。湛庐文化在2017年上线了自己的App—湛庐阅读,这是一款阅读服务App,主打精读课程:在一定时间内,由明星导师领读整本书,并提供延伸材料,接受课程的学员都有阅读任务以及课后习题与作业,通过微信群与湛庐阅读App共同完成,售价299元。韩焱介绍,下一步产品会升级到用户直接在App上完成社群交流。
  其实早在四五年前,湛庐就已经意识到社群经营的价值,开设了庐客汇,试图将读者聚集起来。当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读者微信群,其中包含每年12本书的付费阅读群。“也是因为微信的产生才使得这样的设想得以成立。”韩焱说,现在技术的进一步迭代,让这些原本分散的领域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版图。
  很明显,对于出版机构来讲,现在不再是出一本书就完成任务的时代了,后端的读者跟进与阅读服务都成为可以变现的业务。出版业的视野被重新打开。
  先知先觉的理想国在2014年就开始尝试做视频。
  理想国营销总监孙瑞岑告诉《第一财经周刊》,由于理想国的作者大多是比较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出纸质书有些限制发挥”。所以理想国一直通过各种沙龙活动作为出版业务的延续。
  直到2014年,不断有视频平台找到理想国的作者希望录制视频节目,那时正是高晓松脱口秀的热播期,视频平台也希望推出类似的文化节目。“作者都来问我们,但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做。”孙瑞岑说,最终理想国找来了梁文道担任内容策划,成立看理想,自己制作节目。
  在香港做过小众出版、电台、电视的梁文道并不愿把這些“内容”割裂,也不想过于区分介质,他理想中的编辑应该对内容有理解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图书这种单一介质。
  现在,看理想已经做了5档视频节目以及3档音频节目,其中音频节目很多都是由编辑与技术团队共同完成,编辑也在慢慢适应这种变化。从内容角度看,制作一档音频节目与出版一本书其实没有本质不同,同样需要在前期策划好每一节内容,还需要与作者沟通讲述的节奏和语气。
  《杨照读史记》就是看理想出品的一档“音频书”,在豆瓣时间平台以128元的价格出售,这档音频节目相当于杨照先写了底稿,再按照音频形式录制。目前,上线半年已售出1万多份。“盈利是肯定的。”孙瑞岑说。
  理想国也考虑将其出版为纸书,实现产品的互补。这样的操作已有先例,陈丹青的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播出时,也是事先写了手稿。节目播出后,根据手稿,理想国又整理出版了纸质书《局部》。
  同时,在音频介质普及的情况下,内容生产者开始成为核心资源。原本拥有作者资源的出版机构如果不设法及时跟进,将面临内容源头的流失。而且知识付费平台之间也互相挖墙脚,不久之前刚刚上线的新世相读书会就遭遇了得到的定向挖人。
  在这之前,得到已经与各家出版机构接触了一圈。它曾经与理想国谈过内容合作,但是因为各自内容风格不同一直没有确定。果麦文化旗下的历史作家易中天同样被得到邀请过,“我知道的就有两次,至少,”路金波说,“易老师根本没搭理过他们。”现实的原因是,通过出版已实现收入近千万元的知名作家没有必要去一个小众平台,“除非他们可以带来指数级的收入,不然易老师不可能去。”路金波说。
  这是音频内容、也是“知识付费”产品的普遍问题,虽然有薛兆丰这样的知名学者通过得到实现了千万元级的进账,但相对于普通畅销书来说,热卖的数量依然有限,带给作者的收入也有限。
  音频是否也会像电子书一样,只是出版市场的补充而无法占据主流?毕竟电子书曾经让出版业经历过恐慌,当时“纸书已死”的阴云笼罩在出版机构头上。
  “数字化是一个谎言。”路金波说,从全球数据看,这几年数字出版只占据出版业20%的份额,没有一个数字出版的概念股出来,“贝索斯也不怎么说Kindle了。”
  刚刚结束的法兰克福书展官方发布了《2017图书商业报告》,报告显示美国的电子书在经历了2010年到2014年的增长后,已经开始出现负增长,2016年的负增长率甚至达到 16%。
  王留全意识到本质还是内容选择的问题。在他看来,虚构内容完全有声化的意义不大,比如小说需要说书式表演而不能仅干涩地读一遍,实用性、人文性内容则适合音频化。
  所以在BOOK+的规划里,泛财经、轻人文、类型文学成为最主要的签约方向。一个作者的内容可以拍成视频,也可以做成图书或者音频,适合什么就做什么。


>> 一开始只卖书的罗振宇并不想走传统出版业的老路,他果然也没走老 路。

  离开蓝狮子之后,王留全与朋友先创办了“赞赏出版”,希望舍弃中间环节,让作者与读者直接连接。具体呈现模式类似众筹平台,作者在赞赏平台发起出一本书的项目,由读者提前赞赏,达到一定金额后由赞赏联合出版机构出版。
  一定程度上,这可以理解为出版民主化的理想形态,但最终赞赏没有走太远。王留全并不认为是模式上的失败,他把问题归结于运营与内部管理。
  探索出版新的可能性一直是王留全在做的,BOOK+同样如此。“在这之前,书没法加别的东西,而现在音频、视频都成为可能性。”《拎得起》是BOOK+出版的第一本书,书的作者原本为时尚专栏作家,在出书之前,王留全还为作者制作过系列短视频。音频产品同样找到作者重新研发,不久前上线了一档名为《聪明人都会听的“傻瓜经济学”》音频栏目,是根据BOOK+出版的新书《极简经济学》重新梳理后,打磨成的音频课程。
  “我没有包袱,也更加决绝。”王留全这样形容BOOK+,这样的好处是不必纠结于是否出书。与出版机构不同,码洋已经不是BOOK+需要考虑的问题,图书、音频、视频都可以成为收入来源,只是,在音频市场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很难判断其在商业回报上的比重。   王留全把BOOK+定位为“作者出版服务公司”,强调出版服务价值,“简单来说,出版机构卖的是书,我卖的是人。”他想把一个作者以IP模式来运营,而传统出版机构过去的套路是把某个作品运营为IP。
  无法否认的是,如今的图书业已经成为IP产业链条上的一部分。资本已经看到了这一点,无论是最新融资的蓝狮子、已经上市的新经典文化还是此前拿到投资的磨铁与果麦文化,影视化都是最被看好的方向。
  沈浩波还记得在拿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影视改编权之后,他给3个电影公司的高管发了短信,一个正在开会,开完忘了回;一个说先去买本书看看;光线传媒常务副总裁李晓萍则直接打来电话,告诉沈浩波“我们来一起推进”。
  “谁扑得最狠,我就跟谁合作了。”沈浩波说,虽然此前没有电影经验,但“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从挑选演员到完善剧本,“出版人”沈浩波变为了“出品人”。
  磨铁内部现设有专门的IP项目策划部门,不止做自有的IP孵化还向外购买,“我看到好的都想要。”这个将近50人的团队还需要把一个个IP转化为剧本,承担更多前期策划、类型定位等工作,并与职业编剧沟通完成剧本。到了具体的制作环节,再去市场上寻找专业制片团队。
  与磨铁不同的是,路金波决定用自己的IP做自己的电影。2016年,果麦文化接受了孚惠资本的B轮融资,向影视方向发展。“资本是这么想的,但是我不会那么快。”他给自己定了3年周期,在3年里让内容团队“学市场、学編剧、学制作、学营销”。路金波说自己每年要进100次电影院,要力争成为“出版人里面最懂电影和编剧的”那一个。
  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后,磨铁又出品了《悟空传》,今年还有两部电视剧会完成制作。参与下来,沈浩波明显感受到,中国影视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谁都别说自己有多强。”面对一个新兴增长市场,拥有资源库的出版公司没有理由不参与其中。
  从计算码洋到圈住用户
  所有人都意识到了内容的重要性,只不过书变成了内容渠道之一。正如互联网对其他很多行业的改变一样,出版在未来的含义会更模糊,市场却更广阔了。
  做了电影之后,沈浩波发现影视公司与出版是完全不同的逻辑,他一直警惕出版业务被影视IP业务带着走,“我会有意识去控制,出版必须要遵循出版的规律。”
  他预计未来两年磨铁的影视收入将可能超过图书收入,同时把磨铁定位为泛文娱产业的内容公司。“这个时代的出版已经难以定义了。”他解释说,腾讯的网络文学也算出版,得到也算出版。
  曾经的行业壁垒与边界在新技术面前正在消融,原本明确的观念也开始模糊,但一个清晰的事实是:出版已经不再是只出书了。
  一个更大胆的预想是,在可见的几年里,码洋将不再成为评判一家出版公司在商业上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无论是影视还是音频,这些内容的收入更快、更大,也更有想象空间。
  就像王留全解释把新公司命名为BOOK+的原因,“往前看是没法加的”,技术真正实现了“+”的属性。
  维持了五百多年的出版业是时候变得性感一些了。
其他文献
这是贯穿美剧《权力的游戏》的第一大梗,说的不光是冬天要来了,还警告大家要防备会把人类瞬间杀光光的异鬼大军。剧里有七大家族,可除了北境的史塔克家族,其他人都没把这句警世之言放在心里。直到倒数第二季,生活在南方的剧中人物也把小坎肩、V字领、露背装换成了裹得密不透风的长衣后,大家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是这时候,异鬼的军队都已经到眼皮子底下了,再要防备已来不及。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而言,这句话
期刊
如果一家公司的新款手机不是全面屏,它恐怕都不好意思在这个圈子里混了,索尼是个例外。  9月18日,消息称,索尼在明年的MWC(全球移动大会)将推出首款全面屏手机,而且屏占比将远超小米MIX、iPhone X。  不管到时索尼手机的屏占比有多大,它肯定是错过今年的这波市场机会了。就像这家公司之前在智能手机市场错过的其他机会一样。  作为过去10年国际足联(FIFA)官方合作伙伴,索尼从2007年就开
期刊
废物之所以被冠以“废”之名,有时,并不代表它们没有价值,更多是消费文化在作祟。一次性、快时尚、产品设计以损坏为目的……这些当代城市的生活方式正在摧毁自然环境—食品饮料、衣物和手机变得越来越廉价,因而物品损坏之后,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修理再利用,而是直接丢弃再买新的,这导致垃圾越积越多,而自然资源越来越少。  一家来自英国的公司Pentatonic正在尝试从废物中寻找商机,它的目标是“激进地改
期刊
如果顺利的话,那部影响了很多人童年的《玩具总动员》第四部,将在2019年夏天上映。  即便作为长期跟踪报道迪士尼的记者,这部满怀期待的动画会讲什么,我也所知有限。不过,当看到玩具反斗城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商业领域的《玩具总动员》的故事吗?  这么极具象征意味的事情没法让人不怀旧。很多媒体都会感慨,那些被一代又一代人深爱的芭比娃娃和木偶,可能黯淡地走向了旧货市场。至于到了节日季
期刊
余佳创立在线职业教育平台UniCareer(职优你)与她在美国的求职经历有很大关系。当时她手握一份看起来无懈可击的履历:同济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研究生保送复旦大学金融工程专业,还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交换生。但余佳还是被自己看中的几家银行都拒之门外。  余佳意识到自己的求职不顺,更多是技巧上出了问题。她只能狂补快消、金融的基础知识,又仔细复盘自己的面试经历,最后总结出了一整套求职攻略
期刊
今年3月初,北京青年乔飞决定重新装修居住了5年的自住房。和父母一辈不同的是,他没有找传统的装修团队,而是选择了关注半年的微信公众号“住范儿”的服务。在乔飞看来,省钱省力尽快入住固然重要,但装修团队的审美品位才是他的首要选择因素,“父母那辈儿理解的装修就是做好硬装,买完家具家电填进去,然后入住,装修到此为止。我们还是想要比较符合自我的个性化设计。”  中国住房装修的决策者正在从60后转变为85后甚至
期刊
C=CBNweekly G=Jürgen Gerdes  电子商务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给物流行业带来了变化。伴随着快速增长的订单,物流企业面临的难题不再只出现在运输途中,以什么样的形态直接面对消费者,也是它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物流行业也在不断接纳新技术,无人机送快递不再是一件新鲜事,未来,将会有更多物流企业将这一技术应用到实践中。走过第48个年头的DHL就是其中之一。从旧金山到檀香山
期刊
C=CBNweekly H=Frank Henning  日渐流行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在能源的使用效率上并不是最高,所使用的能源如果要追溯起来,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如何让汽车真正变得环保,让汽车变得更轻也许是一个有效解决方案。“材料、设计以及制造工艺都能使汽车轻量化。”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下直属化学研究院的副院长和技术负责人Frank Henning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但是这三个方面
期刊
失败的毒品战争是我在过去几年中写过多次的一个问题。我所了解到的是,今天大多数国家书面上令人望而却步的、苛刻的毒品法并没有起到作用。全球范围内的毒品生产行为在增多,涉毒死亡率也在上升。  让我们来看看:非法麻醉剂和效力强大的类似药品就在我们身边,即使是最严厉的药物管制制度也没有阻止人们陷入沉迷。  也许我们失败的政策最戏剧性的例子,是北美当前的阿片类药物盛行。这方面的数字很惊人。2015年,美国有5
期刊
严格来说,厉向晨算是个半路出家的字体设计师,他并没有书法或设计方面的专业背景,却因兴趣使然,设计出了一款风靡一时的“康熙字典体”,并从此改变了职业方向。  那是2009年,18岁的厉向晨在翻阅古籍时涌起一个念头,中文字体多年不变,古籍上不少好看的字体却没有传承下来,为什么不在电脑上做一款“不枯燥”的古体字?  那时的厉向晨从内蒙古来北京才一年,因為不想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和学校浪费时间,17岁的他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