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忘不了的那种幸福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07124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人五岁前的记忆很浅,我却这么多年一直记得,隔壁河南大妈做的馒头面条,记得隔壁河南大叔就爱蹲在门口捧着个大碗,嗦一大碗面条。还记得在野地里掰过玉米棒子,就地埋了烤,焦香味熏的鼻子都酥了。可见,人对食物的记忆力,实属无与伦比。
  五岁前我住在国营农场的平房,房子对面就是一片整齐菜地,家家都种菜。家家的菜地连着菜地,厨房连着厨房,烟囱连着烟囱,一到饭点,闻一闻,就知道隔壁家今天做的是什么菜。小孩子家到了饭点就开始串门,又或者直接端着碗就奔出来,手里端着自己的碗,眼睛跐溜却盯着别人碗里是什么货色。那时候,我家的伙食还是不错的,母亲单位时常会分一些肉蛋鱼。我每次爱兜里揣几个咸鸭蛋拿去和小伙伴们分,小孩口味轻,光吃咸蛋黄,就偷偷把鸭蛋清丢在菜地的偏僻角落,自以为做得神不知鬼不晓。后来才知道,母亲大人其实明察秋毫,每次看到也没吭声,只当是肥田了。
  现在回想,终于明白:我的幸福指数比较高,全是因为母亲在饮食上对我的宠溺。三口之家,父母也只是工薪阶层的收入,可只要是吃饭,必定有荤有素,吃的都是新鲜时令菜,最难忘的是冬日挤在小厨房里,煤炉子上炖着鱼头火锅,豆皮和大白菜丢进去,尽情吸收了鱼汤的精髓,尤其那白菜,入口的鲜香缠绵,至今怀念。
  在家二十年,备受母亲在口舌上的呵护,却还要挑肥拣瘦。到了大学,顿顿吃食堂,偶尔才能出去打个牙祭,才知道什么叫做最难忘是“妈妈饭”。
  等到了毕业,连食堂都没有了。整日混迹在异乡的快餐店小餐馆,心里的滋味更是多了几分酸楚。从一开始的过年收拾完衣服什么也不想带,到后来半箱都是土特产,不能不说既是思乡情重,更是味蕾的一种依赖与回归。
  我有一个女朋友,因为远嫁广东,春节回不得湖北老家,为解味蕾的思乡之愁,每年飞回去,吃饱喝足之后再拖两箱子菜,飞机托运回来。我问她都带些什么,她说,一百个土鸡蛋是必不可少的,藕是必不可少的,连家后屋地里种的蒜苗和青菜都会带上一斤回来。以前,我对此是叹为观止,如今却真心实意巴巴的希望她多带一点回来。因为,我知道,那抚慰的不仅是舌尖,那安抚的是她难以归乡的灵魂。
  只有他乡客们,才知道,半夜睡不着,馋起家乡的味道来,那种心里抓心挠肝的滋味。我先生时常就在临睡着之前,悠悠地问出一句:你知道我现在想什么吗?我也缓缓吐出一句:我知道,你在想念家里的羊肉包子。
  所以,四川人离不开那地道麻椒,湖北人少不了的一碗藕汤,山西人惦记的那正宗陈醋味,陕西人几天不吃面时肠胃的空虚感,山东人舍不下的大葱和大包子。一段时间吃不到,简直五脏六腑都要造反。
  所以,等到了自己在异乡有了家,两个人都难凑到一块吃晚饭,就份外珍惜两个人都在家吃饭的时光。只要下厨,总要多弄几碟摆着,才觉得圆满。只要下厨,恨不得把想吃的都挨个做一顿,才觉得对得起这个时光。
  对于食物,人总是这样。年少时候是囫囵吞枣,是少年不知愁。到了一定年纪,胃懂得折腾了,学着忌口,才开始学着尊重食物,尊重食物里蕴含的相似又不相似的情感。
  爱吃的虽不是同一样的食物,各地也有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然而那心上对那“老味道”的心思是一样的,那走过路过“老味道”时动的念头是一样的,那和父老乡亲吃喝到面红耳赤时的精神是一样的。
  我想,人类对于饮食的感情,才是真正达到世界大同标准的。
  想念起十年前的菜市,十几岁的我,拎着菜篮子,从菜摊里开始我的烟火生活,人生信条全在这吃上了。
  关于吃饭,也有人说,那真是普天下最简单的事情之一,只要用心即好。可是你会发现,真的是一分一毫,细节之分,云泥之别。同样的菜,同样的做法,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人煮出来的就是不同的味道。
  有人说,一锅汤,不就是把那些东西全扔进去炖吗?结果事实证明,一模一样的东西,出来的也是截然不同的味道。
  除了做的人不同,更重要的是水土也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土豆,不仅大小不同,淀粉含量也有区别。不同地方的萝卜,有适合生吃的,有适合乱炖的,有适合切丝炒的。不同地方的辣椒,形态各异,不同的菜就必须得配着不同的辣椒。不同地方做的鸭蛋,不同地方做的豆腐,不同地方酿的酒和醋,都深深打着那一方水土的烙印。橘生于南北,就完全是不同的产物。
  汪曾祺说: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苦,有人偏生爱吃发霉过的东西,有人偏好那一口“臭豆腐”,早已超越了酸甜苦辣之五味。这些口味之杂,口味之怪,也皆因一方水土滋养出的不同文化,每一种饮食文化皆是一方水土的传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智慧。
  所以,这最简单的吃饭二字,又不仅是裹腹而已,是人与自然山川的共处,是人与一方水土的对话,是可以不痴迷可又绝对逃不开的一种关系。
  正如人同故乡一样,即使再也不复旧貌山河,那过去连排的屋子,连排的炊烟,连排的田圃,都已不在。那亲人般的近邻,早已不知道搬往何处了,心里总归把这样的一份寄托,落到了旧时的食物之上。
  即便食物也再不是旧时的那样的滋味,人们再遍寻不得那脑海中的味道,可那曾经的味道,带来的“幸福感”,却能深植于骨血之中,绵延数十年。直至逝去的那天,两鬓斑白,牙齿掉光,舌尖还是荡漾着那些记忆,带到天堂里去了。
其他文献
“粮食安全和农民富裕是我多年的梦想。粮食安全要靠责任与担当,我们现在要做的是通过交易中心这个信息化平台,以贸易方式转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转促转,以变求变,让粮食装满老百姓的‘米袋子’,让种粮鼓起农民的‘钱袋子’。这样做,不仅国家粮食安全可保,而且农民可富,‘三农’问题可解!”  说话间,刘有文双眼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仿佛已经看到了近在眼前的“中国梦”。  这一切,源自他对中国农民和中国粮食产
期刊
“流转20亩土地,两台农机,一台运输车,5名家庭成员,以农家肥种植有机蔬菜。”这就是位于重庆万州区长岭镇凉水村7组的家庭农场。 2012年3月,在广东打工的张泽城与爱人回乡创业,在村里流转了20亩土地,购买了农机,与父母兄弟一起种植有机蔬菜。依照万州区发展微型企业和家庭农场的相关条件,今年2月21日,张泽城获准注册“重庆市万州区张泽城有机蔬菜农场”微企营业执照,成为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微企家庭农场
期刊
农民摆脱土地束缚,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农机驰骋助推农作物增效,增效的产量又助力农村经济腾飞,而作为拥有主导权的农民,告别曾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融入到二、三产业中去,催生了“农业工人”兴起,“转”出了幸福新生活。嫩江县长福镇的农民,就是这样一群敢于尝“第一个螃蟹”的趟路人,他们组建合作社之路犹如水中投石般激活农业经济“一池春水”。  在备春耕时节,笔者先后来到这个镇的爱国村、中合村,两个村合作
期刊
60岁的李虎春是吉林省珲春市板石镇孟岭村朝鲜族农民,2005年前,他经营的果园以延边苹果梨为主,年收入10万元左右。 2004年底,李虎春在果农杂志上了解到,种植富硒苹果可能走上致富路,“经多方打听后,我们一家研究了很久,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李虎春说。来年春天,李虎春一家以土地流转方式包下村里闲置的20亩土地,一年下来,果园给全家带来了近20万元纯收入。李虎春负责富硒苹果种植的技术环节,爱人南顺善
期刊
今年53岁的洪有女,为支援新安江水库建设,1969年跟随父母从浙江淳安移民来到江西德安县吴山村。1982年以来,她和丈夫靠15棵桃树起家,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展到种有早熟梨、枇杷、柿子、杨梅等的果园300余亩。 洪有女致富不忘乡亲,她不仅大量推广自己的优良种苗,还无偿为大家提供技术指导,先后荣获全国“双学双比”致富女能手和江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期刊
2012年初,广西钦州市平吉镇垭塘村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流转承包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合建家庭农场,大规模改造小而散的“撂荒地”。经过1年多的发展,现已建成800亩集肉牛香鸭养殖、沼气抽灌喷、蔬菜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立体种养新模式家庭农场,养殖种牛、肉牛70头,香鸭年出栏12万多羽。其中,72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的产品未出钦州市便被抢购一空,仅此一项,家庭农场成员每户年均收入便超过3万元
期刊
谚语说,人勤春来早。年味儿还没散尽,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家庭农场主柳学友就迎来了自己的春耕时节,喷药、浇水、施肥,带领着工人们忙碌得井然有序。柳学友伸开五根手指头,十分自信地说,今年要净赚500万元。  一个种地的靠什么年收入500万元?答案首先是厚厚一摞土地承包合同书。柳学友手中流转有16000亩土地,占息县全县耕地的百分之一,号称“河南粮王”。农历正月十六,别人忙着收发元宵节祝福,他却收到主管农业
期刊
4年前,他顶着压力,将工作近10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到种植绿色蔬菜的筹划中。4年来,他用行动赢得亲朋好友的认同。如今,他说自己的下一个梦想就是带动当地农民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水果产业,为百姓建立“绿色厨房”。  他,就是福建省将乐县黄潭镇将溪村的揭炳辉,今年33岁,当地群众称他为“新型农民”。  对土地有天然情结  青瓜、空心菜、辣椒、番茄……揭炳辉的大棚蔬菜基地里的品种真不少。工人们有的采摘西红柿,
期刊
数 字  9795  截至3月18日15时,上海市相关水域内新打捞起漂浮死猪335具。根据官方公开数据统计,目前打捞死猪数量已达9795具。全部做无害化处理。相关水厂进水原水和出厂水中加测的6种病毒及5种细菌均为阴性,水质稳定。  80万  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数据,2008年中国奶粉进口量为14万吨,2009年激增到31万吨,同比增长121%;2010年增长至48万吨,增长55%;2011年
期刊
“泰国香米出福水,中国香米出五常”,五常大米不仅非常好吃,还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据史记载,五常种植大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廷就盛传着慈禧“非黑龙江五常大米不吃”的说法,所以一直以来它都是朝廷的“贡米”。综合其独特的地理、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质等条件,应该说五常是全国最适合粳稻种植的主要地域,也是我国粳米最大产出市。  经过多年经营,五常大米在东北乃至全国已经初步形成特有的品牌,头顶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