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满足大中城市蔬菜的高需求,稳定蔬菜价格,解决城市居民买菜贵的问题,应重视发展城郊蔬菜生产。
关键词:城郊蔬菜;生产;“菜蓝子”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2-0079-02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直至今年上半年我国蔬菜价格水平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5.6%,其中蔬菜生产价格上涨5.9%。城市居民买菜贵,而菜农却是卖菜难。一方面,运输物流成本增加,是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我国蔬菜生产供应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地区性、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这表现在,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的外地供应比例明显过高,而城市蔬菜自给率不足。跨地区的蔬菜销售必然为蔬菜的高价格埋下了隐患。
如今,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对蔬菜需求加大,尤其是大中城市成为蔬菜的主要消费地。我国政府长期强调的菜篮子工程的主要内容就包括在大城市的郊区发展蔬菜生产,保障对城市的供应。
1 城郊蔬菜生产意义重大
1.1 城郊具有发展蔬菜生产的优势条件
(1)适宜设施蔬菜的生产。以资本密集型技术的温室和大棚为例,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设施蔬菜占地面积达1.1万hm2。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65万hm2,占设施农业播种面积的78.0%、占蔬菜播种面积的38.8%。设施生产的蔬菜占北京市蔬菜总产量的33.8%。设施蔬菜的生产能够保证蔬菜周年生产和供应,全年蔬菜的生产量和上市量达到比较稳定的水平。这为不间断为城市提供蔬菜创造了条件。(2)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一般而言,大中城市拥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有较高的新技术研发水平,完备的技术推广机构,对农业技术有辐射带动作用。城郊可以依托其中心城市发展蔬菜生产种植新技术,促进蔬菜产量、质量的提高。(3)交通运输和通讯相对发达,拥有较高的冷藏、保鲜技术。这为蔬菜从菜地到达城市销售终端提供了保障,也有助于菜农及时获得市场供求信息,从而调整生产。(4)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近十多年,各地政府都在“菜篮子”工程上下了功夫,由地区行政一把手主管,支持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鼓励成立农村合作社,出台了许多具体的优惠政策。现如今,面对买菜贵,买菜难的问题中央高度重视,国发〔2010〕26号、国发〔2010〕40号、国办发〔2010〕18号等三个文件出台,将蔬菜供应提高到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稳定价格、管理通胀预期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的高度。今年初,有关部委正在着手制定《全国蔬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这些都会对城郊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2 满足大城市蔬菜供应,降低流通费用,降低蔬菜价格
按照区域经济学的观点,蔬菜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和易损耗的产品,其生产应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城市的发展,除了需要一定程度外地蔬菜,应该保持一定的蔬菜自给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一是因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从2003年到2009年全国城镇化率共提高6.0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共增加9810万人、年均增加1635万人,城镇人口对蔬菜的消费增长迅猛。二是大量农民工进入大中城市,进一步加大了城市对蔬菜的需求。大城市的高需求相应需要高的蔬菜供应量,如果大量依靠外地蔬菜,要经过采购,运输,批发商等中间环节等各个流通环节,流通费用必然上升,这样累加在生产成本上的高额费用导致城市蔬菜价格的居高不下。而城郊蔬菜生产有着其区位优势,处于城市的边缘,对城市需求反应灵敏,运输便利,物流速度快,也会减少批发商等中间环节,从而,降低流通费用,降低城市的蔬菜价格。
2 大中城市城郊蔬菜生产现状分析
2.1 城市化导致城郊蔬菜种植面积减少
近几年,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土地被用于工业开发区建设、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建设,在各地政府“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思维下,大量的蔬菜生产基地消失。特表是近郊老菜地被占用,而新的菜地建设并没有及时跟上,造成菜地面积刚性减少:同时远郊虽然有一部分新增的菜地,但因其土壤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差,不能完全弥补近郊菜地的减少。因此,城郊蔬菜种植面积绝对数量减少。
2.2 蔬菜品种结构有待优化
我国城郊地区蔬菜供给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以大路菜的种植为主,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从需求方面来看,城市是青菜,生菜等叶菜类蔬菜和黄瓜、番茄、茄子等精细蔬菜的的高需求地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也很大,这就相应需要城郊的大量供给。另外,随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名贵蔬菜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城郊对名贵蔬菜的生产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2.3 蔬菜种植技术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有待提高
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政府,农业部门为了发展蔬菜生产,在农村不同程度的推广新的技术,使蔬菜种植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发展有限。首先,蔬菜种植者文化程度低,不利于发展新技术。以武汉为例,通过对武汉城郊蔬菜生产的调查,城郊的蔬菜种植者大多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民,蔬菜种植多依靠经验、传统,对新技术的采用及接受有限,这就限制了蔬菜种植技术的发展。其次,当地为发展技术投入不够。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比如发展设施蔬菜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大棚、温室等设施,以及强大的资金支持,而各地对技术的支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最后,分散的小规模蔬菜生产影响到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蔬菜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4 菜农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分散,不易形成蔬菜品牌
在城郊,与全国大部分农村一样,菜农加入合作社的较少,加入的农户因为未得到实质的利益,致使部分菜农有脱离合作社的倾向。组织化程度低下,难以达到规模效应,不利于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对菜农而言,由于单个农户产量较小,农民在产业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其议价能力有限,卖给收购商的价格低下,菜农利润小,而风险大。另外,菜农的分散生产,阻碍了城郊形成统一的蔬菜品牌。
2.5 未形成产业化经营
蔬菜的产业化经营能大大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菜农以销定产,更有助于降低蔬菜的市场价格。这对于稳定蔬菜价格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大部分城郊的蔬菜的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各环节分开进行,还未形成产业化。只有少数像北京、江苏等地有初步的系统化经营,但其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
3 城郊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扩大城郊蔬菜种植面积
城市化的发展不应以农业用地的大量消失为代价。应进一步加强对老菜地的保护,在远郊合理规划建设新菜地。在政府因改变郊区农业用地用途而获得的土地转让金中,要拿出更大比例来补贴郊区蔬菜生产。同时,需要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来补贴城郊蔬菜生产。从各大中城市来看,针对本地蔬菜生产比例过低的问题,政府需要提高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对郊区蔬菜生产提供大额补贴来推进。
3.2 立足市场需求,优化蔬菜品种结构
近郊重点生产应急性、大流通不能满足的叶菜类等速生菜,远郊发展耐贮运的民生蔬菜,对特大型城市应急性、保障性的特殊蔬菜品种,应得到重视。一扩大绿叶蔬菜的种植面积。政府应加大生产性补贴力度,可以借鉴上海市政府的做法,对绿叶蔬菜实行专项补贴,鼓励菜农扩大生产。二扩大季节性蔬菜种植。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冬闲田,搞好冬季蔬菜生产。
3.3 积极推广蔬菜生产新产品,新技术
如前所述,大中城市拥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有较高的新技术研发水平,完备的技术推广机构,对农业技术有辐射带动作用。城郊可以依托其中心城市发展蔬菜生产种植新技术,促进蔬菜产量、质量的提高。首先,针对蔬菜种植者文化程度低的问题,政府可以给予年轻人和高学历蔬菜生产者以政策支持,城郊也能发挥其吸引人才的区位优势。其次,政府加大蔬菜新品种培育技术的支撑扶持,如对蔬菜良种、肥料、农药等农资进行补贴,加大园艺科技入户等方式的技术物化政策支持力度等。
3.4 完善农业合作组织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菜农的分散生产导致众多问题。因此,应加大力气来改善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各地要大力扶持蔬菜生产合作社发展,合作社应强化对菜农的服务,吸引菜农加入合作社。此外,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通过一个能够和菜农或蔬菜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构或者“职业经理人”,将众多菜农和蔬菜生产基地联合起来来提高其议价能力,并形成统一品牌。这不仅可以形成品牌优势、增强生产者的议价能力,还能够扩大蔬菜品种的多样性,从而减少单一品种蔬菜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在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较低的情况下,由“职业经理人”联合起来的众多菜农和蔬菜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彼此提供隐性的农业保险。
3.5 不断拓展城郊蔬菜产业化经营渠道
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产地蔬菜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促进蔬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我国超市可以借鉴国外大型连锁超市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在原产地建立统一的生产基地,直接从菜田采购。超市可以立足当地资源,选择地域特色强和市场前景好的蔬菜品种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建设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这也有利于推动原产地品牌的建立。
3.6 强化蔬菜的质量,安全生产
食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市民对蔬菜等食品的安全极度关注。这就要求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坚决杜绝剧毒农药的销售和使用。要建立健全无公害蔬菜检测检验体系,围绕蔬菜市场准入的实施,重点搞好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检测网点建设,完善检测设施,提高检测水平。此外,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安全可追溯体系,是世界农产品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蔬菜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当前国家在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进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
3.7 发展观光采摘蔬菜产业
在城郊蔬菜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利用大规模的设施蔬菜发展观光采摘蔬菜产业。如今,郊区景点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周末度假、近距离出游的目的地,而近郊的设施蔬菜正拥有休闲旅游的功能。这就为城郊蔬菜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观光蔬菜采摘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城郊在形成大规模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加强蔬菜基地品牌建设,形成规模效应,来发展观光采摘业,不仅使农民增加设施蔬菜生产的收入,而且能推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稳定蔬菜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建议——基于上海、江苏两地蔬菜生产的调研[J].中国蔬菜,2011,(5).
[2]刘同山,吴乐.我国蔬菜价格形成及对策研究——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2).
[3]穆月英,赵霞,段碧华,马骥,乔娟.北京市蔬菜产业的地位及面临的问题分析[J].中国蔬菜,2010,(7).
[4]薛桂芝.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5).
关键词:城郊蔬菜;生产;“菜蓝子”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2-0079-02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直至今年上半年我国蔬菜价格水平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5.6%,其中蔬菜生产价格上涨5.9%。城市居民买菜贵,而菜农却是卖菜难。一方面,运输物流成本增加,是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我国蔬菜生产供应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地区性、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这表现在,我国大中城市蔬菜的外地供应比例明显过高,而城市蔬菜自给率不足。跨地区的蔬菜销售必然为蔬菜的高价格埋下了隐患。
如今,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对蔬菜需求加大,尤其是大中城市成为蔬菜的主要消费地。我国政府长期强调的菜篮子工程的主要内容就包括在大城市的郊区发展蔬菜生产,保障对城市的供应。
1 城郊蔬菜生产意义重大
1.1 城郊具有发展蔬菜生产的优势条件
(1)适宜设施蔬菜的生产。以资本密集型技术的温室和大棚为例,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设施蔬菜占地面积达1.1万hm2。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65万hm2,占设施农业播种面积的78.0%、占蔬菜播种面积的38.8%。设施生产的蔬菜占北京市蔬菜总产量的33.8%。设施蔬菜的生产能够保证蔬菜周年生产和供应,全年蔬菜的生产量和上市量达到比较稳定的水平。这为不间断为城市提供蔬菜创造了条件。(2)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一般而言,大中城市拥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有较高的新技术研发水平,完备的技术推广机构,对农业技术有辐射带动作用。城郊可以依托其中心城市发展蔬菜生产种植新技术,促进蔬菜产量、质量的提高。(3)交通运输和通讯相对发达,拥有较高的冷藏、保鲜技术。这为蔬菜从菜地到达城市销售终端提供了保障,也有助于菜农及时获得市场供求信息,从而调整生产。(4)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近十多年,各地政府都在“菜篮子”工程上下了功夫,由地区行政一把手主管,支持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鼓励成立农村合作社,出台了许多具体的优惠政策。现如今,面对买菜贵,买菜难的问题中央高度重视,国发〔2010〕26号、国发〔2010〕40号、国办发〔2010〕18号等三个文件出台,将蔬菜供应提高到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稳定价格、管理通胀预期及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的高度。今年初,有关部委正在着手制定《全国蔬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这些都会对城郊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1.2 满足大城市蔬菜供应,降低流通费用,降低蔬菜价格
按照区域经济学的观点,蔬菜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和易损耗的产品,其生产应该布局在大城市周边。城市的发展,除了需要一定程度外地蔬菜,应该保持一定的蔬菜自给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一是因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从2003年到2009年全国城镇化率共提高6.0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共增加9810万人、年均增加1635万人,城镇人口对蔬菜的消费增长迅猛。二是大量农民工进入大中城市,进一步加大了城市对蔬菜的需求。大城市的高需求相应需要高的蔬菜供应量,如果大量依靠外地蔬菜,要经过采购,运输,批发商等中间环节等各个流通环节,流通费用必然上升,这样累加在生产成本上的高额费用导致城市蔬菜价格的居高不下。而城郊蔬菜生产有着其区位优势,处于城市的边缘,对城市需求反应灵敏,运输便利,物流速度快,也会减少批发商等中间环节,从而,降低流通费用,降低城市的蔬菜价格。
2 大中城市城郊蔬菜生产现状分析
2.1 城市化导致城郊蔬菜种植面积减少
近几年,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郊区土地被用于工业开发区建设、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建设,在各地政府“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思维下,大量的蔬菜生产基地消失。特表是近郊老菜地被占用,而新的菜地建设并没有及时跟上,造成菜地面积刚性减少:同时远郊虽然有一部分新增的菜地,但因其土壤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较差,不能完全弥补近郊菜地的减少。因此,城郊蔬菜种植面积绝对数量减少。
2.2 蔬菜品种结构有待优化
我国城郊地区蔬菜供给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以大路菜的种植为主,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从需求方面来看,城市是青菜,生菜等叶菜类蔬菜和黄瓜、番茄、茄子等精细蔬菜的的高需求地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也很大,这就相应需要城郊的大量供给。另外,随之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名贵蔬菜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城郊对名贵蔬菜的生产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2.3 蔬菜种植技术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有待提高
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政府,农业部门为了发展蔬菜生产,在农村不同程度的推广新的技术,使蔬菜种植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发展有限。首先,蔬菜种植者文化程度低,不利于发展新技术。以武汉为例,通过对武汉城郊蔬菜生产的调查,城郊的蔬菜种植者大多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民,蔬菜种植多依靠经验、传统,对新技术的采用及接受有限,这就限制了蔬菜种植技术的发展。其次,当地为发展技术投入不够。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比如发展设施蔬菜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大棚、温室等设施,以及强大的资金支持,而各地对技术的支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最后,分散的小规模蔬菜生产影响到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蔬菜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4 菜农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分散,不易形成蔬菜品牌
在城郊,与全国大部分农村一样,菜农加入合作社的较少,加入的农户因为未得到实质的利益,致使部分菜农有脱离合作社的倾向。组织化程度低下,难以达到规模效应,不利于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对菜农而言,由于单个农户产量较小,农民在产业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其议价能力有限,卖给收购商的价格低下,菜农利润小,而风险大。另外,菜农的分散生产,阻碍了城郊形成统一的蔬菜品牌。
2.5 未形成产业化经营
蔬菜的产业化经营能大大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菜农以销定产,更有助于降低蔬菜的市场价格。这对于稳定蔬菜价格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大部分城郊的蔬菜的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各环节分开进行,还未形成产业化。只有少数像北京、江苏等地有初步的系统化经营,但其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
3 城郊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3.1 扩大城郊蔬菜种植面积
城市化的发展不应以农业用地的大量消失为代价。应进一步加强对老菜地的保护,在远郊合理规划建设新菜地。在政府因改变郊区农业用地用途而获得的土地转让金中,要拿出更大比例来补贴郊区蔬菜生产。同时,需要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来补贴城郊蔬菜生产。从各大中城市来看,针对本地蔬菜生产比例过低的问题,政府需要提高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对郊区蔬菜生产提供大额补贴来推进。
3.2 立足市场需求,优化蔬菜品种结构
近郊重点生产应急性、大流通不能满足的叶菜类等速生菜,远郊发展耐贮运的民生蔬菜,对特大型城市应急性、保障性的特殊蔬菜品种,应得到重视。一扩大绿叶蔬菜的种植面积。政府应加大生产性补贴力度,可以借鉴上海市政府的做法,对绿叶蔬菜实行专项补贴,鼓励菜农扩大生产。二扩大季节性蔬菜种植。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冬闲田,搞好冬季蔬菜生产。
3.3 积极推广蔬菜生产新产品,新技术
如前所述,大中城市拥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有较高的新技术研发水平,完备的技术推广机构,对农业技术有辐射带动作用。城郊可以依托其中心城市发展蔬菜生产种植新技术,促进蔬菜产量、质量的提高。首先,针对蔬菜种植者文化程度低的问题,政府可以给予年轻人和高学历蔬菜生产者以政策支持,城郊也能发挥其吸引人才的区位优势。其次,政府加大蔬菜新品种培育技术的支撑扶持,如对蔬菜良种、肥料、农药等农资进行补贴,加大园艺科技入户等方式的技术物化政策支持力度等。
3.4 完善农业合作组织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菜农的分散生产导致众多问题。因此,应加大力气来改善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各地要大力扶持蔬菜生产合作社发展,合作社应强化对菜农的服务,吸引菜农加入合作社。此外,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通过一个能够和菜农或蔬菜基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构或者“职业经理人”,将众多菜农和蔬菜生产基地联合起来来提高其议价能力,并形成统一品牌。这不仅可以形成品牌优势、增强生产者的议价能力,还能够扩大蔬菜品种的多样性,从而减少单一品种蔬菜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和生产风险。在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覆盖面较低的情况下,由“职业经理人”联合起来的众多菜农和蔬菜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彼此提供隐性的农业保险。
3.5 不断拓展城郊蔬菜产业化经营渠道
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产地蔬菜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促进蔬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我国超市可以借鉴国外大型连锁超市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在原产地建立统一的生产基地,直接从菜田采购。超市可以立足当地资源,选择地域特色强和市场前景好的蔬菜品种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建设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这也有利于推动原产地品牌的建立。
3.6 强化蔬菜的质量,安全生产
食品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市民对蔬菜等食品的安全极度关注。这就要求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坚决杜绝剧毒农药的销售和使用。要建立健全无公害蔬菜检测检验体系,围绕蔬菜市场准入的实施,重点搞好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检测网点建设,完善检测设施,提高检测水平。此外,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安全可追溯体系,是世界农产品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提高蔬菜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当前国家在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进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建设。
3.7 发展观光采摘蔬菜产业
在城郊蔬菜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利用大规模的设施蔬菜发展观光采摘蔬菜产业。如今,郊区景点已成为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周末度假、近距离出游的目的地,而近郊的设施蔬菜正拥有休闲旅游的功能。这就为城郊蔬菜产业与旅游业结合——观光蔬菜采摘业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城郊在形成大规模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的同时,加强蔬菜基地品牌建设,形成规模效应,来发展观光采摘业,不仅使农民增加设施蔬菜生产的收入,而且能推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稳定蔬菜生产发展、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建议——基于上海、江苏两地蔬菜生产的调研[J].中国蔬菜,2011,(5).
[2]刘同山,吴乐.我国蔬菜价格形成及对策研究——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2).
[3]穆月英,赵霞,段碧华,马骥,乔娟.北京市蔬菜产业的地位及面临的问题分析[J].中国蔬菜,2010,(7).
[4]薛桂芝.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创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