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绵竹年画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信仰,不仅是体现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绵竹新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既是绵竹新乡村建设的文化精神的表现形式,又是这种文化精神的传播媒介,发扬和传承这种民间艺术对当地新乡Z村建设有着巨大的美学促进作用。本文将尝试从景观美学的角度出发,以绵竹年画村为切入点,探讨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对于新乡村建设的美学意义及其对当前新乡村建设思想的启发。
关键词:绵竹年画;传统;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美学
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着色技术和精湛的艺术造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着“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在当代新乡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根植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民间信仰和文化传承形式,在新乡村景观美学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绵竹年画村乡村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众多规划中,都提出了全社会参与保护,以实现对年画艺术的传播和整体景观价值的提升[1]。绵竹木版年画作为绵竹地区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因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和艺术魅力在新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虽然国家在大力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但是对于新乡村建设的民俗文化发掘和美学思考却十分匮乏。因此,在当代新乡村景观建设中弘扬和发展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当地人民的美学修养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1.绵竹年画的美学价值
绵竹年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属于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艺术,是经由民间艺术家之手的小作坊生产的艺术产物,其内容用途和艺术表现形式大多来源于生活且跟中国的传统的年节有关,同时也受到绵竹当地地理环境、历史人文、风土民俗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
1.1绵竹年画的文化美学
年画的历史由来已久,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山海经》里记载的关于东海渡朔山上两位驻守神将的传说,相传神荼、郁律把守着东南方鬼门的洞口,专门捉恶鬼,可驱赶邪魔保家宅平安。于是每逢年节,人们便在门上悬挂两位门神的画像,有镇宅驱邪、祈福迎祥之意。
后来年画在发展过程中与民间年节习俗相融合,又形成了卖年画、贴年画的年俗。因此,年画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寄托了老百姓心中美好的愿景。而在四川绵竹地区,道教比佛教更早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由于道家布道和宣传教义的需要,绵竹年画多以表现道教人物为主,其中《赵公镇宅》就是主要代表。绵竹年画是巴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她以深厚的蜀地文化做为养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更新,最终形成了题材丰富、内容广泛、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市面上常见的绵竹年画题材,有驱邪纳祥、民俗生活、戏曲故事、历史传说、神话怪谈、花鸟走兽等等,四川地方生活文化韵味十足。
1.2绵竹年画的色彩美学
绵竹木版年画以彩绘填色闻名,开相上色是绘制年画的关键。绵竹年画的颜色用料非常广泛,许多颜色都由画师自己调配制作,色彩上追求艳丽明快,多采用对比强烈的纯色;在构图上讲究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造型上多选取夸张而富有寓意的艺术形象,线条简洁流暢,疏密有致。民间的年画手工匠人们常常在上色的时候加入少许复色,来调和画面里大量对比强烈的纯色。常行年画有上色歌云:“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深配浅,酽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流水褶子要活套,铁线褶子要挺直”[2]。这些朴素而又具有深刻美学原理的色彩搭配,使绘制出来的年画鲜艳明丽,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十分生动传神,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1.3绵竹年画的工艺美学
绵竹木版年画的绘制工艺流程可粗略分成四步:第一,画稿起样;第二,雕刻画板;第三,线版印刷;第四,手工彩绘。按照制作方法又可以分为三大类:“捶墨”、“落墨”和“填色”。在形式上又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三种。绵竹年画的刻版可细分成两种:“阳刻”和“阴刻”。其中以白色为主调的“阳刻”又被称为“红货”,先印出线版之后,再进行手绘上色;而以黑色为主调的“阴刻”则被称为“黑货”,线条内陷,使用烟墨或朱砂两种颜色,拓印成木版拓片。这种木版的刻制技术刀法考究,拓印出的年画线条流畅,黑白分明,十分悦目。年画画师都有着很深厚的绘画功底,技艺娴熟,在工艺技法上汲取了中国传统建筑装潢中的某些手法,在艺术形态的塑造上更加灵动活泼,美学价值极高。
2.传统年画元素在绵竹新乡村建设中的美学应用现状
坐落在中国四川古城绵竹市郊区孝德镇射箭台村的年画村,是绵竹传统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在全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感召下,为了推进绵竹年画村新乡村的景观美学建设,绵竹政府利用“5.12”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契机,重振旗鼓,大力发展乡村传统年画产业。在“中国.绵竹年画艺术村”的主题形象定位下,充分挖掘和利用绵竹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将传统年画元素渗透到绵竹新乡村的景观建设中,探索出了一条以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景观美学建设和乡村经济振兴的新路径。目前绵竹年画村的建设成果显著,已经成为一处以年画商品生产、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为主的灾后新乡村建设典范。
2.1顺应时代发展,促进年画产业创新
文化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巾,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3]。绵竹木版年画扎根于民间,它有着丰富的主题和精美的图案内容,从传承下来的传统木版年画作品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其质朴却蓬勃的生命活力。但伴随着乡村外部环境的改变,其本身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民俗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民间艺术想要立足于当下,不仅要靠各位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保护和传承,创新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绵竹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民俗文化,具有顽强的再生性和创造力,会在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吸收新的文化形态,进而累积渐变,这是由民间文化的变异性决定的。 在当前社会科技和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绵竹年画逐渐跟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轨,也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和审美需求。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年画进行了一系列的包装和改造,使其顺应社会发展的流行趋势,满足现代消费者挑剔的审美需求。它也为我们继承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观,为中国新农村美学建设的现代化复兴和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2.1与乡村旅游接轨,打造年画景观名片
绵竹年画村因年画而生,绵竹的历史文脉集中体现在其乡村故有的民俗元素和文化符号之中,其中年画就是绵竹民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只是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而要体现在现存的名胜古迹、古建筑、风土人情、自然遗产(包括原始的地形地貌)、城市园林景观等方面[4]。绵竹的木版年画是绵竹新乡村美学建设当中浓重彩的一笔,其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的影响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各种形式的乡村景观在某种层次上反映了一个地区居民的审美取向和文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立足于中国自身的乡村价值观审美观,以免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景观趋同化的现象。
绵竹年画村在新乡村的美学建设过程不断挖掘当地的民俗特色,把木版年画这一最具有绵竹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与绵竹的新乡村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并进行融合渗透,开发整合当地的艺术资源,使之与乡村文化旅游业接轨。将绵竹灾后震毁的村宅集中统一重建,与传统的川西乡村景观截然不同的是,由于在乡村美学建设的过程中融入了传统的年画元素,每幢房屋的白色墙壁上都装饰着颜色鲜艳、主题各异的绵竹年画,全面促进了绵竹当地旅游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在进行乡村美学建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绵竹乡村景观的文化影响力,大大的提升了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民俗文化的感染力,打造出一个以传统年画为主题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景观名片。
2.2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形成年画产业链
绵竹特色年画产品的开发可以直接转换为经济效益。乡村景观的每一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个地区居民的审美取向和文化需求,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城市最基本的精神追求[5]。绵竹年画村不仅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整个新乡村的美学建设也具有十分浓厚的民俗文化风情和氛围,这些传統的年画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力和经济价值。
为了促使绵竹年画产业链的结构升级,提升年画的附加价值,绵竹政府制定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文化保护政策,并加大资金的投入,以绵竹年画村作为文化中心,形成辐射周边的年画产业集群。开发、生产、推广各种年画产品,提高民间年画手工艺人的经济收入,增加匠人的创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各类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年画产业衍生出的各类周边旅游纪念品,经过产业化的生产、包装和运营,也成为了满足当代消费者审美和消费需求的精美工艺品,这为绵竹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让农民在第一产业基础上有效整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渠道,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绵竹年画将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3.结语
纵观我国当前的新乡村美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站在民俗文化传承、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仍然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必须要加强广大农民的文化教育以及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形成民俗文化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产业化基地建设三位一体的乡村景观发展道路,并以此来推动新乡村美学建设。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新乡村景观美学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绵竹年画村的新乡村景观美学建设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小滨.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文化产业[N].中国旅游报,2012-12-28(014)
[2]范小平.绵竹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J]. 美术, 2008(03): 118-121
[3]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的未来.北京:淸华大学出版社,2002:20.
[4]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园设计[J].新建筑,2001,(5):11-20.
[5]卢志刚.地域主义的探索[J],城市建筑,2005,(12):18-21.
(课题:巴蜀地区新乡村建设中的美学研究,05文学-0504艺术学)
(作者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关键词:绵竹年画;传统;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美学
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绵竹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着色技术和精湛的艺术造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着“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在当代新乡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根植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民间信仰和文化传承形式,在新乡村景观美学的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绵竹年画村乡村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众多规划中,都提出了全社会参与保护,以实现对年画艺术的传播和整体景观价值的提升[1]。绵竹木版年画作为绵竹地区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因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和艺术魅力在新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虽然国家在大力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但是对于新乡村建设的民俗文化发掘和美学思考却十分匮乏。因此,在当代新乡村景观建设中弘扬和发展地方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当地人民的美学修养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1.绵竹年画的美学价值
绵竹年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属于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艺术,是经由民间艺术家之手的小作坊生产的艺术产物,其内容用途和艺术表现形式大多来源于生活且跟中国的传统的年节有关,同时也受到绵竹当地地理环境、历史人文、风土民俗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学价值。
1.1绵竹年画的文化美学
年画的历史由来已久,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山海经》里记载的关于东海渡朔山上两位驻守神将的传说,相传神荼、郁律把守着东南方鬼门的洞口,专门捉恶鬼,可驱赶邪魔保家宅平安。于是每逢年节,人们便在门上悬挂两位门神的画像,有镇宅驱邪、祈福迎祥之意。
后来年画在发展过程中与民间年节习俗相融合,又形成了卖年画、贴年画的年俗。因此,年画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寄托了老百姓心中美好的愿景。而在四川绵竹地区,道教比佛教更早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由于道家布道和宣传教义的需要,绵竹年画多以表现道教人物为主,其中《赵公镇宅》就是主要代表。绵竹年画是巴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她以深厚的蜀地文化做为养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更新,最终形成了题材丰富、内容广泛、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市面上常见的绵竹年画题材,有驱邪纳祥、民俗生活、戏曲故事、历史传说、神话怪谈、花鸟走兽等等,四川地方生活文化韵味十足。
1.2绵竹年画的色彩美学
绵竹木版年画以彩绘填色闻名,开相上色是绘制年画的关键。绵竹年画的颜色用料非常广泛,许多颜色都由画师自己调配制作,色彩上追求艳丽明快,多采用对比强烈的纯色;在构图上讲究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造型上多选取夸张而富有寓意的艺术形象,线条简洁流暢,疏密有致。民间的年画手工匠人们常常在上色的时候加入少许复色,来调和画面里大量对比强烈的纯色。常行年画有上色歌云:“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深配浅,酽配淡,深浅酽淡要相间”,“流水褶子要活套,铁线褶子要挺直”[2]。这些朴素而又具有深刻美学原理的色彩搭配,使绘制出来的年画鲜艳明丽,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十分生动传神,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1.3绵竹年画的工艺美学
绵竹木版年画的绘制工艺流程可粗略分成四步:第一,画稿起样;第二,雕刻画板;第三,线版印刷;第四,手工彩绘。按照制作方法又可以分为三大类:“捶墨”、“落墨”和“填色”。在形式上又有木版套色、绘印结合、完全绘制三种。绵竹年画的刻版可细分成两种:“阳刻”和“阴刻”。其中以白色为主调的“阳刻”又被称为“红货”,先印出线版之后,再进行手绘上色;而以黑色为主调的“阴刻”则被称为“黑货”,线条内陷,使用烟墨或朱砂两种颜色,拓印成木版拓片。这种木版的刻制技术刀法考究,拓印出的年画线条流畅,黑白分明,十分悦目。年画画师都有着很深厚的绘画功底,技艺娴熟,在工艺技法上汲取了中国传统建筑装潢中的某些手法,在艺术形态的塑造上更加灵动活泼,美学价值极高。
2.传统年画元素在绵竹新乡村建设中的美学应用现状
坐落在中国四川古城绵竹市郊区孝德镇射箭台村的年画村,是绵竹传统木版年画的发源地。在全国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政策感召下,为了推进绵竹年画村新乡村的景观美学建设,绵竹政府利用“5.12”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契机,重振旗鼓,大力发展乡村传统年画产业。在“中国.绵竹年画艺术村”的主题形象定位下,充分挖掘和利用绵竹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将传统年画元素渗透到绵竹新乡村的景观建设中,探索出了一条以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景观美学建设和乡村经济振兴的新路径。目前绵竹年画村的建设成果显著,已经成为一处以年画商品生产、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为主的灾后新乡村建设典范。
2.1顺应时代发展,促进年画产业创新
文化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巾,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之魂[3]。绵竹木版年画扎根于民间,它有着丰富的主题和精美的图案内容,从传承下来的传统木版年画作品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其质朴却蓬勃的生命活力。但伴随着乡村外部环境的改变,其本身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民俗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民间艺术想要立足于当下,不仅要靠各位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保护和传承,创新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绵竹年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民俗文化,具有顽强的再生性和创造力,会在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吸收新的文化形态,进而累积渐变,这是由民间文化的变异性决定的。 在当前社会科技和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绵竹年画逐渐跟人们的日常生活脱轨,也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和审美需求。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年画进行了一系列的包装和改造,使其顺应社会发展的流行趋势,满足现代消费者挑剔的审美需求。它也为我们继承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观,为中国新农村美学建设的现代化复兴和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2.1与乡村旅游接轨,打造年画景观名片
绵竹年画村因年画而生,绵竹的历史文脉集中体现在其乡村故有的民俗元素和文化符号之中,其中年画就是绵竹民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只是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而要体现在现存的名胜古迹、古建筑、风土人情、自然遗产(包括原始的地形地貌)、城市园林景观等方面[4]。绵竹的木版年画是绵竹新乡村美学建设当中浓重彩的一笔,其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的影响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各种形式的乡村景观在某种层次上反映了一个地区居民的审美取向和文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立足于中国自身的乡村价值观审美观,以免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景观趋同化的现象。
绵竹年画村在新乡村的美学建设过程不断挖掘当地的民俗特色,把木版年画这一最具有绵竹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与绵竹的新乡村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并进行融合渗透,开发整合当地的艺术资源,使之与乡村文化旅游业接轨。将绵竹灾后震毁的村宅集中统一重建,与传统的川西乡村景观截然不同的是,由于在乡村美学建设的过程中融入了传统的年画元素,每幢房屋的白色墙壁上都装饰着颜色鲜艳、主题各异的绵竹年画,全面促进了绵竹当地旅游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在进行乡村美学建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绵竹乡村景观的文化影响力,大大的提升了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民俗文化的感染力,打造出一个以传统年画为主题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景观名片。
2.2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形成年画产业链
绵竹特色年画产品的开发可以直接转换为经济效益。乡村景观的每一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个地区居民的审美取向和文化需求,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城市最基本的精神追求[5]。绵竹年画村不仅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整个新乡村的美学建设也具有十分浓厚的民俗文化风情和氛围,这些传統的年画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吸引力和经济价值。
为了促使绵竹年画产业链的结构升级,提升年画的附加价值,绵竹政府制定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文化保护政策,并加大资金的投入,以绵竹年画村作为文化中心,形成辐射周边的年画产业集群。开发、生产、推广各种年画产品,提高民间年画手工艺人的经济收入,增加匠人的创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各类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年画产业衍生出的各类周边旅游纪念品,经过产业化的生产、包装和运营,也成为了满足当代消费者审美和消费需求的精美工艺品,这为绵竹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让农民在第一产业基础上有效整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渠道,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在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绵竹年画将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3.结语
纵观我国当前的新乡村美学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站在民俗文化传承、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仍然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必须要加强广大农民的文化教育以及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形成民俗文化产品创新、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产业化基地建设三位一体的乡村景观发展道路,并以此来推动新乡村美学建设。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新乡村景观美学建设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绵竹年画村的新乡村景观美学建设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小滨.通过乡村旅游发展文化产业[N].中国旅游报,2012-12-28(014)
[2]范小平.绵竹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J]. 美术, 2008(03): 118-121
[3]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的未来.北京:淸华大学出版社,2002:20.
[4]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园设计[J].新建筑,2001,(5):11-20.
[5]卢志刚.地域主义的探索[J],城市建筑,2005,(12):18-21.
(课题:巴蜀地区新乡村建设中的美学研究,05文学-0504艺术学)
(作者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