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限塑,是法律条文与经济手段的又一次联姻,它需要民众的理解与响应,但收费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是让“白色污染”消失。环保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相关
“限塑令”实施的第一天,57岁的李阿姨拎着环保袋上街了。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买菜工作的李阿姨,每天都光顾北京海淀区的西苑集贸大市场。她对那些在摊位前向摊主索要塑料袋的男男女女嗤之以鼻。
6月2日,“限塑令”实施的次日上午,北京市岳各庄市场一商户就因仍偷偷使用超薄塑料袋,被丰台工商部门罚款1万元。这也是实施“限塑令”之后北京工商部门开出的首张罚单。
环保意识植入生活
自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否给消费者带来额外负担?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马忠玉教授表示,在生产生活当中,要解决一个问题,要限制一类经济现象的发生,必然要对整个利益格局重新进行调整,才能起到作用。“即使真的对某些消费者造成一定的负担,那么只要对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有所帮助,这个决定本身就是合理的,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让消费者的负担减小”。
对此,有环保工作者在《北京地球村——塑料袋收费之建议》里献策:商家应该定期将收费上缴政府,政府建立环保基金进行管理;扣除运作和管理费用后,这些基金将用于资助建立废旧塑料袋回收、再循环利用系统,治理白色污染项目,防止、减少生活垃圾产生的项目,垃圾的利用研究,以及环保教育等。
由于塑料袋大都使用不可再生降解材料生产,处理时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而这两种办法都不利于环保,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虽然我国正式使用并生产塑料袋尚不足30年,但因过度使用对能源、资源以及环境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数字显示,我国目前每天使用30多亿个塑料袋,生产这些塑料袋至少需要13000多吨石油。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李静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每年,我国超市、百货商店、菜市场、水果摊使用的塑料袋累计需要160万吨塑料。按照生产1吨塑料需要消耗3吨以上的石油计算,全国每年生产塑料袋需消耗480多万吨石油”。
限塑后的蝶变效应
据公开消息,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锐减,甚至减少比例最多达九成以上。
虽然“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袋的使用量骤然减少,成效颇显。但从政策本质上来解读,“限塑令”的本意并非为减少塑料袋用量,而其实质是在于提倡节约资源,过有节制的生活,倡导爱护环境,关注环保和培养环保意识。
有人指出,政府和有关部门眼下应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电视、报纸等平台,展开立体宣传,让“禁塑令”家喻户晓;二是拨出专项科研经费,加快环保购物袋的研究,早日实现环保购物袋的大规模生产,并且统一价格。
按照“限塑令”规定,商家可以自主定价,只是不能以低于经营成本的价格销售塑料购物袋,各超市也均表示按成本价收费,而这消费者却无从考究。记者调查时发现,各售货点收费1至5角钱不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销售的塑料袋本身是一种商品,应该按照成本合理公平定价,不能让塑料袋有偿使用成为经营者牟利的一种手段。
同时,商家收取的这部分“环保费”装进了自己的腰包,消费者应该有权了解费用的去向,如何透明化、监管主体是哪个机构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落实。
曾有专家指出,中国的“限塑运动”,可以学习国外经验,采取惩罚性的收费制度,所得费用2/3上缴国库用于专门治理环保,另外1/3留做商家的成本,让商家没有盈利的空间。
那么塑料袋收费,究竟谁受损,谁获益?
“羊毛出在羊身上,限塑令会不会把塑料袋成本转嫁给顾客?”一些受访者一边向记者表示对“限塑令”的大力支持、欣赏与敬畏的同时,也表达着深切忧虑。
有人指出,消费只是产业链条的末端,限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环节。如果管不住生产环节,就无法管住销售与使用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任青山教授认为,要从根本上遏制“白色污染”,还得从源头抓起,要限制超薄塑料袋的生产厂商。治理环境应该明确义务和责任,是谁污染的,谁在其中受益应该搞清楚。塑料袋在很大程度上给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但受益的是生产企业和商家。因此承担减缓“白色污染”的责任绝不能由消费者一家买单,生产厂家、商家、政府均应承担责任。
迄今,塑料袋生产已成为规模产业,“限塑令”对行业的影响显而易见的,因此政府要对受到牵连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技术、资金的扶持,促其实现转型,从而降低生产。
据悉,自今年1月国务院下发“限塑令”之后,一些企业濒临危机:连续11年居行业规模之首的塑料袋生产企业——河南遂平华强塑胶有限公司,突然停产并宣布整体转让;东北最大塑料袋生产基地辽宁省营口市芦屯镇也悄然停产,“因为限塑,我们厂已20多天没有接到订单,只能停产了。”芦屯镇兴达塑料厂负责人徐洪文说。
环保行为蹒跚起步
以民生消费视角分析,消费者对多花几角钱并不心疼,只要能带来方便,他们在掏钱买袋的购买过程中也没有丝毫迟缓。
一个刚买完塑料袋装水果的市民告诉记者,他刚刚下班,还来不及回家取袋子,“只花几毛钱,图个方便。至于环保,我十分认同,我也倡导环保意识,我以后会注意,但今天还是为了方便。”他说此话时,面露尴尬和无奈。
由此见得,“限塑令”要想渗透到环保实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人认为,“限塑令”并非“禁塑令”,其不是长久之计。比如受利益驱动,厂家会继续生产各种合格或不合格的塑料袋。
有消费者建议,要真正地遏制白色污染,就必须实行全面彻底的“禁塑令”。如今,应尽量缩短“限塑”这一过渡性政策的实施时间,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为社会尽责意识。
与此同时,环保部门要建立废塑料从回收、运输、贮存到再生利用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鼓励商家多生产既便宜又环保的可降解垃圾袋;工商部门也不能单纯为“限塑”而执法,而是要督促商家转变观念,引导环保消费新潮流。
在一项“‘限塑令’后,有关部门还需做什么?”的网络调查中,记者发现,“推出可降解替代品”的选择占60.34%;“在生产环节上限塑”占18.84%;“需设置激励机制”占14.03%;而“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仅占6.79%。
据作家叶永烈所说,“澳大利亚的妇女,不以挎名牌皮包为荣耀,而是以拎环保袋为时尚”。
在中国,重拎布袋子、菜篮子,回归绿色生活,正现身于街头巷尾。此刻的中国时间,环保意识已经悄然觉醒。
国外“限塑”典型
英国:最大连锁超市特斯科,采取“奖励积分法”,顾客重复使用购物袋可累积得分。
德国:大多数商店塑料袋根据大小来收费,从0.05欧元到0.5欧元不等;帆布袋或棉布袋售价不到1欧元。此外,所有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商店都要缴纳回收费。
美国旧金山:当地零售商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生物塑料袋,化工塑料袋被严格禁止。
日本:一年内,容器包装材料使用量超过50吨的超市、便利店等零售店铺,有义务自主制定削减购物袋和包装纸的目标。
孟加拉国:进口或销售塑料袋的人可被判最高10年徒刑,发放塑料袋者则可被处以6个月的监禁。有些商人曾被罚款,最多的被罚了2000美元。
卢旺达:禁止生产使用厚度在100微米以下的塑料袋,同时禁止超市向顾客提供塑料袋,顾客可以花钱购买到植物纤维制作的袋子。一些超市曾经因不顾规定向顾客提供塑料袋而被勒令关门。
南非:禁止生产和进口厚度小于30微米的塑料袋,违反者可被处以最长10年监禁。南非政府规定,每出售1公斤塑料袋,政府要从中提取2.13兰特,投入到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职业培训的机制中。
“限塑令”实施的第一天,57岁的李阿姨拎着环保袋上街了。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买菜工作的李阿姨,每天都光顾北京海淀区的西苑集贸大市场。她对那些在摊位前向摊主索要塑料袋的男男女女嗤之以鼻。
6月2日,“限塑令”实施的次日上午,北京市岳各庄市场一商户就因仍偷偷使用超薄塑料袋,被丰台工商部门罚款1万元。这也是实施“限塑令”之后北京工商部门开出的首张罚单。
环保意识植入生活
自6月1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是否给消费者带来额外负担?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马忠玉教授表示,在生产生活当中,要解决一个问题,要限制一类经济现象的发生,必然要对整个利益格局重新进行调整,才能起到作用。“即使真的对某些消费者造成一定的负担,那么只要对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有所帮助,这个决定本身就是合理的,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让消费者的负担减小”。
对此,有环保工作者在《北京地球村——塑料袋收费之建议》里献策:商家应该定期将收费上缴政府,政府建立环保基金进行管理;扣除运作和管理费用后,这些基金将用于资助建立废旧塑料袋回收、再循环利用系统,治理白色污染项目,防止、减少生活垃圾产生的项目,垃圾的利用研究,以及环保教育等。
由于塑料袋大都使用不可再生降解材料生产,处理时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而这两种办法都不利于环保,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虽然我国正式使用并生产塑料袋尚不足30年,但因过度使用对能源、资源以及环境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数字显示,我国目前每天使用30多亿个塑料袋,生产这些塑料袋至少需要13000多吨石油。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李静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每年,我国超市、百货商店、菜市场、水果摊使用的塑料袋累计需要160万吨塑料。按照生产1吨塑料需要消耗3吨以上的石油计算,全国每年生产塑料袋需消耗480多万吨石油”。
限塑后的蝶变效应
据公开消息,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锐减,甚至减少比例最多达九成以上。
虽然“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袋的使用量骤然减少,成效颇显。但从政策本质上来解读,“限塑令”的本意并非为减少塑料袋用量,而其实质是在于提倡节约资源,过有节制的生活,倡导爱护环境,关注环保和培养环保意识。
有人指出,政府和有关部门眼下应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电视、报纸等平台,展开立体宣传,让“禁塑令”家喻户晓;二是拨出专项科研经费,加快环保购物袋的研究,早日实现环保购物袋的大规模生产,并且统一价格。
按照“限塑令”规定,商家可以自主定价,只是不能以低于经营成本的价格销售塑料购物袋,各超市也均表示按成本价收费,而这消费者却无从考究。记者调查时发现,各售货点收费1至5角钱不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销售的塑料袋本身是一种商品,应该按照成本合理公平定价,不能让塑料袋有偿使用成为经营者牟利的一种手段。
同时,商家收取的这部分“环保费”装进了自己的腰包,消费者应该有权了解费用的去向,如何透明化、监管主体是哪个机构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落实。
曾有专家指出,中国的“限塑运动”,可以学习国外经验,采取惩罚性的收费制度,所得费用2/3上缴国库用于专门治理环保,另外1/3留做商家的成本,让商家没有盈利的空间。
那么塑料袋收费,究竟谁受损,谁获益?
“羊毛出在羊身上,限塑令会不会把塑料袋成本转嫁给顾客?”一些受访者一边向记者表示对“限塑令”的大力支持、欣赏与敬畏的同时,也表达着深切忧虑。
有人指出,消费只是产业链条的末端,限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产环节。如果管不住生产环节,就无法管住销售与使用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任青山教授认为,要从根本上遏制“白色污染”,还得从源头抓起,要限制超薄塑料袋的生产厂商。治理环境应该明确义务和责任,是谁污染的,谁在其中受益应该搞清楚。塑料袋在很大程度上给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但受益的是生产企业和商家。因此承担减缓“白色污染”的责任绝不能由消费者一家买单,生产厂家、商家、政府均应承担责任。
迄今,塑料袋生产已成为规模产业,“限塑令”对行业的影响显而易见的,因此政府要对受到牵连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技术、资金的扶持,促其实现转型,从而降低生产。
据悉,自今年1月国务院下发“限塑令”之后,一些企业濒临危机:连续11年居行业规模之首的塑料袋生产企业——河南遂平华强塑胶有限公司,突然停产并宣布整体转让;东北最大塑料袋生产基地辽宁省营口市芦屯镇也悄然停产,“因为限塑,我们厂已20多天没有接到订单,只能停产了。”芦屯镇兴达塑料厂负责人徐洪文说。
环保行为蹒跚起步
以民生消费视角分析,消费者对多花几角钱并不心疼,只要能带来方便,他们在掏钱买袋的购买过程中也没有丝毫迟缓。
一个刚买完塑料袋装水果的市民告诉记者,他刚刚下班,还来不及回家取袋子,“只花几毛钱,图个方便。至于环保,我十分认同,我也倡导环保意识,我以后会注意,但今天还是为了方便。”他说此话时,面露尴尬和无奈。
由此见得,“限塑令”要想渗透到环保实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人认为,“限塑令”并非“禁塑令”,其不是长久之计。比如受利益驱动,厂家会继续生产各种合格或不合格的塑料袋。
有消费者建议,要真正地遏制白色污染,就必须实行全面彻底的“禁塑令”。如今,应尽量缩短“限塑”这一过渡性政策的实施时间,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为社会尽责意识。
与此同时,环保部门要建立废塑料从回收、运输、贮存到再生利用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鼓励商家多生产既便宜又环保的可降解垃圾袋;工商部门也不能单纯为“限塑”而执法,而是要督促商家转变观念,引导环保消费新潮流。
在一项“‘限塑令’后,有关部门还需做什么?”的网络调查中,记者发现,“推出可降解替代品”的选择占60.34%;“在生产环节上限塑”占18.84%;“需设置激励机制”占14.03%;而“加大违规处罚力度”仅占6.79%。
据作家叶永烈所说,“澳大利亚的妇女,不以挎名牌皮包为荣耀,而是以拎环保袋为时尚”。
在中国,重拎布袋子、菜篮子,回归绿色生活,正现身于街头巷尾。此刻的中国时间,环保意识已经悄然觉醒。
国外“限塑”典型
英国:最大连锁超市特斯科,采取“奖励积分法”,顾客重复使用购物袋可累积得分。
德国:大多数商店塑料袋根据大小来收费,从0.05欧元到0.5欧元不等;帆布袋或棉布袋售价不到1欧元。此外,所有向消费者提供塑料购物袋的商店都要缴纳回收费。
美国旧金山:当地零售商只允许向顾客提供纸袋、布袋或以玉米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可降解生物塑料袋,化工塑料袋被严格禁止。
日本:一年内,容器包装材料使用量超过50吨的超市、便利店等零售店铺,有义务自主制定削减购物袋和包装纸的目标。
孟加拉国:进口或销售塑料袋的人可被判最高10年徒刑,发放塑料袋者则可被处以6个月的监禁。有些商人曾被罚款,最多的被罚了2000美元。
卢旺达:禁止生产使用厚度在100微米以下的塑料袋,同时禁止超市向顾客提供塑料袋,顾客可以花钱购买到植物纤维制作的袋子。一些超市曾经因不顾规定向顾客提供塑料袋而被勒令关门。
南非:禁止生产和进口厚度小于30微米的塑料袋,违反者可被处以最长10年监禁。南非政府规定,每出售1公斤塑料袋,政府要从中提取2.13兰特,投入到创造就业机会和提供职业培训的机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