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程”在《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中又称“课程组件”,是当代教育系统中编制课程的一种形式,一个学科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单元,每一个单元讨论一个独特的概念或运动。这种片段化、单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使课程灵活多变、富有逻辑,还使课程内容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当然,要让幼儿对微课程充分关注并完全喜爱,我们还有必要还课程一个基于幼儿兴趣与经验的生长点,唯有此,幼儿在整个微课程过程中,才会积极探究、身心在场。
本文尝试借助大班幼儿“养蚕记”,阐述如何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情感兴趣等,来建构由小及大,由一点到多元的呼应式“微课程”。
一、幼儿生活———微课程的活资源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已然是最好的活教材,但如何去捕捉、提炼这些内容,使之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微课程,便需要我们教师独具慧心地在日常生活中倾听幼儿、观察幼儿,从幼儿的交谈中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使之成为生成“微课程”的活资源、好种子。
可爱的蚕宝宝
双休过后的周一早晨,涵涵走进教室,兴奋地对正在捏橡皮泥的轩轩说:“我昨天看到蚕啦!”轩轩一听,好奇地问:“什么蚕呀?”“就是我们上次在书中看到的那个绿绿的、像虫子一样的蚕呀!”“蚕会不会爬?”一旁的妮妮也凑上来问。“当然会呀,蚕爬起来一扭一扭的,可好玩啦!”涵涵得意地介绍着,旁边的小朋友们一脸膜拜。
这真是一个绝好的饲养机会。于是,我立即联系了涵涵妈妈,请她带一些蚕到班上来饲养,供幼儿零距离的观察蚕、认识蚕。在涵涵妈妈的帮助下,蚕宝宝顺利地进驻我们班级,成了我班科学角的贵宾,幼儿“微课程”的主角。
一个“微课程”的主题就这样从幼儿的交谈中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它的出现没有教师的精心谋划,更没有任何的运筹帷幄,有的只是对幼儿生活的发现和对幼儿兴趣的支持与满足。
二、幼儿问题———微课程的延展点
有了资源,微课程的主题便应运而生。如何让这微课程主题枝繁叶茂,生动活泼,便需要教师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关注幼儿活动中产生的的各种新问题、新发现,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生成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有价值的单元子课程。
1.乡间有桑
自从蚕来到了班上,幼儿每天来园第一件事就是奔向科学角,一睹蚕的“芳容”。但蚕宝宝吃的桑叶该从哪里来呢?这个问题一下子难住了幼儿,也难住了我这个不太远足的小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与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
“小朋友们知道桑叶哪里有呢?”“树上呀!”他们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可是桑树又长在哪呢?”幼儿与我一起陷入了沉思。“这样吧,今天我们回家的时候,跟爸爸妈妈一起在路边找找。找到桑树的小朋友摘点桑叶来,大家一起喂蚕宝宝,怎么样?”“好!”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回家找桑叶成了他们的一个子课程。
班上三十多名幼儿,就有三十多条往返幼儿园的路。果然,一些家住农村的幼儿非常轻易地为大家采摘到了桑叶,为蚕宝宝提供了食粮。乡间有桑,这个生活常识在幼儿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认识。
微课程的生长与延续始于幼儿的问题,并指向问题的解决。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终结。问题总会相伴相生,解决完一个问题,有时还会相继生成更为深刻的问题。这同样需要教师去关注、发现,从而生成出更多的单元子课程。
随着桑叶的来临,幼儿每天入园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到饲养角去喂蚕宝宝,有时,一天甚至要喂很多次。幼儿的拥挤会不会伤害到蚕宝宝?一天喂多次会不会让蚕宝宝吃撑了?于是“如何喂蚕宝宝”“谁来喂”“蚕宝宝长大了怎么住”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了一个新的课题。为了保护幼儿对蚕宝宝的喜爱之情,将大家对蚕宝宝的爱变得更有序、更科学,于是,根据幼儿爱蚕宝宝的这个情感主线,便有机生成了“今天我喂食”和“给蚕安新家”这两个新的单元子课程。
2.今天我“喂食”
“蚕宝宝每天吃多少桑叶为宜?”“大家都想喂食,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我组织幼儿开始了主题讨论。有的幼儿提议说:“猜拳,赢的人就可以喂食。”“不行,那样输的人就没有喂蚕宝宝的机会了。”立刻有幼儿提出异议。“那我们轮流喂,这样大家都有机会。”很快大家便达成共识:轮流喂食,每次两人喂,每天喂三次。运用生活经验合理地解决生活问题这一微课程,就这样在大家的讨论与协商中得到了展开。
3.给蚕安“新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宝宝日益长大,原先的一个纸盒已经显得狭小了些。针对这一现象,我心疼地抛出了问题:“哎呀,蚕宝宝们长大了,挤在一起太紧了,下面的蚕宝宝会不会因为被上面的蚕宝宝压着而受伤?”“是啊,是啊,我发现下面那个蚕宝宝都蜷着身体。”“那怎么办呢?”我显得一筹莫展。“我们再找个盒子,让他们分开来住吧!”涵涵一边出主意。“真是个不错的主意!”我及时夸奖,然后问:“蚕宝宝分开后,我们能不能把他们的房间打扮得漂亮一点?”“当然能呀!”于是,幼儿三五成群,一起商量起创设方案。也最终通过黏贴、涂色、画图案等,让蚕宝宝的房间焕然一新,别具一格。一节融入对蚕宝宝的爱的美术活动就这样悄然地拉开序幕,并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许多“商务小标间”。
三、幼儿发展———微课程的生命线
当基于幼儿经验的微课程主题有了外衍的广度后,我们还必须向微课程要深度、要质量,而一个有价值的微课程必然会指向幼儿的个性发展,促进幼儿的经验提升。唯有此,微课程才会具有生命活力,在幼儿的成长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在微课程的建设中,我们还要注意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學习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更为丰富的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宝宝已有当初的蚁蚕渐渐地成长为熟蚕。如何让幼儿了解蚕宝宝的成长历程,同时增进他们对蚕宝宝的认识与情感,一个个促进幼儿经验提升、认知发展的新单元子课程也应运而生。
1.蚕宝宝成长记
首先,我们为每位幼儿提供了一个记录本,组织幼儿自己设计有新意的封面,增添幼儿的记录兴趣。其次,鼓励幼儿每天去观察蚕宝宝,随时记录蚕的发展变化。再次,将幼儿的记录本呈放在一起,供幼儿相互交流、比较。最后,每个幼儿的记录本都成为了一本别具一格的蚕宝宝成长故事书。这样,既满足了幼儿探究蚕宝宝的兴趣,又展现了蚕宝宝每一阶段的成长形态,为科学认知蚕宝宝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图画故事书。
2.我眼里的蚕宝宝
蚕宝宝由小到大,每一个阶段都各不相同,而且蚕宝宝在吃桑叶、休眠、吐丝时都是千姿百态、各具形象。为了将这些艺术画面展现出来,我便组织幼儿仔细观察蚕的不同动作,然后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也就是在多次的艺术创作中,幼儿对蚕的认识与喜爱得到了提升。
3.蚕宝宝结茧啦
在饲养蚕宝宝一段时间后,幼儿发现蚕宝宝的身体收缩起来,整个呈透明状,而且头胸部开始昂起,于是,蚕宝宝是如何吐丝结茧的课程便应然而生。为了让幼儿了解蚕宝宝吐丝结茧的过程,再创设让蚕宝宝吐丝结茧的环境,我先让幼儿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的视频,帮助幼儿发现蚕宝宝结茧的最好场所是交叉的空间。然后,再次发动家长力量,搜集油菜杆等材料帮助蚕吐丝结茧。最后,在幼儿的期盼中,蚕不仅结出了纯白、淡黄等不同颜色的茧,还结出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茧,其中一个爱心形状的茧,更是让幼儿感受到了来自蚕宝宝爱的回馈。留下卵,期待明年再相见,成了他们与蚕的一个真情约定。
蚕的“微课程”随着蚕宝宝长大后的化茧为娥而拉下帷幕,暂时告一个段落。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目睹了蚕的成长,而且丰富了对蚕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关注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从此根植进了他们的内心。
微课程虽小,但对幼儿的影响却是深刻的、长远的。要做好微课程的建设,教师就要关注幼儿的生活,追随幼儿的兴趣,发现幼儿的问题,指向幼儿的发展。在与幼儿的共同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获取经验的机会,并通过鼓励和启发,引领幼儿深度学习,运用已有经验去建构新经验,同时将未知经验转化为已知经验。如此,微课程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彰显生命价值。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名师工作坊引领乡村幼儿教师发展的研究”(编號J-a/2016/04)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尝试借助大班幼儿“养蚕记”,阐述如何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情感兴趣等,来建构由小及大,由一点到多元的呼应式“微课程”。
一、幼儿生活———微课程的活资源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已然是最好的活教材,但如何去捕捉、提炼这些内容,使之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微课程,便需要我们教师独具慧心地在日常生活中倾听幼儿、观察幼儿,从幼儿的交谈中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使之成为生成“微课程”的活资源、好种子。
可爱的蚕宝宝
双休过后的周一早晨,涵涵走进教室,兴奋地对正在捏橡皮泥的轩轩说:“我昨天看到蚕啦!”轩轩一听,好奇地问:“什么蚕呀?”“就是我们上次在书中看到的那个绿绿的、像虫子一样的蚕呀!”“蚕会不会爬?”一旁的妮妮也凑上来问。“当然会呀,蚕爬起来一扭一扭的,可好玩啦!”涵涵得意地介绍着,旁边的小朋友们一脸膜拜。
这真是一个绝好的饲养机会。于是,我立即联系了涵涵妈妈,请她带一些蚕到班上来饲养,供幼儿零距离的观察蚕、认识蚕。在涵涵妈妈的帮助下,蚕宝宝顺利地进驻我们班级,成了我班科学角的贵宾,幼儿“微课程”的主角。
一个“微课程”的主题就这样从幼儿的交谈中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它的出现没有教师的精心谋划,更没有任何的运筹帷幄,有的只是对幼儿生活的发现和对幼儿兴趣的支持与满足。
二、幼儿问题———微课程的延展点
有了资源,微课程的主题便应运而生。如何让这微课程主题枝繁叶茂,生动活泼,便需要教师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关注幼儿活动中产生的的各种新问题、新发现,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生成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有价值的单元子课程。
1.乡间有桑
自从蚕来到了班上,幼儿每天来园第一件事就是奔向科学角,一睹蚕的“芳容”。但蚕宝宝吃的桑叶该从哪里来呢?这个问题一下子难住了幼儿,也难住了我这个不太远足的小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与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
“小朋友们知道桑叶哪里有呢?”“树上呀!”他们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可是桑树又长在哪呢?”幼儿与我一起陷入了沉思。“这样吧,今天我们回家的时候,跟爸爸妈妈一起在路边找找。找到桑树的小朋友摘点桑叶来,大家一起喂蚕宝宝,怎么样?”“好!”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回家找桑叶成了他们的一个子课程。
班上三十多名幼儿,就有三十多条往返幼儿园的路。果然,一些家住农村的幼儿非常轻易地为大家采摘到了桑叶,为蚕宝宝提供了食粮。乡间有桑,这个生活常识在幼儿的亲身实践中得到了认识。
微课程的生长与延续始于幼儿的问题,并指向问题的解决。当一个问题解决后,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终结。问题总会相伴相生,解决完一个问题,有时还会相继生成更为深刻的问题。这同样需要教师去关注、发现,从而生成出更多的单元子课程。
随着桑叶的来临,幼儿每天入园都会争先恐后地跑到饲养角去喂蚕宝宝,有时,一天甚至要喂很多次。幼儿的拥挤会不会伤害到蚕宝宝?一天喂多次会不会让蚕宝宝吃撑了?于是“如何喂蚕宝宝”“谁来喂”“蚕宝宝长大了怎么住”等一系列问题便成了一个新的课题。为了保护幼儿对蚕宝宝的喜爱之情,将大家对蚕宝宝的爱变得更有序、更科学,于是,根据幼儿爱蚕宝宝的这个情感主线,便有机生成了“今天我喂食”和“给蚕安新家”这两个新的单元子课程。
2.今天我“喂食”
“蚕宝宝每天吃多少桑叶为宜?”“大家都想喂食,怎么办?”面对这些问题,我组织幼儿开始了主题讨论。有的幼儿提议说:“猜拳,赢的人就可以喂食。”“不行,那样输的人就没有喂蚕宝宝的机会了。”立刻有幼儿提出异议。“那我们轮流喂,这样大家都有机会。”很快大家便达成共识:轮流喂食,每次两人喂,每天喂三次。运用生活经验合理地解决生活问题这一微课程,就这样在大家的讨论与协商中得到了展开。
3.给蚕安“新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宝宝日益长大,原先的一个纸盒已经显得狭小了些。针对这一现象,我心疼地抛出了问题:“哎呀,蚕宝宝们长大了,挤在一起太紧了,下面的蚕宝宝会不会因为被上面的蚕宝宝压着而受伤?”“是啊,是啊,我发现下面那个蚕宝宝都蜷着身体。”“那怎么办呢?”我显得一筹莫展。“我们再找个盒子,让他们分开来住吧!”涵涵一边出主意。“真是个不错的主意!”我及时夸奖,然后问:“蚕宝宝分开后,我们能不能把他们的房间打扮得漂亮一点?”“当然能呀!”于是,幼儿三五成群,一起商量起创设方案。也最终通过黏贴、涂色、画图案等,让蚕宝宝的房间焕然一新,别具一格。一节融入对蚕宝宝的爱的美术活动就这样悄然地拉开序幕,并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许多“商务小标间”。
三、幼儿发展———微课程的生命线
当基于幼儿经验的微课程主题有了外衍的广度后,我们还必须向微课程要深度、要质量,而一个有价值的微课程必然会指向幼儿的个性发展,促进幼儿的经验提升。唯有此,微课程才会具有生命活力,在幼儿的成长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在微课程的建设中,我们还要注意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學习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更为丰富的经验。 随着时间的推移,蚕宝宝已有当初的蚁蚕渐渐地成长为熟蚕。如何让幼儿了解蚕宝宝的成长历程,同时增进他们对蚕宝宝的认识与情感,一个个促进幼儿经验提升、认知发展的新单元子课程也应运而生。
1.蚕宝宝成长记
首先,我们为每位幼儿提供了一个记录本,组织幼儿自己设计有新意的封面,增添幼儿的记录兴趣。其次,鼓励幼儿每天去观察蚕宝宝,随时记录蚕的发展变化。再次,将幼儿的记录本呈放在一起,供幼儿相互交流、比较。最后,每个幼儿的记录本都成为了一本别具一格的蚕宝宝成长故事书。这样,既满足了幼儿探究蚕宝宝的兴趣,又展现了蚕宝宝每一阶段的成长形态,为科学认知蚕宝宝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图画故事书。
2.我眼里的蚕宝宝
蚕宝宝由小到大,每一个阶段都各不相同,而且蚕宝宝在吃桑叶、休眠、吐丝时都是千姿百态、各具形象。为了将这些艺术画面展现出来,我便组织幼儿仔细观察蚕的不同动作,然后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也就是在多次的艺术创作中,幼儿对蚕的认识与喜爱得到了提升。
3.蚕宝宝结茧啦
在饲养蚕宝宝一段时间后,幼儿发现蚕宝宝的身体收缩起来,整个呈透明状,而且头胸部开始昂起,于是,蚕宝宝是如何吐丝结茧的课程便应然而生。为了让幼儿了解蚕宝宝吐丝结茧的过程,再创设让蚕宝宝吐丝结茧的环境,我先让幼儿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的视频,帮助幼儿发现蚕宝宝结茧的最好场所是交叉的空间。然后,再次发动家长力量,搜集油菜杆等材料帮助蚕吐丝结茧。最后,在幼儿的期盼中,蚕不仅结出了纯白、淡黄等不同颜色的茧,还结出了不同大小与形状的茧,其中一个爱心形状的茧,更是让幼儿感受到了来自蚕宝宝爱的回馈。留下卵,期待明年再相见,成了他们与蚕的一个真情约定。
蚕的“微课程”随着蚕宝宝长大后的化茧为娥而拉下帷幕,暂时告一个段落。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目睹了蚕的成长,而且丰富了对蚕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关注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从此根植进了他们的内心。
微课程虽小,但对幼儿的影响却是深刻的、长远的。要做好微课程的建设,教师就要关注幼儿的生活,追随幼儿的兴趣,发现幼儿的问题,指向幼儿的发展。在与幼儿的共同生活中,为幼儿提供获取经验的机会,并通过鼓励和启发,引领幼儿深度学习,运用已有经验去建构新经验,同时将未知经验转化为已知经验。如此,微课程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彰显生命价值。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资助课题“名师工作坊引领乡村幼儿教师发展的研究”(编號J-a/2016/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