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加拿大旅游之前做功课,搜索其世界遗产名录时发现一个奇怪的名字:Head-Smashed-In Buffalo Jump——野牛跳崖也就罢了,怎么强调头碎?再看到原来是一些名为“黑脚族”(Blackfoot)的印第安人逼着这些野牛们跳崖的,就更好奇了:“黑脚”两字如此剽悍,难道他们个个猛如李逵和程咬金?不然怎么逼得野牛都要跳崖了?
没见野牛,先遇“断背山”
清晨从落基山脚下一路向南,取道加拿大第四大城市卡尔加里,我们前往此行目的地——列入加拿大世界遗产名录的美洲野牛涧。
卡尔加里每年7月都会举行牛仔节,重头戏是赛牛、赛马、赛大篷车、牧羊犬赶羊等项目。每年逢此盛会,全城轰动,所有人以牛仔装扮出现,有些商店甚至会布置成牛棚。
那天并非牛仔节,城中也没有牛仔横行,可我们还是迷路了。一通胡冲乱撞之后,才好不容易重新找到南去野牛涧的方向。看来比原计划走高速路要多花一些时间了。怎么办?野牛涧顾名思义地处偏僻荒野,没有可供住宿的地方,我们只得选择一个附近的小镇停留一晚。扫了一遍地图,觉得Fort Macleod这个名字不错,就选了它。
车进小镇,发现唯一的一条主要街道上,那些有着浓郁西部情怀的房屋建筑中,竟然不可思议地藏有中国餐馆,而且有两家之多!走进其中一家,知道老板来自广东台山,我便用中文点菜,谁知他竟一时反应不过来——我想他已经太久没有听到普通话了。
吃饭的工夫,同伴打开了他的法语旅行书,找到了关于Fort Macleod的只言片语。这个地方还真有些来头:电影《断背山》曾在这里取景。
电影中恩尼斯(Ennis)遇见卡西(Cathy)的场景是在当地皇后旅馆(Queen's Hotel)附设的酒吧拍摄的,皇后旅馆原先是木建筑,后以邻近野牛涧运来的砂岩为建材,于1903年改建完成。而他们曾在这里进餐的Javashop,里面已空空荡荡,似乎荒废很久了。镇中几乎没有行人,只有我们拉长的影子。几个少年开车呼啸而过,提醒我们这里并不只是电影的布景。
而小镇的经典景观,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军堡(Fort)。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大批来到加拿大西部,带来的枪与酒成了乱源,造成当地印第安人与白人的严重冲突。1874年加拿大西北骑警North West Mounted Police派驻西部维持当地和平,就是以Fort Macleod为大本营。1892年军堡及附近地区人口不断增加,终成小镇。
“恶人和威士忌杀起人来快得惊人,我们大概剩不下几个了。警察保护我们就像羽毛保护小鸟过冬一样。”19世纪伟大的印第安人酋长克罗福特曾这样评价。
克罗福特本人就是黑脚族。想到第二天就要去到野牛涧解开关于黑脚猛士、关于头碎野牛的疑惑,我们无比期待。
Head-Smashed:原来碎的不是牛头
出了Fort Macleod不到20公里,美洲野牛涧终于到了。
在美洲旅行,印第安人始终是一个主题。由于殖民者的迫害、杀戮、毁灭,印第安文化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经不多,美洲野牛涧及其博物馆是了解认识印第安文化的一个绝佳场所,尤其是想了解黑脚族的话——在这里生活的黑脚族印第安人真的族如其名,是西北平原上力量最强大、最富军事侵略精神的一支。其强悍不仅对人,对牛也是一样。
几千年来,美洲野牛一直是北美大平原土著谋生的物质来源:牛肉可以充饥,牛皮可以做成帐篷及衣服,牛粪可以生火取暖,牛的腱、骨和角可以制成工具。美洲野牛涧是史前印第安土著最大的围猎场之一。黑脚族每一部落都分为若干狩猎群组,由一名或多名首领领导。由他们发明的“赶牛跳崖”的狩猎方式富有创意,更显他们智勇双全——
美洲野牛涧包括圈牛区、屠宰区和加工处理场。黑脚族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对野牛习性的了解,先将牛群追赶到32平方公里左右的圈牛区,再缩小包围圈至有一道约18米高悬崖的屠宰区内,逼使其跳下悬崖摔死,然后在下面的营房里分割尸体。从5700年前到19世纪中期,被赶下这道悬崖摔死的野牛不计其数,悬崖下白骨累累。今天,在11米左右深的存骨坑内仍然可以看见许多野牛骨骼。
转了一圈肚子饿了,恰好博物馆那家餐厅的印第安小姑娘热情推荐:这里有Buffalo肉提供。来到野牛涧吃野牛肉?好主意!怀着水煮牛肉,杭椒牛柳的白日梦,我向她询问Buffalo的做法,小姑娘得意洋洋的回答差点让我闭了气——“我们提供的是Buffalo汉堡”。我此行的汉堡噩梦,果然没有结束。
不过收获也是有的。“头碎”之说从何而来在这里被揭晓了答案:原来,碎的不是牛头,而是人头!传说当年有一个黑脚印第安少年,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坚持冲锋到第一线,直接下到崖下等牛,结果很不幸——他被掉下来的野牛砸碎了头……
没见野牛,先遇“断背山”
清晨从落基山脚下一路向南,取道加拿大第四大城市卡尔加里,我们前往此行目的地——列入加拿大世界遗产名录的美洲野牛涧。
卡尔加里每年7月都会举行牛仔节,重头戏是赛牛、赛马、赛大篷车、牧羊犬赶羊等项目。每年逢此盛会,全城轰动,所有人以牛仔装扮出现,有些商店甚至会布置成牛棚。
那天并非牛仔节,城中也没有牛仔横行,可我们还是迷路了。一通胡冲乱撞之后,才好不容易重新找到南去野牛涧的方向。看来比原计划走高速路要多花一些时间了。怎么办?野牛涧顾名思义地处偏僻荒野,没有可供住宿的地方,我们只得选择一个附近的小镇停留一晚。扫了一遍地图,觉得Fort Macleod这个名字不错,就选了它。
车进小镇,发现唯一的一条主要街道上,那些有着浓郁西部情怀的房屋建筑中,竟然不可思议地藏有中国餐馆,而且有两家之多!走进其中一家,知道老板来自广东台山,我便用中文点菜,谁知他竟一时反应不过来——我想他已经太久没有听到普通话了。
吃饭的工夫,同伴打开了他的法语旅行书,找到了关于Fort Macleod的只言片语。这个地方还真有些来头:电影《断背山》曾在这里取景。
电影中恩尼斯(Ennis)遇见卡西(Cathy)的场景是在当地皇后旅馆(Queen's Hotel)附设的酒吧拍摄的,皇后旅馆原先是木建筑,后以邻近野牛涧运来的砂岩为建材,于1903年改建完成。而他们曾在这里进餐的Javashop,里面已空空荡荡,似乎荒废很久了。镇中几乎没有行人,只有我们拉长的影子。几个少年开车呼啸而过,提醒我们这里并不只是电影的布景。
而小镇的经典景观,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军堡(Fort)。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大批来到加拿大西部,带来的枪与酒成了乱源,造成当地印第安人与白人的严重冲突。1874年加拿大西北骑警North West Mounted Police派驻西部维持当地和平,就是以Fort Macleod为大本营。1892年军堡及附近地区人口不断增加,终成小镇。
“恶人和威士忌杀起人来快得惊人,我们大概剩不下几个了。警察保护我们就像羽毛保护小鸟过冬一样。”19世纪伟大的印第安人酋长克罗福特曾这样评价。
克罗福特本人就是黑脚族。想到第二天就要去到野牛涧解开关于黑脚猛士、关于头碎野牛的疑惑,我们无比期待。
Head-Smashed:原来碎的不是牛头
出了Fort Macleod不到20公里,美洲野牛涧终于到了。
在美洲旅行,印第安人始终是一个主题。由于殖民者的迫害、杀戮、毁灭,印第安文化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经不多,美洲野牛涧及其博物馆是了解认识印第安文化的一个绝佳场所,尤其是想了解黑脚族的话——在这里生活的黑脚族印第安人真的族如其名,是西北平原上力量最强大、最富军事侵略精神的一支。其强悍不仅对人,对牛也是一样。
几千年来,美洲野牛一直是北美大平原土著谋生的物质来源:牛肉可以充饥,牛皮可以做成帐篷及衣服,牛粪可以生火取暖,牛的腱、骨和角可以制成工具。美洲野牛涧是史前印第安土著最大的围猎场之一。黑脚族每一部落都分为若干狩猎群组,由一名或多名首领领导。由他们发明的“赶牛跳崖”的狩猎方式富有创意,更显他们智勇双全——
美洲野牛涧包括圈牛区、屠宰区和加工处理场。黑脚族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和对野牛习性的了解,先将牛群追赶到32平方公里左右的圈牛区,再缩小包围圈至有一道约18米高悬崖的屠宰区内,逼使其跳下悬崖摔死,然后在下面的营房里分割尸体。从5700年前到19世纪中期,被赶下这道悬崖摔死的野牛不计其数,悬崖下白骨累累。今天,在11米左右深的存骨坑内仍然可以看见许多野牛骨骼。
转了一圈肚子饿了,恰好博物馆那家餐厅的印第安小姑娘热情推荐:这里有Buffalo肉提供。来到野牛涧吃野牛肉?好主意!怀着水煮牛肉,杭椒牛柳的白日梦,我向她询问Buffalo的做法,小姑娘得意洋洋的回答差点让我闭了气——“我们提供的是Buffalo汉堡”。我此行的汉堡噩梦,果然没有结束。
不过收获也是有的。“头碎”之说从何而来在这里被揭晓了答案:原来,碎的不是牛头,而是人头!传说当年有一个黑脚印第安少年,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坚持冲锋到第一线,直接下到崖下等牛,结果很不幸——他被掉下来的野牛砸碎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