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落实的课程,学生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质量,影响着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已逐渐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工作在一线的中学数学老师,如何促使自身在有效教学的同时提升自我?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从意识和情感层面提出几点切身体会与深刻认识。
一、加强教学准备,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备“教材”更要备“人”
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名教师都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在备课时就要对学生作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越能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训练,教师则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并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课堂引向深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教程”更要重“教法”
不少数学教师的备课还停留在应付教学和学校检查阶段,比较关注教学的流程、关注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及时问安排,但对每个环节的教学如何开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教法上的研究却很少,使备课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到细节,离精心备课的要求相距甚远;精心备课不仅要求教师备教学流程,更要重视备教法;备教法即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每个环节在教法上多动脑筋,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对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切入点、如何设计学生课堂中的展示环节等都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策划。
二、重过程,关注教学过程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
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即要求教师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等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对所学新知识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案例1:在介绍“方差”概念时:当两组平均数相同的数据,在图象中体现出来的折线波动大小不一,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一种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呢?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①可不可以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累计值来表示?②可不可以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和来表示?③可不可以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④可不可以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三次方的和、四次方的和来表示?
这样以“数形结合”的思想为指导,以如何有效反映数据的波动程度为主线展开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出所学的新概念与直接介绍“方差”相比,这样给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学生知道了反映数据波动程度的方法有多种,方差是其中的一种,且是数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来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有着重要意义。
(二)重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三、注重情感培养是有效教学的内在动力
(一)培养教师自身积极的工作情感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满腔的工作热情,教师对工作有很高的热情,是对本职工作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教师自身良好素质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的高超的专业水平、对工作的认真敬业、富有激情的教学、在课堂上所展现的幽默机智以及对工作的执着和对学生的热爱等,假以时日则必形成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积极情感,从而为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努力给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教师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
(三)积极增进师生间的课外情感交流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就要求教师十分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仅在课堂上,课外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去和学生交流,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分担他们的困苦,分享他们的欢乐;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各个方面,尝试更多地去关注他们,不断增进师生的情感,必能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总之,纵观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空间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只有在“备”字上下足功夫、在“导”字上加强研究、在“情”字上增加投入,才能在“效”的探索道路上找到一条光明之路。
一、加强教学准备,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一)备“教材”更要备“人”
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名教师都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在备课时就要对学生作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越能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训练,教师则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并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课堂引向深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教程”更要重“教法”
不少数学教师的备课还停留在应付教学和学校检查阶段,比较关注教学的流程、关注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及时问安排,但对每个环节的教学如何开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教法上的研究却很少,使备课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到细节,离精心备课的要求相距甚远;精心备课不仅要求教师备教学流程,更要重视备教法;备教法即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的每个环节在教法上多动脑筋,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对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切入点、如何设计学生课堂中的展示环节等都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策划。
二、重过程,关注教学过程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
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即要求教师努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等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对所学新知识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案例1:在介绍“方差”概念时:当两组平均数相同的数据,在图象中体现出来的折线波动大小不一,那么我们可以用怎样的一种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呢?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①可不可以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累计值来表示?②可不可以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和来表示?③可不可以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④可不可以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三次方的和、四次方的和来表示?
这样以“数形结合”的思想为指导,以如何有效反映数据的波动程度为主线展开思考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出所学的新概念与直接介绍“方差”相比,这样给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学生知道了反映数据波动程度的方法有多种,方差是其中的一种,且是数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来源、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有着重要意义。
(二)重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三、注重情感培养是有效教学的内在动力
(一)培养教师自身积极的工作情感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满腔的工作热情,教师对工作有很高的热情,是对本职工作负责任的表现,也是教师自身良好素质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师的高超的专业水平、对工作的认真敬业、富有激情的教学、在课堂上所展现的幽默机智以及对工作的执着和对学生的热爱等,假以时日则必形成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积极情感,从而为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二)努力给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教师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情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
(三)积极增进师生间的课外情感交流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就要求教师十分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仅在课堂上,课外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放下架子去和学生交流,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分担他们的困苦,分享他们的欢乐;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各个方面,尝试更多地去关注他们,不断增进师生的情感,必能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总之,纵观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空间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只有在“备”字上下足功夫、在“导”字上加强研究、在“情”字上增加投入,才能在“效”的探索道路上找到一条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