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征程,百年辉煌。在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中,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史诗。在一次次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的伟大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播下火种的小小红船,发展成为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坚定不移驶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前景。
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和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领路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及时解决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一道道极为复杂的难题,引领中国革命航船不断前进。
开辟革命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然而,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过的难题。毛泽东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厘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他领导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同志还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深刻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建设人民军队。在大革命失败后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毛泽东同志在八七会议上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从三湾改编决定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到古田会议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在黨的绝对领导下建设发展人民武装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建成一支具有一往无前精神、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军队。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同志筹划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他把秋收起义的部队编为工农革命军,进行三湾改编,确定了“支部建在连上”原则,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带领红四军在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指挥军队取得了前三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毛泽东同志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的积极性。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指挥中央红军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同志起草《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宣传提纲,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科学预见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得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光明前景。毛泽东同志指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基本肃清了党内错误思想,使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统一。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挥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领导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在解放区开展土地制度改革,部署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斗争精神,取得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推进“伟大工程”。“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紧密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建设党,特别是提出思想建党的原则,以无产阶级思想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和各种错误倾向,要求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从而把党建设成为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组织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党和人民事业凝聚最广大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
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挥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残敌,成功组织了同投机资本作斗争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实行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用事实证明共产党不仅在军事上是无敌的,在政治上是坚强的,在经济上也是完全有办法的。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使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毛泽东同志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领导了包括社会改造在内的多方面的民主改革,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使社会面貌、社会风尚发生了极大变化,使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更加巩固。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全力恢复国民经济,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不失时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用和平的方法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家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保持“两个务必”。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重要思想,告诫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他始终重视保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本色不变质,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因贪图享乐、权力腐败、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对一些党员干部做官当老爷、搞特殊化甚至欺压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正因为始终保持“两个务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在“赶考”路上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答卷。
创立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引领中国改革航船破浪前行。
实现伟大转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确立基本路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开展和深入发展,邓小平同志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实现。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开创“一国两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正视历史和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1982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3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六条方针。“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上,并取得成功。
明确社会主义本质。1992年初,在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断。尤为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精辟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南方谈话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驗,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对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创立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引领中国改革航船稳步前行。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处于两种社会制度对立、斗争的最前沿。面对空前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江泽民同志领导全党科学判断形势,全面把握大局,进行艰辛探索,从容应对困难和风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江泽民同志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要做到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国务院加快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步伐,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重大发展战略。为了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党中央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准确分析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形势,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面对我国经济高速粗放增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形势,明确提出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推进实施“一国两制”。1989年后特别是苏东剧变后,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设置重重障碍,阻扰和对抗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确保香港平稳过渡和维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1992年底,党中央提出“以我为主,两手准备”的方针。此后,中国政府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加紧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准备和筹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关工作。1997年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祖国。1999年12月 20日,澳门胜利回归祖国。
推进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他从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情况出发,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完整提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終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带领中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引领中国改革航船继续前行。
推动科学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也暴露出我国存在发展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胡锦涛同志深刻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经验,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经济发展方针从“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强调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又要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党的十七大又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表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着力解决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党中央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应对重大挑战。“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来势之猛、扩散之快、影响之深,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危机以来所仅见。党中央果断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使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党中央还带领人民取得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和南方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恢复重建的胜利。
着力改善民生。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中央着眼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同时,积极探索完善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路子,不断提升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急剧转型过程中,我国始终保持了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
提高执政能力。党中央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任务后,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新的决策部署,包括: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形成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引领中国改革航船驶入新征程。
提出伟大梦想。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表达了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中国梦贯通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融通了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體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力量”作为重大政治原则写入了党章。2018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党的领导地位,为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供了有力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党中央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面建成小康。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伟大成就,向世界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等新观点新论断,出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336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全面依法治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这一总目标,全会提出了涵盖依法治国各个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成果。
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把党建设好、管理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从中央政治局立规矩开始,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入手,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了全党全社会风气整体转变。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引领全球治理。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坚定地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一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世界乱象中的中流砥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抗击新冠疫情。2020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并有力支持了世界各国疫情防控。针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中国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开启新的征程。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和安排。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仍需风雨兼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第七研究部副主任)
(責任编辑:武淳)
一百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和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领路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策略,及时解决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一道道极为复杂的难题,引领中国革命航船不断前进。
开辟革命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然而,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前所未有过的难题。毛泽东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厘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他领导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同志还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深刻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建设人民军队。在大革命失败后严酷的斗争和血的教训中,毛泽东同志在八七会议上强调:“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从三湾改编决定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到古田会议规定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在黨的绝对领导下建设发展人民武装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建成一支具有一往无前精神、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新型人民军队。
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同志筹划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他把秋收起义的部队编为工农革命军,进行三湾改编,确定了“支部建在连上”原则,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他带领红四军在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指挥军队取得了前三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毛泽东同志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加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的积极性。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同志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指挥中央红军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中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同志起草《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宣传提纲,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科学预见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得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的光明前景。毛泽东同志指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基本肃清了党内错误思想,使全党达到空前的团结统一。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指挥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领导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在解放区开展土地制度改革,部署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发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斗争精神,取得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推进“伟大工程”。“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紧密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建设党,特别是提出思想建党的原则,以无产阶级思想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和各种错误倾向,要求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从而把党建设成为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组织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为党和人民事业凝聚最广大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推翻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
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挥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扫荡残敌,成功组织了同投机资本作斗争的“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实行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用事实证明共产党不仅在军事上是无敌的,在政治上是坚强的,在经济上也是完全有办法的。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使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毛泽东同志以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领导了包括社会改造在内的多方面的民主改革,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使社会面貌、社会风尚发生了极大变化,使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更加巩固。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全力恢复国民经济,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不失时机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用和平的方法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家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建设,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保持“两个务必”。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重要思想,告诫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他始终重视保持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本色不变质,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因贪图享乐、权力腐败、脱离群众而导致人亡政息的危险,对一些党员干部做官当老爷、搞特殊化甚至欺压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正因为始终保持“两个务必”,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在“赶考”路上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答卷。
创立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解放和幸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引领中国改革航船破浪前行。
实现伟大转折。“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向何处去”又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头等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确立基本路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开展和深入发展,邓小平同志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必须有步骤分阶段实现。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明确了发展方向,展现了美好前景,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开创“一国两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正视历史和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开辟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的新途径。1982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3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六条方针。“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上,并取得成功。
明确社会主义本质。1992年初,在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断。尤为重要的是,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精辟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南方谈话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驗,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对中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创立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邓小平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的卓越领导,正是由于有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全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小康生活,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引领中国改革航船稳步前行。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处于两种社会制度对立、斗争的最前沿。面对空前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江泽民同志领导全党科学判断形势,全面把握大局,进行艰辛探索,从容应对困难和风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江泽民同志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要做到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全面执行、一以贯之。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国务院加快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步伐,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到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施重大发展战略。为了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党中央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准确分析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形势,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面对我国经济高速粗放增长、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形势,明确提出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推进实施“一国两制”。1989年后特别是苏东剧变后,英国政府错误地估计形势,设置重重障碍,阻扰和对抗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为确保香港平稳过渡和维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1992年底,党中央提出“以我为主,两手准备”的方针。此后,中国政府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加紧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准备和筹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关工作。1997年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祖国。1999年12月 20日,澳门胜利回归祖国。
推进党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治党始终坚强有力,治国必会正确有效。”他从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情况出发,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完整提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終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带领中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引领中国改革航船继续前行。
推动科学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也暴露出我国存在发展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胡锦涛同志深刻总结抗击非典斗争经验,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经济发展方针从“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强调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大起大落,又要坚持好中求快,注重优化结构,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党的十七大又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表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着力解决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党中央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应对重大挑战。“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来势之猛、扩散之快、影响之深,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大危机以来所仅见。党中央果断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使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党中央还带领人民取得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和南方雨雪冰冻极端天气、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以及恢复重建的胜利。
着力改善民生。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中央着眼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幅度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同时,积极探索完善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新路子,不断提升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急剧转型过程中,我国始终保持了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
提高执政能力。党中央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继续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任务后,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新的决策部署,包括: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建立健全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形成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引领中国改革航船驶入新征程。
提出伟大梦想。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表达了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中国梦贯通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融通了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體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力量”作为重大政治原则写入了党章。2018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党的领导地位,为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供了有力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党中央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面建成小康。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伟大成就,向世界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等新观点新论断,出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336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全面依法治国。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这一总目标,全会提出了涵盖依法治国各个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成果。
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把党建设好、管理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从中央政治局立规矩开始,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入手,以一个个具体问题的突破,带动了全党全社会风气整体转变。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引领全球治理。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多边会议,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坚定地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一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世界乱象中的中流砥柱,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抗击新冠疫情。2020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因时因势制定重大战略策略,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并有力支持了世界各国疫情防控。针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党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中国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非凡理论勇气、卓越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开启新的征程。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和安排。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仍需风雨兼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第七研究部副主任)
(責任编辑:武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