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文艺界有两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一位是作家老舍,另一位就是赵丹。赵丹有论述表演艺术的《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两部专著,阐明他所创造的“赵氏体系”理论。此二书曾在戏剧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在思想文化界,却更看重他临终前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那篇短文:《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
赵丹此文发表时我读过,但那时我还年轻,并未引起特别的兴趣。前不久,采访著名舞蹈艺术家赵青,她送我两本书,即《我和爹爹赵丹》和《两代丹青》。读到关于这篇临终遗言的文字,不禁使我产生一种震撼。赵青在书中说,一九八年九月三日,赵丹在北京医院作了外科手术,但晚了,胰腺癌已扩散到肝部,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已经垂危。不几日,胡乔木来到医院看望赵丹,并与他长谈。赵青描述说,“胡乔木频频点头,表示完全理解”,并说“你讲得对!继续讲,讲下去,把心里话全掏出来……”胡乔木当时是否说了这些话,无从考证;但赵丹说的话却是可以查证的,因为白纸黑字,有赵丹的文章在。赵丹的《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发表在一九八年十月八日《人民日报》五版头条;十月十日,赵丹就去世了。据赵青说,此文是经胡乔木转给《人民日报》发表的,似可信,不然,这样的“直言”不一定会在党报发表。
这篇文章对理解赵丹太重要了。于是,我不妨摘录几段:
《人民日报》正开展“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把文艺事业搞活”的讨论。看到“改善”、“搞活”的标题,颇喜;看到“编者按”中“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必须改善,通过改善来达到加强,在这方面我们是坚定不移的”,又忧心忡忡了。我不知道“编者按”中“我们”的范围有多广。我只知道,我们有些艺术家——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不屈不挠的艺术家,一听到要“加强党的领导”,就会条件反射地发怵。因为,积历次运动之经验,每一次加强,就多一次大折腾、横干涉,直至“全面专政”。记忆犹新,犹有特殊的感受。此后可别那样“加强”了。
我认为:加强或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是指党对文艺政策的掌握和落实,具体地说,就是党如何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
至于对具体文艺创作,党究竟要不要领导?党到底怎样领导?
党领导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党领导农业政策、工业政策的贯彻执行;但是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四人帮”管文艺最具体,连演员身上一根腰带、一个补钉都管,管得八亿人民只剩下八个戏,难道还不能从反面引起我们警觉吗?
哪个作家是党叫他当作家,就当了作家的?鲁迅、茅盾难道真是听了党的话才写?党叫写啥才写啥?!那么,马克思又是谁叫他写的?生活、斗争——历史的进程,产生一定的文化、造就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理论家,“各领风骚数百年”。从文艺的风骨——哲学观来说,并不是哪个党、哪个派、哪级组织、哪个支部管得了的。非要管得那么具体,就是自找麻烦,吃力不讨好,就是祸害文艺。
各文学艺术协会,各文学艺术团体,要不要硬性规定以什么思想为唯一的指导方针?要不要以某一篇著作为宗旨?我看要认真想一想、议一议。我认为不要为好。在古往今来的文艺史上,尊一家而罢黜百家之时,必不能有文艺之繁荣。
文艺创作是最有个性的,文艺创作不能搞举手通过!可以评论、可以批评、可以鼓励、可以叫好。从一个历史年代来说,文艺是不受限制、也限制不了的。
赵丹文章还说到“外行领导内行”问题,提出“为什么要死死拽住那么多非艺术干部来管住艺术家们呢?有些非艺术干部在别的工作岗位上也许会有所作为的。可是,如今那么多‘游泳健将’都挤到一个‘游泳池’里,就只能‘插蜡烛’了”。赵丹还以自己筹拍《鲁迅》为例说,一九六年试镜头,反反复复,胡须留了又剃,剃了又留,历时二十年,终于没拍成。我还看到一份“关于赵丹艺术生涯”的资料,他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九年拍片三十二部,而一九五年至一九六五年仅拍了八部。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八年正是赵丹人生的黄金时段,而他在艺术上却留下一片空白,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多么残酷!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年发病前,他精力旺盛,曾拟拍周恩来、闻一多、齐白石、阿Q、李白等片,结果一部也没拍成。真有点“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壮!
赵丹当年发表此文后,许多报刊纷纷转载,文艺界反响巨大,巴金、冰心、夏衍、阳翰笙、陈荒煤、白杨、张瑞芳等文化界名流都表示支持。巴金当年十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写的《赵丹同志》中就这样写道:“赵丹毕竟是赵丹,他没有默默地死去。在他逝世前两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他在病床上写的文章《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对我,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他讲得多么坦率,多么简单明了。这正是我所认识的赵丹,只有他才会讲这样的话:我就要离开人世,不怕任何的迫害了。因此他把多年来……积在心上的意见倾吐了出来。”同年十月十四日巴金又以《没什么可怕的了》为题撰文说:“赵丹说出了我们一些人心里的话,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可能他讲得晚了些,但他仍然是第一个讲话的人。我提议讲真话,倒是他在病榻上树立了一个榜样。”
连很“听话”的曹禺,读了赵丹文章,他也写道:“那是他在病床上的呐喊、呼吁、争论、劝说、诉苦,甚至是祈求!他对文艺发展前途的热烈盼望,点燃起每个人心中的火焰。……读了赵丹的短文后,联想起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赵丹同志的遗文,虽然仅限于文艺,但他的心肠和用意是深远的、广阔的……”
赵丹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那时他才十八岁,已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具有一流水平的话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此后几年间,他接连主演了《时代的女儿》、《到西北去》、《上海二十四小时》、《夜来香》、《清明时节》等一系列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奠定了他的影星地位。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间,他又主演《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获得广泛好评,被世界影评界公认为中国三十年代的代表作。赵丹曾两次入狱:一次是一九三九年,他抱着理想和幻想赴新疆开拓新剧工作,于一九四年五月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入迪化监狱长达五年之久,后经周恩来、阳翰笙等设法营救出狱;第二次是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遭江青一伙迫害,被非法关进上海提篮桥监狱五年多。
赵丹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要相信说真话的力量。五十年代,他主演的电影《武训传》横遭批判。之后的运动,因为他直言的性格,自然不会走好运。六十年代初的一次晚会上,赵丹向周总理诉苦:说是“棍子爷们”老要整他,抓住他一两句话“无限上纲,揪辫子、打棍子、戴帽子,批得人人灰溜溜的真没劲”!张瑞芳听了,为他捏了把汗,劝他要注意“管住自己的嘴巴别走火”,但他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不久,赵丹又对周总理说:“总理呀,请你给我发一张免斗牌!请棍子老爷们不要再斗我!我是个艺术家,不是什么政治家。请关照他们别用政治家的标准来要求我,请用艺术家的标准来要求我!让我心情舒畅一些,发挥我的特长,好好拍片……”赵丹病重期间,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等前来北京医院看望他。他打着吊针说:“文革以来十四年了,粉碎‘四人帮’也已经三年多了,但我还没有拍成一部电影……”此原因何在?赵青轻描淡写说,“如文艺思想未解放、人事关系不好处、合作条件不具备”等等。其实,深层地看,还是体制的问题。赵丹用自己的话说了:“我们懒得管‘体制’,‘体制’可死命管住我们。”这使得赵丹晚年不得不独自感叹:“一生多蹉跎,老来复坎坷!”
文章写到这里,有朋友来谈起朱正的反右专著《一九五七年的夏季》,谈到吴祖光其人其事。吴祖光一九五七年当了大右派,因他在一个座谈会上直言,谈了文艺体制、外行领导内行等问题。吴祖光当时还在《谈戏剧工作的领导问题》一文中写道:“对于文艺工作者的‘领导’又有什么必要呢?谁能告诉我,过去是谁领导屈原的?谁领导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谁领导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贝多芬和莫里哀?”时间过了二十三年,“文革”结束了,右派平反了,赵丹临终前的遗言,谈的还是吴祖光当年谈的老问题。赵丹遗言中说:“层层把关、审查审不出好作品,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有生命力的好作品是审出来的!”又是十四年后,一九九四年大剧作家曹禺躺在北京医院病床上,吴祖光去看他,俩人回忆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感慨万端。吴祖光归来后写了篇广为学界称道的妙文:《掌握自己的命运》(载《读书》1994年第11期),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想,领导是重要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部门,机关,学校都要领导,军队尤其要领导……但是,文学、艺术创作却是另外一回事,她是艺术品,她是公开的,不是秘密的;亦可以说,除法律对她的限制之外,广大的读者和观众都是她的领导……”接着,吴祖光又提到了一九五七年提出的问题:“屈原等是谁领导的?李白、杜甫是谁领导的?关汉卿、汤显祖是谁领导的?”一九五七年至今,四十多年了,问题总是不断地被提出来。
二○○○年是赵丹逝世二十周年。重读赵丹二十年前的临终遗言,自然感慨良多。也许赵丹的话不很中听,但对繁荣文艺应该是有益无害吧。在新世纪曙光即临时,重温它,也是对一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的最好怀念。
写于一九九九年岁末
赵丹此文发表时我读过,但那时我还年轻,并未引起特别的兴趣。前不久,采访著名舞蹈艺术家赵青,她送我两本书,即《我和爹爹赵丹》和《两代丹青》。读到关于这篇临终遗言的文字,不禁使我产生一种震撼。赵青在书中说,一九八年九月三日,赵丹在北京医院作了外科手术,但晚了,胰腺癌已扩散到肝部,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已经垂危。不几日,胡乔木来到医院看望赵丹,并与他长谈。赵青描述说,“胡乔木频频点头,表示完全理解”,并说“你讲得对!继续讲,讲下去,把心里话全掏出来……”胡乔木当时是否说了这些话,无从考证;但赵丹说的话却是可以查证的,因为白纸黑字,有赵丹的文章在。赵丹的《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发表在一九八年十月八日《人民日报》五版头条;十月十日,赵丹就去世了。据赵青说,此文是经胡乔木转给《人民日报》发表的,似可信,不然,这样的“直言”不一定会在党报发表。
这篇文章对理解赵丹太重要了。于是,我不妨摘录几段:
《人民日报》正开展“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把文艺事业搞活”的讨论。看到“改善”、“搞活”的标题,颇喜;看到“编者按”中“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必须改善,通过改善来达到加强,在这方面我们是坚定不移的”,又忧心忡忡了。我不知道“编者按”中“我们”的范围有多广。我只知道,我们有些艺术家——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不屈不挠的艺术家,一听到要“加强党的领导”,就会条件反射地发怵。因为,积历次运动之经验,每一次加强,就多一次大折腾、横干涉,直至“全面专政”。记忆犹新,犹有特殊的感受。此后可别那样“加强”了。
我认为:加强或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是指党对文艺政策的掌握和落实,具体地说,就是党如何坚定不移地贯彻“双百”方针。
至于对具体文艺创作,党究竟要不要领导?党到底怎样领导?
党领导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党领导农业政策、工业政策的贯彻执行;但是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四人帮”管文艺最具体,连演员身上一根腰带、一个补钉都管,管得八亿人民只剩下八个戏,难道还不能从反面引起我们警觉吗?
哪个作家是党叫他当作家,就当了作家的?鲁迅、茅盾难道真是听了党的话才写?党叫写啥才写啥?!那么,马克思又是谁叫他写的?生活、斗争——历史的进程,产生一定的文化、造就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理论家,“各领风骚数百年”。从文艺的风骨——哲学观来说,并不是哪个党、哪个派、哪级组织、哪个支部管得了的。非要管得那么具体,就是自找麻烦,吃力不讨好,就是祸害文艺。
各文学艺术协会,各文学艺术团体,要不要硬性规定以什么思想为唯一的指导方针?要不要以某一篇著作为宗旨?我看要认真想一想、议一议。我认为不要为好。在古往今来的文艺史上,尊一家而罢黜百家之时,必不能有文艺之繁荣。
文艺创作是最有个性的,文艺创作不能搞举手通过!可以评论、可以批评、可以鼓励、可以叫好。从一个历史年代来说,文艺是不受限制、也限制不了的。
赵丹文章还说到“外行领导内行”问题,提出“为什么要死死拽住那么多非艺术干部来管住艺术家们呢?有些非艺术干部在别的工作岗位上也许会有所作为的。可是,如今那么多‘游泳健将’都挤到一个‘游泳池’里,就只能‘插蜡烛’了”。赵丹还以自己筹拍《鲁迅》为例说,一九六年试镜头,反反复复,胡须留了又剃,剃了又留,历时二十年,终于没拍成。我还看到一份“关于赵丹艺术生涯”的资料,他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九年拍片三十二部,而一九五年至一九六五年仅拍了八部。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八年正是赵丹人生的黄金时段,而他在艺术上却留下一片空白,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多么残酷!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年发病前,他精力旺盛,曾拟拍周恩来、闻一多、齐白石、阿Q、李白等片,结果一部也没拍成。真有点“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壮!
赵丹当年发表此文后,许多报刊纷纷转载,文艺界反响巨大,巴金、冰心、夏衍、阳翰笙、陈荒煤、白杨、张瑞芳等文化界名流都表示支持。巴金当年十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写的《赵丹同志》中就这样写道:“赵丹毕竟是赵丹,他没有默默地死去。在他逝世前两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他在病床上写的文章《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对我,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他讲得多么坦率,多么简单明了。这正是我所认识的赵丹,只有他才会讲这样的话:我就要离开人世,不怕任何的迫害了。因此他把多年来……积在心上的意见倾吐了出来。”同年十月十四日巴金又以《没什么可怕的了》为题撰文说:“赵丹说出了我们一些人心里的话,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可能他讲得晚了些,但他仍然是第一个讲话的人。我提议讲真话,倒是他在病榻上树立了一个榜样。”
连很“听话”的曹禺,读了赵丹文章,他也写道:“那是他在病床上的呐喊、呼吁、争论、劝说、诉苦,甚至是祈求!他对文艺发展前途的热烈盼望,点燃起每个人心中的火焰。……读了赵丹的短文后,联想起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赵丹同志的遗文,虽然仅限于文艺,但他的心肠和用意是深远的、广阔的……”
赵丹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那时他才十八岁,已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具有一流水平的话剧团——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此后几年间,他接连主演了《时代的女儿》、《到西北去》、《上海二十四小时》、《夜来香》、《清明时节》等一系列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奠定了他的影星地位。一九三六年到一九三七年间,他又主演《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获得广泛好评,被世界影评界公认为中国三十年代的代表作。赵丹曾两次入狱:一次是一九三九年,他抱着理想和幻想赴新疆开拓新剧工作,于一九四年五月被反动军阀盛世才逮捕,入迪化监狱长达五年之久,后经周恩来、阳翰笙等设法营救出狱;第二次是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遭江青一伙迫害,被非法关进上海提篮桥监狱五年多。
赵丹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要相信说真话的力量。五十年代,他主演的电影《武训传》横遭批判。之后的运动,因为他直言的性格,自然不会走好运。六十年代初的一次晚会上,赵丹向周总理诉苦:说是“棍子爷们”老要整他,抓住他一两句话“无限上纲,揪辫子、打棍子、戴帽子,批得人人灰溜溜的真没劲”!张瑞芳听了,为他捏了把汗,劝他要注意“管住自己的嘴巴别走火”,但他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不久,赵丹又对周总理说:“总理呀,请你给我发一张免斗牌!请棍子老爷们不要再斗我!我是个艺术家,不是什么政治家。请关照他们别用政治家的标准来要求我,请用艺术家的标准来要求我!让我心情舒畅一些,发挥我的特长,好好拍片……”赵丹病重期间,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等前来北京医院看望他。他打着吊针说:“文革以来十四年了,粉碎‘四人帮’也已经三年多了,但我还没有拍成一部电影……”此原因何在?赵青轻描淡写说,“如文艺思想未解放、人事关系不好处、合作条件不具备”等等。其实,深层地看,还是体制的问题。赵丹用自己的话说了:“我们懒得管‘体制’,‘体制’可死命管住我们。”这使得赵丹晚年不得不独自感叹:“一生多蹉跎,老来复坎坷!”
文章写到这里,有朋友来谈起朱正的反右专著《一九五七年的夏季》,谈到吴祖光其人其事。吴祖光一九五七年当了大右派,因他在一个座谈会上直言,谈了文艺体制、外行领导内行等问题。吴祖光当时还在《谈戏剧工作的领导问题》一文中写道:“对于文艺工作者的‘领导’又有什么必要呢?谁能告诉我,过去是谁领导屈原的?谁领导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鲁迅?谁领导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贝多芬和莫里哀?”时间过了二十三年,“文革”结束了,右派平反了,赵丹临终前的遗言,谈的还是吴祖光当年谈的老问题。赵丹遗言中说:“层层把关、审查审不出好作品,古往今来没有一个有生命力的好作品是审出来的!”又是十四年后,一九九四年大剧作家曹禺躺在北京医院病床上,吴祖光去看他,俩人回忆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感慨万端。吴祖光归来后写了篇广为学界称道的妙文:《掌握自己的命运》(载《读书》1994年第11期),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想,领导是重要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部门,机关,学校都要领导,军队尤其要领导……但是,文学、艺术创作却是另外一回事,她是艺术品,她是公开的,不是秘密的;亦可以说,除法律对她的限制之外,广大的读者和观众都是她的领导……”接着,吴祖光又提到了一九五七年提出的问题:“屈原等是谁领导的?李白、杜甫是谁领导的?关汉卿、汤显祖是谁领导的?”一九五七年至今,四十多年了,问题总是不断地被提出来。
二○○○年是赵丹逝世二十周年。重读赵丹二十年前的临终遗言,自然感慨良多。也许赵丹的话不很中听,但对繁荣文艺应该是有益无害吧。在新世纪曙光即临时,重温它,也是对一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的最好怀念。
写于一九九九年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