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如果远离社会,把握不住时代脉搏,就写不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逐步培养他们了解社会、关心社会的良好习惯,并积极对其进行评价,畅谈自己的见解,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主人翁精神,又能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我根据近半年来的研究,摸索出一些指导学生写作的经验,供同行参考。
一、选取能激发写作欲望的题目
多年来,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语文教师和学生们,那就是作文题目布置下去后,学生们常常认为没话可写,勉强完成,应付差事。长此以往,作文水平很难提高。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所布置的作文题目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不出他们的创作欲望,自然写作热情提不起来,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教师在上作文课前,一定要选取一个能吸引学生的题目,只有学生乐意去写,才能保证作文教学的顺利完成。那么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比较关键,如果不顾学生的喜恶,一厢情愿地布置一些自己认为很满意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去写,那么到头来只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或者草草应付,或者干脆不做。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消除学生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因此要让学生写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和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选题应不限文体的形式,让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作文训练,在写真事的基础上自由发挥。选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写各种不同的或能引起争论的题目。比如说,我在讲授完《沁园春·长沙》后,让学生以“恰同学少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开始学生不理解这个标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提示说:“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想他年轻时候的朋友,那么你们也有过青春,你们的青春到底留给了你们些什么?”经过这么一提示,学生写作文的热情非常高,全班的作文都写得不错,甚至有的同学写了五、六张纸。所以并不是学生不想写,只是有的作文题目跟学生离得太远了,让学生无法下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题目的出现,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二、找准切入点让学生走好第一步
传统的做法是强调学生写日记,但日记的练习与学生作文是同步的,谈不上“引路”的问题。用看图作文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写话、写段、写文,再命题作文是以前语文教材作文教学内容的大致编排,可以说是将图画引入到作文中,用图画为学生作文引路。近年来,浙江郑宏尖开展了“音响作文”,将声音引入到作文中来;湘西民师附小(现海南)教师腾昭蓉更是开展了“童话引路”教改实验并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明显用童话来为学生作文引路。从看图作文到童话引路是一次飞跃,引导学生“上路”的由作文以外的角色(图画)变成了作文门内的角色(童话);此外,全国各地“故事引路”“科普引路”等实验愈来愈多。我提倡以书信、新闻、剪报、儿童诗、古诗等来为学生引路。其实这种引路均是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一步走好。只有学生对学好作文有信心,才能积极地去学,才能学好。因此,在上新班的第一堂作文课时,首先是要告诉学生作文并不难,“我手写我口”,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你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谁不会说话呀,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会写文章,从而清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引路”的实质是运用“先放后收”理论。北京师大中文系刘锡庆教授指出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放”得很不够,而“收”得又过早、过苛。“命题”过多,“限制”过多;在“怎么写”的问题上“框框”也不少;“批改”上改得过多、过死,不仅是做无用功,而且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始终未“放”,始终在“收”,收得过酷,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思想、心灵都飞腾不起来。刘教授所说的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的突出表现就是带来心理障碍。因此,刘锡庆教授认为开始时要让学生写放胆文。写放胆文的一种新尝试就是“引路”,至于用什么来引,我想教师应当各有其法。机械地学习别人的方法不仅不一定切合现实情况,还会在整个作文教学圈子里形成“教有定法”的怪现象,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三、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素材
作为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有满腔的抱负;有着改变世界、创造奇迹的美好愿望;有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英雄气概,他们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在心中勾画着自己的光明前途。所以当国内外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他们倍加关注,这时语文教师要及时地把握时代脉搏,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题目让学生去写,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责任重大,就会感到人生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会有真情实感,内容自然充实丰满。在教学中,每遇到国内外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我都及时让学生去写作这方面的文章。当以美英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野蛮的狂轰滥炸,造成无数伊拉克平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致布什总统的一封信》,因为学生对这方面的报道了解很多,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这次作文,学生们的热情很高,文章写得有理有据。
四、让学生模拟当事人
中学时代是一个浪漫的时代,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一夜之间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栋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让学生模拟扮演社会中的某些角色,去写作一些应用文,无疑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搜集这方面的例文,通过加工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来。在我的作文课中,学生曾扮演过很多角色,上至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下至平民百姓,他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如其分地写出了符合当事人身份的文章,这样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又使他们真正过一把成人瘾。
五、用启发式的作文指导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自由写作的本领,启发式指导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好的作文应观点新、材料新、构思巧。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机会,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对于同一作文学生愿意怎么写、写什么,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不能强求一样。作文同其他作业相比,它所要求的智力活动无疑要复杂得多,教师的启发指导应以“求异”为主,鼓励学生在文章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尽量“变异”,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教师只要求学生的文章能符合题目要求,至于表现形式则越多越好。启发式的指导,教师的任务是和学生一起审题、搜集材料,研究写作方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在学生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教师的最大作用在于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何启发学生选取新奇的写作材料呢?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异想”,没有“异想”哪有“天开”?针对一篇作文的命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地开拓创新,眼睛不要总盯着别人已经用滥了的材料。
六、发挥“编辑室”功能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一个“编辑室”,学生轮流充当不同的角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不同角度去修改文章,进而提高各种写作技巧。老师可以协助学生提出一些编辑要求。当他们修改自己或同伴的作文时,也会产生把作文写得好一点的愿望。当然,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的途径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和潜在的优势,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作文训练和培养,才能使萌发特殊才能的幼芽不至于被淹没。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自由发挥,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以加强基础为手段,积极引导,扬长避短,使他们的个性尽可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一、选取能激发写作欲望的题目
多年来,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语文教师和学生们,那就是作文题目布置下去后,学生们常常认为没话可写,勉强完成,应付差事。长此以往,作文水平很难提高。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所布置的作文题目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不出他们的创作欲望,自然写作热情提不起来,写不出好的文章。因此,教师在上作文课前,一定要选取一个能吸引学生的题目,只有学生乐意去写,才能保证作文教学的顺利完成。那么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比较关键,如果不顾学生的喜恶,一厢情愿地布置一些自己认为很满意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去写,那么到头来只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或者草草应付,或者干脆不做。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消除学生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因此要让学生写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和自己感兴趣的题材。选题应不限文体的形式,让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进行作文训练,在写真事的基础上自由发挥。选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写各种不同的或能引起争论的题目。比如说,我在讲授完《沁园春·长沙》后,让学生以“恰同学少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开始学生不理解这个标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我提示说:“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想他年轻时候的朋友,那么你们也有过青春,你们的青春到底留给了你们些什么?”经过这么一提示,学生写作文的热情非常高,全班的作文都写得不错,甚至有的同学写了五、六张纸。所以并不是学生不想写,只是有的作文题目跟学生离得太远了,让学生无法下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题目的出现,让学生在作文课上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二、找准切入点让学生走好第一步
传统的做法是强调学生写日记,但日记的练习与学生作文是同步的,谈不上“引路”的问题。用看图作文的形式来训练学生写话、写段、写文,再命题作文是以前语文教材作文教学内容的大致编排,可以说是将图画引入到作文中,用图画为学生作文引路。近年来,浙江郑宏尖开展了“音响作文”,将声音引入到作文中来;湘西民师附小(现海南)教师腾昭蓉更是开展了“童话引路”教改实验并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明显用童话来为学生作文引路。从看图作文到童话引路是一次飞跃,引导学生“上路”的由作文以外的角色(图画)变成了作文门内的角色(童话);此外,全国各地“故事引路”“科普引路”等实验愈来愈多。我提倡以书信、新闻、剪报、儿童诗、古诗等来为学生引路。其实这种引路均是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学习作文的第一步走好。只有学生对学好作文有信心,才能积极地去学,才能学好。因此,在上新班的第一堂作文课时,首先是要告诉学生作文并不难,“我手写我口”,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你怎么说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谁不会说话呀,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会写文章,从而清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引路”的实质是运用“先放后收”理论。北京师大中文系刘锡庆教授指出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放”得很不够,而“收”得又过早、过苛。“命题”过多,“限制”过多;在“怎么写”的问题上“框框”也不少;“批改”上改得过多、过死,不仅是做无用功,而且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始终未“放”,始终在“收”,收得过酷,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思想、心灵都飞腾不起来。刘教授所说的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的突出表现就是带来心理障碍。因此,刘锡庆教授认为开始时要让学生写放胆文。写放胆文的一种新尝试就是“引路”,至于用什么来引,我想教师应当各有其法。机械地学习别人的方法不仅不一定切合现实情况,还会在整个作文教学圈子里形成“教有定法”的怪现象,是违背科学规律的。
三、选取具有时代特征的素材
作为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有满腔的抱负;有着改变世界、创造奇迹的美好愿望;有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英雄气概,他们憧憬着自己美好的未来,在心中勾画着自己的光明前途。所以当国内外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他们倍加关注,这时语文教师要及时地把握时代脉搏,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题目让学生去写,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责任重大,就会感到人生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会有真情实感,内容自然充实丰满。在教学中,每遇到国内外有重大事件发生时,我都及时让学生去写作这方面的文章。当以美英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野蛮的狂轰滥炸,造成无数伊拉克平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致布什总统的一封信》,因为学生对这方面的报道了解很多,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这次作文,学生们的热情很高,文章写得有理有据。
四、让学生模拟当事人
中学时代是一个浪漫的时代,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一夜之间长大成人,成为社会的栋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让学生模拟扮演社会中的某些角色,去写作一些应用文,无疑会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去搜集这方面的例文,通过加工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来。在我的作文课中,学生曾扮演过很多角色,上至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下至平民百姓,他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如其分地写出了符合当事人身份的文章,这样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又使他们真正过一把成人瘾。
五、用启发式的作文指导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掌握自由写作的本领,启发式指导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好的作文应观点新、材料新、构思巧。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机会,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对于同一作文学生愿意怎么写、写什么,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不能强求一样。作文同其他作业相比,它所要求的智力活动无疑要复杂得多,教师的启发指导应以“求异”为主,鼓励学生在文章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尽量“变异”,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教师只要求学生的文章能符合题目要求,至于表现形式则越多越好。启发式的指导,教师的任务是和学生一起审题、搜集材料,研究写作方案。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在学生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教师的最大作用在于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何启发学生选取新奇的写作材料呢?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异想”,没有“异想”哪有“天开”?针对一篇作文的命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地开拓创新,眼睛不要总盯着别人已经用滥了的材料。
六、发挥“编辑室”功能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一个“编辑室”,学生轮流充当不同的角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不同角度去修改文章,进而提高各种写作技巧。老师可以协助学生提出一些编辑要求。当他们修改自己或同伴的作文时,也会产生把作文写得好一点的愿望。当然,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个性的途径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只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和潜在的优势,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作文训练和培养,才能使萌发特殊才能的幼芽不至于被淹没。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自由发挥,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以加强基础为手段,积极引导,扬长避短,使他们的个性尽可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