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激励学生要讲究策略

来源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励是班主任工作中常用的教育策略,也是班主任管理智慧的艺术性体现。适切、合理的激励艺术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掌握科学的育人之道,笃守以生为本的意识,创新激励形式,创建公正激励平台,正确处理“激”与“励”的关系。激得公平、真诚,励得适切、合理,有效调动激励主体的能动性,构建师生共同生命体,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体现成长幸福感。
  关键词:班级管理;激励艺术;生本思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含有激发动机、鼓动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激发、鼓励是班主任常用的教育策略,也是培养学生个体道德自律、增强自我教育力的重要手段。
  始于激而落于励。激励是一种教育艺术,需要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熟谙科学的激励方式。那么,在日常班级工作中,如何正确处理“激”“励”关系,唤醒生命自觉?班主任又是怎样表现和运用激励艺术的呢?
  一、以生为本,尊重热爱是前提
  激励策略引领班级管理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然而,在传统“师道尊严”古训思想的主导下,激励往往被视为班主任的特权,一味标签化往往显示着居高临下的傲慢,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典型的伪激励。
  激励学生,尊重是前提。激励仅仅是激发人的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种心理活动。对此,班主任应该坚持科学精神,正确认识激励内涵,积极践行激励精神,努力让激励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的真正工具,亲身示范建构激励场,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行为动机往往源于一定的缺失性需要,激励是基于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策略。班主任要走近学生,与其一起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对于表征体验要善于发现其独特之处,勇于肯定其努力价值,尤其尊重个性和创造,因材施教開展适切激励。
  二、创新形式,多元评价是必需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班级是个性的舞台,班主任要努力使工作状态呈现出开放、灵动、包容、多元的特质。创新形式,利用群体评价的互动功能,最大化地挖掘主体能动价值,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参与感和依赖感,助力其对生命的体验。
  多元广角、多样融合、多向互动、动态发展,让激励呈现立体态势,是促使学生主体建构回归的有效途径。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运用激励评价要笃守正确、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勇于下放评价权利,充分发挥多元激励和道德朴素的价值优势,构建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的“大评价体系”,创造弥漫浓郁人文关怀的氛围。创新激励,亟需班主任立足班级资源,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激励话题,以缜密的思维创造激励平台,以热情的姿态选择适切方法,切实营造学生和谐成长的班级生态。
  三、先激后励,赏识指向是根本
  激励的目的在于诱导、释放、发酵学生的创造力,唤醒他们的灵感和热情。激励结合、赏识并重是班主任激励教育的基本逻辑。对于学生的体验,无论成败都需要班主任以赏识的“励”促使学生悦纳自己、自我策勉,消解习得性无助感,增强成长效能感和自我教育力。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指导期望达到的目标。适切的激励是班主任行为层面的管理智慧在育人过程中的巧妙演绎和生动表达,需要对具体问题正确认识、科学判断和有效提示。激励的有效性既取决于激励的具体性和可靠性,又取决于激励的依随性。“激”的初衷在于唤醒,借助语言、行为的引领为主体规定发展方向,搭建学生“跳一跳”的梯子;“励”的价值在于强化,通过理性比较期待与结果对学生的体验提供正确反馈,强化“激”的价值。“激”在行为之前,“励”在体验之后,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先激后励,再激再厉,正确归因,不断强化,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中形成正向的循环场,持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四、客观公正,情感真诚是关键
  激励客观、公正,方显爱和真诚。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如果比率相等或差异不大,则认为公正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并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而影响情绪和工作。这种道理同样适用于班级管理。
  没有完全的平等,就没有爱。实施激励需要班主任处理好情与理、制度与情感的矛盾,做到情意真诚,行为实在。班主任要创造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从“贡献率”出发按劳分配,以健康的价值观引领班级整体的功能实现,以科学的道德观达成整个班级的最终目标。激励中可以迁移分层理论,根据学生特点分层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奖励:针对学生的小小进步,不吝言辞;针对其个人特长,悉心引导;针对他们的独特表现,点赞扩大。当然,无论是情感激发还是需要奖励,是目标激励还是授权激励,班主任激励要避免虚化、泛化,摒弃权威主义,切忌以不切实际的行为敷衍了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激励,是对受激者的一种外界导向,能使受激者有所感触,进而有所行动。激得公平,励得合理,激得真诚,励得适切,这样才能发挥激励教育的最大功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在积极、正向的激励场中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凤梅. 班主任要讲究激励策略[J]. 吉林教育,2005(12).
  [2]郭凯. 刍议教师评价不公[J]. 教学与管理,1998(3).
  [3]王松亮. 班主任如何运用激励策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有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切入点,不断革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文章从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着手,探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对策,通过不同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重视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更看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知识比较
化学作为众多学科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各学校在努力提升化学学科教学成效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的学习需要,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本文主要阐述在高中化学中构建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部分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现状,并简要分析在高中化学中构建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期刊
摘 要: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虽然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学困生。教师要深入分析学困生的具体成因,通过分层问题设计、关注方法指导、剖析反馈信息等教学路径,满足学困生的数学成长需求,促进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路径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对认知基础和思维能力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比较容易出现学困生。教师要关
摘 要:自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提出后,模型认知作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高中化学课堂引领学生模型认知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模型意识;灵活导入概念模型,便于学生直观认知和掌握化学概念;重视模型检验,强化学生模型认知能力的应用效果。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化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化学;模型认知;引领方法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进行了教学变革,使课堂上出现了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将微课应用于中职数学教学中,对于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據实际情况将微课融入课堂教学,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文章主要探索如何优化微课在中职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从而促进中职数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数学;微课教学;实践探索  根据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数学课堂情况来看,教学课时不足、教师教学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能促进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进步,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起着积极作用。文章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型高中政治课堂构建进行了相关论述,希望能为有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活动型课堂;构建策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
摘 要: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过程中智力的灵活程度。发展思维灵活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起点灵活,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二是过程灵活,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的放矢地转化问题;三是结果灵活,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解释事物的现象和规律。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灵活性;起点灵活;过程灵活;结果灵活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广泛的联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思维材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直播课堂已经成为全新的学习模式之一。直播教学要时刻把学生的需求和感受放到第一位,教师在课前要巧选内容,精心备课,有效地设计学习活动;课中多分享互动,激发学生线上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组织、引导、提升学生的“学”;课后通过深化拓展和激励评价,巧妙地将课堂教學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关键词:线上学习;直播课堂;学生意识  近年来,线上教学已经成为新型的教学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