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变“学会”为“会学”。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中吸取思考方法,在课外能够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不断地钻研、实践,拨开围绕在其边上的雾霭,方能看清新课改这轮明月的真实内涵,方能真正晓其义,识其神。
体态语又称非言语沟通,一般可分为手势表情、外表修饰等,是运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人际沟通的重要手段。这些非语言符号包括辅助言语,即通过学生的表情取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观测学生行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体态语作为一种面对面交际的形式,它用教师的面貌、眼神、表情、手势,来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感情,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加强语言教学的形象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语文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忽视教学艺术是不全面的。”中学语文教师具备了这种教学互动艺术技巧,可以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曾感慨地说:“艺术对于学生的教育包含着多么巨大的力量啊!而这种力量却没有被充分利用或利用得很不好。传统的教学法有很明显的毛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艺术,也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
教师不能一直呆板的站立在讲台上,这样极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觉得语文课单调无味,致使整堂课毫无生气。教师应利用“体态语”,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语言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应该说,教师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能牵动学生的心。教师的体态语要运用得自然、精到,事出有因,和谐柔美,得体地运用自己的体态语便可以传递难叙之言、难说之情、难解之意。语文教学中一旦教师面部的喜怒哀乐与课文的思想感情协调,学生便会随着教师目光、表情动作的指引,自然地步入作品的世界,轻松知晓不解之处,接受陶冶,产生共鸣。
如《促织》一课,写“村中少年好事者?掩口胡卢而矣”,教材对“胡卢”的注释是:“胡卢,微笑的样子。”但读了这种模糊的注释,学生愈加模糊,更不能想起那少年的轻敌自负之态。为了克服这一点,全国优秀教师邵忠云老师在教学时伴随语言说明,做出掩口控喉而笑的情态,微笑中含轻蔑,微笑而无声。学生借这个动作,对照语言描写,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的意义,进而准确把握了人物的心理。教师贴切的表情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了“心灵的接触”。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徐趋” 一词,教师自己放低身子、双脚快步移动,认真地做了一个滑稽的老态龙钟的姿势。在满堂的笑声中,教师问:“为什么是‘徐’?”生答:“腿疼”。“为什么是‘趋’?”生答:“表敬”。教师接着说:“因为腿上风湿病、关节炎,所以,只好慢慢地快走。”可见,体态语与言语符号巧妙配合,俨然收到了喜剧性效果。
在有些教学情景中,体态语有时不直接传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但对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服饰有时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穿着一身黑色中山装,表情严肃,这样能恰如其分地渲染出一种沉重抑郁的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这种“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方式,唤起了学生无尽的思念,达到了“示之以形象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水乳交融。
另外,语文学科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浓厚的人文色彩。这一特征使语文课堂成为最能展示与培养学生个性的阵地。忽略了这一特征,语文教师只能是一架教书机器,而学生则是由这架机器生产出来的千人一面的模具。应该看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书写、口头语言、态势与神情等与有声语言配合默契,具有较高的辅助功用,具体而形象地演绎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中学语文教学,若不充分利用“体态语”,就会使文章语言的魅力大为逊色,作品的感染力大为降低。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也非常重视“教学法”问题,并称之为“教育的艺术”,要求教师技艺精湛,掌握某些像演员演戏一样的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段:脸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其目的是使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总之,教师的神情与态势语言,具有鲜明的暗示性和启发性,既能借此较好地完成组织教学,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并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对于某位老师的记忆与感情,内在的主要是对他(她)言传身教的感触,外在的主要是对他(她)在课堂内外所体现出来的某一习惯性的语言、态势或神情的回忆,而绝不是对他(她)所做的某一精美课件的印象。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150025)
体态语又称非言语沟通,一般可分为手势表情、外表修饰等,是运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人际沟通的重要手段。这些非语言符号包括辅助言语,即通过学生的表情取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观测学生行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体态语作为一种面对面交际的形式,它用教师的面貌、眼神、表情、手势,来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感情,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加强语言教学的形象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语文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忽视教学艺术是不全面的。”中学语文教师具备了这种教学互动艺术技巧,可以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曾感慨地说:“艺术对于学生的教育包含着多么巨大的力量啊!而这种力量却没有被充分利用或利用得很不好。传统的教学法有很明显的毛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艺术,也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
教师不能一直呆板的站立在讲台上,这样极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觉得语文课单调无味,致使整堂课毫无生气。教师应利用“体态语”,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语言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应该说,教师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能牵动学生的心。教师的体态语要运用得自然、精到,事出有因,和谐柔美,得体地运用自己的体态语便可以传递难叙之言、难说之情、难解之意。语文教学中一旦教师面部的喜怒哀乐与课文的思想感情协调,学生便会随着教师目光、表情动作的指引,自然地步入作品的世界,轻松知晓不解之处,接受陶冶,产生共鸣。
如《促织》一课,写“村中少年好事者?掩口胡卢而矣”,教材对“胡卢”的注释是:“胡卢,微笑的样子。”但读了这种模糊的注释,学生愈加模糊,更不能想起那少年的轻敌自负之态。为了克服这一点,全国优秀教师邵忠云老师在教学时伴随语言说明,做出掩口控喉而笑的情态,微笑中含轻蔑,微笑而无声。学生借这个动作,对照语言描写,很容易地理解了词语的意义,进而准确把握了人物的心理。教师贴切的表情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了“心灵的接触”。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徐趋” 一词,教师自己放低身子、双脚快步移动,认真地做了一个滑稽的老态龙钟的姿势。在满堂的笑声中,教师问:“为什么是‘徐’?”生答:“腿疼”。“为什么是‘趋’?”生答:“表敬”。教师接着说:“因为腿上风湿病、关节炎,所以,只好慢慢地快走。”可见,体态语与言语符号巧妙配合,俨然收到了喜剧性效果。
在有些教学情景中,体态语有时不直接传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但对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服饰有时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如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师穿着一身黑色中山装,表情严肃,这样能恰如其分地渲染出一种沉重抑郁的气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这种“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方式,唤起了学生无尽的思念,达到了“示之以形象的形象性和动之以情的情感性”的水乳交融。
另外,语文学科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浓厚的人文色彩。这一特征使语文课堂成为最能展示与培养学生个性的阵地。忽略了这一特征,语文教师只能是一架教书机器,而学生则是由这架机器生产出来的千人一面的模具。应该看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书写、口头语言、态势与神情等与有声语言配合默契,具有较高的辅助功用,具体而形象地演绎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中学语文教学,若不充分利用“体态语”,就会使文章语言的魅力大为逊色,作品的感染力大为降低。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也非常重视“教学法”问题,并称之为“教育的艺术”,要求教师技艺精湛,掌握某些像演员演戏一样的舞台艺术的表现手段:脸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等。其目的是使教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总之,教师的神情与态势语言,具有鲜明的暗示性和启发性,既能借此较好地完成组织教学,又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并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对于某位老师的记忆与感情,内在的主要是对他(她)言传身教的感触,外在的主要是对他(她)在课堂内外所体现出来的某一习惯性的语言、态势或神情的回忆,而绝不是对他(她)所做的某一精美课件的印象。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1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