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明确宣示了我们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可以说, “四个自信”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是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
那么,当今中国何以自信?也就是说“四个自信”来源于何处?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同志明确说: “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些重要论述,清晰说明了“四个自信”的来源。
来源于伟大的实践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四个走出来”,既充分说明了这条道路的探索经历了复杂艰难曲折的过程,也着重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难能可贵。西班牙前驻华大使欧亨尼奥·布雷戈拉特在西班牙《对外政策》双月刊发表题为《难以置信但确凿无疑:改变的速度》的文章中说,假如1978年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时,有人预见中国经济是现在的情况,一定会被认为是疯子。这是过去一千年发生的屈指可数的重大历史进程之一,其意义可与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和美国的崛起相提并论。与此同时,中国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确定了里程碑式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对于这一伟大成就,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来源于人民的选择
自信来源于人民的选择、人民的拥护和支持。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在谈到中国自近代以来对于道路问题的探索和追求时,讲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这就说明了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走中国道路,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中国道路在价值追求上的最大特色。道路是否正确,不仅看这条道路在理论上有多么丰富的内涵,更要看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在多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条道路。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即使是一些对中国道路充满疑虑的西方人士,也都承认中国道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根据人民的意愿,提出“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代表人民群众心声、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成功之路、必由之路,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来源于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公平正义,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社会和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等。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他进一步强调,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后,习近平同志又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的命题。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这个命题?为什么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他反复强调,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受各种因素影响,但历史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厚。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党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说到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靠文化自信支撑的。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其根本道理就在此。
“四个自信”提出,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与标语,更不是自我盲目乐观,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探索中积淀的宝贵经验与伟大成就。可以说,“四个自信”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支撑和文化积淀,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那么,当今中国何以自信?也就是说“四个自信”来源于何处?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同志明确说: “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些重要论述,清晰说明了“四个自信”的来源。
来源于伟大的实践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四个走出来”,既充分说明了这条道路的探索经历了复杂艰难曲折的过程,也着重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难能可贵。西班牙前驻华大使欧亨尼奥·布雷戈拉特在西班牙《对外政策》双月刊发表题为《难以置信但确凿无疑:改变的速度》的文章中说,假如1978年邓小平开始改革开放时,有人预见中国经济是现在的情况,一定会被认为是疯子。这是过去一千年发生的屈指可数的重大历史进程之一,其意义可与欧洲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和美国的崛起相提并论。与此同时,中国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确定了里程碑式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对于这一伟大成就,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来源于人民的选择
自信来源于人民的选择、人民的拥护和支持。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在谈到中国自近代以来对于道路问题的探索和追求时,讲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这就说明了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走中国道路,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中国道路在价值追求上的最大特色。道路是否正确,不仅看这条道路在理论上有多么丰富的内涵,更要看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在多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条道路。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即使是一些对中国道路充满疑虑的西方人士,也都承认中国道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根据人民的意愿,提出“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代表人民群众心声、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成功之路、必由之路,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来源于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公平正义,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社会和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等等。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他进一步强调,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必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后,习近平同志又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的命题。为什么要提出文化自信这个命题?为什么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有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他反复强调,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他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受各种因素影响,但历史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厚。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党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的底色,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说到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靠文化自信支撑的。把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其根本道理就在此。
“四个自信”提出,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与标语,更不是自我盲目乐观,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探索中积淀的宝贵经验与伟大成就。可以说,“四个自信”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理论支撑和文化积淀,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