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针对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政治信仰建设,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完善教育管理培养体系,加强党支部制度建设,培养高素质党务工作者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新形势下,国际政治动荡不安,知识经济带来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冲击着一部分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也呈现出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由于专业其特点突出,与其他专业学生党建工作有所不同,这就对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确保艺术类大学生党员质量,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开放活跃,但政治信念淡薄。受“艺术无国界”和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着对政治漠不关心甚至厌烦的心理,对政治信念的建构产生了阻碍。一些学生过于注重物质追求,不屑奉献,精神空虚,缺乏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实现的理性认识。一些学生排斥政治理论学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容易陷入自我迷失,导致在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上出现问题,使得自身政治信念淡薄或偏离。
(二)注重专业学习,但文化基础薄弱。艺术类大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基础薄弱,思想上重视不够。他们在入学之前过于注重专业学习,而忽视了文化课的提高。考入大学后,又因为其专业学习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将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了学习专业技巧和练功、写生、参赛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知识面较为狭窄,人文精神缺乏,这种文化底蕴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又制约着他们的专业发展。
(三)注重个性发展,具有创新意识,但集体意识淡薄,自由主义泛滥。艺术类大学生往往个性张扬,主动要求创新,并注重自身与他人的区别,这是专业的要求。但在注重个性的同时,部分学生对待事物往往把个人的喜好作为出发点,个人意识较重,缺乏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不强,不愿服从集体统一安排,缺乏团队精神,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缺乏。
(四)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蔓延。由于艺术专业与行业的自身特点,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更具功利的色彩,个人名利思想严重,把学习的目的当成了个人的成名致富,而没有把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时代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在生活中追求高消费,过于关注感官上的享受,注重物欲和享乐,忽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二、艺术类大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以上艺术类大学生特点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队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入党动机不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当前艺术专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学生为了在就业竞争时找到一个好的单位或艺术团体,认为在学校抓紧时间入党,可为将来获得权力和利益创造条件。还有一些同学艺术天分很好,各种比赛屡屡获奖,老师爱才心切希望其在政治上有所追求,便找其谈话,做工作。这些有着不正确动机的学生党员给后来的队伍建设带来了难题。
(二)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理想信念不牢。由于部分党支部组织教育力度不够,部分党员缺乏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对党史国情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党的自身建设及个人存在的问题。
(三)党员意识或模糊或弱化或丧失。一是自我奋斗意识增强,党员角色意识弱化。一些党员在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时,淡化了共产党员这一社会角色的意识,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不顾集体,不愿意为他人服务,在奉献精神上有差距。二是党员责任缺位、不到位和无所作为。面对一些不良现象或者不文明现象听之任之,害怕承担责任;有些大学生党员脱离群众,在同学遇到困难时袖手旁观或者是没有很主动的帮助同学解决困难。
(四)党支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缺乏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连续性,重发展前的培养,轻发展后的教育。多数学生党支部很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却由于思想不够重视及学生党建人员的精力所限,忽视对党员的再教育,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效果甚微。二是在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上,缺乏对有效教育载体和教育机制的探索,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三是学生党员的监督、评议和考核体制不健全,未能充分激励党员。没有针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做出具体的计划和采取必要的措施,致使部分学生党员“人在组织,心在外”。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政治信仰建设。一是通过重点建设学校党校、系分党校、班级党建理论学习小组三级网络组织机构,针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分层次的系统教育,强化对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引导他们把个人理想与党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在追求远大理想的奋斗中创造完美人生。二是搭建平台,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政治修养。可通过让学生党员在班级开展专题讲座或是时事政治辩论会的活动,提高学生党员关心政治的主动性,同时形成以学生党员为中心辐射影响周围的学生。
(二)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在对艺术类的学生进行党性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积极培养学生团体文化,开展特色活动。以团体活动、项目合作为平台,加强集体观念,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对艺术类学生加强教育管理。此外,随着学生党员的人数日益增多,艺术类学生党员又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经常会外出演出、写生、采风或参加社会实践,经常性地大规模召集学生党员进行集体活动有较大难度。学生党建工作通过开设师生个人主页、博客、QQ群等方式,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在尊重学生艺术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三)建立完善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培养体系。一是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要贯穿学生党员入党前后整个过程。在学生入党后,党支部仍应根据培养体系中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来引导学生党员深入学习和思考,把理论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党员发展的始终。比如可以把党校培训分成入党前、考察中、入党后三个过程进行,根据不同环节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考核标准,引导学生党员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二是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平台的作用。可结合和利用革命教育基地、党员模范岗等载体,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学生党员联系班级、志愿服务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党员学习和实践的热情,使党员学习实践生动化、情境化、主动化,促使党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党员的自我意识,并不断外显为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行动。
(四)加强党支部制度建设,使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建立规范化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发展制度,健全党员会议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课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依靠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有效增强大学生党员履行党员责任、行使党员义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完善考评和激励体系,考评内容要系统、客观、全面,考评程序要严格、透明、可信,考评结果要公正、有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党员激励以正强化;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党员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延期转正或取消党员资格等组织处理以负强化,赏罚分明,明确地引导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努力建构一整套科学、合理、高校的管理制度,涉及党员评价、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支部建设各方面,加强学生党员管理。
(五)培养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多数由辅导员或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他们或时间精力不充裕,或业务有待进一步加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管理和教育的效果。因此,一方面学生支部书记要努力通过学习交流和再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对学生支部书记的工作要大力支持、加强指导,切实保障其经济利益和政治权益,不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促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田佳佳.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2]黎娜.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理念创新与机制创新初探[J].长春大学学报,2007, (12).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新形势下,国际政治动荡不安,知识经济带来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冲击着一部分大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也呈现出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由于专业其特点突出,与其他专业学生党建工作有所不同,这就对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确保艺术类大学生党员质量,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开放活跃,但政治信念淡薄。受“艺术无国界”和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着对政治漠不关心甚至厌烦的心理,对政治信念的建构产生了阻碍。一些学生过于注重物质追求,不屑奉献,精神空虚,缺乏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目标实现的理性认识。一些学生排斥政治理论学习,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容易陷入自我迷失,导致在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上出现问题,使得自身政治信念淡薄或偏离。
(二)注重专业学习,但文化基础薄弱。艺术类大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基础薄弱,思想上重视不够。他们在入学之前过于注重专业学习,而忽视了文化课的提高。考入大学后,又因为其专业学习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将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投入到了学习专业技巧和练功、写生、参赛等艺术实践活动中,忽视了文化素质的培养,导致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知识面较为狭窄,人文精神缺乏,这种文化底蕴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又制约着他们的专业发展。
(三)注重个性发展,具有创新意识,但集体意识淡薄,自由主义泛滥。艺术类大学生往往个性张扬,主动要求创新,并注重自身与他人的区别,这是专业的要求。但在注重个性的同时,部分学生对待事物往往把个人的喜好作为出发点,个人意识较重,缺乏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不强,不愿服从集体统一安排,缺乏团队精神,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缺乏。
(四)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蔓延。由于艺术专业与行业的自身特点,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更具功利的色彩,个人名利思想严重,把学习的目的当成了个人的成名致富,而没有把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时代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在生活中追求高消费,过于关注感官上的享受,注重物欲和享乐,忽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二、艺术类大学生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以上艺术类大学生特点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党员队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入党动机不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当前艺术专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学生为了在就业竞争时找到一个好的单位或艺术团体,认为在学校抓紧时间入党,可为将来获得权力和利益创造条件。还有一些同学艺术天分很好,各种比赛屡屡获奖,老师爱才心切希望其在政治上有所追求,便找其谈话,做工作。这些有着不正确动机的学生党员给后来的队伍建设带来了难题。
(二)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理想信念不牢。由于部分党支部组织教育力度不够,部分党员缺乏对政治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这直接导致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对党史国情缺乏全面深刻的了解,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党的自身建设及个人存在的问题。
(三)党员意识或模糊或弱化或丧失。一是自我奋斗意识增强,党员角色意识弱化。一些党员在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时,淡化了共产党员这一社会角色的意识,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不顾集体,不愿意为他人服务,在奉献精神上有差距。二是党员责任缺位、不到位和无所作为。面对一些不良现象或者不文明现象听之任之,害怕承担责任;有些大学生党员脱离群众,在同学遇到困难时袖手旁观或者是没有很主动的帮助同学解决困难。
(四)党支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缺乏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连续性,重发展前的培养,轻发展后的教育。多数学生党支部很重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却由于思想不够重视及学生党建人员的精力所限,忽视对党员的再教育,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效果甚微。二是在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上,缺乏对有效教育载体和教育机制的探索,教育效果有待提高。三是学生党员的监督、评议和考核体制不健全,未能充分激励党员。没有针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做出具体的计划和采取必要的措施,致使部分学生党员“人在组织,心在外”。
三、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政治信仰建设。一是通过重点建设学校党校、系分党校、班级党建理论学习小组三级网络组织机构,针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分层次的系统教育,强化对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引导他们把个人理想与党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在追求远大理想的奋斗中创造完美人生。二是搭建平台,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党员的政治修养。可通过让学生党员在班级开展专题讲座或是时事政治辩论会的活动,提高学生党员关心政治的主动性,同时形成以学生党员为中心辐射影响周围的学生。
(二)创新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在对艺术类的学生进行党性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积极培养学生团体文化,开展特色活动。以团体活动、项目合作为平台,加强集体观念,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对艺术类学生加强教育管理。此外,随着学生党员的人数日益增多,艺术类学生党员又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经常会外出演出、写生、采风或参加社会实践,经常性地大规模召集学生党员进行集体活动有较大难度。学生党建工作通过开设师生个人主页、博客、QQ群等方式,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在尊重学生艺术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三)建立完善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培养体系。一是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要贯穿学生党员入党前后整个过程。在学生入党后,党支部仍应根据培养体系中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来引导学生党员深入学习和思考,把理论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党员发展的始终。比如可以把党校培训分成入党前、考察中、入党后三个过程进行,根据不同环节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考核标准,引导学生党员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二是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平台的作用。可结合和利用革命教育基地、党员模范岗等载体,开展党的知识竞赛、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学生党员联系班级、志愿服务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党员学习和实践的热情,使党员学习实践生动化、情境化、主动化,促使党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党员的自我意识,并不断外显为体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行动。
(四)加强党支部制度建设,使艺术类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规范化。建立规范化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发展制度,健全党员会议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课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依靠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有效增强大学生党员履行党员责任、行使党员义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完善考评和激励体系,考评内容要系统、客观、全面,考评程序要严格、透明、可信,考评结果要公正、有效,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党员激励以正强化;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党员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延期转正或取消党员资格等组织处理以负强化,赏罚分明,明确地引导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努力建构一整套科学、合理、高校的管理制度,涉及党员评价、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支部建设各方面,加强学生党员管理。
(五)培养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多数由辅导员或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他们或时间精力不充裕,或业务有待进一步加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管理和教育的效果。因此,一方面学生支部书记要努力通过学习交流和再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对学生支部书记的工作要大力支持、加强指导,切实保障其经济利益和政治权益,不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促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田佳佳.新时期艺术类大学生党建工作思考[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
[2]黎娜.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理念创新与机制创新初探[J].长春大学学报,200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