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9月22日,央视寻人栏目《等着我》现场。主持人倪萍劝慰寻亲者王万均:“我们能帮你找到儿子当然好,万一没找到,希望你不要灰心。”王万均长叹一声:“我找了17年都没找到,你们怎么可能轻易找到?但只要一天没找到儿子,我就会坚持找下去,直到我走不动……”
王万均是贵州省开阳县人,1993年,他带着怀孕的妻子投奔贵阳市的亲戚做蔬菜生意。很快,妻子给他生下个大胖小子,王万均给儿子起名叫王剑波。由于孩子在贵阳出生,开阳老乡就叫他“小贵阳”。
1998年6月26日傍晚,王万均到贵阳市红边门农贸市场去结账,小贵阳非要跟着去不可。也就是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王万均结完账后回头一看,一直跟在身后的儿子不见了。看着附近的人流和车流,他紧张地寻找起来。但一直找到路灯都亮了,也没发现儿子的任何踪迹,王万均这才把事情告诉妻子。妻子连忙喊来十几位亲友帮忙四处找孩子,并报了警。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儿子没有任何消息,夫妻俩不得不接受儿子可能被拐走了的事实。
孩子年迈的爷爷经不住这样的打击,仅仅两个月后便抑郁而终。老人临终前只留下一句话:“一定要找到孩子!”一年后,孩子的奶奶也带着遗憾离去。因为这事,妻子几次跟王万均闹离婚。王万均自知理亏,只得答应。但每次走到民政局门口,妻子都会心疼得哭瘫在地。这个家虽然还没散,但已经垮了。
从儿子丢失的那一天开始,王万均便再也没有心思做生意了。他先是骑着一辆摩托车,找遍了贵阳和开阳的大街小巷,然后是贵阳附近的县乡,一年跑了十几万公里,却毫无收获。后来,一听说哪里有被拐卖儿童的消息,无论大江南北,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去。
一晃几年过去,王万均一次又一次的希望都被紧随其后的失望击碎,但他从来没想过放弃。
2002年秋的一天,王万均在江苏徐州一家小旅社遇到了一个名叫李卫的大连人。李卫虽然身患白血病,却仍四处寻找丢失的女儿。王万均担心他的安全:“万一你在路上发病了怎么办?”李卫说:“我已经管不了这些了。女儿是我不小心弄丢的,妻子气得跟我离了婚,父母恼得先后离世,现在女儿是我唯一的希望,我恐怕只有倒在寻女路上,死了才能闭上眼睛。”
王万均完全理解李卫,自己多年寻子无果,觉得一个人在外四处寻亲,犹如大海捞针般渺茫:“我虽然一直没找到儿子,但搜集了很多可能对别人有价值的线索,如果把这些线索告诉别人,并没有多付出什么,却能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从那时起,他开始注意收集顺便获得的各种寻亲信息。
2004年夏的一天,王万均得知山东临沂警方解救了几名被拐儿童,连忙赶去,却再次失望而归。但通过了解,他觉得其中有个女孩的经历跟李卫女儿的情况很接近,于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卫。结果,那个女孩真是李卫失散了9年的女儿。李卫当即就给王万均跪下,并表示要帮他寻子。王万均谢绝了他的好意:“你还是赶快把病治愈。女儿找到了,好日子都在后面呢。”
2005年冬,王万均在大连寻亲时,跟一位寻找父母的中年汉子张康住在同一个房间。张康说他只记得自己的家好像住在大学校园里,父母都是老师。大约五六岁时,母亲逼他学小提琴,他不想学,母亲打了他的屁股,他一气之下就跑了出来。等他想家想妈妈时,却找不到家了。此后,他辗转到福建三明,长大后在一家果园帮工。果园老板见他诚实能干,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现在他的孩子都几岁了。做了父母的他才理解了当年母亲的心情,他开始四处寻家,却一直没找到。两人一个寻子、一个寻父母,一边喝酒一边交流心情,唏嘘良久。
2007年春,王万均在江西宜春寻子时,遇到一位拖着箱子四处寻亲的老太太林欣荣。两人聊天时,林欣荣告诉王万均,她原是西安某高校教师,32年前,她打了不愿学琴的儿子一巴掌,便把生活打得支离破碎——儿子丢了,几年后丈夫又在找儿子的路上遭遇车祸去世。于是她放弃了教师工作,接过丈夫留下的行李箱继续找儿子。
王万均觉得林欣荣说的情况跟张康非常相似,他当即跟张康取得联系。后经DNA比对,张康正是林欣荣失散了32年的儿子。老来独子失而复得,林欣荣哭成了泪人。
转眼17年过去了,寻子路上的风霜已将王万均的双鬓染白。这一路走来,虽然他一直没能找到儿子,却先后帮12个家庭找到了亲人。为此,王万均跟这12个家庭结成了亲戚,而这12个家庭在对王万均感激不尽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地帮他寻亲。
在他们的传播下,王万均帮人寻亲的事越传越广。他的做法慢慢被很多寻亲者采纳,大家在寻亲的同时,也尽量收集一些对自己无用,却可能对别人有用的信息。这样一来,在寻亲的队伍中慢慢形成了“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良好氛围。
除了寻亲者,社会上还有很多寻亲志愿者,他们也都为王万均的好心所感动,无偿地将他的寻亲信息发布到“宝贝回家”网络平台,并不时为他提供各种信息。他们先后为王万均提供了数千条信息,至少有上千人参与了此事,但一直没有小贵阳的确切消息。
2015年5月底,寻亲志愿者张蕾在整理寻亲帖子时,在数以万计的寻亲帖中发现有个来自广东汕头、名叫陈鸿裕的人发的帖子,帖中信息跟王万均说的情况特别接近,连忙跟陈鸿裕取得联系。在广东警方的帮助下,陈鸿裕跟王万均的DNA作了比对,证实他们正是父子,陈鸿裕就是小贵阳!
小贵阳回忆,被拐卖到汕头后,他也想家,但当时年龄太小,没有能力找。长大一些后,养父母对他不错,他又不忍心伤养父母的心,所以一直不敢行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想找到亲生父母。好在养父母特别开通,知道情况后表示支持他寻亲。直到一个月前,他才把自己的寻亲信息发布到“宝贝回家”网上,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家。
由于王万均早就采血加入公安部打拐办的寻亲基因库,陈鸿裕跟他作DNA比对时,不需要再向他采集DNA,所以他并不知道儿子已经找到了。志愿者张蕾跟同事们商量说:“王万均的儿子被找到有其特殊性,是在他帮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人又回过头来帮他才找到的。寻亲路上最需要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我们应该通过王万均的故事,进一步弘扬这种好人有好报的精神。”她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他們跟央视寻人栏目《等着我》取得联系后,制片人也明确表示支持。
在央视导演的策划下,他们以帮王万均找儿子为由,通知他参加《等着我》节目的录制。王万均不太想去:“我找了那么多年都没找到,难道你们有三头六臂?”在12家“亲戚”的再三劝说下,他才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态度上了《等着我》。
王万均根本没想到,他坐在著名主持人倪萍面前录节目时,他的儿子小贵阳就在身后的门外静候着,所以当倪萍劝他万一找不到不要灰心时,他说:“这么多年过去,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灰心的,这辈子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决不放弃找儿子!”
那扇门徐徐打开后,寻亲团工作人员舒冬领着一个帅小伙走了出来,王万均愣住了。当舒冬宣读完DNA比对结果,妻子和两个女儿扑上前跟失散了17年的小贵阳抱头痛哭时,王万均还没回过神来:“天哪!太神了,我找了这么多年都没找到,儿子居然就在这扇门后。”
倪萍说:“不是我们的节目有多神奇,而是你的好心创造了奇迹。老王,你帮那么多人找到亲人,才会有这么多人帮你。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家庭里,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相互帮助,生活就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司机摘自《家庭》2015年第24期)
王万均是贵州省开阳县人,1993年,他带着怀孕的妻子投奔贵阳市的亲戚做蔬菜生意。很快,妻子给他生下个大胖小子,王万均给儿子起名叫王剑波。由于孩子在贵阳出生,开阳老乡就叫他“小贵阳”。
1998年6月26日傍晚,王万均到贵阳市红边门农贸市场去结账,小贵阳非要跟着去不可。也就是短短的几分钟时间,王万均结完账后回头一看,一直跟在身后的儿子不见了。看着附近的人流和车流,他紧张地寻找起来。但一直找到路灯都亮了,也没发现儿子的任何踪迹,王万均这才把事情告诉妻子。妻子连忙喊来十几位亲友帮忙四处找孩子,并报了警。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儿子没有任何消息,夫妻俩不得不接受儿子可能被拐走了的事实。
孩子年迈的爷爷经不住这样的打击,仅仅两个月后便抑郁而终。老人临终前只留下一句话:“一定要找到孩子!”一年后,孩子的奶奶也带着遗憾离去。因为这事,妻子几次跟王万均闹离婚。王万均自知理亏,只得答应。但每次走到民政局门口,妻子都会心疼得哭瘫在地。这个家虽然还没散,但已经垮了。
从儿子丢失的那一天开始,王万均便再也没有心思做生意了。他先是骑着一辆摩托车,找遍了贵阳和开阳的大街小巷,然后是贵阳附近的县乡,一年跑了十几万公里,却毫无收获。后来,一听说哪里有被拐卖儿童的消息,无论大江南北,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去。
一晃几年过去,王万均一次又一次的希望都被紧随其后的失望击碎,但他从来没想过放弃。
2002年秋的一天,王万均在江苏徐州一家小旅社遇到了一个名叫李卫的大连人。李卫虽然身患白血病,却仍四处寻找丢失的女儿。王万均担心他的安全:“万一你在路上发病了怎么办?”李卫说:“我已经管不了这些了。女儿是我不小心弄丢的,妻子气得跟我离了婚,父母恼得先后离世,现在女儿是我唯一的希望,我恐怕只有倒在寻女路上,死了才能闭上眼睛。”
王万均完全理解李卫,自己多年寻子无果,觉得一个人在外四处寻亲,犹如大海捞针般渺茫:“我虽然一直没找到儿子,但搜集了很多可能对别人有价值的线索,如果把这些线索告诉别人,并没有多付出什么,却能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从那时起,他开始注意收集顺便获得的各种寻亲信息。
2004年夏的一天,王万均得知山东临沂警方解救了几名被拐儿童,连忙赶去,却再次失望而归。但通过了解,他觉得其中有个女孩的经历跟李卫女儿的情况很接近,于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卫。结果,那个女孩真是李卫失散了9年的女儿。李卫当即就给王万均跪下,并表示要帮他寻子。王万均谢绝了他的好意:“你还是赶快把病治愈。女儿找到了,好日子都在后面呢。”
2005年冬,王万均在大连寻亲时,跟一位寻找父母的中年汉子张康住在同一个房间。张康说他只记得自己的家好像住在大学校园里,父母都是老师。大约五六岁时,母亲逼他学小提琴,他不想学,母亲打了他的屁股,他一气之下就跑了出来。等他想家想妈妈时,却找不到家了。此后,他辗转到福建三明,长大后在一家果园帮工。果园老板见他诚实能干,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现在他的孩子都几岁了。做了父母的他才理解了当年母亲的心情,他开始四处寻家,却一直没找到。两人一个寻子、一个寻父母,一边喝酒一边交流心情,唏嘘良久。
2007年春,王万均在江西宜春寻子时,遇到一位拖着箱子四处寻亲的老太太林欣荣。两人聊天时,林欣荣告诉王万均,她原是西安某高校教师,32年前,她打了不愿学琴的儿子一巴掌,便把生活打得支离破碎——儿子丢了,几年后丈夫又在找儿子的路上遭遇车祸去世。于是她放弃了教师工作,接过丈夫留下的行李箱继续找儿子。
王万均觉得林欣荣说的情况跟张康非常相似,他当即跟张康取得联系。后经DNA比对,张康正是林欣荣失散了32年的儿子。老来独子失而复得,林欣荣哭成了泪人。
转眼17年过去了,寻子路上的风霜已将王万均的双鬓染白。这一路走来,虽然他一直没能找到儿子,却先后帮12个家庭找到了亲人。为此,王万均跟这12个家庭结成了亲戚,而这12个家庭在对王万均感激不尽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地帮他寻亲。
在他们的传播下,王万均帮人寻亲的事越传越广。他的做法慢慢被很多寻亲者采纳,大家在寻亲的同时,也尽量收集一些对自己无用,却可能对别人有用的信息。这样一来,在寻亲的队伍中慢慢形成了“我帮人人,人人帮我”的良好氛围。
除了寻亲者,社会上还有很多寻亲志愿者,他们也都为王万均的好心所感动,无偿地将他的寻亲信息发布到“宝贝回家”网络平台,并不时为他提供各种信息。他们先后为王万均提供了数千条信息,至少有上千人参与了此事,但一直没有小贵阳的确切消息。
2015年5月底,寻亲志愿者张蕾在整理寻亲帖子时,在数以万计的寻亲帖中发现有个来自广东汕头、名叫陈鸿裕的人发的帖子,帖中信息跟王万均说的情况特别接近,连忙跟陈鸿裕取得联系。在广东警方的帮助下,陈鸿裕跟王万均的DNA作了比对,证实他们正是父子,陈鸿裕就是小贵阳!
小贵阳回忆,被拐卖到汕头后,他也想家,但当时年龄太小,没有能力找。长大一些后,养父母对他不错,他又不忍心伤养父母的心,所以一直不敢行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想找到亲生父母。好在养父母特别开通,知道情况后表示支持他寻亲。直到一个月前,他才把自己的寻亲信息发布到“宝贝回家”网上,没想到这么快就找到了家。
由于王万均早就采血加入公安部打拐办的寻亲基因库,陈鸿裕跟他作DNA比对时,不需要再向他采集DNA,所以他并不知道儿子已经找到了。志愿者张蕾跟同事们商量说:“王万均的儿子被找到有其特殊性,是在他帮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人又回过头来帮他才找到的。寻亲路上最需要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我们应该通过王万均的故事,进一步弘扬这种好人有好报的精神。”她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他們跟央视寻人栏目《等着我》取得联系后,制片人也明确表示支持。
在央视导演的策划下,他们以帮王万均找儿子为由,通知他参加《等着我》节目的录制。王万均不太想去:“我找了那么多年都没找到,难道你们有三头六臂?”在12家“亲戚”的再三劝说下,他才抱着死马当做活马医的态度上了《等着我》。
王万均根本没想到,他坐在著名主持人倪萍面前录节目时,他的儿子小贵阳就在身后的门外静候着,所以当倪萍劝他万一找不到不要灰心时,他说:“这么多年过去,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灰心的,这辈子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决不放弃找儿子!”
那扇门徐徐打开后,寻亲团工作人员舒冬领着一个帅小伙走了出来,王万均愣住了。当舒冬宣读完DNA比对结果,妻子和两个女儿扑上前跟失散了17年的小贵阳抱头痛哭时,王万均还没回过神来:“天哪!太神了,我找了这么多年都没找到,儿子居然就在这扇门后。”
倪萍说:“不是我们的节目有多神奇,而是你的好心创造了奇迹。老王,你帮那么多人找到亲人,才会有这么多人帮你。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家庭里,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相互帮助,生活就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司机摘自《家庭》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