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心理健康已引起国家和有关地方部门的重视。本文作者通过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项对几所大城市的在校学生调查显示,有20%-30%的大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5岁至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杀。尤其令专家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常常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21世纪未来的主人,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学业成就,将来事业成功,回报社会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及时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压力,预防精神疾患,指引奋斗方向。
目前,约有30%的大学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国家教育部门也已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仅限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习,在日常工作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与学生的多交流、多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主要是:
1)与大学生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2)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一)年龄因素
大学阶段,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八岁至二三岁之间,正处在青年期,而青年期正是人的一生中心理矛盾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同时面临一系列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经常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痛,及时、合理的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今社会,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为了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均是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学习,对学习以外的事情甚少关心。家长的过度溺爱、学校的学习压力、对生活常识的缺乏等因素,均导致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使他们难以接受,承担不起,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情绪低落、离家出走、自杀等问题。
(二)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是社会的的大环境。他们被家庭和社会赋予的期望很大,学生们倍感压力,苦不堪言。一方面,学生从小作为独生子女受到了过度的保护和溺爱,有些学生从不做家务,帮家人承担责任,动手能力差、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骤然加速,价值观的迷茫,学习压力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倍感焦虑,一旦受到小小的挫折和失败,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以上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交叉在一起,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失衡状态。现代社会的高速度、高竞争的环境,只有心理素质优越的学生才能适应,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会自我心理剖析、调整,做到身心健康。
(一)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效果
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在于教育和训练,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校在心理教育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开展了一些具体工作,获得了些许经验和教训。每年新生报到后,采用“心理健康问卷”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发现有心理疾患的学生,邀请他们到校心理咨询室与心理老师进行交流,设置轻松的话题、舒适的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交流,判别学生心理疾患的严重程度,剖析原因,采取针对的補救措施,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引导,使学生及早回归心理健康,避免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患。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科的教学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每门课程的知识都是经过了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还要注重知识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人生观、价值观的灌注,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转化为精神食粮,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影响深远。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中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当学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兴趣的时候,就会激发起极大的热情,形成学习上的内动力、 自信心。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学生会出现厌倦乏味的现象,尤其是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退、丧失信心、停滞不前。所以,如何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素质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摆在教育者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及时制定学习目标,经常与老师和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参加各种知识竞赛和培训,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吸取新知识,提高自信心,将来在工作岗位能展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首先就要相信自己,要自信。所谓相信自己,就要让自己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你要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擅长的对你来说也许是困难的,但你拥有的别人也许终生都得不到,只要找出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现有的基础上进步,我们就会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并不断走向成功。要及时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对将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尤其是当遇到悲伤和挫折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当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坎坷。 (四)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经调查发现,生活的幸福感根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良好的人,他的个性就会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交往能力逐渐引起多方的关注。
首先,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
其次,要胸襟开阔,善于接受别人、发现别人优点,与人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欣赏,互相信任。
第三,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要正确认识自我,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丰富人生经验。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较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学校的品牌、名誉,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土壤。学校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团结奋斗的凝聚力、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剖心自我,以及接纳他人、和谐共处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的生活氛围,提高适應社会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当代大学生走向社會时,带着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入工作状态,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不仅在事业上取得成绩,还能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24字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胡晓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
[2] 柳凤杰,孙权私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
[3] 王海英,徐雅玲,吴宾凤,侯玉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
[4] 徐小胜.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
[5] 叶元辉.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反思——兼论心理健康的平衡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6] 常永才.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访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上)[J].中国民族教育,200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项对几所大城市的在校学生调查显示,有20%-30%的大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5岁至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杀。尤其令专家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常常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21世纪未来的主人,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学业成就,将来事业成功,回报社会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及时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压力,预防精神疾患,指引奋斗方向。
目前,约有30%的大学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国家教育部门也已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仅限于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学习,在日常工作中,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与学生的多交流、多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主要是:
1)与大学生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
2)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一)年龄因素
大学阶段,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八岁至二三岁之间,正处在青年期,而青年期正是人的一生中心理矛盾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同时面临一系列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经常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痛,及时、合理的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今社会,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为了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均是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学习,对学习以外的事情甚少关心。家长的过度溺爱、学校的学习压力、对生活常识的缺乏等因素,均导致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使他们难以接受,承担不起,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情绪低落、离家出走、自杀等问题。
(二)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是社会的的大环境。他们被家庭和社会赋予的期望很大,学生们倍感压力,苦不堪言。一方面,学生从小作为独生子女受到了过度的保护和溺爱,有些学生从不做家务,帮家人承担责任,动手能力差、适应社会的能力差;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骤然加速,价值观的迷茫,学习压力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倍感焦虑,一旦受到小小的挫折和失败,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以上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交叉在一起,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失衡状态。现代社会的高速度、高竞争的环境,只有心理素质优越的学生才能适应,因此,如何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从以下五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会自我心理剖析、调整,做到身心健康。
(一)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效果
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在于教育和训练,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校在心理教育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开展了一些具体工作,获得了些许经验和教训。每年新生报到后,采用“心理健康问卷”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发现有心理疾患的学生,邀请他们到校心理咨询室与心理老师进行交流,设置轻松的话题、舒适的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交流,判别学生心理疾患的严重程度,剖析原因,采取针对的補救措施,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引导,使学生及早回归心理健康,避免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患。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科的教学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每门课程的知识都是经过了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还要注重知识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人生观、价值观的灌注,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转化为精神食粮,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影响深远。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中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当学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兴趣的时候,就会激发起极大的热情,形成学习上的内动力、 自信心。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学生会出现厌倦乏味的现象,尤其是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退、丧失信心、停滞不前。所以,如何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素质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摆在教育者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及时制定学习目标,经常与老师和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积极参加各种知识竞赛和培训,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吸取新知识,提高自信心,将来在工作岗位能展现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首先就要相信自己,要自信。所谓相信自己,就要让自己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你要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擅长的对你来说也许是困难的,但你拥有的别人也许终生都得不到,只要找出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现有的基础上进步,我们就会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并不断走向成功。要及时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对将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尤其是当遇到悲伤和挫折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当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坎坷。 (四)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经调查发现,生活的幸福感根源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良好的人,他的个性就会得到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交往能力逐渐引起多方的关注。
首先,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当他人遭到困难、挫折时,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
其次,要胸襟开阔,善于接受别人、发现别人优点,与人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欣赏,互相信任。
第三,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要正确认识自我,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丰富人生经验。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较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学校的品牌、名誉,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土壤。学校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团结奋斗的凝聚力、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剖心自我,以及接纳他人、和谐共处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的生活氛围,提高适應社会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当代大学生走向社會时,带着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入工作状态,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不仅在事业上取得成绩,还能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24字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胡晓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
[2] 柳凤杰,孙权私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
[3] 王海英,徐雅玲,吴宾凤,侯玉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
[4] 徐小胜.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
[5] 叶元辉.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反思——兼论心理健康的平衡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6] 常永才.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访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上)[J].中国民族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