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中学英语教学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然而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深植于语言,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要受到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Sapir曾经说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去学习这个社会文化,否则就无法准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而中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是那些对社会刚有初步了解的未成年人,他们对汉语的感性认识较深,而对英美文化的历史渊源、人文背景,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因如此,我认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将对中学英语教学起到相当的推动作用。下面我就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谈一些个人的经验和看法。
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不同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可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些词与汉语貌合,实则神离的词或成语,就是一个个陷井,一不小心就会闹出笑话。例如:busboy 指 “餐馆勤杂工 ”,不是“公共汽车售票员”。rest room指“厕所”而非“休息室”。blind date指(由第三者安排的)“男女初次会面”并非“盲目约会”或“瞎约会”。personal remark指“人身攻击”而不是“个人评论”。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令人毛骨悚然—恐惧”而非“令人发指--气愤”。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显然是“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而不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美国有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y out.从字面上看并不难,但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其含义则不甚明了。此句源于一拳击术语down and out。在拳击比赛中一方被击倒在地,裁判数到10时,他仍倒在地上尚未完全站立起来,即判另一方获胜,比赛结束,倒下(down)的一方只好出场(out)无缘分享胜利,由此产生了习语down and out,相当于汉语成语“筋疲力尽、穷困潦倒、一无所有”。因此这句话直译为: 当你被击倒时,并不意味着你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则为“当你遇到了挫折,并不一定就会丧失成功的机会”。再以“dog ”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 “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 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 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breakfast的词汇意义是“早餐”, 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产生不同的联想。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都意味着稀饭、馒头、油条之类。此外,breakfast本身是由“break ”和“ fast”构成的。在英语中“ break ”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之为“早餐 ”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关键词: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教学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文化信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然而语言又受文化的制约,因为文化深植于语言,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要受到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Sapir曾经说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因此,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去学习这个社会文化,否则就无法准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而中学英语教学的对象是那些对社会刚有初步了解的未成年人,他们对汉语的感性认识较深,而对英美文化的历史渊源、人文背景,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因如此,我认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将对中学英语教学起到相当的推动作用。下面我就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谈一些个人的经验和看法。
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不同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可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有些词与汉语貌合,实则神离的词或成语,就是一个个陷井,一不小心就会闹出笑话。例如:busboy 指 “餐馆勤杂工 ”,不是“公共汽车售票员”。rest room指“厕所”而非“休息室”。blind date指(由第三者安排的)“男女初次会面”并非“盲目约会”或“瞎约会”。personal remark指“人身攻击”而不是“个人评论”。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令人毛骨悚然—恐惧”而非“令人发指--气愤”。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显然是“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而不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美国有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y out.从字面上看并不难,但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其含义则不甚明了。此句源于一拳击术语down and out。在拳击比赛中一方被击倒在地,裁判数到10时,他仍倒在地上尚未完全站立起来,即判另一方获胜,比赛结束,倒下(down)的一方只好出场(out)无缘分享胜利,由此产生了习语down and out,相当于汉语成语“筋疲力尽、穷困潦倒、一无所有”。因此这句话直译为: 当你被击倒时,并不意味着你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则为“当你遇到了挫折,并不一定就会丧失成功的机会”。再以“dog ”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 “狗”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 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来形容所厌恶的人。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 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 ”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又如:breakfast的词汇意义是“早餐”, 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产生不同的联想。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都意味着稀饭、馒头、油条之类。此外,breakfast本身是由“break ”和“ fast”构成的。在英语中“ break ”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之为“早餐 ”是有其文化背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