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院校作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非常注重学生的实操应用能力。所以,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中职院校专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育方面更是如此。本文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为例,针对如何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出几点策略,供广大中职教育者作为参考。
◆关键词: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指的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是结合国家人才战略的要求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这一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中职院校实践和理论脱节的问题,增强专业技能教学的实践性与互动性,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子电器,电子电器的增多导致维修维护工作量的剧增,所以对于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现如今,我国电子电器市场缺乏大量的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同时对电子电器维修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网络技术的应用、电子产品的操作等,涉及许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因此,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中职院校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育来说十分有必要,院校要结合企业与市场需求,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接下来,本文将对中职院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如何实行理实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学方式,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应当转变教学方式,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传统授课方式,将专业课堂直接植入实训室、实操室中,借助学校的电子专业微机房、通用电子电工实验室、音视频专用实训室等来展开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同时,学校还应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实习企业或定点见习等制度来拓展课堂空间。为培养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技能尖子,中职院校还应积极与“创维”、“海信”、“海尔”、“格力”等大型家电维修部实行“双元制”试点。其次,建立新型中职院校师生、生生关系,即企业制度走进课堂,师生可视为班组长和下属等关系,生生视为任务小组成员等关系,教师强调产品质量第一的理念,划分小组成员的职责,通过实践实训任务成果的验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技能。
二、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与教学时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的编排方面,中职院校应严格落实《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并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依据每一个专业课程特点,合理制定专业课程进程表。为实现“理实一体化”,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可建立三个“一体化”框架课程:一是电工和技能一体化,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电工基本技能与训练、电力拖动和PLC,二是电子和技能一体化,主要包括电子技术理论基础、电子技能训练、办公通信产品设备维修实训、音视频产品原理和实训等;三是机电一体化,主要包括制冷技术实训、家用电器技术理论与维修技术、机械常识和钳工技能。整体来说,在第一学年,中职院校应将理论与实践的比重设置约为4:2,在第二学年,院校可多安排一些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约为1:4。
此外,在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许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就会逐渐将重心放在实践教学部分,而忽视了理论教学。再加上学生学习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的理论教学进度就难以达到统一,这也会影响教师理论知识讲解的质量与后期学生的实践实验质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多引入微课、微视频等新兴技术,将电子电器课堂的不同教学内容制成小视频,发布到班级公共平台,这样就方便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展开学习。例如在“电子线路安装与检修”教学中,教师可在实际操作前,借助微课的小视频对实验部分与涉及理论进行讲解,进而提升学生后续的专业实践质量。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专业人才输出质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实现。因此,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操作技能,打造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首先,中职院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去企业展开学习交流,掌握最新的电子电器实践技能。其次,中职院校还可聘请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先进员工来学校任教,指导学生展开电子电器维修与应用实践,进一步锻炼学生分析电子电器故障与排除故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最后,中职院校应当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组建课改小组成员,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课程内容展开有针对性地分类、提炼、归纳,融合成模块项目,并在执教专家与企业实践专业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专业教师的课程内涵,形成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领域。
四、严格落实“双证书”制度,提升行业转入门槛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应当以当地的合作企业与家电售后服务网点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紧紧围绕市场与行业对相关技能的需求与标准展开岗位轮换、工学结合,并展开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同时拿到毕业证与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落实好“双证书”制度。总之,中职院校应当制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的融通模式来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对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也要严格把好“双证”这一关,提升电子电器行业的准入门槛,进而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覃园媛.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9,21(19):192-193.
基金項目:2017年贵州省黔南州教育规划课题,课题名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B253。
◆关键词: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
理实一体化指的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是结合国家人才战略的要求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这一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中职院校实践和理论脱节的问题,增强专业技能教学的实践性与互动性,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子电器,电子电器的增多导致维修维护工作量的剧增,所以对于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大。现如今,我国电子电器市场缺乏大量的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同时对电子电器维修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基础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网络技术的应用、电子产品的操作等,涉及许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因此,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中职院校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育来说十分有必要,院校要结合企业与市场需求,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接下来,本文将对中职院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如何实行理实一体化创新教学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学方式,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应当转变教学方式,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传统授课方式,将专业课堂直接植入实训室、实操室中,借助学校的电子专业微机房、通用电子电工实验室、音视频专用实训室等来展开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同时,学校还应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实习企业或定点见习等制度来拓展课堂空间。为培养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技能尖子,中职院校还应积极与“创维”、“海信”、“海尔”、“格力”等大型家电维修部实行“双元制”试点。其次,建立新型中职院校师生、生生关系,即企业制度走进课堂,师生可视为班组长和下属等关系,生生视为任务小组成员等关系,教师强调产品质量第一的理念,划分小组成员的职责,通过实践实训任务成果的验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技能。
二、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与教学时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的编排方面,中职院校应严格落实《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并结合地方产业结构特点,依据每一个专业课程特点,合理制定专业课程进程表。为实现“理实一体化”,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课程可建立三个“一体化”框架课程:一是电工和技能一体化,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电工基本技能与训练、电力拖动和PLC,二是电子和技能一体化,主要包括电子技术理论基础、电子技能训练、办公通信产品设备维修实训、音视频产品原理和实训等;三是机电一体化,主要包括制冷技术实训、家用电器技术理论与维修技术、机械常识和钳工技能。整体来说,在第一学年,中职院校应将理论与实践的比重设置约为4:2,在第二学年,院校可多安排一些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约为1:4。
此外,在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时,许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师就会逐渐将重心放在实践教学部分,而忽视了理论教学。再加上学生学习状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的理论教学进度就难以达到统一,这也会影响教师理论知识讲解的质量与后期学生的实践实验质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多引入微课、微视频等新兴技术,将电子电器课堂的不同教学内容制成小视频,发布到班级公共平台,这样就方便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展开学习。例如在“电子线路安装与检修”教学中,教师可在实际操作前,借助微课的小视频对实验部分与涉及理论进行讲解,进而提升学生后续的专业实践质量。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专业人才输出质量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实现。因此,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操作技能,打造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首先,中职院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去企业展开学习交流,掌握最新的电子电器实践技能。其次,中职院校还可聘请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先进员工来学校任教,指导学生展开电子电器维修与应用实践,进一步锻炼学生分析电子电器故障与排除故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最后,中职院校应当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组建课改小组成员,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课程内容展开有针对性地分类、提炼、归纳,融合成模块项目,并在执教专家与企业实践专业的指导下,进一步充实专业教师的课程内涵,形成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学习领域。
四、严格落实“双证书”制度,提升行业转入门槛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应当以当地的合作企业与家电售后服务网点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紧紧围绕市场与行业对相关技能的需求与标准展开岗位轮换、工学结合,并展开相应的职业资格鉴定,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同时拿到毕业证与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落实好“双证书”制度。总之,中职院校应当制定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的融通模式来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对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也要严格把好“双证”这一关,提升电子电器行业的准入门槛,进而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覃园媛.现代教育技术在电子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9,21(19):192-193.
基金項目:2017年贵州省黔南州教育规划课题,课题名称: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7B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