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郑州,可以看中华文明从古国向王国和帝国迈进、创建一统王朝的伟大进程。从5300年前西山人创造性构筑中国最早的版筑城池起,郑州便城池相望,大河村、点军台、古城寨、人和寨的人们纷纷建起了城池,双槐树的人们更是以天下望归的气魄建起了117万平方米、三条环壕护卫、拥有前殿后寝式宫城的庞大古国都邑,开启了中华文明史上的古国时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古国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尖锐而难以调和,以“天下共主”为最高统治者的新的更广泛地域的大一统国家形态呼之欲出。终于,距今4100年前后,生活在郑州的夏部落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夏王朝,保存完好的登封“禹都阳城”,以煌煌36万平米的规模展示着夏王朝第一个都城的不朽,宣示中国国家文明时代在郑州拉开帷幕。而郑州的另一处夏王朝都城遗址,面积达100万平米的新寨“启都黄台”,则向人们讲述着夏王朝曾经被后羿取代的曲折往事。公元前3600年前后,中国第二个大一统国家商王朝在郑州建立了他的第一个都城“亳”,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城市,拥有外城壕、外城、内城壕、内城、宫城五道防御设施,面积在15平方公里以上,内城墙至今还巍然屹立于地面之上,宫城居中偏北、南城墙辟三座门、完备的石砌城市供水系统等,奠定了后世都城建设的格局。中国最早的青铜重器、最早的甲骨文、最早的黄金饰品等都在这里出土。郑州不仅有商代亳都,小双桥村还保存着商代殷都,600万平方米的遗址、高大的宫殿夯土台基、规模庞大的祭祀遗存、中国最早的青銅建筑构件和汉白玉筑础石等,张扬着商王朝的强盛。商朝将青铜文明推向高峰,将中原王朝的影响力扩展到了江西、四川、甘肃、内蒙古、辽宁、山东,奠定了今日中国的核心腹地。两周战国,管、祭、虢、郐、郑、韩等先后建都郑州,富邦名都,逐鹿天下。如今,诸侯国的雄伟都城仍高高耸立,莲鹤方壶、九鼎八簋等青铜重器源源出土,繁盛的社会现象不断被发现,先进的发明创造令人耳目一新,书写了郑州在中国国家文明由王国时代向帝国时代迈进的不凡篇章。历时两千年的王国时代奠定了最初中国,夏、商、周也被尊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之始祖三代。而郑州在这一时期两度为夏、商王朝担当开国立都重任,成为中国八大古都中殊荣独享之创世王都。
在郑州,可以看中国城市怎样成长。从5300年前中国最早的版筑城池在郑州的初创,到秦汉时期中国城池发展的成熟,郑州先后出现40余座古城,是这一时期全国古城数量最多的地区。其中,史前古城5座,夏代城池6座,商代城池7座,周代城池24座。她们中有古国之城,也有王都之城,有诸侯之城,也有郡县之城,哪一座都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坐标,哪一座都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演绎了中国城市诞生、发展的完整历程。特别是商王朝在今日郑州城区建立都城后,人们代代承袭沿用,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3600余载,城址不移、人脉不息,至今仍为繁华大邑,郑州不仅堪称中国城市文明发展的滥觞,也成为当今世界城市群中年龄最长的城市。 在郑州,可以看中国文化的最早璀璨。在伏羲台感受伏羲演绎八卦的气场,在郑韩故城感受政商盟约、子产铸刑鼎的法制滥觞,在溱洧河畔感受中国最早诗歌《诗经》中郑州人六分之一作品的魅力,在列子墓前感受愚公移山中国精神的力量,在管仲、韩非、邓析、申不害、苏秦等人故里感受百家争鸣中郑州人震撼人心的演说,在慈云寺“释源祖庭”感受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在嵩阳书院感受儒学怎样走向登峰造极,在郑州的山水间感受郑州人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颀等书写唐诗中八分之一的绝唱。
在郑州,可以看历史中国从这里源起走向泱泱。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郑州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将自己所在的地区确定为“天地之中”、中州、中原。随着黄帝、夏、商王朝在郑州立都建国,郑州文明成为主导周围地区的主体文明,郑州人的“天地之中”宇宙观得到周围地区人们的认同,郑州的中原区位得到各方的确认,人们把中原地区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人们便把到中原来称为“宅兹中国”。公元前3世纪,秦国的范雎在为秦王谋划兼并天下之策时更是明确说:“今韩魏(今郑州—开封地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者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自此,“天地之中”宇宙观转化为地理概念,再转化为国家概念,尽管以后朝代更替,名字有所不同,但人们心中的“中国”概念从未动摇。1949年,中华民族迎来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响亮世界。今天,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巍然屹立,不仅见证者着“天地之中”这一中国古老宇宙观的形成,也生动地告诉世界,“中国”之名在郑州形成,这里是最初中国。
在洛阳 看汉唐盛世
距今3800年前,被东夷族篡权的夏王朝历经卧薪尝胆后重新崛起,将国都从郑州迁往洛阳二里头,自此,夏晚期的辉煌、商汤的革夏之命、两周的天下共襄、东汉的强盛帝国、泱泱盛世隋唐的大戏在这里上演,谱写了中华文明史上的灿烂篇章。
在洛阳,可以看晚期夏王朝的辉煌。面积达3.7平方公里的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发现有宫城、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窖穴和井字形道路网等,出土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其中的青铜爵造型舒展大气,绿松石龙形器更是瑰丽生动。遗址中部发现有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1号宫殿建筑基址是一座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四阿重屋”式殿堂,四周有回廊,殿前有数百平方米的广庭。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慎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城。
在洛阳,可以沐汉魏雄风。公元25年,刘秀平定天下,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在偃师建设了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都城,作为东汉以及其后的魏晋、北魏都城,经营长达500余年。汉魏洛阳城墙的大部分至今仍屹立在地面,城垣四面设12门,城内24条大街纵横交错,建有北宫南宫,有宫殿20余座,巍峨峻极。城外建有明堂、辟雍、太学、灵台和众多苑囿。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中心,汉魏洛阳城异常繁华,城外设有多个市场,交易货物无所不包,“车船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展现了繁盛的市场交易场景。汉魏时期的文化出現了战国之后的又一高峰,太学学生规模达到3万多人,佛教传入、民族融合等文化交流呈现前所未有的景象。云集了郑玄、班固、王充、蔡邕、许慎、曹植、嵇康、阮籍、陈寿等一批大家,留下一批巨著名篇。汉魏造像、书法、绘画等艺术登峰造极。汉魏时期的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张衡的天文学成就赢得“地震仪鼻祖”称誉。龙门三洞、白马寺、灵台和太学遗址等向人们诉说着历史上一幕幕精彩。
在洛阳,可以观隋唐盛世。公元604年,隋炀帝决定在洛阳建立东都,唐代仍以洛阳为东都,开启隋唐洛阳盛世。隋唐洛阳城位居洛河两岸,占地47平方公里,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东城、含嘉仓城、圆璧城和曜仪城等小城构成。城西还有西苑 ,全城共有109个里坊和3个市场。其中的中轴线定鼎大街现存长3000米,宽120米,串联起了定鼎门、应天门、明堂等巍峨建筑,其中的明堂高294尺、方300尺,堂前用56万斤铜铸九鼎,豫州鼎高18尺,容1800担,其余八鼎高14尺,容1200担。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为运河配套的含嘉仓可以纳粮2.5亿斤。市场万商云集、布帛山积、府库盈满、粮储丰实、交易活跃,仅南市便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为了方便国外客商,市场附近还设立了西域宗教场所。一派国际贸易大都会的景象。经济的繁盛也将文化推向新的高潮。僧一行不仅测出来了子午线,还编出了《大衍历》,开历法新篇。吴道子、张旭、欧阳询、褚遂良等将中国书画发展到新阶段。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 从汉魏到隋唐,洛阳为都长达近千年,为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思。唐代灭亡170年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来到洛阳,目睹汉魏隋唐遗留下来的斑斑陈迹,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感叹。
在开封看大宋梦华
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实施“启拓封疆”战略,在今日开封朱仙镇建立启封城,开始开封建城史。公元前370年,三家分晋后的魏国将都城迁往开封并新建大梁城,开始开封为都史。907年后,先后有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建都开封,特别是960年北宋在这里的建都,将中国古代文明推向辉煌。
在开封,可以探城摞城奇观。今日开封城地面巍峨矗立着中国现存规模第二的古城墙,周长14.4公里,但这是一座仅有100多年的历史清代城墙,而在她的下面,由于水患重叠埋藏着战国、唐代、宋代、金代、明代城池。战国大梁城为今日开封城之始,大体与今日开封城重合,史载,魏国曾以30万军队守卫,足见其规模。在其上是唐代汴州城,《北道勘误志》载,城周20里155步,有城门7座,把汴河圈入了城内。宋朝定都开封历九代帝王168年扩建,形成由外城、内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据记载:东京外城周长50里165步,高4丈,宽5丈9尺,居住人口达150余万。北宋灭亡后,金朝将都城迁往开封,将开封城向南北两面分别进行了扩筑,形成了今天开封城墙的规模。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开封城墙,改土城为砖城。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城壕深2丈,阔5丈。 清康熙、道光年间再修,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开封城墙。在今天的开封地下,历代修筑的开封城重重叠叠,历历在目,形成了城摞城的城市发展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