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改革开放40周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背景下,当代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响应时代与人民的召唤,通过文艺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创作,为艺术舞台增添一抹抹星光,衍生出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本文试图对新时期现实题材舞蹈作品创作规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精准立意、巧妙叙事、提升美感、挖掘思想深度4个观点予以论述,希望以此有助于未来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进一步创新与拓展。
关键词:现实题材;舞蹈创作;思想性;艺术性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生产出现喜人景象,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现实题材作品佳作不断”。现实题材的文艺作为创作的重要方向,是一个民族富强、经济繁荣、文化自信高涨的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想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必须坚持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并要求我们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祖国、人民、英雄的精品佳作。所以,作为当代舞蹈创作领域中的一员,时代要求我们要深入思考,大胆实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与嘱托;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思路及经验,精准抓住现实题材的创作要点,运用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去讴歌新时代人民的所思所想。这是当下文艺创作者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所谓当代现实题材舞蹈,它既包括了当代现实生活题材,也把具有“现实性”的民族题材及军旅题材等囊括其中。[1]而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是相对的题材概念,历史题材讲述过去,现实题材则更富有时代性与现实性。从近年来山西省舞蹈题材的选择上来看,题材的比重显现出由历史题材传统再现型向当代现实型、表意型的舞蹈题材转变,并且数量不断增加。其中有张继刚导演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黄河》、获得过群星奖的舞蹈作品《海英和他的妈妈们》《扫街》以及由笔者编创的作品《右玉魂》《醉美家乡》《桃花依旧》等,这些作品都以独特的方式来探究具有现实性的艺术表达手法。笔者通过把以上作品思考总结为四点来论证,探究当代现实题材舞蹈创作规律,希望以此发挥其对现实题材舞蹈创作领域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聚焦热点,立意切中时代脉搏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的就是能使创作从生活中汲取力量,用最贴近当代人视角的作品去切中当代民众的主题热点。现实题材舞蹈从小人物映射大时代的创作视角提供给受众的,不是单纯地描摹与叙述,而是通过作品主人公和主要矛盾冲突来觀照现实、反思自我。例如:获得了群星奖作品的《扫街》,就从我们常见的环卫工人视角入手,用普通的大扫帚作为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和谐画卷,展示了环卫工人这一城市建设者群体的爱国情怀。又如笔者作品《右玉魂》是通过一对夫妻坚守荒野植树造林的感人故事,将右玉人民坚忍不拔、久久为功的精神品格,用山西民间舞的豪迈和夸张的语汇塑造出来。该作品也获得了山西省艺术作品“杏花奖”。这些作品以各自的表达方式对山西文化作了深入的阐释与解读,并不断对外推送了山西舞蹈文化,成为对外展示山西省文化的重要窗口。
2 “长于抒情”更要“长于叙事”题材表现深度不断拓展
人们常说“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但在现实题材舞蹈创作中,最不可忽视的实则是舞蹈的叙事功能。作品如何运用舞蹈的表现方式来叙述故事、推动事件的发展,才是真正考验创作者舞蹈表达功力的关键。舞蹈叙事不同于话剧、戏剧、歌剧的叙事,有文学语言运用其中;舞蹈创作不可忽视运用身体语言呈现舞种风格对事件发展及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这一系列的创作因素的调配,则更加体现一个表现“度”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舞蹈若是着重为身体风格而服务,就会缺少舞蹈思想性表现“人性”的本质。那也就是说,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情节的推动要依附在舞种风格语汇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否则,就会很容易丧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舞蹈评论家于平教授也曾基于此问题进一步指出:舞蹈应该围绕“人”“人性”“人情”为表现原则。[2]当舞种本体的“表意性”在思想深度与表达广度有了更大的拓展与超越,才会成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叙事表达上真正的创新。与此同时,创作还加深了对舞种审美思想及舞蹈文化思想的深度探究,形成了良性的创作循环。
3 把握美学规律,使作品的美学品质不断提升
舞蹈艺术是一门试听融合的表演艺术,而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期待在日渐增加。回顾当下,我们在创作中则还存在着作品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身体韵味缺失、对美的境界探索不足而导致的美学问题。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现实题材舞蹈艺术作品不能仅仅满足对传统语汇的延续传承,而要有高的美学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从观众心理学的视角研究音乐语言与身体语言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对人心理节奏的细小变化;又要从舞蹈美学本体去研究作品中动作韵律韵味的风格把握。[3]例如笔者在编创作品《桃花依旧》时就做了一些尝试,将山西左权小花戏的典型化语汇素材予以更为个性化的改造,将传统“土美、丑美、怪美”的短线条语汇加以夸张化、唯美化。在动作画面编创中强调疏密有致、动静交替、虚实映衬、浓淡相照的美学问题,在表演中则强调演员将“形象塑造”作为表演心理语言的重要位置;围绕形象思维作为作品的创作发展逻辑,使得传统山西小花戏进一步从“俗美到意美”进行多层次的拓展,并围绕“桃花”意象不断地变化发展,在主题思想上不断激发观者的正能量。作品一经上演,得到了业内多位专家的认可,并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所以说,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只有创作者对原生语汇的不断提升、进化、发展,把握审美的规律,作品才能具有更高的美学追求,思想内涵才得到更高的升华。
4 深度打磨,对人类普世性价值的探究
当代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不仅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更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特征,具有普世性的价值。然而,许多作品存在创作时间非常急促、酝酿打磨不足的问题,又加之对一些外在因素的迎合,赋以创作本身许多功利性色彩;创作者没有充分关注作品对受众群体产生的观赏感受,就匆匆上马,将艺术创作变成了快餐式的演出,欠缺深思熟虑,最终作品也随之落幕。事实上,作者不仅要对作品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进行考量,更要对对主题思想的外延更为关注,要具有高度的哲学认知。作品的编创具有清晰的逻辑性,不能只是内容大于形式,或形式大于内容;只有踏实做好立意、结构、形式、内容、外延性的每一步,作品才能达到更高标准的艺术呈现。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应该表达出人性尊严、理想追求、命运维护等具有人类共识性的思想命题。
5 结语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当代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响应时代与人民的召唤,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找准创作的命脉,努力探究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创作规律,提升审美价值与思想深度,使赋有现实意义的题材通过舞蹈的形式得以更广阔的发扬与传播。因此,有人说舞蹈拙于叙事的道理,在这个创作高峰时代下就要被打破了。作为当代舞蹈的创作者,要更加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现实题材,填补现实题材中叙事的劣势,提升功力,精心打磨,创作出反映老百姓现实生活、现实感受,具有普世价值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 慕羽.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舞蹈演进启示[J].民族艺术研究,2018(3).
[2] 于平.现实题材舞台创作十题[N].中国文化报,2018.
[3] 余秋雨.艺术创造学[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赵佳妮(1985—),女,山西怀仁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民间舞创作。
关键词:现实题材;舞蹈创作;思想性;艺术性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文艺创作生产出现喜人景象,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现实题材作品佳作不断”。现实题材的文艺作为创作的重要方向,是一个民族富强、经济繁荣、文化自信高涨的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想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必须坚持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并要求我们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祖国、人民、英雄的精品佳作。所以,作为当代舞蹈创作领域中的一员,时代要求我们要深入思考,大胆实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与嘱托;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思路及经验,精准抓住现实题材的创作要点,运用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去讴歌新时代人民的所思所想。这是当下文艺创作者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
所谓当代现实题材舞蹈,它既包括了当代现实生活题材,也把具有“现实性”的民族题材及军旅题材等囊括其中。[1]而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是相对的题材概念,历史题材讲述过去,现实题材则更富有时代性与现实性。从近年来山西省舞蹈题材的选择上来看,题材的比重显现出由历史题材传统再现型向当代现实型、表意型的舞蹈题材转变,并且数量不断增加。其中有张继刚导演音乐舞蹈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他的县委书记们》《黄河》、获得过群星奖的舞蹈作品《海英和他的妈妈们》《扫街》以及由笔者编创的作品《右玉魂》《醉美家乡》《桃花依旧》等,这些作品都以独特的方式来探究具有现实性的艺术表达手法。笔者通过把以上作品思考总结为四点来论证,探究当代现实题材舞蹈创作规律,希望以此发挥其对现实题材舞蹈创作领域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聚焦热点,立意切中时代脉搏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的就是能使创作从生活中汲取力量,用最贴近当代人视角的作品去切中当代民众的主题热点。现实题材舞蹈从小人物映射大时代的创作视角提供给受众的,不是单纯地描摹与叙述,而是通过作品主人公和主要矛盾冲突来觀照现实、反思自我。例如:获得了群星奖作品的《扫街》,就从我们常见的环卫工人视角入手,用普通的大扫帚作为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了一幅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和谐画卷,展示了环卫工人这一城市建设者群体的爱国情怀。又如笔者作品《右玉魂》是通过一对夫妻坚守荒野植树造林的感人故事,将右玉人民坚忍不拔、久久为功的精神品格,用山西民间舞的豪迈和夸张的语汇塑造出来。该作品也获得了山西省艺术作品“杏花奖”。这些作品以各自的表达方式对山西文化作了深入的阐释与解读,并不断对外推送了山西舞蹈文化,成为对外展示山西省文化的重要窗口。
2 “长于抒情”更要“长于叙事”题材表现深度不断拓展
人们常说“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但在现实题材舞蹈创作中,最不可忽视的实则是舞蹈的叙事功能。作品如何运用舞蹈的表现方式来叙述故事、推动事件的发展,才是真正考验创作者舞蹈表达功力的关键。舞蹈叙事不同于话剧、戏剧、歌剧的叙事,有文学语言运用其中;舞蹈创作不可忽视运用身体语言呈现舞种风格对事件发展及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这一系列的创作因素的调配,则更加体现一个表现“度”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舞蹈若是着重为身体风格而服务,就会缺少舞蹈思想性表现“人性”的本质。那也就是说,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情节的推动要依附在舞种风格语汇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否则,就会很容易丧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舞蹈评论家于平教授也曾基于此问题进一步指出:舞蹈应该围绕“人”“人性”“人情”为表现原则。[2]当舞种本体的“表意性”在思想深度与表达广度有了更大的拓展与超越,才会成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叙事表达上真正的创新。与此同时,创作还加深了对舞种审美思想及舞蹈文化思想的深度探究,形成了良性的创作循环。
3 把握美学规律,使作品的美学品质不断提升
舞蹈艺术是一门试听融合的表演艺术,而观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期待在日渐增加。回顾当下,我们在创作中则还存在着作品人物形象不够丰满、身体韵味缺失、对美的境界探索不足而导致的美学问题。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现实题材舞蹈艺术作品不能仅仅满足对传统语汇的延续传承,而要有高的美学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从观众心理学的视角研究音乐语言与身体语言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对人心理节奏的细小变化;又要从舞蹈美学本体去研究作品中动作韵律韵味的风格把握。[3]例如笔者在编创作品《桃花依旧》时就做了一些尝试,将山西左权小花戏的典型化语汇素材予以更为个性化的改造,将传统“土美、丑美、怪美”的短线条语汇加以夸张化、唯美化。在动作画面编创中强调疏密有致、动静交替、虚实映衬、浓淡相照的美学问题,在表演中则强调演员将“形象塑造”作为表演心理语言的重要位置;围绕形象思维作为作品的创作发展逻辑,使得传统山西小花戏进一步从“俗美到意美”进行多层次的拓展,并围绕“桃花”意象不断地变化发展,在主题思想上不断激发观者的正能量。作品一经上演,得到了业内多位专家的认可,并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所以说,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只有创作者对原生语汇的不断提升、进化、发展,把握审美的规律,作品才能具有更高的美学追求,思想内涵才得到更高的升华。
4 深度打磨,对人类普世性价值的探究
当代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不仅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更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特征,具有普世性的价值。然而,许多作品存在创作时间非常急促、酝酿打磨不足的问题,又加之对一些外在因素的迎合,赋以创作本身许多功利性色彩;创作者没有充分关注作品对受众群体产生的观赏感受,就匆匆上马,将艺术创作变成了快餐式的演出,欠缺深思熟虑,最终作品也随之落幕。事实上,作者不仅要对作品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进行考量,更要对对主题思想的外延更为关注,要具有高度的哲学认知。作品的编创具有清晰的逻辑性,不能只是内容大于形式,或形式大于内容;只有踏实做好立意、结构、形式、内容、外延性的每一步,作品才能达到更高标准的艺术呈现。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应该表达出人性尊严、理想追求、命运维护等具有人类共识性的思想命题。
5 结语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当代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响应时代与人民的召唤,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找准创作的命脉,努力探究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创作规律,提升审美价值与思想深度,使赋有现实意义的题材通过舞蹈的形式得以更广阔的发扬与传播。因此,有人说舞蹈拙于叙事的道理,在这个创作高峰时代下就要被打破了。作为当代舞蹈的创作者,要更加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现实题材,填补现实题材中叙事的劣势,提升功力,精心打磨,创作出反映老百姓现实生活、现实感受,具有普世价值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 慕羽.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舞蹈演进启示[J].民族艺术研究,2018(3).
[2] 于平.现实题材舞台创作十题[N].中国文化报,2018.
[3] 余秋雨.艺术创造学[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赵佳妮(1985—),女,山西怀仁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民间舞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