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TA)及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8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经同侧股动脉,15例经对侧股动脉入路治疗。4例单纯PTA治疗,8例PTA后置入支架,6例直接置入支架。共置入14枚支架,均为球扩式支架,其中2枚为药涂支架,技术成功率100%。平均造影剂用量64 ml,治
【机 构】
: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 45005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08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08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TA)及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及中远期结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8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例经同侧股动脉,15例经对侧股动脉入路治疗。4例单纯PTA治疗,8例PTA后置入支架,6例直接置入支架。共置入14枚支架,均为球扩式支架,其中2枚为药涂支架,技术成功率100%。平均造影剂用量64 ml,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50%~99%,腔内治疗后狭窄率降为10%~30%。收缩压由术前的(157.2±43.0) mmHg降至术后的(129.8±8.6) mmHg;血清肌酐(SCr)水平由术前的(258.8±214.7) μmol/L降至术后的(176.3±101.1) μmol/L,尿素氮由术前的(15.7±1.6) mmol/L降至术后(10.6±1.1) mmol/L(均P<0.05)。术后中位随访42.4个月(3~93个月),治愈17例,无效1例,1例单纯球囊扩张后术后30 d出现再狭窄,予以置入支架。除1例移植肾动脉出血外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移植肾动脉狭窄是导致移植肾失功的常见血管因素,腔内治疗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我们利用自制的弹性牵张建腔系统,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完成了弹性牵张式肌间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手术29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我们认为采用该方法行单侧甲状腺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精细化背侧被膜解剖先导的腺叶切除方法,是该入路可行且理想的腺叶切除策略。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减容在主髂动脉闭塞病变中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接受腔内治疗的诊断为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共59例,根据所接受的治疗方式分为球囊扩张组(PTA组)和置管溶栓减容组(CDT组),PTA组按标准操作接受球囊扩张支架置入,CDT组行溶栓治疗48~72 h后再行造影评估,进一步行PTA治疗。结果CDT组7例溶栓后仍未能放置支架,20例患者成功放置支架,其中16例放
目的探讨肿瘤出芽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因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用病理切片计数出芽,采用接受者运行曲线(ROC)定义肿瘤出芽个数<15为肿瘤出芽低级别组,≥15为肿瘤出芽高级别组。分析出芽对预后的影响。结果82例ICC患者,肿瘤出芽低级别组32例,
目的评价镍钛合金自扩张VENA支架治疗髂股静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我院采用VENA支架治疗的58例症状性髂股静脉闭塞性疾病患者(61条患肢)的临床资料,通过术中造影结果、术后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术后患肢的腿围变化来评估下肢静脉的再通情况。随访包括症状的缓解程度、下肢静脉彩超以评估支架成形后血管的通畅程度。结果共植入63枚(左侧患肢43枚,右侧患肢20枚)VE
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已获得国内大部分外科医生认可,但围绕其实施和应用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质疑,本文结合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例探讨ERAS理念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的临床适用性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以肠系膜上静脉为标识的中线入路法在右半结肠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采取以肠系膜上静脉为标识的中线入路法行肝曲结肠癌(T4b)右半结肠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肠系膜上静脉为标识向上延伸作为肿瘤切除的内侧界。结果本组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49±27)min,平均术中出血量
总结我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例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处理情况。8例患者中3例接受手术治疗,5例接受介入治疗。2例行假性动脉瘤修补,1例行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术,5例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2~36个月,1例因伤口感染而致间置血管内漏,最终行动脉结扎、截肢,1例发生近端内漏,二次介入治疗,1例发生非假性动脉瘤相关性死亡。7例患者血管通畅良好,无假性动脉瘤复发,无远端缺血等并
循环肿瘤DNA是来源于肿瘤组织细胞的血浆游离DNA,与肿瘤组织具有相同的基因组特征,因而在肿瘤诊疗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循环肿瘤DNA作为肿瘤标志物,有望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动态随访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置入与斑块旋切治疗下肢动脉短段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符合泛大西洋协会指南(TASC)Ⅱ分型为A、B型股浅动脉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两组纳入研究,支架置入组50例(50条动脉)和斑块旋切组50例(50条动脉),Rutherford分级3~5级。通过随访对比两组患者在技术成功率、治疗成功率、首次手术费用、通畅率、术后踝肱指数(ABI)、保肢率方面的差异。结果支架置入组与斑块旋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