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千百年来,诗歌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而现今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快餐化的时代,人心日益浮躁,急功近利,社会的喧嚣已经侵入人心灵的一方净土。本文对新课程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与对策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纵观初中学生阅读现状,毋庸置疑的是,在各种体裁中最受欢迎的是小说,其次是散文,阅读诗歌的人少之甚少。这说明诗歌在中学生的阅读中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初中的诗歌教学,也并没有引起教育界有关人士的足够重视,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即中考作文将诗歌写作拒于门外,这导致了中学诗歌教学长期处在一个贫弱的状态当中。
(一)教学观念、方法滞后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语文课进行改革,这些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知之甚少,领悟不深。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采用。在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背景下,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尽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归纳主题思想慢慢地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转变。但是,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仍然陈旧、老套,和他们的教学初衷相违背。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极少采用诵读并进行点拨、引导等灵活、引入的方式。这充分说明,教师对诗歌教学目标的预设虽然注重了情感的渗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却直接抹杀了诗歌的诗意,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度自然下降。
(二)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
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考试几乎不考诗歌。例如作文,只要不是命题作文,出题者就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歌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考试的指挥棒使学生仅以背诵若干名句为能事,不求甚解。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诗歌。”这就是不少学生的真实想法。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试有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和诗歌有任何的接触。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歌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于现代诗歌,他们更是懒得过问,因为中考对此不涉及。考生没有了中考的压力,自然不肯在诗歌上花大力气。另外,由于诗歌理解起来偏难,学起来费时费力,导致一些同学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许多同学看到课后的“背诵”二字就顿生反感,对于诗歌的学习自然兴趣不高,消极懈怠。
(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
当今,“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充斥,学生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卡通、漫画、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口袋书。经常阅读这样的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的口头禅:“哇塞!”更有甚者,拿我们的经典诗词开涮: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如此这般,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诗歌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同时,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诗歌教育影响也颇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花不多的精力就取得更好的效果,一味地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特长生”。对于高雅、高深的诗歌的学习,常常是置于其次,抑或弃之不理。
二、探索新课程下优化诗歌教学的策略
要解决目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矛盾,要实现诗歌自身的艺术价值,除了端正思想,关键的就是优化教学策略。
(一)加强诗歌的基础知识教学
学生的诗歌的基础很薄弱。不少同学不知什么为压韵,如何压韵。不知什么是诗歌的节奏,如何划分诗歌的节奏。在中考出现这类试题,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老师的强化训练记住的,不是真正掌握了这类知识。古代的私塾先生开始就教学生如何对字,如何对词,“黑对白”,“花红对柳绿”,这是诗歌学习最基础的东西。
(二)加大学生背诵诗歌的数量
从目前选入中学课本中诗歌的数量上看,初中仅有50首左右,就是学生都会背,也不算多。一般的情况是,学生学那首诗的时候可能能背诵,但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忘了。长一点的诗歌,不少学生在学的时候就背诵不下来。所以,虽然我们课本中选了这样数量的诗篇,但能记在学生心中的却没有这样的数量。我没有作过普遍性的调查,就我教过的几届学生来看,能熟练完整的背诵学过的古诗最好的也就五六十首,最差的一首诗都背不完整。
(三)巩固背诵成果
诗歌的背诵不是一日的功夫,需要进行适当的间隔反复背诵。我们通过对所学过的诗歌的归纳,不仅能起到复习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样是写伫立形象,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表达的意象完全不同。应该说后者比前者的心情更复杂,后者除了有前者对友人的关切,还有对友人的羡慕和说不出的嫉妒,因为武判官此次去京也可能有好运,而作者却还得留在那天冷地寒的地方,什么时候能离开,谁也没底。这种想象不能是教师说出来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时间长了,学生对诗歌欣赏的能力就有了。
(四)提高鉴赏能力
诗歌的背诵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诗歌积累,任何快捷的方式也很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何才能达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开展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虽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一些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很难开展起来的。诗歌的教学一定要有活动,可以这么说,没有活动,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是永远提高不了的。活动可以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可以交流学生彼此对诗歌的感受。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诗歌教学亦是如此。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取适当而又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纵观初中学生阅读现状,毋庸置疑的是,在各种体裁中最受欢迎的是小说,其次是散文,阅读诗歌的人少之甚少。这说明诗歌在中学生的阅读中处于极其不利的位置。初中的诗歌教学,也并没有引起教育界有关人士的足够重视,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即中考作文将诗歌写作拒于门外,这导致了中学诗歌教学长期处在一个贫弱的状态当中。
(一)教学观念、方法滞后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语文课进行改革,这些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知之甚少,领悟不深。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采用。在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人文性的背景下,多数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尽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归纳主题思想慢慢地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转变。但是,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仍然陈旧、老套,和他们的教学初衷相违背。在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串讲方式和串讲加背诵的教学方式,极少采用诵读并进行点拨、引导等灵活、引入的方式。这充分说明,教师对诗歌教学目标的预设虽然注重了情感的渗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却直接抹杀了诗歌的诗意,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歌的关注度自然下降。
(二)学生应试、畏难心理严重
现在初中教育仍然围着中考转,考试几乎不考诗歌。例如作文,只要不是命题作文,出题者就会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试题中即便涉及一些诗歌方面的内容,也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形式单一。考试的指挥棒使学生仅以背诵若干名句为能事,不求甚解。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诗歌。”这就是不少学生的真实想法。他们很实际很纯粹,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如果不是考试有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和诗歌有任何的接触。抱着这种应试的心理,学生学习诗歌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于现代诗歌,他们更是懒得过问,因为中考对此不涉及。考生没有了中考的压力,自然不肯在诗歌上花大力气。另外,由于诗歌理解起来偏难,学起来费时费力,导致一些同学产生了严重的畏难情绪,许多同学看到课后的“背诵”二字就顿生反感,对于诗歌的学习自然兴趣不高,消极懈怠。
(三)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大。
当今,“文化快餐”充斥文化市场,传媒多样化、信息化,特别是电视文化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给人以全方位的享受。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青年读者。在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变小,阅读品位变低,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充斥,学生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卡通、漫画、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口袋书。经常阅读这样的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的口头禅:“哇塞!”更有甚者,拿我们的经典诗词开涮: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如此这般,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诗歌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同时,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诗歌教育影响也颇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花不多的精力就取得更好的效果,一味地要求自己的孩子成为“特长生”。对于高雅、高深的诗歌的学习,常常是置于其次,抑或弃之不理。
二、探索新课程下优化诗歌教学的策略
要解决目前诗歌教学中存在的矛盾,要实现诗歌自身的艺术价值,除了端正思想,关键的就是优化教学策略。
(一)加强诗歌的基础知识教学
学生的诗歌的基础很薄弱。不少同学不知什么为压韵,如何压韵。不知什么是诗歌的节奏,如何划分诗歌的节奏。在中考出现这类试题,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老师的强化训练记住的,不是真正掌握了这类知识。古代的私塾先生开始就教学生如何对字,如何对词,“黑对白”,“花红对柳绿”,这是诗歌学习最基础的东西。
(二)加大学生背诵诗歌的数量
从目前选入中学课本中诗歌的数量上看,初中仅有50首左右,就是学生都会背,也不算多。一般的情况是,学生学那首诗的时候可能能背诵,但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忘了。长一点的诗歌,不少学生在学的时候就背诵不下来。所以,虽然我们课本中选了这样数量的诗篇,但能记在学生心中的却没有这样的数量。我没有作过普遍性的调查,就我教过的几届学生来看,能熟练完整的背诵学过的古诗最好的也就五六十首,最差的一首诗都背不完整。
(三)巩固背诵成果
诗歌的背诵不是一日的功夫,需要进行适当的间隔反复背诵。我们通过对所学过的诗歌的归纳,不仅能起到复习的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样是写伫立形象,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与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所表达的意象完全不同。应该说后者比前者的心情更复杂,后者除了有前者对友人的关切,还有对友人的羡慕和说不出的嫉妒,因为武判官此次去京也可能有好运,而作者却还得留在那天冷地寒的地方,什么时候能离开,谁也没底。这种想象不能是教师说出来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时间长了,学生对诗歌欣赏的能力就有了。
(四)提高鉴赏能力
诗歌的背诵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一定量的诗歌积累,任何快捷的方式也很难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何才能达到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开展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虽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一些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很难开展起来的。诗歌的教学一定要有活动,可以这么说,没有活动,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是永远提高不了的。活动可以复习所学过的内容,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可以交流学生彼此对诗歌的感受。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诗歌教学亦是如此。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取适当而又可行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