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成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缺少亲情和关爱的未成年弱势群体,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监护人的力度,而不尽人意的隔代教育占的比列非常大。这种状况导致了留守儿童心理缺陷:亲情饥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消极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伴随成长;顶撞长辈、不服管理、厌学、逃学、辍学,自我控制力不强,我行我素;网吧、游戏厅,录像厅时常进入,打架、小偷小摸、甚至抢劫、犯罪行为也在留守儿童中发生,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自杀、溺水、车祸等安全事故时常发生,有的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被拐卖、被欺负,学习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这群留守儿童能够平安、健康、幸福地成长,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鱼溪镇石家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陈平校长,一个具有30年党龄的普通退伍军人,他和妻子,怀揣着一颗对孩子的爱心和善心,倾其所有,历尽艰辛万苦办起了一所特殊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乡村平民留守学校——利民小学,为这群留守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创建了一个幸福、快乐的平安校园。
一、平民教育、教育为平民
陈平校长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他深知农村农民供孩子上学的艰难,特别是无数天真可爱的孩子因上学的艰难而不能好好读书,他感到钻心的痛,发誓要以自己的力量办教育,解决孩子就地上学难的困境,为当地农民做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因此,利民小学的建成源自于爱和善良,它始终秉承“爱心教育”的宗旨,“教育利民,利民教育”、“平民教育,教育为平民”的办学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爱和善良在人世间传递,用爱诠释了整个教育——爱即教育,教育即爱。充满了时代的教育特色。
利民小学从办学伊始的12名学生逐渐壮大到1420人,其中,留守儿童占85%以上,寄宿制学生近396人,残疾学生32人,孤儿4人。学生有来自新疆、西藏、云南、贵州等外省区和成都、康定、汶川灾区等外市县的贫困学生,有来壮族、景颇族、白族、彝族、傣族、苗族、布依族、藏族的学生。
利民小学有一千多个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令人担忧,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方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强盛。为了一千多名留守儿童能幸福健康成长,利民小学结合自身的特点,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当作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号召全体教职员工定期学习,提高思想觉悟: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贫困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幸福健康地成长,陈平校长给予了他们无私地关心和关爱,他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管理,并不断的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放弃了外出包工每年可挣几十万元的机会,用爱心苦苦经营着这所负债几十万的学校。他做任何事都亲力亲为,兢兢业业,不放过每一个工作细节,带动教师勤耕耘,努力工作,尽管利民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师工资待遇与公办学校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但是,教师们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没有差距,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却大放光彩,他们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确定教学方法和措施。不仅只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个性,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原谅学生的弱点,关心学生,信任学生,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家长的好评。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几名,学校被评为“国民语文应用能力实验校” 。学生参加第十届“天才杯”少儿画展,获得了金奖三名、银奖6名、铜奖5名;在“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学生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开展的《种蘑菇》实践活动,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四川电视台多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川、浙、粤、渝、云五省市暨川南、川东留守儿童现场会在利民小学召开。原副省长韩邦彦视察学校后赞叹不已:“这种场面,这种质量,这种效应,我从来没见过,简直不可思议!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办好这么一所留守学校,经验值得推广,是当代教育应探索的一条路!”
利民小学——这个响亮的名字,倾注了教师们全部的青春、热血、汗水和信念。
二、振兴教育——做真人、真事、求真知
为了这一千多名留守学生能够得到关心和关爱,幸福健康地成长,校长与教师不知熬了多少夜,花了多少心血。当学生生病的时候,他们冒雨在321国道拦车送孩子到县城救治;日夜陪伴病床旁,鼓励孩子要勇敢、坚强,为孩子擦脸、洗脚、端水、喂药;当留守学生在节假日见不到父母感到孤独时,他们把孩子带回自己家中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呵护;当因父母离异缺少母爱父爱的孩子自暴自弃的时候,他们慈母般的关怀,又让学生重新感受到了亲情和温暖;当学生生日父母不在身边时,学校老师、校长亲自为孩子们点亮了一支支幸福的生日蜡烛时,孩子们感到了家的温暖。为了帮助一些留守儿童不辍学,学校给予了贫困住校生的生活补助,解决了贫困通校生的午餐费用,学校教职工为贫困学生共捐资5万元,帮助解决了学校孤儿,残疾学生,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
为了这群孩子能够幸福健康的成长,更为了为这群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学校多方奔走,不辞辛劳的四处呼吁,用满腔的热忱,为孩子们搭起了一座爱心之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纷纷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聊天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的开通为外出打工家长与子女之间提供了方便,让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出爱的火花,割不断的亲情让他们心心相通。亲情的淡薄已不存在。亲情聊天室让孩子与父母“天涯近在咫尺”,父母温暖的笑脸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坚冰。心理咨询室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耐心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走出了心里阴影,健康成长。图书阅览室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知识的甘泉滋润了孩子们干涸的心田。对学生很多不良行为学校对症下药,开展了许多促进儿童心身健康发展的有益活动,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档案,组织了“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了“同一片蓝天、同样的爱”大型募捐活动。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中华传统教育和国学教育的精髓所在,让学生懂得了感恩、自尊、自立、自强。学校经常组织了学生学习《弟子规》,学习孔孟之道,让他们懂孝道、讲礼仪、讲礼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景象凄惨,农业走入了困境,为了让农村教育不脱离生活实际,让孩子们不读死书、走出书本,走进田间学会劳动,交给孩子们生存的技能,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学会生存,学会健康,学会交往,更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劳动创造一切”,学校还建立了农村劳动实践基地,更直接、更到位的教育了孩子们亲近土地、热爱劳动,真正做到“教、学、做”三合一。在教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并用,不做书呆子,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农村教育的本色,促进了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通过文艺活动表演、学习竞赛、劳动竞赛、通过每年去看望、慰问了敬老院老人,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爱心,让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留守儿童、残疾学生、贫困学生、孤儿在利民小学得到关心、关爱的感人事迹令人震撼,为之动容,学校教师为之付出的艰辛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
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叙述。在这里我只讲一个特殊的残疾学生之一杨意的故事。杨意——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她的健康,双腿畸形弯曲,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上学对于她来说更是奢望。她常常孤独的坐在家门口悄悄的流泪。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背着杨意踏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一次次的被拒之门外,一次次的失望,让父母心碎:谁能收下这个可怜的孩子?终于利民小学向杨意伸出了温暖的双手,接纳了这位不幸的孩子。全校师生都主动承担起照顾杨意的生活起居,同学的关爱、学校老师的呵护,为杨意筑起了爱的长城,让杨意逐渐开朗、乐观起来。她学习勤奋努力,品学兼优,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班干部”、县“三好学生”。她的作文在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三等奖。是爱,让她站了起来。利民的残疾学生、贫困生、孤儿在利民都得到了无私的关心和关爱,并健康地成长。
法国作家左拉说得好:“一个民族,只有一条法律——善良”,善良让人产生爱,产生责任感,更为人类筑起爱的长城,振兴民族!什么是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大爱之道,善良之道,是一种强国教育的爱心精神,不让学生走入歧路,教会学生做真人、真事、求真知。它是人类最高德行和最后原则,它能帮助人类战胜一切困难,摆脱一切不幸,振兴教育,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与持续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和谐,让孩子们健康、平安、幸福成长。
我们真诚的希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有识之士,有力之士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关注民族未来,办好平民教育,农村教育,共同走出一条知识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之路,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缺少亲情和关爱的未成年弱势群体,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监护人的力度,而不尽人意的隔代教育占的比列非常大。这种状况导致了留守儿童心理缺陷:亲情饥渴、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消极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伴随成长;顶撞长辈、不服管理、厌学、逃学、辍学,自我控制力不强,我行我素;网吧、游戏厅,录像厅时常进入,打架、小偷小摸、甚至抢劫、犯罪行为也在留守儿童中发生,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自杀、溺水、车祸等安全事故时常发生,有的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被拐卖、被欺负,学习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这群留守儿童能够平安、健康、幸福地成长,出生于四川省资中县鱼溪镇石家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陈平校长,一个具有30年党龄的普通退伍军人,他和妻子,怀揣着一颗对孩子的爱心和善心,倾其所有,历尽艰辛万苦办起了一所特殊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乡村平民留守学校——利民小学,为这群留守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创建了一个幸福、快乐的平安校园。
一、平民教育、教育为平民
陈平校长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他深知农村农民供孩子上学的艰难,特别是无数天真可爱的孩子因上学的艰难而不能好好读书,他感到钻心的痛,发誓要以自己的力量办教育,解决孩子就地上学难的困境,为当地农民做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因此,利民小学的建成源自于爱和善良,它始终秉承“爱心教育”的宗旨,“教育利民,利民教育”、“平民教育,教育为平民”的办学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爱和善良在人世间传递,用爱诠释了整个教育——爱即教育,教育即爱。充满了时代的教育特色。
利民小学从办学伊始的12名学生逐渐壮大到1420人,其中,留守儿童占85%以上,寄宿制学生近396人,残疾学生32人,孤儿4人。学生有来自新疆、西藏、云南、贵州等外省区和成都、康定、汶川灾区等外市县的贫困学生,有来壮族、景颇族、白族、彝族、傣族、苗族、布依族、藏族的学生。
利民小学有一千多个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令人担忧,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方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强盛。为了一千多名留守儿童能幸福健康成长,利民小学结合自身的特点,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当作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号召全体教职员工定期学习,提高思想觉悟: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贫困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幸福健康地成长,陈平校长给予了他们无私地关心和关爱,他一手抓教育、一手抓管理,并不断的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放弃了外出包工每年可挣几十万元的机会,用爱心苦苦经营着这所负债几十万的学校。他做任何事都亲力亲为,兢兢业业,不放过每一个工作细节,带动教师勤耕耘,努力工作,尽管利民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师工资待遇与公办学校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但是,教师们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没有差距,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却大放光彩,他们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确定教学方法和措施。不仅只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个性,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原谅学生的弱点,关心学生,信任学生,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家长的好评。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几名,学校被评为“国民语文应用能力实验校” 。学生参加第十届“天才杯”少儿画展,获得了金奖三名、银奖6名、铜奖5名;在“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学生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开展的《种蘑菇》实践活动,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四川电视台多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川、浙、粤、渝、云五省市暨川南、川东留守儿童现场会在利民小学召开。原副省长韩邦彦视察学校后赞叹不已:“这种场面,这种质量,这种效应,我从来没见过,简直不可思议!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办好这么一所留守学校,经验值得推广,是当代教育应探索的一条路!”
利民小学——这个响亮的名字,倾注了教师们全部的青春、热血、汗水和信念。
二、振兴教育——做真人、真事、求真知
为了这一千多名留守学生能够得到关心和关爱,幸福健康地成长,校长与教师不知熬了多少夜,花了多少心血。当学生生病的时候,他们冒雨在321国道拦车送孩子到县城救治;日夜陪伴病床旁,鼓励孩子要勇敢、坚强,为孩子擦脸、洗脚、端水、喂药;当留守学生在节假日见不到父母感到孤独时,他们把孩子带回自己家中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呵护;当因父母离异缺少母爱父爱的孩子自暴自弃的时候,他们慈母般的关怀,又让学生重新感受到了亲情和温暖;当学生生日父母不在身边时,学校老师、校长亲自为孩子们点亮了一支支幸福的生日蜡烛时,孩子们感到了家的温暖。为了帮助一些留守儿童不辍学,学校给予了贫困住校生的生活补助,解决了贫困通校生的午餐费用,学校教职工为贫困学生共捐资5万元,帮助解决了学校孤儿,残疾学生,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
为了这群孩子能够幸福健康的成长,更为了为这群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学校多方奔走,不辞辛劳的四处呼吁,用满腔的热忱,为孩子们搭起了一座爱心之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纷纷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亲情聊天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的开通为外出打工家长与子女之间提供了方便,让家长与孩子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出爱的火花,割不断的亲情让他们心心相通。亲情的淡薄已不存在。亲情聊天室让孩子与父母“天涯近在咫尺”,父母温暖的笑脸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坚冰。心理咨询室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耐心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走出了心里阴影,健康成长。图书阅览室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知识的甘泉滋润了孩子们干涸的心田。对学生很多不良行为学校对症下药,开展了许多促进儿童心身健康发展的有益活动,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档案,组织了“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了“同一片蓝天、同样的爱”大型募捐活动。为了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中华传统教育和国学教育的精髓所在,让学生懂得了感恩、自尊、自立、自强。学校经常组织了学生学习《弟子规》,学习孔孟之道,让他们懂孝道、讲礼仪、讲礼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景象凄惨,农业走入了困境,为了让农村教育不脱离生活实际,让孩子们不读死书、走出书本,走进田间学会劳动,交给孩子们生存的技能,生活技能,劳动技能,学会生存,学会健康,学会交往,更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劳动创造一切”,学校还建立了农村劳动实践基地,更直接、更到位的教育了孩子们亲近土地、热爱劳动,真正做到“教、学、做”三合一。在教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并用,不做书呆子,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农村教育的本色,促进了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通过文艺活动表演、学习竞赛、劳动竞赛、通过每年去看望、慰问了敬老院老人,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爱心,让他们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留守儿童、残疾学生、贫困学生、孤儿在利民小学得到关心、关爱的感人事迹令人震撼,为之动容,学校教师为之付出的艰辛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
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叙述。在这里我只讲一个特殊的残疾学生之一杨意的故事。杨意——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她的健康,双腿畸形弯曲,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上学对于她来说更是奢望。她常常孤独的坐在家门口悄悄的流泪。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背着杨意踏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一次次的被拒之门外,一次次的失望,让父母心碎:谁能收下这个可怜的孩子?终于利民小学向杨意伸出了温暖的双手,接纳了这位不幸的孩子。全校师生都主动承担起照顾杨意的生活起居,同学的关爱、学校老师的呵护,为杨意筑起了爱的长城,让杨意逐渐开朗、乐观起来。她学习勤奋努力,品学兼优,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班干部”、县“三好学生”。她的作文在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三等奖。是爱,让她站了起来。利民的残疾学生、贫困生、孤儿在利民都得到了无私的关心和关爱,并健康地成长。
法国作家左拉说得好:“一个民族,只有一条法律——善良”,善良让人产生爱,产生责任感,更为人类筑起爱的长城,振兴民族!什么是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大爱之道,善良之道,是一种强国教育的爱心精神,不让学生走入歧路,教会学生做真人、真事、求真知。它是人类最高德行和最后原则,它能帮助人类战胜一切困难,摆脱一切不幸,振兴教育,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与持续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和谐,让孩子们健康、平安、幸福成长。
我们真诚的希望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有识之士,有力之士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关注民族未来,办好平民教育,农村教育,共同走出一条知识强国、人才强国、教育强国之路,为农村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