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深入开展,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势头。随之而来的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师师资水平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对这新的改革、新的挑战,应如何去面对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开展新课程改革,首先是观念要跟上。教师的教学行为说到底是由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的,如果教师对课改本质意义的认识不到位,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行为很难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也就不会适应新课程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学科的新课标,以及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程,把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本质意义,为学生的今天创造有益的条件,为学生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新课程中提出的那样,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落实和主动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二、增强探索、研究意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多数人不能一下子认识到位,也不一定得心应手,要增强探索、研究意识,要想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大胆进行教改实践
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进行教改实践。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更好地适应“学”的需要,多给学生留出自主选择、经历过程的学习时空,保证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如鼓励质疑、体验感悟、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展开教学活动,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理借鉴先进经验
(1)学习先行实验区成功经验
先行实验区已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向先进经验学习是提高自己教学成绩的有效途径,要学习典型案例,深入进行理性思考,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我们实际教学行为。当然,促成理念向行为转变,最根本还是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从点滴做起,增强探索和研究意识,学会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反思和教学案例进行剖析、研讨,在探讨中提高自己,在反思中完善教学。
(2)防止形式主义
课程改革有的地区已研究实践几年了,他们有很多丰富的经验,我们向他们借鉴时,要防止学习中的形式主义。新课程确实需要有新的形式与之相匹配,但我们要明确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决不能人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要着眼于现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强调创新和讲究实效,追求“神似”而非“形似”。
3.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实施新课标的依据,为课改提供了平台。所以,我们要深入领会、用好新教材。把握好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编写的意图及其特点,特别要把握其“新”的实质,领会各部分整合的意图,发挥好教材整合功能,使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得到体现。我们用的教材是新的,但理念仍然是旧的,方法依然是老的,只是就课本教课本,那么,新教材的优势就难以得到发挥。因此,我们要去研究、去领会、去适应。不但是新教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新教材的建设者。既要用好它,又要不断完善它。
三、转变教学角色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原来的传播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师者尊严转变为“平等席位”。利用启发式避免讲授式,提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探究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要在学生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在价值取向偏斜时导向明理,在感情朗读时激发情感,在理解感悟时总结升华,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
四、改革学科教学评价
要实现课改目标,必须改革学科的教学评价。要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不能沿用老一套的、单一的方式和手段考核学生,即以考试、检测为核心,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的方式来实现。新课程提倡的是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这种评价改变了传统的完全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让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关爱,个性都能得到张扬,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体现出评价为学生发展的理念。
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应试教育”是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主要是进行课本知识的单维评价。而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进步程度和创造力等评价,评价内容要综合化,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如语文学科教学中,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综合评价:一是学生对有关字词句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三是通过阅读材料,学生的倾听、概括和口语表达能力;四是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五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六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七是学生的个性差异。
五、修炼内功,提升自我
一线教师是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对接者,教师不仅要有新课程的意识,更要有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修炼内功,提升自我本领。一是要学习领会新课程的实质和精神,区别新课程与旧课程的不同理念。认识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理念,是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二是要深刻钻研教材,找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点,把握正确价值导向;设计师生互动,双主协调的教学过程;根据课堂教学实情设计灵活的教学活动。三是要不断学习与新课程相关联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评价理论等。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即便是课前作了较周密的思考,课堂中还会遇到各种需要临时处理的情况,这就要靠教师的功力。一个教师如果能因学生的所需,自如应对,那才是真功夫。教师要想提升自我,必须从丰富的学识和切实提高专业水平做起。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开展新课程改革,首先是观念要跟上。教师的教学行为说到底是由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的,如果教师对课改本质意义的认识不到位,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行为很难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也就不会适应新课程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学科的新课标,以及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程,把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本质意义,为学生的今天创造有益的条件,为学生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新课程中提出的那样,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落实和主动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二、增强探索、研究意识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多数人不能一下子认识到位,也不一定得心应手,要增强探索、研究意识,要想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大胆进行教改实践
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胆进行教改实践。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更好地适应“学”的需要,多给学生留出自主选择、经历过程的学习时空,保证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如鼓励质疑、体验感悟、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等,展开教学活动,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理借鉴先进经验
(1)学习先行实验区成功经验
先行实验区已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向先进经验学习是提高自己教学成绩的有效途径,要学习典型案例,深入进行理性思考,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我们实际教学行为。当然,促成理念向行为转变,最根本还是靠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从点滴做起,增强探索和研究意识,学会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反思和教学案例进行剖析、研讨,在探讨中提高自己,在反思中完善教学。
(2)防止形式主义
课程改革有的地区已研究实践几年了,他们有很多丰富的经验,我们向他们借鉴时,要防止学习中的形式主义。新课程确实需要有新的形式与之相匹配,但我们要明确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决不能人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要着眼于现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强调创新和讲究实效,追求“神似”而非“形似”。
3.用好新教材
新教材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实施新课标的依据,为课改提供了平台。所以,我们要深入领会、用好新教材。把握好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编写的意图及其特点,特别要把握其“新”的实质,领会各部分整合的意图,发挥好教材整合功能,使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得到体现。我们用的教材是新的,但理念仍然是旧的,方法依然是老的,只是就课本教课本,那么,新教材的优势就难以得到发挥。因此,我们要去研究、去领会、去适应。不但是新教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新教材的建设者。既要用好它,又要不断完善它。
三、转变教学角色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原来的传播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师者尊严转变为“平等席位”。利用启发式避免讲授式,提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探究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要在学生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在价值取向偏斜时导向明理,在感情朗读时激发情感,在理解感悟时总结升华,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
四、改革学科教学评价
要实现课改目标,必须改革学科的教学评价。要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不能沿用老一套的、单一的方式和手段考核学生,即以考试、检测为核心,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的方式来实现。新课程提倡的是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这种评价改变了传统的完全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让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关爱,个性都能得到张扬,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体现出评价为学生发展的理念。
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应试教育”是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主要是进行课本知识的单维评价。而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进步程度和创造力等评价,评价内容要综合化,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如语文学科教学中,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综合评价:一是学生对有关字词句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三是通过阅读材料,学生的倾听、概括和口语表达能力;四是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五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六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七是学生的个性差异。
五、修炼内功,提升自我
一线教师是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对接者,教师不仅要有新课程的意识,更要有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修炼内功,提升自我本领。一是要学习领会新课程的实质和精神,区别新课程与旧课程的不同理念。认识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理念,是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二是要深刻钻研教材,找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点,把握正确价值导向;设计师生互动,双主协调的教学过程;根据课堂教学实情设计灵活的教学活动。三是要不断学习与新课程相关联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能评价理论等。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即便是课前作了较周密的思考,课堂中还会遇到各种需要临时处理的情况,这就要靠教师的功力。一个教师如果能因学生的所需,自如应对,那才是真功夫。教师要想提升自我,必须从丰富的学识和切实提高专业水平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