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新课改在内容上有删减、有新增,编排顺序与旧教材大不相同,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也不相同,这对老师是个全新的挑战。作为教师认真研究新教材,精心备课,精心组织完成课堂五个环节,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才能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关键词】高一数学;新课改;教学体会
新课标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地引起我对课改前、后数学教学的对比、反思,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下面谈谈自己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所得与体会。
1吃透新教材,活用新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用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有些地方作適当的补充,如实例引入时,我们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如必修1课本中函数单调性这一内容,例2直接要求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应用题,学生还不知道证明步骤,教师教学时应先补充难度小的证明题,如补充类似第32页练习题第4题,这些都需要对教材作出适当处理。
2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
高中数学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内容上有删减、有新增。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新教材,通过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进一步把握新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内容是新增的,哪些内容被删去,哪些内容难度要求降低,哪些能力要求提高,哪些内容需做适当拓展,哪些内容虽被保留但导入方式和编排顺序与旧教材大不相同。如,必修4中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旧教材从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引入,而新教材是从三角函数线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推导得出。还有对新教材中放在后面模块中的有些知识,如集合的基本运算及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解,对不等式的解法有要求,我们可以把“不等式”作部分调整,对不等式的解法提前进行讲解,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应用;也可以对含参不等式适当做些渗透,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吃透新教材的新增板块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究”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教材中的“探究”是:“选取底数的若干个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相应的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老师自己首先要明白:对数函数的性质已不是旧教材中通过由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再由指数函数的性质而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新教材已不提反函数,而是通过画图形、观察图形归纳得出。只有老师吃透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发生变化。我们也要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老师们各抒己见,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4正确把握例题、习题的选取与讲解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教材中的练习、习题较多,难易程度相差也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例题,如必修2第122页的例5,学生还没有学过求点的轨迹的步骤和方法,学生难以接受这样难度的例题,可跳过。习题也不必一题不落地演练、讲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学生基础较好、理解到位,可跳过几道基本题,反之则加强基础,较难的习题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教材中个别习题配备不足的知识点,教师应及时地在其他资料中搜集质量较高的对应练习题,如必修3中的《随机抽样》,我认为应补充针对性更强的题目,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重视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例如,求方程lgx=sinx的解的个数。很多学生认为通过解方程看有多少组解从而知道解的个数,这个误区不太容易走出来,如果教师能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两个函数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此方程解个数即函数y=lgx的图象与函数y=sinx图象的交点个数。由图,可直观地看出两曲线有3个交点。再如必修1中的第89页《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借助多媒体可很快做出对应函数的图象,计算有关函数的值,找到近似解。必修4中正弦函数图象的变换,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图象的变换,方便又直观。
教师需多花时间学习新教材,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高一数学;新课改;教学体会
新课标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实施新课改以来,在教学中,经历了茫然与彷徨,体验了无所适从到慢慢摸索的课堂教学组织,其间不乏出现各种思维的碰撞,而正是这些体验、碰撞,不断地引起我对课改前、后数学教学的对比、反思,并从中得到启迪,得到成长。下面谈谈自己在新课改教学中的一些所得与体会。
1吃透新教材,活用新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用新教材,也不完全局限于新教材,有些地方作適当的补充,如实例引入时,我们适当增加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实例;教材跨度大的地方,我们依据学生的情况加入过渡知识,如必修1课本中函数单调性这一内容,例2直接要求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应用题,学生还不知道证明步骤,教师教学时应先补充难度小的证明题,如补充类似第32页练习题第4题,这些都需要对教材作出适当处理。
2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意图
高中数学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在内容上有删减、有新增。作为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新教材,通过对新旧教材进行对比,进一步把握新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哪些内容是新增的,哪些内容被删去,哪些内容难度要求降低,哪些能力要求提高,哪些内容需做适当拓展,哪些内容虽被保留但导入方式和编排顺序与旧教材大不相同。如,必修4中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旧教材从三角函数的定义推导引入,而新教材是从三角函数线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推导得出。还有对新教材中放在后面模块中的有些知识,如集合的基本运算及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解,对不等式的解法有要求,我们可以把“不等式”作部分调整,对不等式的解法提前进行讲解,以便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应用;也可以对含参不等式适当做些渗透,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吃透新教材的新增板块
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究”是新、旧教材较明显的一个区别,新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归纳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教材中的“探究”是:“选取底数的若干个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相应的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老师自己首先要明白:对数函数的性质已不是旧教材中通过由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再由指数函数的性质而得到对数函数的性质。新教材已不提反函数,而是通过画图形、观察图形归纳得出。只有老师吃透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发生变化。我们也要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专门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老师们各抒己见,力争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去设计“思考”与“探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4正确把握例题、习题的选取与讲解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挑选练习题,使它们中既有重在数学知识建构和巩固的基础性训练,又有重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性训练。教材中的练习、习题较多,难易程度相差也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例题,如必修2第122页的例5,学生还没有学过求点的轨迹的步骤和方法,学生难以接受这样难度的例题,可跳过。习题也不必一题不落地演练、讲解,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布置。学生基础较好、理解到位,可跳过几道基本题,反之则加强基础,较难的习题可给予适当的提示。对于教材中个别习题配备不足的知识点,教师应及时地在其他资料中搜集质量较高的对应练习题,如必修3中的《随机抽样》,我认为应补充针对性更强的题目,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5重视现代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必须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及内涵,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例如,求方程lgx=sinx的解的个数。很多学生认为通过解方程看有多少组解从而知道解的个数,这个误区不太容易走出来,如果教师能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两个函数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此方程解个数即函数y=lgx的图象与函数y=sinx图象的交点个数。由图,可直观地看出两曲线有3个交点。再如必修1中的第89页《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借助多媒体可很快做出对应函数的图象,计算有关函数的值,找到近似解。必修4中正弦函数图象的变换,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图象的变换,方便又直观。
教师需多花时间学习新教材,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