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它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探究学习。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可行性 教学模式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既是学习实践者,又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安排的制定者,学习结果的创造者。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通过自主的研究、探索活动,在“做”的过程中,“悟”出理解性知识,培养探究技能,探究气质。而将这种学习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分地改变目前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式,无疑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目的的。因此,与传统的政治教学方法比较,它至少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教学主题问题化。在学习某一部分政治知识前,教师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或问题,这些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2、学习过程自主化。传统的政治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传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记,有时虽然也有形式上的突破,如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但这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结合各种知识大胆创新,直接、亲身地去体验和研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资源开放化。过去政治的教与学都是围绕课本,课本上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师生被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中。研究性学习应打破这种束缚,体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所研究的课题或问题涉及的知识范畴是广泛的,有关的问题也没有现成唯一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资源可从课本扩大到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和其他的社会现实情境,只有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从而解决所面临的课题或问题。
4、学习方法多样化。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通过读书、上网、观看影视材料、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去研究、去学习。
5、学习结论个性化。因为研究性学习注重体验、注重过程,因此其学习结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各有侧重,最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很容易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而这正是创新意识的体现,也是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政治课堂研究性学习具有可行性
1、政治学科和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都具有综合性、开放性
中学政治学科是一个综合开放的体系,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也同样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研究课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所关注的实际问题选择,政治学科内容是学生涉及比较多的领域之一。两者在内容上的同质性为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融的教学环境。
2、政治学科和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都具有问题性
政治课堂教学常常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学生也常常提出一些与本学科联系紧密的现实问题,例如:加入世贸组织后“狼”果真来了吗?怎样“与狼共舞”?腐败问题为什么大有“愈反愈烈”之势?国有企业股份制能否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有些问题是教师难以预料的,并且教材也没有现成答案。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多以问题式课题出现,学生选择的课题比较多地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与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联系比较紧密。政治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能及时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搭建智力平台,同时又拓宽政治学科教学的范围,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政治学科与研究性学习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堂目标,完成这一目标要求课堂不仅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学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政治课教学历来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具有的那种自主意识、团队精神、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正是政治学科最终要实现的培养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政治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既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的能力,又提升学生对政治学科学习价值的理性认识。
三、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课题式研究;课堂教学研究。
1、课题式研究: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探究活动。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他们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政治老师或其他有特长的专家为指导老师。当然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自己确定课题,自己查找资料或调查来进行研究。这类研究的课题不可太大也不可太空,最好是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例如地方经济,学生探究起来会比较顺手,有关的资料也好找,兴趣也较浓,而且更容易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或者是新教材每一册中都有一到二课时的活动课,供我们学习和研究。除此
以外我们还可以自己选择其他一些课题来进行研究。
2、课堂教学研究:“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这种类型可以运用于每一节政治课,师生不用走出教室也可开展研究性活动,在课堂内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政治教材、地图册、填充图、投影仪、录象及学生手头准备一些政治图书、己看过的政治影视资料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政治教学大纲》
2、《高中政治实施研究性学习初探》
3、《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面面观》
4、《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政治教学》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可行性 教学模式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既是学习实践者,又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安排的制定者,学习结果的创造者。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通过自主的研究、探索活动,在“做”的过程中,“悟”出理解性知识,培养探究技能,探究气质。而将这种学习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分地改变目前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式,无疑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目的的。因此,与传统的政治教学方法比较,它至少应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教学主题问题化。在学习某一部分政治知识前,教师向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或问题,这些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2、学习过程自主化。传统的政治教学强调的是知识传授,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记,有时虽然也有形式上的突破,如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但这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结合各种知识大胆创新,直接、亲身地去体验和研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资源开放化。过去政治的教与学都是围绕课本,课本上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师生被局限在课堂上、课本中。研究性学习应打破这种束缚,体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生所研究的课题或问题涉及的知识范畴是广泛的,有关的问题也没有现成唯一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资源可从课本扩大到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和其他的社会现实情境,只有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从而解决所面临的课题或问题。
4、学习方法多样化。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通过读书、上网、观看影视材料、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去研究、去学习。
5、学习结论个性化。因为研究性学习注重体验、注重过程,因此其学习结论必然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各有侧重,最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很容易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而这正是创新意识的体现,也是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政治课堂研究性学习具有可行性
1、政治学科和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都具有综合性、开放性
中学政治学科是一个综合开放的体系,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也同样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研究课题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所关注的实际问题选择,政治学科内容是学生涉及比较多的领域之一。两者在内容上的同质性为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相融的教学环境。
2、政治学科和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呈现方式上都具有问题性
政治课堂教学常常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质疑。学生也常常提出一些与本学科联系紧密的现实问题,例如:加入世贸组织后“狼”果真来了吗?怎样“与狼共舞”?腐败问题为什么大有“愈反愈烈”之势?国有企业股份制能否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有些问题是教师难以预料的,并且教材也没有现成答案。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多以问题式课题出现,学生选择的课题比较多地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方面,与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联系比较紧密。政治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能及时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搭建智力平台,同时又拓宽政治学科教学的范围,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政治学科与研究性学习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堂目标,完成这一目标要求课堂不仅是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学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政治课教学历来倡导理论联系实际,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具有的那种自主意识、团队精神、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感……正是政治学科最终要实现的培养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政治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既培养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的能力,又提升学生对政治学科学习价值的理性认识。
三、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课题式研究;课堂教学研究。
1、课题式研究: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探究活动。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他们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政治老师或其他有特长的专家为指导老师。当然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自己确定课题,自己查找资料或调查来进行研究。这类研究的课题不可太大也不可太空,最好是选择一些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的,例如地方经济,学生探究起来会比较顺手,有关的资料也好找,兴趣也较浓,而且更容易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或者是新教材每一册中都有一到二课时的活动课,供我们学习和研究。除此
以外我们还可以自己选择其他一些课题来进行研究。
2、课堂教学研究:“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这种类型可以运用于每一节政治课,师生不用走出教室也可开展研究性活动,在课堂内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政治教材、地图册、填充图、投影仪、录象及学生手头准备一些政治图书、己看过的政治影视资料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政治教学大纲》
2、《高中政治实施研究性学习初探》
3、《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面面观》
4、《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