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实施了新课改,英语教学更明确的突出培养学生的日常交际应用能力,客观上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着力于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口说英语,学以致用。
关键词:新课改 英语课堂 教学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中国教育界开展得如火如荼。新课改给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天地,使人耳目一新。于教师而言,新课改带来了新观念,新方法,新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与时俱进的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以更好地达到新课改的目标。具体而言,在新课改下实施英语课堂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英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投入感情。英语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单调的死板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而师生情感沟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教授课程,要讲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手势,表情,动作,姿态,语气音调等等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或者,利用多媒体,文字,图片,声音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者,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与此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鼓励,表扬,肯定,这种尊重、宽容的态度会对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保持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打破师生间的界限,提倡师生平等,教学民主,不要轻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平时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就感会激发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英语的教学就会保持良性循环的态势。
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其值得称道的闪光点,更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有待发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做好英语的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操练和表现自己语言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特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训练内容,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三、“合作学习”,营造一个自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当前,英语新课改积极倡导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建立英语学习小组,这是实施英语新课改的“合作学习”的基础,也有利于营造一个自主宽松,严肃而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分好小组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英语单词拼读时,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拼读方法和规律后,发挥学习领悟能力强的学生的作用,让他们首先成为组长,带领学生一起练习拼读。小组内的学生都有责任互帮互助,大家共同进步,还要注意学生可轮换着担任组长,使每人都有机会组织合作学习。(2)书写英语词组时,教师应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讲解指导,强调小组内的交流合作。然后教师再作重点指导。通过学生间的交流,给他们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小组合作表演。学生们彼此接纳,共同学习进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英语的合作意识也会空前高涨。(4)在英语交际应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性。鼓励小组成员进行情景对话,现场模拟,分角色朗读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也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新课改下做好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工作,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作为。但总而言之,英语教学是开放的、发展的,灵活的。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切实可行的教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新课改 余梅 安顺市第五中学【期刊】 才智 2008-08-20
[2]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 李雪芹 新沂市第三中学【期刊】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11-15
[3]基于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李少瑜 泉州鲤城业余中学 福建泉州【期刊】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01-10
关键词:新课改 英语课堂 教学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中国教育界开展得如火如荼。新课改给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天地,使人耳目一新。于教师而言,新课改带来了新观念,新方法,新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与时俱进的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转变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以更好地达到新课改的目标。具体而言,在新课改下实施英语课堂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爱上英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教师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投入感情。英语的课堂教学不仅是单调的死板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交流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而师生情感沟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其次,教师在课堂上教授课程,要讲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手势,表情,动作,姿态,语气音调等等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或者,利用多媒体,文字,图片,声音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者,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与此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鼓励,表扬,肯定,这种尊重、宽容的态度会对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会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保持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打破师生间的界限,提倡师生平等,教学民主,不要轻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平时学习上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就感会激发起更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英语的教学就会保持良性循环的态势。
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其值得称道的闪光点,更有无限的学习潜能有待发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去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做好英语的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操练和表现自己语言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特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训练内容,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三、“合作学习”,营造一个自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当前,英语新课改积极倡导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建立英语学习小组,这是实施英语新课改的“合作学习”的基础,也有利于营造一个自主宽松,严肃而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在分好小组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英语单词拼读时,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拼读方法和规律后,发挥学习领悟能力强的学生的作用,让他们首先成为组长,带领学生一起练习拼读。小组内的学生都有责任互帮互助,大家共同进步,还要注意学生可轮换着担任组长,使每人都有机会组织合作学习。(2)书写英语词组时,教师应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讲解指导,强调小组内的交流合作。然后教师再作重点指导。通过学生间的交流,给他们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3)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小组合作表演。学生们彼此接纳,共同学习进步,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英语的合作意识也会空前高涨。(4)在英语交际应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性。鼓励小组成员进行情景对话,现场模拟,分角色朗读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也让学生在小组协作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新课改下做好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工作,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作为。但总而言之,英语教学是开放的、发展的,灵活的。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切实可行的教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践行新课改 余梅 安顺市第五中学【期刊】 才智 2008-08-20
[2]浅谈新课改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 李雪芹 新沂市第三中学【期刊】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8-11-15
[3]基于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教学方法探讨 李少瑜 泉州鲤城业余中学 福建泉州【期刊】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