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古人云:“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王安石语)”予之于萧印鈢,果如是耶?“印鈢”其名,单字为“朗”,幼喜绘画,长而好文,及弱冠就读中学,恰逢予兼其校国画课程,遂与印鈢有师生之缘。印鈢天资颖慧,禀赋不凡,又能奋志笃学,故其课上国画练习,常被留作成绩,同学必啧啧称誉。予亦喜其敦厚周慎,谦约清廉,窃爱之重之。翌年有“七七”之变,烽火连天,风鹤频惊,生民遭水火之苦,北平有日寇之劫。印鈢向以志节自励,誓不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王安石语)”予之于萧印鈢,果如是耶?“印鈢”其名,单字为“朗”,幼喜绘画,长而好文,及弱冠就读中学,恰逢予兼其校国画课程,遂与印鈢有师生之缘。印鈢天资颖慧,禀赋不凡,又能奋志笃学,故其课上国画练习,常被留作成绩,同学必啧啧称誉。予亦喜其敦厚周慎,谦约清廉,窃爱之重之。翌年有“七七”之变,烽火连天,风鹤频惊,生民遭水火之苦,北平有日寇之劫。印鈢向以志节自励,誓不事伪朝,便从予研习绘事,专攻花鸟鱼虫一科。意气恳恳,专神守一。师明清诸家,均能迫摄其神韵。当是时也,印鈢或郊游以写生,或竟夜而挥毫。手不释卷,笔不离纸,虽巷居瓢饮,亦未改其乐。十年之间,所积画稿,盈箱累箧,蔚蔚然可观也。其学之勤,练之苦,不让古人之刺锥者。至于潜心研讨,亦非庸庸之辈所能仿效。越明年,印鈢已能独立作画,时彼方年逾二十之后生,人或贺予之有徒,予则贺印鈢之能成也。其后十余年,印鈢居予左右,挥毫染翰,未尝一日相离。考其言行,俱择善而从,品其画格,洵如其人格也。予闻之荆公:“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方之于印鈢,荆公之言不诬也。
逮逢邦国新建,堂皇大业,广收人才,印鈢考入华北大学三部艺术系,卒业后分配津门。虽人分地隔,但往来仍频,转瞬又忽忽三十余年矣。噫,印鈢弟已逾花甲,予焉能不耄?谚云:“士别三日,当刮目而视。”今审其画,其笔墨之润秀,情趣之真率,颇近于陈白阳;其章法之谨严,造型之爽劲,差拟于华新罗。故马或奔踶而至千里,师于予,又能从极似之中蝉蜕而出者,非印鈢而谁何?予昔冀其有为,今可抚其背而誉之也。值其作发表《迎春花》(今《国画家》)之际,书拙文以相勉,且相慰云。岁在辛酉仲夏。
(作者生前为北京画院院长)
责任编辑:高胤园
其他文献
赖昌平 1964年生,浙江丽水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中心中国画院副院长、贯休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赖昌平的书法从汉隶入,得力于《西狭颂》《石门颂》诸碑,雄拙高古,兼收楚简及帛书之奇趣。同时上追三代金文,点画熔金铸铁,具有苍茫高古的意趣。行草则兼收近代大家的意趣,如徐生翁之古拙、谢无量之飘逸、弘一之圆融无碍等,均能多方吸取。 不知道昌平是什么时候开始画山水画的,他平日多从锤炼笔墨
主讲人:王博(北京大学副校长) 时间:2018年12月 地点:北京·中国大饭店 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最近的一点想法——善意和留白。 其实,善意和留白,是两个不是很搭的词。善意,是一个跟伦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状态相关的词汇,我们总是希望处在一个比较善意的环境之中,我们也都希望跟别人建立起善意的关系;留白则更多是跟艺术相关的一个概念,书法、绘画、建筑等等艺术里面,都讲究留白,而且一个艺术家处理留
石榴在传统文化中是多子多福、团圆喜庆的象征,也是喜聞乐见的绘画题材。古人描绘石榴多以折枝形式出现,而我在写生过程中更加关注石榴树野逸苍茫的全貌,重点表现斑驳雄劲的老树干,以营造视觉冲击力。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尝试,有一些体会: 写生之前,首先要进行观察,充分认识物象的结构和特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平时在临摹中掌握的笔墨技法进行写生。我在写生过程中,追求具体物象与传统笔墨语言的统一,以书写性的用笔
1989年生,山東菏泽人。201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城市学院书法系讲师、刘海粟美术馆研究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特聘教师。 自荐语:近年来,我愈发感觉到书法与中国文化、哲学的密切关系。相对而畜,篆隶书是静态的书体,创作中没有行草书那样强烈的形式对比和视觉冲击力,情感的表达也不如行草书那样直接;但正是慢下来的过程。却流淌出了人的真实心性。透过一个点画。就能够看到书家独特的审美
元代画家王振朋(或作王振鹏),不见于正史,虽然他曾官居五品,但并未被编著《元史》的宋濂等人关注。元代画史画论和诗文集中,却多有关于王振朋生平和其主要作品的记载、评述。翻检陈高华编著的《元代画家史料》“王振鹏”条,可以知道《图绘宝鉴》卷五、《道园学古录》卷十和卷十九、《秘书监志》卷九《题名》、《道园遗稿》卷五、《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五、《至正集》卷八、《张光弼诗集》卷二、《铁崖文集》卷等文献中都记录了
蔡元培(十首) 题越州名胜图 故乡尽有好湖山,八载常萦魂梦间。最羡卧游若有术,十篇妙绘若循环。 赠周峻 我相迁流每刹那,随人写照洛殊科。惟仰第一能知我,留取心痕永不磨。 书赠鲁迅 养兵千日知何用?大敌当前喑无声。汝辈尚容说威信,十重颜甲对苍生。 几多恩怨争牛李,有数人才走越胡。顾犬补牢犹未晚,祗今谁是蔺相如? 无锡乡间二首 一片青青大草场,谛观如感稻花香。先民选种谈何易,粒粒艰辛
法若真(1613-1696),明末清初胶州人。字汉儒,又字师百,号黄山、黄石、黄山衲、小珠山人、黄山逸史等,斋号有倾古堂、逐斋等。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福建乡试正考官,迁秘书院侍读,掌六部章奏诰敕撰文。后授浙江按察使,又擢安徽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大臣冯溥、李蔚、杜立德,合疏推荐他举博学宏词,因有股疾未应试。从此法若真弃官归里,隐居胶州南乡的黄山(今青岛市黄岛区宝山
一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为纪念李公朴遇刺牺牲而发表的“最后一次演讲”,早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之中,成为那个时代永不消失的一次拍案而起,一声发自肺腑的怒吼,成为至今依然回荡在教科书中,也回荡在人们心中的一首绝唱,一曲悲歌。作为一个诗人,一名学者,一位追求进步的民主人士,闻一多先生的生命就此画上了休止符,戛然而止在一个风雨如晦的岁月之中。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
2008年3月,我国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萧朗先生,將自己不同时期的花鸟画代表作品25幅,慷慨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为这位在津门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报国之举给予高度评价,特为其举办了隆重的捐赠仪式,并向萧朗先生颁发了捐赠收藏证书。2016年适逢萧朗先生百年诞辰,萧老先生的子女们又将其65幅绘画精品和10幅书法力作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非常值得褒奖。 萧朗
在当今国画领域,山水、花鸟、人物各类品种中,以花鸟画创新最难。原因之一是千年以来历代经典作品积累丰富,后人要有所超越,绝非易事;之二是花鸟画为被描绘的客观形象所限制,新风格、新样貌的出现,在题材上突破的可能性较小,而主要依仗于章法、构图和笔墨语言的新探索。而绘画中的“语言”乃其艺术价值的核心,并非从事绘画创作者人人所能领会和掌握的。人们常常把那些描绘自然表象而无人文内涵的绘画称之为“俗品”,因为这